小年的散文

时间:2022-01-26 09:50:52 散文 我要投稿

小年的散文(通用12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年的散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年的散文(通用12篇)

  小年的散文 篇1

  今天是农历腊月二十三……

  这一天又俗称小年,最重要的民俗就是祭灶王、吃糖瓜。之后,人们扫尘、炖肉、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拜年等等,自此便拉开了次年春节的序幕。也从此,年味渐浓,年时渐近!

  关于这一天是小年的话题有多种版本,在我们这里的习俗主要是扫尘与祭祀。在这一天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祭神、祭祖与放鞭炮。

  据说,由于各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于是在民间,人们过了这一天,就开始为迎接新年的到来而忙碌起来,有歌为证: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大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来煮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守一宿;初一起来走一走。

  年毕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一种文化,如同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的脉络里,因而在我的记忆里,每每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不论天气状况如何,父母总要选择扫尘,于是从早到晚,便忙个不亦乐乎,直到天黑,父亲把院子里全扫光,煤块搬回家,灰尘才基本算得上扫完,之后母亲总要给我们做一顿好饭犒劳,香喷喷的味道,很快就将我们所有人的疲劳所替代,现在想起来,虽一去多少年,这份记忆却如在眼前,小时候与父母亲一起扫尘的一些画面还不时的浮现在我的脑海,是呀,一家人为了完成扫尘任务,大家争着抢着干着自己手中的活儿,从没有一点埋怨之情,这幸福的滋味至今还让我感到无限的欣慰。

  不过现在生活不同了,像扫尘这样的活儿也渐渐开始成为了家政服务公司在年关时节的主要业务之一。在单位,大家主张把家里扫尘业事情放给家政公司,但是,我总觉得自己动手尾号,这样,一是劳动劳动能松弛一下自己长期以来不干活的筋骨;二是借助扫尘能够增家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让家人在劳动中不断的学会包容,宽容与默契,那么说一场小小的“扫尘”活动,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的意义远远要高出我们对待劳动的本身,今天我写这样的文字,有些人觉得是一种没有突破传统的认识,似乎主张守旧,但是,我想,有意义的事情一定是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时代在变化,赋予腊月二十三的意义也渐渐的在变化着,小年得于文化也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的丰富起来。

  说到小年,只是听父亲讲过,但我总觉得似乎来自于戏文里,可信度让人质疑,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读了点书,说起年的文化在今天我依然是一份空白,可能说出于这个好奇,在这一天闲暇的功夫,就上网翻阅了关于小年的许多资料,其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据说在这一天,据民间传说的灶君要上天独自汇报工作,灶君又名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曾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其责任就是负责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行事的工作,一年一度汇报,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奉命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情况,进行述职报告,因为这样,一些人怕自己做过昧良心的事情,被灶君告密,于是在祭祀各路神仙的时候有意识在祭祀贡品上加点糖块,贿赂灶君。不过在我的记忆中,父亲在祭祀的时候总是一律对待,用父亲的话说人无完人,做错了若能改正就一定是万人,是呀,倘若我们以贿赂的方式来包容自己的错误,最终被惩罚的一定还是我们自己,虽说这只是个传说,可我想,公道在人心。

  在以往这一天,我们家的祭祀工作基本上是由我父亲负责的,每次祭祀活动,就简单的放点贡品,烧香,磕头,放鞭,而就是这程序化的工序,一样能看出父亲的真诚,所以父亲的品质在小年里便一直感染着我,也让我对这小年的文化有了别样的认识。

  小年,不仅仅是民间的一个活动,我在查阅网络的时候,据一些民俗专家介绍,我国自清朝以后,过小年就有了“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我们这里是北方,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还有山东有些地方又是在六月初一过的小年,安徽北部和南京地区把过小年和过元宵合在一块,特别热闹;而云南部分地区是正月十六

  总之,一句话小年做为一种文化,不仅有着久远的历史,就在今天的民间流传里一样也没有现代化的节奏而示弱!

  小年的散文 篇2

  今天是小年,一早出门,老天不作美,冬季也下这么大的雨,没带雨伞,索性在雨中漫步,要的是滴滴岀行,还有二公里的距离,干脆就冒雨朝那个方向前行。雨落在头上、衣服上、从眉毛直往下滑,冰凉冰凉,不觉一股寒气伴着北风窜进可以入侵的每一个空隙,我加快了步伐,不顾一切地向尾号723的车奔去。一上车师傅很惊讶怎么不带雨伞。

  我的头发外套基本全湿透,师傅赶紧递过来纸巾擦去脸上头上的水珠,便拉开了龙门阵…。"我刚才从电话听到是个男的,本不想接这个单的。"我好奇的问:"为什么呢?"他说:"xx这几天执法很严,若抓住要罚好几万,把滴滴岀行给取缔了啊!这么好的事情,对老百姓有利无害吗,既解决了堵车,又拉动了就业岗位,不知道这些人咱想的。""对呀!"我不加思索地回道。"你看就象今天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你,我可能站在这地方根夲等不到出租车。""我常常晚上拉的客人都是喝酒后回家的,他们都说我们的服务态度比出租车好…。”

  这话题不是我们这些人讨论的,我有意叉开了话题,望着窗户玻璃上碰的粉碎的雨珠,用力的何上爬,雨刮不停地往下刮,还是没有完全解决问题,风太大了,破碎的水珠不颀一切的向上冲!那么耐人寻味的追逐,那么不屑一顾的上上下下。是自然的力量啊!

  一切都顺其自然多好,尊重事实,尊重劳动,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就好比我喜欢叫雨淋下,变得轻松些,愉快些!

  小年的散文 篇3

  低吟流年、淡看岁月。屈指间,小年迈着轻盈的步伐向我们走来,一篇篇讴歌小年的诗词、美文尽收眼底,静坐屏前,思绪飞扬,记忆中的一幕幕缓缓铺展。

  儿时小年,忙了父母,乐了孩童

  生在农村,长在乡下,一年之中翘首企盼的就是过年,平素没有大鱼大肉那样奢侈的美味,没有华丽的服饰装点生活,只有到了过年,才能品尝到虽无海鲜却在我们眼里胜似海鲜的美味佳肴,穿上虽不昂贵却是新做的衣裤。过年,在我们心中就是神圣的使者,就是上苍赐予我们最开心的节日。

  俗话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上天。”每当到了腊月二十三这天,就总能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先是打扫房间灰尘,把所有的屋子都用扫帚打扫一遍,妈妈边扫还边自言自语:“过小年了,把一切烦恼、不幸、灾难、疾病统统都扫走。”接着就拆洗被褥,那时根本就没有洗衣机做帮手,全靠双手一下一下地在洗衣板上搓洗,我们年龄小,根本洗不动大大的被褥,所以,妈妈是最辛苦的。扫除完毕,开始做饭,这一天的饭菜虽比不上过大年那么丰盛,但也是有鸡有鱼,比起平素的饭菜那可是好得多,那时的心情是无比幸福的。

