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乌镇的散文

时间:2022-08-08 12:05:43 散文 我要投稿

描写乌镇的散文(通用1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描写乌镇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描写乌镇的散文(通用17篇)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1

  “人人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江南一直是优美的所在,是解不开的情节,是抛不掉的相思,是忘不了的前世缘。

  如果没有黄磊和刘若英的那次造访,乌镇会更加安静醇美,但也幸亏那次惊鸿的回望,让更多人记住了乌镇的似水年华。

  其实,在江南六大水乡中,乌镇一直是最安静的,她不为谁所动,任何时候去都那样气定神闲,乌镇也一直在等待,等待你去感悟似水流年,感悟家园亲情。

  今天古镇的东大街西大街被规划为景点区,一进古镇你就会发现,时间仿佛在乌镇停止了。乌镇奇迹般的保留着清代江南的水乡建筑格局。一条河流穿街而过,两岸房屋排列,长廊蔽日,小桥相连。如同风景一般的生活着古镇,会让每一个到乌镇的人长长的沉默和惊讶。

  经常有游客人问,乌镇为什么叫乌镇?三个乌镇人会告诉你三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是因为泥土肥沃色黛,鱼米之乡,不知饥馑;有的说,唐代一个姓乌的将军誓死保护乌镇,血流此地:还有一个会笑着用手指着乌镇的老房子说,你自己看看呢……

  原来,乌镇的老房子都是黑色的。和其他古镇一样,乌镇所有的房屋,都是临水而居,面水而居,跨水而居。可乌镇还独创了最美丽的小水阁,它们都是空架河流之上,宛如建在水中,形成沿河而架的小水阁。下部用木柱或石柱打入河床,上架大梁,再构建房屋。远远看去,象飘在水上的小船,又比小船宽敞,微风吹过,河水轻轻流过,仿佛这些小水阁也在缓缓飘摇,便是一副活着的水墨画了。正是乌镇的水阁,

  让她有了一个最美的名字——最后的枕水人家。

  转过财神湾,绕过逢源双桥,便是东大街的起点了。经过街头一个清代的香山堂药铺,就到了街道。街上很安静,整个镇子象睡着了一般,家家户户都是两层木楼,面河当街。巷子很瘦,房子也很小。江南气候多潮湿,一楼当然就不做卧室了,吱哑一声,哪家二楼的窗户开了,一个阿婆静静的看了你一眼,又关上了窗子。就这样走在老街里,言语便是多余的了。只是,你从来一眼看不到尽头,家家连排着的楼房,将街道逼仄得愈显曲折。细心的,就会悄悄打听一下,乌镇人会告诉你:“街道要是做成直直的,遇见弓箭的追杀,怎么逃命呢?”房子全是木头的,所以街道中间有一座“水龙会”,那就是当年的119了。看到这里,不觉宛尔,防火防盗乌镇都有了。

  乌镇人总觉得很奇怪,老房子老街年轻人都不愿意住,都搬到新大街去了,有什么好玩的,你们应该去街道两边的大户人家房子看看,那里有百床馆,有木雕馆,民俗馆,钱币馆,里面才好玩呢。

  可游客的想法和他们恰恰相反,大户人家的房子,庭院深深,宽大空洞,摆了再多的展品,也没有灵魂了,房子和人一样是要有灵魂的。所以,乌镇最美的,就是她破旧的民居,石块斑驳的小桥,依稀有点混浊的河水,还有就是象外婆一样慈祥的老人,住在里面。

  只是有一户人家,是一定要去的,那就是乌镇人引为骄傲的茅盾先生。1896年7月4日茅盾出生在乌镇。茅盾十岁丧父,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童年时代,他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成年之后,茅盾考上北大预科班,又远渡日本留学,回国后潜心从事文学创作,以故乡乌镇为题材写了多部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后来在上海编辑《小说月报》,写下了著名小说《子夜》,建国后茅盾成为我国第一任文化部长。

  乌镇人会告诉你,连毛主席写信给茅盾都称呼他“雁冰兄”,茅盾心肠好,常常回来看母亲,她老婆也是我们乌镇的。

  茅盾的同乡妻子孔德止是一个文盲,曾经问茅盾“北京远,还是上海远?”茅盾和她相伴到老,很多人不解,一个文化部长的妻子居然是一个文盲?茅盾笑笑说,我可以改造文盲。

  如果你去过乌镇,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家园故乡,什么叫温馨甜美,什么叫宽厚仁慈。即使是今天,大量的游客走进了乌镇,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乌镇人还是那样平静。老街上的百姓从来不会拉着游客推销一些劣质纪念品,连老街上的看门的黄狗,都是呆呆地打着瞌睡。只是游客多了,老先生们会摇摇头叹一句,我们喝茶的地方没有了……

