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动情的中秋望月古诗散文

时间:2021-06-21 19:07:37 散文 我要投稿

最动情的一首中秋望月古诗散文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七绝,寄托的是一种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情怀。题中的“十五夜”,结合全诗来看,当指中秋之夜。在唐代咏中秋的诗词中,此篇颇为著名。

最动情的一首中秋望月古诗散文

  吟诵此诗,顿感“诗中有画”。在历代画家所作的唐人诗意画中,明《唐诗画谱》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画面背景幽远:曲岸远山,长空明月;画面的中心是一处临水的胜游之地,曲栏围着竹木太湖石,一棵高大的落叶梧桐树上有几只栖鸦,树旁生长着枝叶婆娑的秋桂;树下五人,其中两人望月而语,谈兴正酣,而旁边一戴幞头挥扇的官员和一带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凝神倾听他们交谈。整个画面远近主从层次井然,有动有静和谐统一,实为传神佳作。

  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此夜常是家人或亲友团聚在一起赏月。所以一旦离别,总会使人逢节倍思亲人。古人多有望月感叹而抒写中秋情怀的.诗作,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诗人王建望月兴叹,但与他人的写法迥然不同。相比之下,他的这首诗颇有创意,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这里,诗人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慢慢进入了睡眠状态。诗人写中庭月色,仅用“地白”二字,就将积水空明、澄静素洁的感怀跃然纸上,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幽远清美的意境之中。月明之夜,“树栖鸦”其实难以看见,这里应为听觉所致。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虽然无一字提到人,但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夜深人静,秋露润湿了庭中桂花。如果打开想象的翅膀,更会飞至月中的桂树。此句乃是全篇画龙点睛之笔。万籁俱寂,桂香袭人;圆月中天,丝丝寒意。诗人望月生情,凝想入神,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无声”二字,既细腻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由桂花树联想到树下的白兔,挥斧的吴刚和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诗句带给我们的是无比丰润幽美的意境。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难道惟有诗人独自凝神注望?其实,此刻普天之下,有无数人赏月思亲,心驰神往!于是,水到渠成,诗人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里,诗人采取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望月凝思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感怀,意境高远,含蓄深邃。前两句是含“月”不露,第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方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同是望月,那感秋怀人之情,却因人而异。诗人怅然于亲人离散,故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其“秋思”必然是最深沉浓挚的。第四句“不知秋思落谁家”,似虚而实,诗人并非“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深谐诗歌含蓄之美。这里,诗人并没有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自己明明是在思远怀人,却偏偏要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当时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一个“落”字,新颖贴切,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真切的动感——那飘逸的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洒落人间。这种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望远思亲的挚情表现得格外婉转感人。

【最动情的中秋望月古诗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中秋望月04-04

中秋望月散文12-01

最动情的表白爱情散文12-15

中秋望月有感散文06-12

散文:又逢中秋望月时06-12

中秋节诗句古诗望月怀远09-16

望月思乡古诗09-23

望月思乡的古诗06-02

有关望月的古诗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