  小年,是春节的前奏,预示着大年已经拉开了序幕,尚在懵懂时的孩童只知道小年是个好日子,于是在一周前许多要好的伙伴们便开始商量编排节目,到了这一天,每个人都会把过大年时的新衣服穿出来炫耀一番,五颜六色的,煞是吸引人的眼球,伙伴们聚在一起载歌载舞,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皑皑白雪就是最好的舞台,无忧无虑就是最棒的时光,仿佛全世界都是我们的。唱着舞着,全然没有烦恼与忧伤,有的只是快乐和幸福,累了,乏了,才开始三五成群的结伴回到家中体味父母的厨艺。

  成为人妇,小年吃素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还没有过够单身的生活,就在父母的催促下走向了婚姻的殿堂,初为人妇,许多家规都要逐一铭记,生怕自己做得不好,回娘家时被父母教训。其实,我的公公婆婆都是开明之人,从不计较我的言谈举止,把我当做亲生女儿看待,但是,父母却始终严格约束着我,他们想要的就是女儿的好口碑。

  许多规矩伴着流年都已经淡忘,然而,小年吃素这一条,一直传承到今日。刚结婚不到四个月就是小年,婆婆在前一天便开始筹备第二天的饭菜,看着一道道菜,我喜欢,因为都是素食,婆婆生怕我吃不习惯,特地安慰我:“咱家过小年有个规矩,就是吃素,一年之中就这一天,你忍着点吧,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看着慈祥的婆婆,听着简洁的话语,我欣然说道:“其实,我特别喜欢吃素食,从小就不喜欢猪牛羊肉,鱼是我的最爱。”“鱼也不属于素食的,所以,小年这一天也不能吃”婆婆解释道。“没关系的,不就一天吗,我绝对做得到”我边说边双手合十向婆婆保证。

  年复一年,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从没有思索过小年吃素的原因,也从没有问起过婆婆,如今婆婆离开了我们,每到小年这一天,便会想起婆婆灶前忙碌的身影,尽管是一道道素菜,吃起来却是那样的香甜可口;耳畔总是回荡着婆婆向我口授关于小年家规的声音。今天是2017年1月20日,也是小年日,吃素的同时,情不自禁地记起了古代诗人关于小年的诗词,印象最深的是出自宋代诗人唐庚的醉眠:“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余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小年已至,大年不远,在此,仅祝我的亲朋好友们:大事小事事事顺心,大家小家家家团圆,大财小财财财不断,大步小步步步高升,大路小路路路畅通,大年小年年年福满。

  小年的散文 篇4

  腊月二十四,我们那地方,称为小年。俗话说,“长工,短工,二十四满工。”到了这一天,生产队就放假了,人们开始忙碌着做过年节的准备。

  一清早,爹把水缸挑满后,就要去挖树疙瘩或弄柴。“三十的火,十五的灯”。除夕夜,要把火坑烧得旺旺的,亮堂堂的,祈愿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我们那地方,因为长年烧窑罐,山上的树木早就砍光了,只剩下杂草荆棘和一些小灌木。这些东西做柴火,在灶洞里烧,做个饭烧个水什么的,可以凑合,但火坑里却烧不起。火坑里烧的,都是树疙瘩。这东西,经烧。一个树疙瘩,加上根根茎茎,在上面覆上带土的草根,可以管上一天两天的。树疙瘩,近处的早就挖光了,要到远处去找。挖到一个几百斤的大树疙瘩,挖的人算是撞了大运。

  柴,就更显得珍贵了。有柴的地方,离家最近的也有十好几里,都在别的公社。一般是到那些沾亲带故的人家弄。柴,是早就打好招呼的,之前就砍下,半干了的。去了,只管背。那柴,通常都是小酒杯粗细的,叫硬柴,熬火。一捆柴,百来斤。即使这样,一天也最多能够背两回。

  娘更加忙碌,要先将屋子里里外外、旮旮旯旯,彻彻底底打扫一遍,然后打白豆腐,弄魔芋豆腐,做醪糟,最后还要虔诚地祭拜灶神。

  因为烧柴火,烟熏火燎,屋子的窗台梁柱上,结满了一串一串的扬尘。屋角,还有蜘蛛网。特别是厨房,我们叫灶屋,是重灾区。娘用帕子包好头,就用竹扫帚细心地将扬尘、蛛网轻轻扫下来,再用抹布将各种用具抹干净,整理好地面。我呢,通常是负责把屋檐下的干檐坎和场坝打扫一下,拾掇拾掇房屋,也就是卧室。清洗清洗茶杯、茶盘。

  白豆腐,就是黄豆做的豆腐。泡涨的黄豆要在小磨上一圈圈磨成豆浆。娘拉磨,我就拿着一把长柄的木勺,负责往磨眼里喂带水的黄豆。把十来斤黄豆磨出来,要好几个钟头。还要煮浆,过滤,下酵(放石膏水),用包袱包豆腐,用石磨压。如果我勤快,不偷懒,娘就会照例犒赏我,窑一瓢豆腐脑,加上佐料,在锅里煮上一开,让我美美地享用。

  做魔芋豆腐,要先将魔芋去皮,然后,放在用火燎过的包谷芯子上磨。魔芋会咬皮肤,一般人磨了魔芋后,手会感到像针刺了一样,又疼又痒,这种症状好几天才会消失。娘不让我沾这东西。魔芋磨成糊状以后,要放进锅里,加入适量的石灰水,搅拌均匀。完全凝结后,用刀划成块状,羼上水,再加热煮沸。取出来,漂在清水里。做菜时,切成条状或片子,加油盐佐料爆炒。

  做醪糟,以糯米为主,加入适量的粘米。米要先在水里泡上一夜,再沥干后在木甑子里蒸至大半熟。倒进一种叫团窝的蔑制竹器里,摊开冷却,再撒上曲粉,搅拌均匀。之后,舀进一种陶土烧制的盆里,我们称为醪糟钵子。轻轻地按压贴实,在钵上覆上特制的能保温的包袱,等待发酵。醪糟能不能发酵,关键在于把握温度的火候。娘是将醪糟钵放进早就备好的谷糠中。谷糠能发热,保持恒温。两三天后,掀开包袱,扑鼻而来的是一种酒的甜香。钵子里,漫上一层清亮的汁液,喝起来甜津津的。

  白豆腐,魔芋豆腐,醪糟,只有过大年或进入春节,娘才会大方地拿出来享用。

  一到下午,娘就会从火炕上取下烘腊的猪肺,浸泡在清水里。到自家的菜地里,拔来一竹筐新鲜的萝卜。猪肺泡涨后,要反复地清洗。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放进煨罐,羼上水,放在火坑里煨炖。这时我的主要职责,是守着煨罐,不让火坑里的火过猛或者熄灭。待煨罐沸腾后,喊娘。娘听到我的叫唤,就将准备好的干辣子、花椒、蒜、姜一类佐料,放进去。估摸着猪肺炖熟了,娘再将去皮后切成块状的萝卜,放进架在火坑的小铁锅里,将煨罐里炖熟的猪肺连同汁液一起倒进锅里,待煮上一开,就可以开吃了。