  不管是桥头,还是河边,都有很多茶馆,坐在夕阳下乌镇的长廊里,看着流水,想着心事,家就在桥边,耳边有洗菜的声音,偶尔空气中飘过一阵酒香,是哪家的“三白酒”开了坛,身边走过一个江南的女子,穿的是自家做的蓝印花布的短袄,手里拎着一盒刚做好的姑嫂饼,是不是要送给她的情郎,他们在哪一座桥头相会,也许是相约去修真观听戏,桥下的少年捂着嘴巴偷听会不会笑出声来,远处有一只船要摇过来了,欸乃的桨,轻轻唱和着船娘的歌声……

  似乎乌镇就是我前世的故乡,时间没有匆匆淹没她,替我保留着她的容颜,等着我回家。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2

  最早知道乌镇是因了对江南水乡的那份痴迷,知道在江南有一个守着历史和沧桑、枕水而眠的小镇,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村庄守着那份清淡在岁月的年轮中荡涤。后来因《似水年华》的上映,更爱上了乌镇,爱上了乌镇的韵味。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有时是因为一个人,或是一个故事,而我爱上乌镇却因为它的闲时、恬淡、水墨风情。走入乌镇,仿佛走入了几百年前,仿佛回到了世外桃源!

  乌镇的美,美在简约却不简单。天空、云朵、绿树、夏花、白墙黛瓦,晒着太阳的老人、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灵动的画面,宛如人在画中游,画在人间走。乌镇的美,还美在素朴、天然。放眼望去,黑白分明、错落有致、水榭长廊、临水的木楼、都在静静的诉说着几百年来的曾经和沧桑。水墨的晕染、小桥流水的点缀、长长的青石小巷、偶尔走来的穿着蓝色印花旗袍的姑娘、让你一眼就会爱上那青花瓷般的忧伤,想起丁香姑娘。而这些更给乌镇平添了几分烟火红尘的味道。品来,如一个淡雅的女子,静静守着岁月,淡淡的韵味让人看到便爱上了那份淳朴和天然。

  夜幕降临,乌镇的东栅沉积在一片宁静里。乌镇的西栅已经是灯火阑珊。酒吧、咖啡厅,人来人往,歌舞厅内已经是人声鼎沸,张扬着这个小镇浓浓的现代气息。走过这些喧闹的场所,来到桥上,只见一座座木楼内灯火通明,河面上映衬着灯火琉璃。河中上偶尔有一两条乌篷船穿行而过,载着欣赏夜景的游人。指点风景处,已是笑意盈满。那份满足、那份惬意已经写在了脸上,悦在心中!站在桥上放眼望去,宛如回到了当年的秦淮河上,仿佛看到了秦淮八艳在展示着自己才情之时,又流淌着辛酸的泪水……

  逢源双桥在现实和梦境中无言的停留,带着浓浓的现代气息,又透着古典的韵致。让人感觉:繁华却不轻浮,落红尘而不世故。乌镇的桥是有记忆的,它静静的搁置在流水之上,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再抖落一地的故事……如英和文,直至终老!亦如齐叔,守候着那份真情在岁月里烹煮成相思,氤氲成酒,浓到醉人,忘我!人生难得投入爱的人,一世倾情只想换来一世倾心!

  那长长的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在昏暗的灯光映衬下仿佛在诉说,诉说着几百年来的历史,诉说着前情往事,如同三生石,记录着前缘、今生、来世情。曾经,有缘的人们在这儿邂逅、擦肩、重逢、演绎出一幕幕的爱情故事。而生于北国的我也因为戴望舒的《雨巷》,前去乌镇寻梦,也为了能成为他笔下的丁香姑娘,买回旗袍和油纸伞,梦想着在青石板铺就的小巷邂逅一段情缘;演绎一个美丽的故事。可是,旗袍没有被我穿出韵味,而我也不是丁香姑娘,最后也只能徘徊在悠长悠长的雨巷,徒留下皮影戏里演绎的故事……

  乌镇的邮局透着怀旧的味道;乌镇的桐油伞散发着香气,记录着历史和文明;乌镇上茅盾故居的清雅,记载着一代文人的精髓;林家铺子里各色印花旗袍的雅致、大染房里那印染花布的田园风情、木楼上临街一隅的守望、乌篷船上的一路风光、霓虹灯下的咖啡馆和酒吧、不夜城的歌声、小桥流水的叮咚、老楼几百年心酸的历史、橘子红了无奈的悲情、都在这个小镇静静地诉说着曾经,《似水年华》的上映,更让人们怀念那份久远的真情……

  有人说,乌镇是个适合恋爱的地方。如果你爱一个人,请带他去乌镇寻梦,那儿的水、草、老屋都有灵性,她可以带给你不一样的感悟,让你与纷扰的红尘里找到一份纯真,从而放下执念,于一碗粥、一米阳光、一个笑容里感受幸福的味道!

