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风箱散文

时间:2022-09-28 10:02:37 散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记忆里的风箱散文

  每次回家,对故乡的一草一木那种亲切感依然如故,尤其是家里的那些老物件,虽然闲置或废弃,看到心里却倍感亲切。

记忆里的风箱散文

  在尘风的一隅,偶尔看到了久违的老风箱,上面落满了厚厚的风尘,仿佛在向世人倾诉它的沧桑。风箱盖已不见,里面盛满了父亲用的工具,斧头,锯子,凿子,推刨之类的用具。睹物思情,记忆的波涛汹涌而来,童年拉风箱的记忆立刻浮现在眼前。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家家户户以柴草为生,整日袅袅升起的炊烟成了农村的一道美丽风景。为了节约柴草,家家都配备一台风箱。从我记事起,我家就有这台老风箱,它见证了我家几代人的成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目睹着我们几代人的柴米油盐,一日三餐,历尽沧桑。

  风箱的构造很简单:是一个长不过三尺,宽不过一尺半,高不过二尺的长方体木箱。里边有一根用椿木做成的拉杆,这样推拉轻便。整个风箱都是用的是上好的梧桐木,梧桐木材质轻,不易变形,搬移方便。风箱的两端各有一个方形的小木板,也就木阀,两个出风口,风箱拉杆不论前推后拉都能出风烧火。推的时候,前面的木阀关闭,后面的张开;拉的时候前面的木阀张开,后面的关闭,不管是推是拉都有风从出风口里吹出,看似简单的风箱其制作和工作的原理还是非常巧妙的。

  风箱一般放在灶台右侧,垫砖,离开地面一点距离以防受潮。上面放一块稍大的木板,或者是一块案板既能切菜又给风箱增加了压力,以防拉动风箱时,风箱来回移动。锅灶下面有几根铁棍,就是备好的炉条,炉条下面有个洞,当所有柴草燃尽后,那些煤灰就会掉到洞里。锅灶的旁边也有洞,那是和风箱连接的地方。锅里添上水,盖上锅盖,这时的风箱就该发挥作用了。

  拉风箱也有技巧,把刚备好的柴火点燃放到灶口,等火旺了再送进灶堂。只需轻轻拉动风箱,不能用蛮力,否则灶堂里刚点燃的柴火会立刻熄灭,就会前功尽弃还得重新点燃。等火旺了,再把玉米秸,棉花秸等硬实类的东西放进去,再用蛮力把火燃旺。左手添柴,右手拉风箱,袅袅炊烟升起,好似一条绸带,时断时续,变幻莫测,直到化为天上的云朵。这是农村最常见也最温暖的一幕场景。

  风箱“呼——哒”,“呼——哒”发出有节奏的声响,那一簇簇红黄的火苗,随之起起伏伏,摇摇曳曳,映红母亲美丽的脸庞。等锅里冒出滋滋的白气,水就开了,母亲会把事先准备好的暖壶灌满水,让爷爷沏茶用。然后把玉米糁或小米之类的东西放进去,轻轻搅拌以免糊锅。这时就要慢慢拉动风箱用文火慢慢熬,边熬边搅动,还不能让米溢出。大约半小时的功夫,一锅香喷喷的玉米粥就熬好了。母亲把咸菜切成细细的长条,拌上嫰绿的小葱,在加点香油,就是一顿简单的早餐。

  风箱用久了难免出点小故障,不会修的就得等修风箱师傅过来修好。我家风箱坏了从来不找人修,我那心灵手巧的父亲就能完成。羡慕的邻居们直竖大拇指夸赞。父亲利用闲暇功夫,打开风箱盖,把拉杆上脱落的鸡毛取下来,在弄些新的鸡毛塞进去,再把风箱盖重新盖好。鸡毛是母亲平常杀鸡时,一点点积攒下来的人,这次正好派上用场。这样风箱的密闭性恢复,拉起来风力更大了。

  爷爷奶奶在世时,我们家里人口多,老老少少十几口人,经常拉风箱做饭,煮出一大锅饺子,或者炖出一大锅杂烩菜。那时的饭菜虽是粗茶淡饭,全家老老少少围坐一起,其乐融融,也为我们这个大家庭营造出一个欢乐祥和的气氛。

  夏秋时节,我们经常会在地里或者田埂上,逮些蚂蚱,顺手拔棵草梗把蚂蚱穿成串带回家。见妈妈正在做饭,顺手扔到灶堂里闷烧。刚开始,这些小家伙还在灶堂里蹦哒,上蹿下跳的,不一会儿就安静了。外焦里嫩的蚂蚱也就烤熟了,吃起来别一番滋味,那种味道足能绕口,舌,鼻以及肠胃三圈,那种醇香让你至今回味。有时,我们也会把些马铃薯,或者地瓜扔进灶堂,等到吃过晚饭,这些东西却被烘烤的恰到好处,拔出灶堂就成了我们小孩爱吃的零食美味。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那些老风箱已被现代化电器所代替。家家户户用上了煤气灶,采暖炉,电磁炉,电饭煲等先进的电器。既方便又干净,做饭又快又好,省时省力。曾经袅袅升起的炊烟,慢慢变成断落经年的回忆。

  风箱,永远是我记忆里一处美丽风景,它真实记载着一段划时代的历史。纵有悲伤或甜蜜,毕竟给后人留下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时代的进步,它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人们想再一睹它的芳容,却只能在静静地在记忆里寻觅。

【记忆里的风箱散文】相关文章:

风箱散文06-15

记忆里的童年经典散文05-08

青春永驻记忆里散文07-13

记忆里的背影抒情散文12-01

记忆里的味道的散文随笔05-17

记忆里的苔抒情散文06-17

在记忆里浅游散文04-25

记忆里的乡村雪景散文(精选22篇)08-15

记忆里的那抹深蓝的情感散文07-02

心音心曲在记忆里交响的散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