  饭,是木甑蒸的包谷饭。炖熟的猪肺块,膨胀开来,有不少的气孔,吃在嘴里,软绵绵的,很香。那萝卜,也带有一种特别的味道,很好吃。我一直以为腊猪肺炖萝卜是很好的一道菜,成年后,有一年过小年,想吃猪肺炖萝卜,娘笑着对我说:“那是没肉吃的时候才吃的,好些年都没人吃那东西了。猪一杀,就将肺喂狗或喂猪了。想吃,再杀猪后,留着。”没想到,娘真的在第二年过小年,特意地将猪肺腌制后烘腊,做成猪肺炖萝卜。怪腥的,我勉强吃了两块,萝卜也不是记忆中的味道,我大失所望。材料还是那材料,佐料也还是那佐料,煨炖还是那样的煨炖,我疑心是火的问题,因为那时家家户户都烧上煤饼了。娘说是好东西吃多了,人的嘴变刁了。

  到了晚上,待灶屋里一切收拾停当,娘还要在灶头插上点燃的香,在灶门前烧上几张草纸,跪在灶门前默默的念叨。我问娘,娘说是拜祭灶王爷。灶王爷是谁,为什么要祭拜,娘却说不清楚。我去问爹,爹说娘是文盲,迷信,要我别打听。

  后来,读书了,才知道灶王爷的来历。平民张生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败尽家业沦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张生能回心转意,还没坏到底,既然死在了锅底,就把他封为灶王,每年腊月二十四要上天庭汇报,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觉得灶王既然是神,掌管人的吃喝,还能上天庭,就一定要敬重,要祭拜。后来,就演变为祈求来年平安和财运的仪式,成为一种风俗。范成大还写过一首《祭灶诗》,诗中有“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之语,看来拜祭灶神应该是男人的事,想来娘是弄错了,越俎代庖,难怪爹不高兴,在背后说娘的坏话。

  这都是三四十年前的事了。随着爹娘的相继去世,我也成了一个真正的小市民。一些传统的节日,对我而言,只不过是一个时间概念而已。节日的习俗,本来就不大清楚,现在就更加模糊了。我们这一代人尚且如此,不知道下一代人会怎样。

  习俗这东西,其实是一种民族文化的沉淀,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祈愿。过去,提倡移风易俗,倡导者的本意是好的,希望移易恶习陋俗,只是执行者们将问题扩大化了,视一切习俗为封建迷信,必欲消灭而后快。可习俗的衰亡,必将造成民族文化的断裂,走向没落。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衰落甚至消亡是迟早的事,结果是非常可怕的'。现在官方提倡节日文化,就是要拨乱反正,以延续民族的血脉,复兴我们民族,这是个大好事,也是个大幸事。

  腊月二十四,是小年,应该庆祝庆祝。我该给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女儿打个电话,告诉她:腊月二十四,是小年。提醒她,千万别忘记了。

  小年的散文 篇5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与缩影,历史悠久,一直传承着,深受人民喜爱的节日,值得我们赞美。

  春节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延续到现在,可谓经久不衰,而且被国家列入文化遗产,加以弘扬光大。春节,细心的品味,是推陈出新的时段,一年四季轮回的过程。过去的时光令人难忘,新的一年,充满希望,令人向往。

  春节的来历久远,查阅资料,西汉就有过年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流逝,春节的元素不断翻新,年的韵味十足,令人难以割舍。不管怎样变,中心主题不变,只是形式有所转变而已。最早的传说,“年”是一头凶兽,每年到除夕之夜光临人间,残害生命,人们十分恐惧,纷纷采取不同形式,如张贴红色对联,燃烧爆竹,驱逐“年”兽,步入新的一年。这是流传千古的过年佳话。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年的认知不断深入,表达方式随着时间的延续花样百出,过年的时间前后时间有所改变。有的是吃了腊月初八的粥,新年的氛围就渐渐浓郁起来。有一句顺口溜说:“孩子孩子,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侧面说明了年的氛围来到了,生活要改善了。后来人们以腊月二十三小年为准,确立新年到来。小年这天要祭灶,恭送灶王爷及诸神上天堂,正式拉开过年的序幕,进入迎接新年的核心内容。每天忙忙碌碌的,张罗着年货,从内到外,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均在年节筹划中。优良传统之一,即室内室外清理大打扫,让厅堂焕然一新。鲜红的对联,斗大的“福”字,烘托着新年的韵味,洋溢着新年的风采。红红火火过大年,是每个华夏子孙的共同心愿。

  小年拉开新年的序幕,吃麻糖,送灶王爷上西天。这个形式非常隆重,老年人要带着一家人诚恳的祷告,恭送灶王爷及诸神回天堂述职,让灶王爷多说好话,确保日子越过越好,一年比一年强。从这一天开始,整个家庭,整个社会沉浸在年节的氛围中,张罗着过年。要是按过去的习俗,每一天都一个说法,而且有不同特色。

  小年到了,大年随之而来,用一年的硕果庆典新年的到来,辞旧迎新,万事大吉!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积蓄能量,再接再厉,奋勇向前,为明天的美好生活扬帆远航。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每天的生活于过年相差几天,天天白面大米,山珍海味不断,可谓,有钱要什么有什么。但是,春节来临,好吃好喝的食物多的很,一定要注意身体哦!可不能太贪杯,喝了酒开车,那是违法行为!

  小年的散文 篇6

  腊月二十四,很多地方都兴过小年,人们常常以丰盛的酒食来拉开春节序幕。而在我的老家,乡民从来就不知道有小年之说的。只是到了这一天,基本上是家里人弄点粉丝、腐竹之类,随便煮两碗菜去拜灶君,俗话说叫“谢灶”,以感谢上天恩赐的吃食,并祈求来年五谷丰登、灶头香润。由于这种仪式简单而不事张扬,人们对内地隆而重之过小年的习俗则一无所知。

  我第一次知道外乡人过小年,还是在广西。记得那年我们部队调往边境驻扎,连队就住在宁明亭亮镇的一个小村庄里。一天的中午,司务长跑来报告,说村里的老乡送来了一头土猪,我们说不要,他们就在炊事班七手八脚的把猪杀了,说是队长交代的,一定要杀头猪,好让连队也聚聚餐。