  我带着清澈的梦行至乌镇,又带着未醒的梦离开。我与乌镇的相遇在华丽与虚幻中开始,也在华丽与虚幻中结束。乌镇是一块浸染了春花秋月的老玉,供来往的人用心灵去珍惜和解读。是啊,乌镇在岁月的长河里书写着历史,乌镇以她的魅力、素淡、含蓄迎接着未来。印象乌镇,美在天然,美在韵味,美在闲适却风情!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3

  我坐在渡船上,看艄公的船橹撑入平静的河面,划过一道波澜。

  风不大,轻轻撩过我耳边的垂发。船泛在河面上,很静,没有想象中很大的水声。景色向后,船人向前,垂柳的长枝很静的垂在河面,投下她绿色的影子,窈窕身姿。几条渡船停泊在码头边,乌色的顶与乌色的瓦对映。渡船不像乌蓬船那样,行驶起来左右晃荡,很稳,让我的心渐渐静下来。

  我喜欢在船中看那些傍水而建的老屋。在河面上看江南的细腻多姿,像是个女子,灵动秀气,乌镇真正的美,是那种经年而累的韵味。粉墙上爬满葱翠的腾蔓,又突然从中拓开一扇木窗。粉墙斑驳,哪位伊人在屋内享这黄昏美景呢?

  走在青石路上,看长廊蜿蜒。长廊是自然的作品,那紫藤萝缠绕在上,成了一个天然的绿色“屋檐”。远望过去,余晖洒在叶上,折射出点点光晕,不经意晃了我的眸。我看不到尽头,又恍惚看到就在那绿色与光辉的交接处。那个交接处仍隐隐散着光圈,像是一片雾霭。最后才发现,其实不过区区几十步,但那种如仙境般的幻觉又挥之不去。

  登上石桥,看湖面波光粼粼。累了,倚靠在石桥上,看渡船在石桥下穿过,看华灯初上,暮色四合。也没发现什么时候天竟全暗,只觉那天边的一朵红云褪去了,褪去了。夜晚的乌镇是个妩媚多情的女郎,她身着华丽长裙,笑容多情而又妩媚。灯光映在水中,被船橹轻轻一拨,便晃荡起来。金辉,灯火,在水中交织。现实与虚幻让我有些分不清,乌镇的窈窕身姿在幻境间缓缓呈现。灯火依旧看不见尽头,我想这便是辛弃疾的《青玉案》中的“灯火阑珊”罢。

  狭长的小巷,空气有些湿润,糕点的淡淡清香飘散开去。不多会儿,我隐约听到了唱戏声。急着走去,踏上木桥,终于瞧见河岸旁的一家客栈,在水面上腾出一块戏台,对面正是看戏的好地方。可惜的是,我只能看到一侧,那唱戏的身穿一身绿色戏服,尖细的嗓音唱出江南的灵动,水中几条红锦鱼欢脱地食着鱼食。这种江南风光,我已是许久不见了。

  离开木桥,买了些糕点,突然我发觉手背上一凉,只听耳边有人惊呼:“下雨了!”才撑起自备的伞往回走去。雨夜中,乌镇换了原先的妩媚,变的哀愁,伤感。微凉的雨打在河面上,溅起圈圈涟漪。水,是乌镇美得源泉,是乌镇古老的神话。我看到的雨打江南欲发美得如仙境般朦胧,捉摸不透。这种感觉,就像在夜晚雨中去看一个江南美女,她打着油纸伞,在青石路上行走。她回头,对你浅浅一笑,你还未看清她的真容,她边离开了。我呆滞地站在桥上,久久没回过神来。

  感谢乌镇,让我看到了她的多情多姿,她的细腻柔美,怕是今后再也见不到与这相似的美景了。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4

  少年时,人总有一个梦,烟雨朦胧的江南小巷里,一把油纸伞,撑伞的人穿过小巷,走上桥头,再伫立船头,一抹倩丽的身影,在水乡飘然游移飘。……化作庭阁窗前的画,凝入诗人心中的诗。一步一步,定格成江南最美的画卷。

  繁复了年华,错落了经纬。

  江南是水做的,乌镇就是一副飘逸的绢丝水墨画:小桥、流水、人家。成全了它所有的诗情画意。

  水乡的桥是水乡的眼,从桥眼望过去,那幅图就叫江南。

  河是水乡的街,百步一桥,四周依河筑屋,临河水阁,飞檐临波,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