  因“事态严重”,我马上去找生产队长,问他这是干嘛啦?连队住在村里面已经给老乡带来了很多麻烦,况且群众的生活也不富裕,你们却还要给我们送猪,这算是那家子的事啊?队长却解释说:今天是农历的二十四,按风俗是家家户户不管环境好坏,都煮上菜肴过小年,连队也应该加加菜。我说,我们是部队,从来不兴过什么小年,就是过大年,这头猪可不能收哇。队长则说,弄头猪给连队,这是村民大家的意见,因为这两年来,由于边境不断受到骚扰,我们的日子也过得很不踏实,现在部队来了,我们能安安心心的过个春节,大家从心里头高兴,这头猪也不大,你们不收也得要收,不然的话你们自己去跟村民说。指导员老幺看到这情形也没了辙,毕竟猪已经杀了,就跟我说,还是先收下了再说吧。当时的情形不妥协也很难办,最后我只好跟队长说,你们热情拥军是理解的,但现在村民生活不容易,我们也是看到的,一定要下不为例。队长则笑容可躬的说:仅此一次,仅此一次。

  其实当时调到边境一带的部队很多,地方的供应已经趋于紧张,这段时间来,连队的伙食也就是买到什么就吃什么,确实不能算好。当天下午,我们交代司务长就用这头猪弄顿好菜让大家尝一尝。果然,经过炊事班的精心炮制,那一顿的小年饭确实搞得不错,而用土猪焖出的红烧肉更是其香无比。它是我们进驻广西边境以来的第一次聚餐,但这顿饭却让我知道了,在遥远的他乡有很多地方是有过小年习俗的。

  能聚一次餐,吃一顿肉,大家都是很高兴的。只是这顿饭之后,我的心里总觉得欠了老乡一笔账,而日子越近年关,感觉就越强烈。只是几天来部队更换装备的工作很紧,这件事,我只好跟老幺说,让他想个什么主意来处置一下。

  这一天,我跟了无线班出去训练,目的是要去看看新更换的电台其通讯效果如何。我们走出驻地不远,便见一片开阔地的对面有多座拔地而起的石头山,在我们赞叹其风景秀丽的同时却也看到,山的上面隐约散布着有六七个小白点,当初大家对此也并不在意,后来不知道谁的眼尖,说那白点是移动的,当我拿望远镜来看时,才知道是几只散落在山崖上的羊。安常理来说,应该是不会有人在那种石山上放羊的。

  回来之后我就去问村里的老乡,说我在那边的山上看到了一些羊,不知道是谁家的?他们则告诉我,这山上有羊已经几年了,没有人知道是从那里来的。我说既然羊没有主,为何没有人去抓它呢?老乡说曾经有人去抓过,可是在那石山上,人是跑不过羊的。

  嘿,这一下我的心中已经有了数,我决定用我们的办法去搞一次捕羊的行动。

  次日上午,我让无线排长带来三部电台,再从有线排抽了几名“飞毛腿”,并找来了绳索竹杠等,准备向石头山出发。

  出发之前,我对着这小分队说:今天的训练科目:“抓俘虏”。地点:石头山。任务:三个。方法:迂回包抄。具体由八班长张克抗组织实施,要求:注意自身安全。大家明白了没有?在听到“明白啦!”的回应后,当然是立即“出发!”了。

  这些兵能干我是知道的,但途中我还是要反复的提醒他们,安全是第一位的,来不得半点的马虎。如果大意了,为了几只羊而摔伤了人,那我们就要出大新闻啦!

  人在山中时,确实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我们在山下一个便于观察的地方,用电台指挥着山上的夹击行动,很快就传来了让人兴奋的消息,“抓到一只”;未过多久又传来“再抓到一只”;最后,当听到“任务完成”时,我让电台呼叫他们下山注意安全,并交代把抓到的“俘虏”押回炊事班后,便回去等这些勇士们的归来。

  羊还真的不小,每只足有六十斤以上。我让人把最大的一只给队长送去,就说连队弄到了几只羊,奉命送一只给他们过年。之后我交代炊事班,除了留一大块给在前沿值班的人员外,其余的尽量弄点花样,让大家开一开羊荤。

  山羊肉的味道不错,战士们笑逐颜开是必然的。只因这次行动的成功与电台相关,进餐时无线班长张宇楷便凑过来说,这功劳应该归他们。我说,你们嘛,确实非常重要。但最值得表扬的还是炊事班,要是今天没有他们,这些好东西就要吃生的啦。不过我还是要提醒你一下,羊肉是一种挺温补的东西,如果今天碰巧你还吃到了羊外腰,晚上果然还真睡不着觉的话,是不关连长事的。

  那一晚,我心里是极度高兴的。因为这一次行动,它既给连队改善了一次伙食,同时也解决了我心中的一个难题,是两得之举。不然的话,部队节后一行动,我们或会永远欠了老乡一份情。

  几十年后的今天,广东的习俗依然没有改变,人们还是只知“谢灶”而不兴小年的。正因为其不兴,往往会让人临近年关就会对遥远的边境产生莫名的思念。而这种思念也促成了很多人前往旧地重游。就两年之前,佛山的老兵组团到边境去拜祭英烈,而连队的战友立英与及洛良、冬青他们,便特意到战前的驻地去看了一回。虽然几十年后的小村庄已经物是人非了,但村里的老乡们还是把当年部队的进驻引以为荣。由于占领进攻出发阵地我们是深夜冒雨拔营的,急速中亦遗留下了一些如小板凳、铝盆等在老乡家,而他们却在之后的几十年中,把这些小物件当成宝贝而珍藏着。在交谈之中,村民们还依稀记得起当时连队一些官兵的模样;而相互之间在闲话当年时,往往也会见到他们眼中有泪光在闪动,其激动是溢于言表的。可见,对那一段日子的钟情并非只是我们这些大兵才有,它在当地村民的心里也是根深蒂固的。

  而那一回,我因事未能前往,便拜托战友们带一幅“鱼水情深”的字画去送给当年的住户,以作为友谊之纪念。而为此画热情挥毫的则是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冯才基,他也是从硝烟中走下来的越战老兵,他那刚柔相济的泼墨特色,也正合了我们送匾的原意。

  小年的散文 篇7

  娘家有个习俗叫:过小年。

  小时候,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奶奶就告诉我们: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穷人过小年,也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听奶奶讲,过小年是从皇宫里传出来的习俗,老辈子啊!皇上要在腊月二十三这天,祭拜灶王爷,要蒸年糕或大黄米黏干饭,把灶王爷嘴粘住,怕他见了玉皇大帝说人间坏话。后来民间百姓也学着过小年,祈求灶王爷多为自己家说好话。

  儿时记忆中,过小年这天,天还没亮,父亲就起来做小年饭菜。

  家乡有个说法:腊月二十三小年这天,女人不许上灶台,怕惊扰灶王爷上天,理由是:女人长年累月在灶台上,烧火做饭有很多事情,让灶王爷不满意。所以早上这顿饭,女人不许做,必须得家里男主人下厨房做这顿饭,做熟后由他在灶台前祭拜灶王爷,送他高高兴兴去天庭面见玉皇大帝。小年饭要在天亮之前吃完,晚了就会耽误灶王爷上天吉时。

  这顿饭对男主人而言,是考验他厨艺的高低,一个艰巨的任务。山区家家男主人会做小年饭,他们的成年礼就是学做小年饭,将来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一家之主。其实做小年饭的食材,头天晚上女主人都准备齐全了,连烧的柴火都抱到了灶堂前,这样男主人做饭时就得心应手了。

  我家人口多,奶奶、老叔、父亲,再加上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十几口人,要做一大盆饭菜。

  小年的头天,奶奶把豆腐做好,一半打成小块放到盖订上冻成冻豆腐,另一半放到瓷盆里用都浆泡上,留小年早上萝卜丝炖豆腐用。到了晚上奶奶很晚才睡觉,在锅台前把高粱米和大黄米分别放在瓦盆里用温水泡上,便于煮饭时米爱熟,豆腐打成小块放到盖订上沥水。萝卜丝也用擦层擦好放到瓷盆里,不能放到瓦盆里(萝卜丝放到瓦盆里,隔时间长了会变色的),这样父亲第二天早上做小年饭时,就一气呵成了。

  父亲做饭时,奶奶就躲在屋里不敢露面,怕灶王爷不高兴。做饭时大人孩子不准大声说话,要是惊扰了灶王爷不得了!家里小孩子可以到灶台前去看做小年饭和祭拜灶王爷的过程。

  我清楚地记得,在我七岁时,父亲做小年饭,我追着他看热闹。父亲把锅里水烧开,把大黄米放到锅里,用铁铲在锅里不停地铲,等米熟了就用笊篱,把米捞到瓷盆里,然后在把黏高粱米放到锅里煮,同样用铁铲不停地铲,等米熟后也用笊篱捞到瓷盆里。把米汤倒到盆里,把锅刷干净后,灶堂里添上小火,然后再把高粱米铺在锅底,大黄米倒在上面,在锅边上轮上半饭瓢凉水,盖上锅盖,添上一把谷草就不烧火了。

  父亲说:“黏高粱米铺锅底寓意“高粱高粱高粱,日子过得像高粱一样红火!大黄米寓意:皇粮,家里子孙来年吃皇粮,光宗耀祖!”

  接下来就是在西锅里熬萝卜丝豆腐,首先把锅烧热,放上猪油,加上葱姜蒜碎末,往锅里放半盆热水,倒上萝卜丝,倒上豆腐块,撒上盐、花椒面,盖上锅盖,还把铲子放到锅边上,熬萝卜丝有个讲究,不能把锅盖盖严实,得漏气,要是闷住气,菜就是苦的。炖豆腐不能用大火,要小火慢熬,才好吃。菜十几分钟就熟。

  等菜饭都做好后,父亲就把贡品摆到灶王爷那,我仔细看过:一碗大黄米黏干饭、一大碗萝卜丝炖豆腐、一壶白酒、三双筷子。在香碗里点上三根香,又在灶火门前烧一叠黄钱,父亲还对准灶火门磕三个响头。然后恭恭敬敬地说:“灶王爷如亲爷,大黄米黏干饭胜仙丹,萝卜丝豆腐变锣鼓,敲锣打鼓送灶王爷通往天宫路。灶王爷你吃饱喝足,黄钱装满钱兜兜儿,精神抖擞上天喽!见到玉皇大帝好事记清,坏事化成风,下界带来好事,来年家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父亲说完这段话,就把前门打开,端着香碗来到院子里,把碗举过头顶说:“送灶王爷上天喽!”然后就把香碗放到了原处,对奶奶说:“妈,出来吧!灶王爷上天了!”

  奶奶听父亲这么一说,就笑着走出来。把父亲的围裙解下来系在自己腰里,开始张罗吃饭。

  父亲大声喊:“小将们开饭喽!”听到喊声,我们个个连蹦带跳的跑出了屋,放桌子的、拿筷子碗的,一拥而上。眨眼间饭菜摆上饭桌。可盼到吃饭了,一个个眼睛把饭碗都快盯出窟窿了!

  别看菜饭已摆好,不能立刻就吃,父亲还教我们背一段关于小年的民谣:“腊月二十三,穷人过小年,大黄米黏干饭桌上端,萝卜丝炖豆腐吃得肚皮往外翻!灶王爷欢欢喜喜上了天,玉皇大帝面前献吉言,来年福神、喜神满人间!”

  父亲说完了奶奶还要补上几句:“过了小年呀!咱家日子就靠灶王爷这个老神仙保佑了!希望他老人家早去早回吧!”她说完才让我们开始吃饭,当第一口饭吃进嘴里,我们的口水快垂涎三尺了!饭桌上我们鸦雀无声,只听见吧嗒嘴的声音。

  奶奶一边吃饭,一边忙着给我们添饭。吃一会儿还端着饭碗,去看看锅台上的贡品,怕野猫来偷馋。贡品要是被野猫偷吃了,来年家里会闹饥荒,粮食吃不到过年。

  奶奶说:“小年早上不让关门,门关上了,灶王爷在天上能看见会生气的,就不回来了。家里没了灶王爷,祸事就不断,也是对他不尊敬!”为了表示对灶王爷的诚心,奶奶这顿饭吃不踏实,哥哥和老叔想替她看着猫,奶奶说:“孩子不能代替大人看门,哪家孩子看门就是寓意:家里没有主事之人,不吉利!是在诅咒主人之意。”听她这样解释,哥哥和老叔吓得不敢在提看门的事了。

  吃过小年饭,家里要扫房、打扫院子、给姑姑和姑奶奶家送豆腐。总之,过小年的排场和过大年差不多。

  儿时过小年这个喜庆日子,给我留下美好的回忆!

  时光飞逝!每到小年到来时,就想起饭桌上我们一群孩子像饿急了的狼似的,抢着吃小年饭的傻模样!想起奶奶拖着三寸金莲小脚,在饭桌前、灶台旁看猫守门笑容。父亲祭拜灶王爷那神神叨叨的话语,像电视剧里那些镜头,在脑海里回放!

  儿时的小年多么令人留恋,童年已化作缕缕炊烟飘向遥远的天边!