  诗书是水乡的风骨,多少风流才子在此驻足流连,酬唱诗文。

  坐在乌篷船里,飘渺行舟如叶般游曳在水乡,心就这样柔软了。

  江南的灰瓦白墙总带有些许忧郁的气质。江南水乡的宅院的情致大多不在门脸而在内里,内廷深院,画影斑驳。

  雨天,坐在临水轩窗里,雨做的门帘,雨线落在水里,远处就是依稀的桥影,雾雨烟岚,景画难分。如卞之琳《断章》那般,烟雾深锁渺弥间。

  放一盏河灯,莲台灼灼,烛光摇曳,仿若化入电影《青蛇》里,白素贞化身成人第一眼看到许仙在水阁书屋里教书,漫天飞花,诗意画然,从此深情一世……

  夜色沉沉,一弯新月,挂起一片愁思,挂一弯淡淡的思念,想起那一年在此的大学毕业游,多添了许多离愁别绪。月光洒在水乡的窗户上,照下一地的思念,披上浅浅的月色,轻叩青石小路,坐在楼台水榭闲来看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那样的夜又是一个江南庭院的梦。

  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事,多少吴越往事入梦来。这里是戏文最通俗的民间,昭明太子从师读书,小白菜沉冤得雪,矛盾和他夫人比邻而居的青梅竹马的情谊在这里一代一代传唱着。

  尝尝微咸的姑嫂饼,带着糯米酒的微醺,洇染在拷花蓝布般青花瓷的等烟雨的心情里,融化在水乡里,一切如梦似幻,真假难辨。

  夜里,红灯笼映照着水乡,照亮了梦,听着昆曲吴侬软语的调子从夜里飘来,人已微醉。还有什么,比化作水乡人,永远做水乡的梦更好呢。梦里,是谁说:来过就不曾离开……如此贴切……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5

  很早之前,我就特别向往江南水乡。这种向往,缘于那些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譬如白居易的《忆江南》、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王琪的《望江南?忆江南》等等。

  江南何以美,美得令当年的乾隆爷七下游历?美得令无数文人墨客百般赞叹?今年深秋里的一天,在杭州工作的女儿、准女婿及其父母陪着我和内人一同驱车前往乌镇游逛,让我解开了这个疑惑。

  江南水乡的缩影

  人们都说,乌镇是江南水乡的一张绮丽的名片。水乡的特色,无论是在生活、文化,还是建筑、物产等方面的,在乌镇都能感受得到。

  乌镇位于嘉兴的桐乡市,离杭州不远,本来只需大约两个钟头的车程,因为迷路我们中午时分才抵达,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我的情绪。

  乌镇分东南西北四栅,但景区分布在东栅和西栅。东栅有茅盾故居、余榴梁钱币馆、江南百床馆等20多个景点。西栅毗邻古老的京杭大运河,面积比东栅大得多,其12座小岛被小桥串连在一起,风光甚是秀美。

  一下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上书“乌镇”两个大字的仿古大门楼。匆匆用过午餐后,我们便迫不及待的向景区进发。

  我们一行漫步在东栅的石板街巷之间,观赏那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追寻沧桑岁月嬗递所留下的痕迹。但见桥街相连,曲径通幽,水乡特性十分鲜明。在一间古宅的门口,我见到一位神态从容的耄耋老者悠然自得的坐在旁边的凳子上看书,我向他问安,与他攀谈,他告诉我:这里就都是些老的东西,老河、老街、老屋、老人。

  江南水乡真可谓江河湖泊星罗棋布,水网纵横,水城田野如诗如画,园林幽径魅力无穷。这里非但风景美不胜收,历来也是神州大地最为富足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无可置疑的“人间天堂”。

  枕河人家的水阁

  水是水乡的活力与灵性之所在,乌镇亦然。一条起码已流淌6000年的小河蜿蜒贯穿全镇,镇上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阁楼临水而立。

  乌镇沿河民居皆为匠心独具的“水阁”。房子大多是二层楼房,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石柱或木桩竖于河底擎托着,上面架横梁搁木板做成木屋。扇窗推开,宛若像框。水阁宅前屋后,皆通河道;岸植垂柳,铺以石栏;门前河面,俱覆石阶。水阁上面居住,下面停船。他们充分利用多变的地形,使流水在房屋之间通畅。

  乌镇几乎“家家门外泊舟航”,船是人们渡河和捕鱼、驮载必不可少的工具,即便是在今日它甚至比汽车还实用。

  身临这种“枕河人家”,使我不禁想起茅盾在《大地山河》中对故乡的描述。那一幢幢水阁亭亭玉立,被碧波托起犹如出水白莲。“人在屋中居,屋在水中游”“楼台俯舟楫”“白墙青瓦水中映”的景观,实在是别有情趣。我想,闲暇时与三二好友来此度假,在水阁中喝茶聊天,或观看蓬船,或垂钓赏鱼,该有多惬意。