  小年的散文 篇8

  小年是我国汉族传统节日,也被称为谢灶、祭灶节、灶王节、祭灶。在不同的地方日期不同,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或二十五。民俗专家说,在古代,过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传统,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像北方,在南宋以前都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因此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相反,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等沿湖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无论是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却是一致的”。小年被视为过年的开端。

  清朝从雍正年间开始,每年腊月二十三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据说这一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面前说坏话。“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具体操作方式: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祭灶节实际是中国古代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恐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小年过后,就开始了过大年的准备:

  扫尘

  过了二十三,离春节只剩下六、七天,过年的准备工作显得更加热烈了。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粉刷墙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贴年画等等。

  剪窗花

  所有准备工作中,剪贴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动。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六合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写春联

  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

  祭财神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小年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

  清代顾禄《清嘉录》云:“正月初五日,为路头神诞辰。金锣爆竹,牲醴毕陈,以争先为利市,必早起迎之,谓之接路头。”又说:“今之路头,是五祀中之行神。所谓五路,当是东西南北中耳。”

  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敬财神。初五日俗传是财神诞辰,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五祀即祭户神、灶神、土神、门神、行神,所谓“路头”,即五祀中之得神。凡接财神须供羊头与鲤鱼,供羊头有“吉祥”之意,供鲤鱼是图“鱼”与“余”谐音,讨个吉利。人们深信只要能够得到财神显灵,便可发财致富。

  因此,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丽集)

  小年的散文 篇9

  你好,小年!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我们这里把它称作小年。每到这一天,心里总是暖暖的。沐浴着初春的灿烂阳光,看着微信里发来的妹妹庆生图片,心里更是感到温暖。总是忍不住说声“你好,小年”,总要想起曾经过的小年。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每到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就要忙碌起来,开始准备年货,一直到以后几天,陆陆续续地扫房子、磨面粉、做豆腐、做年糕、蒸馒头、杀猪炖肉、贴对联、挂灯笼,当然,这一天,我的爷爷、奶奶也不例外地忙了起来。

  这一天一大早,精神矍铄的爷爷很虔诚地祭拜了灶神,然后对我和妹妹说:“你俩要会干活,要不灶神就去玉帝那里说你们的坏话了。”小时候因为父母上班,我和妹妹就被送到农村老家,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听了爷爷的话,我说:“爷爷,我去装柿饼吧。”

  爷爷家在偏远的小村落,那里的人穷困而质朴。爷爷家有棵高高大大的柿子树,树身一个人抱不过来,硕大的树冠,留出人们乘凉的树荫,也遮蔽着一眼水井,汩汩的水流灌溉着爷爷家的菜园。每到秋天柿子树上一个个红红的柿子好像一个个小红灯笼,引逗得孩子们偷偷上树采摘,挂满枝头的柿子总是因为熟透掉下来,善良的爷爷看到偷偷上树的孩子只是喊一声,从不训斥。爷爷、奶奶每年把摘下来的柿子去了皮放到房顶上晒,从秋晒到冬,直到一层白白的霜挂着,好吃极了。

  爷爷让我和妹妹把散放着的柿饼装到袋子里,他跟奶奶去打扫屋子。小小的柿饼很是诱人,我俩很是认真地装着。一会儿,5、6岁的妹妹说:“我吃饼!”“行吧。”我挑一个给了妹妹。正吃着,奶奶、爷爷过来了,裹着小脚的奶奶急急地走到妹妹跟前:“你这孩子,柿饼等着过年吃呢。不能吃了啊!”妹妹的泪水在眼眶转着,没有掉下来。爷爷说了句:“啥时候吃不是吃啊,快点拾掇,该扫这个屋了!”就出去了。

  小年的上午打扫房子。爷爷家是个四合院,每个方向的房子都要打扫,这个工程很大。后来爷爷让我们出去玩。小年里家家户户忙着,出来玩的小伙伴也少了。我和妹妹来到村里南边的小河旁,山挡着的一面结着冰,西边有阳光的一段,水哗哗地流着,阳光暖暖的真好!有阳光的地方就有温暖!一会儿,妹妹说饿了,我们就回去了。回到家,只记着爷爷、奶奶挥动着顶上绑着笤帚的长长的竹竿,头上的毛巾一层尘土。听到说饿了,奶奶说,正忙着,看看锅里有吃的没,有的话你俩吃吧。我到灶台边,掀起大锅盖,哇,有窝头!给妹妹往窝头里滴了几滴香油,放了点盐,妹妹香香地吃了起来,记不清爷爷奶奶吃饭了没。

  小年的下午还是忙。奶奶要磨面,爷爷要磨黄豆。拿出泡好的黄豆,爷爷、奶奶先煮了点,给我和妹妹吃。“柿饼不多,过年来人要用;吃点黄豆,挺香的。”奶奶一边说,一边慈爱地看着我们。爷爷家还有圆圆大大的磨盘。农村人家每每没了面粉,总要牵来小毛驴来磨。每年的小年先要磨出米面、白面,等待以后做摊煎饼、炒茶面、蒸馒头等面点用。奶奶牵来毛驴,给它蒙上眼,毛驴就一圈一圈地拉起磨来。碾磙轱辘地响着,奶奶让我看着驴、赶着驴,不让它偷懒,她把磨出来的面拿萝筛过,没碎的再放到碾盘上磨。她颤巍巍的小脚来来回回走着,忙个不停。一直到太阳落山,米面磨好了。等我们回到家,爷爷还在磨黄豆,妹妹在一边看着。磨黄豆的是个小磨盘,爷爷一边推着磨杆,一边把黄豆一勺勺陆续放到磨的中间洞里,我走过去帮爷爷推磨杆,磨细的豆子从碾盘里头流出白白的汁。爷爷一边加着豆,一边说:“等着吃香豆腐吧。”满足、幸福的神色洋溢在他的脸上。我知道,爷爷会做豆腐,等到明天,不知道爷爷用了什么魔法。就变成了一筐整整齐齐的豆腐。等做好了豆腐,爷爷也会掰下一块刚做好的、热气腾腾的豆腐给我吃。那豆腐的香味儿,至今还留在我的嘴里。

  忙完时,天已经大黑了。我和妹妹都吵着饿了。“真累啊,咱凑合吃点吧。”奶奶刚说完,猛然说道,“哎呀,今天是二妮的生日啊!你看看,你看看,不让孩子吃这,不让孩子吃那,真是!”说完,去灶边忙去了。

  “哎呀,真是啊。”爷爷也哈哈笑了,我和妹妹听了,也都跟着笑起来。

  四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是腊月二十三,小年,我妹妹的生日!年末岁尾,人们带着喜悦,备着年货,有的是幸福和快乐。看一看崭新的衣服,吃一吃尝不尽的食物,谁还会为招待客人发愁呢?谁还会为吃不上饭有顾虑呢?我的奶奶和爷爷离开人世也已二十余年,曾经的艰难,现在都已过去;曾经的不易,都已成昨天。初春的柳枝已经泛绿,带着嫩嫩的黄色;湖水结着冰,远远望去一片白色。然而,转过一个弯,有阳光的地方湖水都已融化,原来有阳光的地方就有温暖。春天真的来了!

  小年,你好!妹妹,生日快乐!

  小年的散文 篇10

  二十三,洗灯盏。这是我们这里乡间的习俗,究竟始于何时,由何人所首创,我也不得而知。要想弄明白,恐怕得去请教民俗专家了。

  腊月廿三这天是传统的小年,是送灶神的日子。灶神就是灶王爷,是一个比芝麻大不了多少,小的不能再小的神了,大概和弼马温是一个级别。相当于天庭配到每家每户的“蹲点干部”,和我们现在精准扶贫的结对子干部差不多。坊间传说,每家每户的灶头都有一位灶王爷。在旧岁逝去前夕,灶王爷要上天禀报蹲点人家一年的善恶,以供玉皇大帝决定赐福或降灾时抉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灶王爷要回单位亲自向领导述职,如实地汇报每家每户一年来的所作所为,给相关领导提供决策依据的可行性报告。要到正月初四才能回来。听爷爷说,送灶时要让灶王爷吃些麻糖,这样就可把他的嘴糊上,不让他在玉帝面前说三道四,报忧不报喜。也好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我问爷爷,糊上嘴巴不是连好事也言不成了吗?上天以后,麻糖就吃完了,是怕他在路上遇到别的神时瞎说。爷爷这样解释说。末了,爷爷还不忘加上一句,临行时还要给灶王爷喝点酒,晕晕乎乎的,走起路来也不乏困。我暗想,这不就成了一个糊涂神了吗,要是在路上像隔壁的换生大叔一样耍起酒疯来,连女人孩子都得躲到羊圈里。要不像村东头的光棍刘四一样,一喝醉了就躺在村外的沟渠里,十人五马找不见,还是打伴子的小羊倌偶然碰到叫醒的。耽误了正事咋办?…....

  从这天早上开始,送灶的爆竹一响,家家户户就异乎寻常的忙碌起来了,除了吃奶的孩子和坐月子的媳妇,几乎没有闲着的人。连我们这些半大孩子也手忙脚乱地帮大人们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但往往是好心干了错事,帮倒忙的时候居多。年愈来愈近了,年前一系列最后的准备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有点像现在的春节联欢晚会的彩排的意思。人们都紧张而有条不紊地做着最后的冲刺,力求把该干的活儿都干好,该准备的东西都准备好。于是乎打扫院落的、粉刷家的、写春联儿的、糊窗花儿的、炒瓜子的、洗护里的——我们对被罩的叫法、蒸年糕的、炸麻花儿麻叶儿的、炸豆瓣儿的、煮猪头蹄儿的......。一时间,小小的村子男女老少乡齐上阵,锅碗瓢盆一起动。东家向西家借蒸糕笼屉,西家向东家借烧肉的铁叉,房前的给房后的送上一碗现炸糕,房后的给房前端了一碗烧猪肉。这些跑腿的活儿,理所当然地有我们孩子来具体完成。但只要空闲下来,我们也会零零星星地响几个鞭炮,那鞭炮声在干冷干冷的天气里炸开,像偌大房子中的一豆灯光,显得空旷而又微不足道。有时为了响声再大一点,我们干脆把鞭炮扔到空铁桶里,寻求刺激。空气里就散漫着幽幽青烟和火药的香味儿。愈来愈浓年味儿从各家各户鲜艳的窗花儿里,从左邻右舍油炸的年糕里和炖肉的幽香里,也从我们孩子手中炸裂的鞭炮声里飘了出来。简直就是五彩斑斓、香味浓郁的流动着的交响曲,令人陶醉久久难忘。

  我们家最为阔气的一件事,就是每年小年这天要开“肉窖”。说是肉窖有点勉强,其实就是个雪堆。那时农村大部分的人家过年都要杀一口猪,有当年的,也有接年的。每年的大小雪节气之间是杀猪的时候,杀猪这天,家人和同村的亲戚朋友要聚在一起吃一顿槽头肉(猪脖颈肉)烩酸菜、莜面窝窝。屠家除了吃槽头肉外,还额外地多吃吃一快儿“锁子骨”。我每年都对这块“锁子骨”垂涎三尺,但父亲就是不让我吃,原因很可笑,说是吃了“锁子骨”长大了生孩子会难产。我是男孩子,我又不生孩子,怕什么......当然啦,也要给烫上一壶从供销社打来的散白酒来招待屠家,就是为麻烦人家表示一下谢意。完了也不忘给邻居端一碗杀猪菜。最后,留下一些猪下水和膘油,自己吃,或灌血肠;再留一点儿少许的后座儿肉,以备平时待客时用。其余的,不舍得吃,预备过年时支应门户。于是,就地取材,把这些肉埋在院中的雪堆里,潲上水,冻结实了就是“肉窖”。和现在的冰箱或冰柜是一样的,只不过更天然环保。我家选在小年这天开肉窖还有另外一层特别的意思,这天正好是我二哥生日,母亲去世后二哥就辍学了,在家里是个硬劳力。大哥结婚有孩子后,和我们分家另过了,二哥就帮着父亲,承担起照顾弟妹的重担。每到这天,我就对二哥羡慕的不得了,甚至还有些嫉妒,心里酸酸的。瞧瞧人家这生日,又能吃猪头肉、又能吃猪蹄儿肉、还能啃排骨。多有福气!再想想自己的生日,八月秋忙累得灰头土脸,腰酸背痛。慢说吃肉,油水也不多。

  还有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灯笼。从小年这天开始,每家每户都要在晚上把灯笼挂出来。白天,女人们就赶着糊灯笼,成了不时之需当务之急。于是女人们就放下手头的针线活儿,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干起这活儿。虽然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她们都做得很是认真,一丝不苟不敢有半点马虎。仿佛糊的不是灯笼,而是荒寒寂寞的岁月里,心中的不可放弃的希望。她们手中的那些个花花绿绿的纸,又何尝不是渺茫的希望中,美丽而多彩的憧憬呢!只有在这一天,一年中家里院外忙得披头散发不可开交的女人们,可以奢侈地吃上一顿不是她们自己亲手做的饭,虽然是淡了点儿或咸了点儿,但都不那么重要了。只有在这一天,她们才会像个地主婆一样享受片刻。平日里洗衣做饭、掏灰挖火、打炭拾柴、打猪喂鸡的劳累和对男人们的种种抱怨,这一天都烟消云散既往不咎了。光景还得凑合着过,日子还一天一天长,她们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勤劳,选择了坚强,也最大限度地选择了委屈和忍耐。大部分的灯笼是用较细密的白麻纸糊的,上面再粘贴上一些彩色的条穗。也有用一种彩色草帘子纸糊的,还有用透明的玻璃纸做的,极个别也有装上玻璃的。灯笼的形状也各异,有圆柱形的、有五角星的、有扁球状的、有正方体的、有长方体的......。那时农村没有电,灯笼里点的都是煤油灯。小年的晚间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爆竹热闹了一番之后,渐渐地稀稀拉拉的了。随后,就郑重其事地把灯笼挂在各自的屋檐下。我曾问过奶奶,为什么小年晚上要挂出灯笼?奶奶说,怕灶王爷天黑迷了路,给他照个亮光。我恍然大悟,但终究还是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紫色的夜幕,像口大锅把小山村扣得严严实实的。天上高远而繁密的寒星眨着眼睛,幽灵一般。偶有流星划过,拖着长长的尾巴,瞬间滑过了天幕。间或传来几声狺狺犬吠,夹杂着孩子们捉迷藏的声音。这声音仿佛是从地里钻出来的,显得深不可测。这声音缓缓地融化在苍茫的夜色里,把小山村衬托得更加神秘而宁静。每家每户那悬挂着一盏盏灯笼,发出微弱的光。有的苍白,有的绯红,有的淡绿,有的橘黄……这些五颜六色的灯笼,参差地点缀在整个小村庄,给寂寞清冷的寒夜带来一片久违的温馨。

  小年的散文 篇11

  期待已久的20xx年的第一场雪终于来了!早上九点多点,我大呼小叫地爬出温暖的被窝,全没有以前的恋恋不舍和懒惰倦怠!