  无所不在的石桥

  乌镇素有百步一桥之说,古色古香的石桥是其一大特色。据悉,其桥梁最多时达150多座,时下经修复、重建的古桥,仅西栅就有72座。乌镇河流密度和石桥数量均为全国古镇之最,堪称古桥博物馆。

  这些石桥把被水道分隔的巷子都连接在一起,使得水乡的交通十分便利。同时,这些各式各样或拱或平的石桥也成了颇值欣赏的艺术品。“桥里桥”当是乌镇最为著名的两座石桥了。东西走向的“通济桥”与南北走向的“仁济桥”直角相连,互为犄角,交相辉映,迷离而清雅。在“通济桥”上的两副对联也是特有韵味的,一联曰:“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另一联是:“通霅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其联意不仅交代了古桥的历史地理环境,又表达了乌镇人志高心远的胸怀。

  其实,乌镇的石桥除了普遍都有耐人寻味的对联外,其装饰也都具有高雅的格调。很多桥的望柱、栏板上都雕有精美的图案,有莲花图案、六道轮回图案、万字图案等,给古桥增添了不少韵致,也蕴涵了古镇人们的宗教习俗以及祈祷吉祥平安的美好愿望。

  我看到,在一些石桥上还建有亭阁,如昭明书院西侧的雨读桥。桥阁能遮阳避雨,桥侧护栏可供人们凭栏观赏水上风光。

  煦育名流的摇篮

  提起文学巨匠茅盾,我不由地肃然起敬。先生的故居和纪念馆就坐落在观前街上。随着人流,我们轻步入内。故居是江浙一带常见的传统木构架民居建筑,处处散发着世代书香特有的逸雅之气。抚着先生的铜像,看着先生幼年时使用过的文物,感受着先生曾经生活过的气息,我无限欣慨。在一丛先生亲自栽种的“南天竹”前,女儿给我拍照留念。呵呵!我有时发表拙作就爱以“南天竹”为笔名呢,巧合了。

  这里还是中国最早的镇志编撰者沈平、著名理学家张杨园等名流的出生地。南朝梁代的昭明太子萧统,也曾在此寓居多年并编撰了被史学界誉为堪比《诗经》《楚辞》的《昭明文选》。据说,小小乌镇在古代先后出过数百贡生、数百举人、近百进士,近、现代更出有众多政治家、银行家、农学家、文化学者等等。这些胸怀博大天资聪慧的水乡名人大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书写了诸多浓彩重墨。

  “紫燕剪春雨,丝竹弄管弦”的江南,毓秀钟灵的水乡,可真是人文荟萃啊!

  独特有趣的民俗

  乌镇除了华夏民族共有的那些传统习俗外,还有元宵走桥、立夏称人、分龙彩雨、天贶晒虫、中元河灯等众多独特的民俗。

  我们来的不是时候,这些活动都无缘欣赏,但也幸运地遇上了精彩的“爬高杆表演”。我们略为等候之后,只见一个白衣小伙不知从什么地方突然冒了出来,又突然“咚”的一声跳上了小船。随后便像春蚕似地向那根竹杆上方爬去,大约十五、六米长的竹杆立时晃荡起来。他时而横身与竹杆成十字交叉,时而倒立与竹杆成丁字状,做了许多优美而高难的动作。好惊险!两边岸上的观众纷纷鼓起掌来。我想,大概体操世界冠军也未必敢如此这般吧?弄不好就会“啪”地掉到船板上摔个鼻青脸肿,或是“咚”地掉入水中成落汤鸡呢。传说这个活动本来是蚕农们为了祈求丰收而举办的,时下也经常会向游人演绎一番。

  夕阳西下时,我们来到了古戏台、修真观一带瞎逛。戏台上两个女子在悠扬起伏的二胡伴奏下“咿咿呀呀”地唱着我根本听不懂的桐江花鼓。她们的扮相还算可以,动作也挺温柔,只是人都很老很老了。

  我们漫步至“宏源泰染坊”。这里是染织作坊,却也是游人如织。听说这个作坊是始创于宋元年间的老老店了。在宽敞的晒场上,但见悬挂在纵横交错的竹竿上晾晒的几十挂蓝色印花布随风飘曳,犹如跳着优美的舞蹈,那白色的花仿佛呼之欲出。在这里你不但可以看到美丽的花布匹从轧棉籽、纺纱线、织棉布到纱布印染传统工序全过程的演示,了解蓝印花布是怎么织成的,清新可爱的花纹又是怎么印出来的,还可以带一些蓝印花布的成品回家赠送给亲朋好友。应该提及的是,中国的蓝印花布在全世界可都是久负盛名的,而乌镇就是蓝印花布的原产地之一。

  乌镇多名食,街巷里江南风味浓厚的各种菜肴、小吃琳琅满目。在一个可以和游客互动的手工面食作坊,内人买了一盒像是糯米糕的小食来品尝。兴致之余我们还轮起木锤锤打面团,女儿见状急忙用她的“单反”来一番连拍。哈!还真是好玩。

  璀璨迷人的夜景

  华灯初上之际,我们来到了西栅。

  西栅以夜景为美。人们都说,如果不去感受乌镇的晨、昏,就不能体会到江南水乡完整的美。这就难怪入夜了这里依然是人山人海。把车子停放好后,我们一行也尽情地去感受她的美妙。

  体味西栅必须乘船。我们租得一条老式敞篷木船,沿着弯曲的水路,一路泛舟、游观。夜幕下的水乡古镇是何等的绚丽!这是水、桥、灯交集的世界,梦幻般的世界。置身于此,真是梦里不知身是客了。

  看,西市河水上水下灯光辉映,俨然成了灯河。船在一条条嫕静的灯河中划行,似是划破了一池池碎银;船从一座座古老的石桥中穿越,又如穿梭在一个个时空隧道。船家摇橹的咿呀声、水被划动的哗啦声、游人的戏闹声交织在一起,仿佛一首首交响乐,令人心旷神怡,乐不思蜀。

  回味无穷的幽情

  电视剧《似水年华》中如此形容乌镇:“如黄昏的一帘幽梦。”驻足回味,乌镇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幽”:幽静的乡域,幽嫮的情景,幽深的街巷,幽泌的河水,幽怨的古戏,幽居的老人,幽姿的女子,幽邃的文化......

  乌镇犹如世外桃园。幽静、恬淡,能让人放松心灵,忘却烦恼和压抑,只留下一方清净,一分惬意,一份情怀,让人恋恋不舍。

  乌镇犹如伊甸园。幽嫮、温馨,充满罗曼蒂克。难怪古来骚客常来吟咏风月,难怪无数少男少女常来谈情说爱,牵手走过“逢源双桥”。《似水年华》里英的那句“在乌镇,令人想谈恋爱”的话,以及文和英的爱情故事,不知让多少年轻人为之痴迷。

  乌镇犹如幽姿淑态的江南女子。天生丽质,柔情似水,看似纤细窈窕之身却蕴含着大家闺秀的非凡气质。那一排排的垂柳,微风吹来柳条飘散,恰如一个个少女在梳理秀发;夜幕降临后柳叶低垂,又好比一个个闭眼含羞的睡美人,妙不可言。

  夜深了,不得不走了。惜别乌镇之前,我们两家人都留了影,算是留下一个恒久的记忆吧。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6

  江南属于我吗?或许,它属于我,但更属于我的却是乌镇。乌镇才是古诗中描摹瞻仰过、独数风骚的江南:乌镇似一弯弯水抱着一片片天,又在一片片天底下拢络起一座座庄园,各有各的古迹墨铭,瑰丽景观。我想乌镇才是我梦里勾勒憧憬的江南。

  乌镇古籍上名曰:乌墩、青墩之称。我想那墩一定似崔巍的山,虽不像泰山矗得雄魄,逊色于峨嵋山的灵韵;可它以墩傍水,笼着曲曲脉脉的水,水有阡陌的巷与屋左右逢源,逶迤着宁静拱雕的虹桥。一脉水吻着一脉水,一条巷延伸着一条巷,一处墩衔着一处墩簇拥着,彪炳着乌镇它独有精髓与妩媚,从历史的风烟中哼着娓娓的眠歌姗姗而来。

  山有山有气概,墩有墩的渊源:那一座座墩土下沉淀的沼淤赤壤,河中泛起缯丝般的涟漪,是乌镇人千古不变隆起的脊梁与灌输的血脉;它渗洇着吴越人勤劳的睿气与智慧。从秦时隶属的会稽郡,穿越管辖的苏州府,到桐乡割据的乌镇;不管历史的长河多么曲折变幻,乌镇它依久还是亘古焕然的乌镇,它依它独有的风姿与文化底蕴,屹立于另人魂牵梦绕、神弛暇想的江南。

  乌镇的水很多,往往又一条条地黏连;你挨着我,我比肩着你,相互促膝碰脑;荡起的绿波似的姑娘裙摆的绫罗绸缎,羞涩涩地泛着惺忪忪地眼,揉捻来揉捻去;被初晨的阳光披上绯红的衣裳,戏谑挑逗着那微风拂袖的颤粟,轻轻地、梳妆着它的一绺绺的银丝。借得风的筚子滑下来又浮上去,澜漾起一层层的波痕;褶皱着曲线的身板,扭过来摆过去,执拗着它犟劲的脾性,哼哧哧地,从嘴里飘出“哗啦啦”的歌谣,悠扬而又声旷飘渺;惹得那水面熏蒸的烟雾,蜷缩了脚,歪斜着屁股,噘嘴般扑愣愣地隐去了。