  我欣喜若狂地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我像回到了儿时的顽劣,脸都顾不洗跑出门外,大片大片的雪花落在我的身上,好舒服啊!

  我仰起头,雪花落在我的脸上,我和雪花做着迷藏,大口哈气地吹开它,又长大嘴巴去接住它。院子里空无一人,新年的脚步把他们都不知道逼到哪里去了。无人分享我的快乐,我有点失落。

  雪花呀,下吧下吧,下得再大些,让我堆个雪娃娃。

  我回到房子,高高兴兴地开始了洗漱。今天我要带着相机出门,到公园里拍雪景,到湖水里踩冰,我要尽情地享受这难得的快乐,我要把这种一个人的快乐发挥到淋漓尽致!

  等我收拾停当准备出门时,刚才的雪花突然间不见了。好生奇怪的我东张西望,生怕它躲在某个角落。然而雪花确实没了,地面上连潮湿的影子都没有!

  突然间,我想骂人!老天爷这不是在捉弄人吗?你自己放个屁带出了几点雪,却让我空欢喜,真是戏弄嘲弄玩弄人么!

  怏怏郁闷之时,我还是决定开车出门。坐上车,居然不知道开到哪里?西安的交通堵塞严重,道路标志混淆不清,进城开车还不如坐公交。我把车停在路边,决定坐公交车去省体育场年货一条街转转!

  其实,严重贫血的我最怕坐车,心里的恐惧会使晕车更为严重,但开车不晕,也许这就是不懂享受只会劳作的命,无论再远的路程再困再累再热,我都必须自己亲自开车。

  挤上公交车才发现里边的人拥挤不堪,我怕自己踩了别人,就抱着门边的一根立柱不敢动,在别人挤死挤活地簇拥中我小心翼翼目不斜视专心致志地坚定着自己可怜的位置。

  车里边的空调温度很高,习惯了寒冷的我没有福分享受这样的待遇,摇摇晃晃的难受使我头晕目眩地快要死过去。一位大娘可能看到我的脸色不好,给我让座,我连说声谢谢的力气都没有,只是给老人家摇摇手,闭着眼睛给她强行挤出一丝微笑,算是无奈的感谢!

  朋友打电话听出了车里的吵闹,知道我在玩命地挤公交,心疼怜惜的他怒发冲冠地吼着我下车,我头重脚轻地下了车,头晕得寸步难行,只好旁若无人地坐在路边。

  阵阵寒风吹过,我逐渐好多了。看一条长龙般的汽车和黑压压的人群,我知道:年,真的来了,而且今天是腊月二十三,祭灶的小年。一大早,朋友就给我说,龙年有闰月,买十三个烧饼,月月有吃的!

  一位高中的女同学也提醒我:“今天祭灶,你烙饼子一定要弄单数,今年会添人的....”我笑了,我有灶吗?还用祭吗?我自己都活不了,还能添谁呢?

  今天小年,一平给关心我的长辈牵挂我的老师和理解我的朋友拜年了,祝大家龙年图腾幸福吉祥平安快乐!

  小年的散文 篇12

  今夜,瑞雪纷飞,耀眼的雪花照亮了游子回家的路。今夜,寒风依旧,呼啸的北风召唤着游子思乡的心。今夜,爆竹阵阵,那响彻天际的鞭炮声正宣告着新年即将到来。

  久久徘徊在窗前,我思绪万千。 这一年就这样即将被翻过,在这个午夜,为自已泡壶心灵的咖啡,拌上幸福的蔗糖,细细品味着这一年的辛劳与收获。苦涩的感觉弥漫在心中,却在唇齿间留下了丝丝甘甜。

  这一年里我付出了太多太多,也走过了很多弯路,风雨兼程中感觉自已在渐渐的走向成熟。途中的我经历过失败的痛苦也体会过成功的喜悦!我曾哭过笑过也孤独无助过。曾经不只一次的问过自已,远在他乡,漂泊在外,整天的奔波究竟是为了什么?挥洒汗水和泪水的同时,我也一直在苦苦追寻着答案。

  朋友总会问起,这样的生活,你幸福吗?快乐吗?我无从回答。每个人对幸福对快乐的定义都不尽相同。心中有爱,必感其乐!也曾想过要拥有三毛笔下的快乐,其实无论我们多么疲惫,也可以每天试着去吃一颗糖,然后洒脱的告诉自已---今天的日子,果然也是甜的!

  在这个夜晚,终于可以卸下肩上沉重的背包,抖落掉满身的泥泞,轻松的呼吸一下过年的味道了。整理好行囊,带上思念,带上祝愿,再捎上这一年的日日夜夜!过了今夜,我们和家人团聚的日子就会越来越近了!心中的牵挂再也不会轻易的被风吹散。就象歌词中唱的一样,想家,真的好想家!家是我们永远的根!因为远方,有我们的父母亲人在翘首期盼!

  因为远方,有生我育我的家乡故土在倾诉衷肠!无论我们在外飘泊多远,无论是否走遍海角天崖,我们依旧会记着回家的路!依旧会想着家乡的那扇门!很想再听听那熟悉的乡音,很想再喝口故乡的山泉!纵使自己早已不再年轻,手上也早已起上了厚厚的茧子,但是在父母亲人的眼里我们依旧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永远象只刚放飞不久的风筝,那无尽的思念和一声声的叮咛串起了坚实的长线,越过千山万水,线的一头牵在我们的手里,另一头却系在父母的心上!

  今夜,爱在心中。因为有爱,所以我宁愿付出所有。在这个下过雨的冬季,我将心情放飞!用尽一年的拼搏点燃心中的渴望,让曾经淋湿了的心情变幻出灿烂的烟花绽放在这迷人的夜空,去点亮远方亲人思念的梦乡!

  今夜的我,注定无眠!

【小年的散文(通用12篇)】相关文章:

关于小年的祝福(通用15篇)12-10

快乐的小年作文通用10篇01-14

快乐的小年作文(通用8篇)01-13

小年快乐的短句子(通用110句)01-11

小年祝福短信(通用15篇)01-22

优秀的散文(通用35篇)06-04

小年到的祝福语(通用110句)01-10

小年夜发的句子(通用115句)01-11

小年走心文案(通用80句)01-24

关于生活的散文(通用10篇)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