  舟是乌镇人的脚,水是乌镇人光油油的路。迎来的小舟,翘着头颅,劈开那水的肌肤,掀起一朵朵晶莹如玉般浪花,轻捷如踩云般飘逸;那舟扁长而光溜溜的,摇橹的柄叶翻拔着水纹,爆出一阵阵“呼噜噜”的锤击玉石般清脆悦耳的声响,袅袅于乌镇的大街小巷。舟上是一堆人的身影,戴着笠帽,身上滋润着水映的光影,透出缤纷斑斓多姿的光芒;摇曳着舟,犹如穿梭于古老悠长的河道,鉴赏着两岸仙境绮丽的风光;如灌饮品尝的烈酒,一樽又一樽斟着如痴似醉。

  乌镇的河似乎没有尽头,巷也没有终点,那河两岸总是抻展着绵长狭隘的巷。巷伴着水,水伴着巷,与巷相依相偎总是一排排的古屋;水吸嵌着屋,屋畔又铺着巷,岸礁两排耸身矗立着屋,夹着两条石巷,束着一条窄窄的水路。巷是人走出来的,更是人创造出来的。乌镇人的祖先凭着他们蹊跷聪明的才智,开创了独特新颖的建筑风格;使它不拘泥于一般风水的轮廓规划,因地制宜,占据水的便利,设计出适合于居住交通的模式;开创了建筑史上崭新的一页,成为民族建筑中一颗耀眼的奇葩,照亮了风景怡人,水乡和谐优美的江南。

  屋更能体现出乌镇它独特的建筑风格与艺术典范,成为它风光绮丽的一大亮点。犹其是那些保存完好的古屋,更烙印着它悠久的历史传统与古老文化。屋的姿态形体各异,历经岁月的洗礼,更是渗出了它苍桑古朴的蕴味。屋子有的小巧玲珑,有的轩昂雄伟;小阁楼低帘憨厚,稳重踏实,宁静囹囵;屋檐抻长,圆溜溜的椽木驼着一竖竖的瓦当直铺到屋脊,一股股湿漉漉的晦气笼罩着,亮出它黑黝黝、黯淡青涩的颜色。屋前轧立着几根圆木,下面抵触着石板,上面接攘着凹下的眼榫槽;檐角下敞着精雕细琢的窗棂,细纹的镂空花格鳞次栉比,真乃一派巧夺天工的杰作。

  那些高耸的楼阁更是颇具匠心:乌镇水乡的巷比邻舒缓平坦,那些高阔殿宇的塔楼,更能彰显着轩昂巍峨,漫厅畅开;那斗拱飞檐,雕梁画柱的景观让人目不暇接、心叹不已。从重楼叠阁上远眺去:乌镇的风光豁然明朗,一簇簇地屋子紧密地搭成一条条线,码着河岸捋得直溜溜的长廊,高低参次,倒映在水里,影影幢幢,美伦美奂。

  桥更能突显江南的文化特色,乌镇更是如此。划舟穿着一条河漫行览胜,不觉间总会穿过一架架石桥。乌镇的桥总是那么婉约垂帘:它不是那种亭亭玉立独姿的美,也不是气势磅礴的壮观;它是一种山水涂墨扮丽的灵韵的水墨画。桥小而精致,中间突兀,两尾紧敛;犹那江南美女弯下的腰,身披的衣绵垂下来;亮出皎洁如玉的丝稠,迎着风飘浮着;似那天上剪下的云朵,一片片地晶莹剔透;闪着她粉妆玉砌的肌肤,白嫩嫩的似莲藕的臂膀;宛如搽着亮晶晶的粉脂。她清凉如月的额头下:是睫毛上翘眨眨闪闪的眼,瞅着那河里的鱼儿吐着水泡,磷光跃动着她染红的嘴唇不停地翕动;曝出一嘴洁白如玉的牙齿。只见,她抿嘴地粲然一笑,我便听到了“噗嗤”的笑声。随后,我在心里窃窃地笑了,心想这难道不是我梦里幻想雕造的江南吗?

  乌镇不光风景绚烂风韵,物产丰富,民俗风情也独具一格,渊源流长。这里的民风淳朴悠久,千年传承。乌镇比较有名的民俗主要有:无宵走桥、清明踏青、端午吃粽、分龙节、六月六、中无节,可谓节日紧凑,趣事相连。这里还盛产乌棉、丝棉、篦梳、湖笔、布鞋、白水鱼、蓝印花布、木雕竹刻;还有发酵的手工酱、醇厚清纯的三白洒、烙得小巧酥脆的姑嫂饼、香气馥郁的熏豆茶、花蕊金黄的杭白菜、脆嫩鲜美的三珍酱鸡、千里飘香臭豆干、味美香糥可口定胜糕,实在是包罗万象、琳琅满目、群英荟萃、名不虚传。

  用风水宝地,人杰地灵的美誉形容乌镇真是恰到好处。有名的古迹要数:茅盾故居、修真观、文昌阁、江南民俗馆、江淅分府、江南百床馆、木雕陈列馆、余榴梁钱币馆、古戏台、汇源当铺。历史上的乌镇曾涌现出很多典故佳话、流芳百世的人物:包括文学先驱茅盾先生在内的很多名人,真是千秋灵耀、人才辈出的好地方。

  江南是美丽富饶的,乌镇更能勾勒出古诗韵律中的江南:它总能令人神思暇思,浮想联翩;让人不觉地心旷神怡,陶醉于那无尽无穷的江南气韵里,永久地回味于人的内心世界。远望着那一座座远去的石桥:我不禁地深深地叹息留恋,何时我还能再回到江南,游览我梦牵梦绕的乌镇。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7

  还未走进浙江省嘉兴桐乡市乌镇大门,抬头就看到青红雕花的高大门碑上,刻有两行大大的隶书,“乌镇”二字写于其中,我是从东栅走进古镇的。千百年来,民居临河而建,傍桥而市,民风纯朴,自古繁华。这里是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典范,同时乌镇又有其他小镇没有的临水建筑——水阁,由此又称为“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水乡古镇有一道亮眼风景,是我多年没有见过河边埠头边,几个妇人蹲坐在石板台阶上用棒槌捶打衣物的景象。她们大声用母语交谈着,不时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此情此景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的故乡河口镇,清晨或黄昏时候,惠济河边的少妇姑娘们洗衣洗菜的场景,似乎跨越时空恍如昨日。

  这里不仅有水源清澈的河流,乌篷小船或横或竖,偶尔竹篙一点,水波荡漾开去,一切都是那样的妙趣横生。置身其中,怡然自得,让心情不自禁被触动。那临河的水阁木楼,像极了一幅伫立在你眼底的画卷,还有当铺,酒窖,染坊,道观和老戏台。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界,吴国在此驻军,因而那时的乌镇也称“乌戍”。《乌青镇志》中说:“乌墩因吴越钱缪王戍兵于此,称乌戍,今名乌镇。”

  可以遥想当年,有多少吴国汉子被派遣来此戍边,与越国兵戈相向,还有多少英勇战士血溅沙场,留下了多少孤儿寡母。随着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而今,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却没有屠戮和杀伐,而是欣欣向荣,充满活力和谐发展的温柔之乡。

  乌镇还产生了大文学家茅盾,慕名前往文学家“茅盾纪念馆”途中。我想,有一个现象不能忽视,就是现代著名作家中,出身寒门的很少,一般都有着富裕优越的家庭,看来茅盾也是如此。

  故居到了,门前有高大的马头墙,走进四合院,宽敞的院落里,木板门扉,雕梁画栋,青灰色石材地砖,两进院墙门,都无声无息暗示这是个殷实人家。茅盾的青铜雕像就肃立在你面前,其上“有志竟成”四字,下有“文学巨匠茅盾”茅盾先生造像——周巍峙。茅盾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据说他八岁离开乌镇时即露峥嵘,能出口成章,背诵《红楼梦》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一字不落被称赞为神童。

  茅盾先生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其父沈永锡是晚清秀才,通晓中医工禅理。思想开明,重视新学,更喜爱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母亲陈爱珠女士是一位颇通文理,有见识且性格坚毅的女性。十岁时其父亲不幸病逝,母亲教他文学、历史、地理等知识,为少年时代的茅盾培植了广泛的文化功底,使他年轻时便流露出深厚的爱国情怀。

  我们所待的地方就是茅盾先生曾经读过的立志小学,如今是立志书院。立志书院创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光绪二十八年改国民初等男学。1904年至1907年茅盾曾在该校就读。

  建国后作为乌镇幼儿园,1988年幼儿园迁出,桐乡县政府将其拨归茅盾故居。199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重修,1991年7月落成开放,1994年8月更名为茅盾纪念馆。

  在二楼看到了先生过去读书的教室,透过折叠门,发现有几个方形木桌,周围六把长板凳和桌面已然裂缝,从斑驳掉漆的木纹似乎窥视到茅盾幼年的生活学习环境。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先生在和同学坐在桌边读书时的情景。

  茅盾是“五四”时期较早关注民族资本家的作家,他的《子夜》可算作最早反映现代城市生活的小说。我也喜欢他描写家乡的“三部曲”《春蚕》《秋收》和《残冬》,那个老实人通宝让人久久难以忘怀。故居内,展示着茅盾各个时期活动图片和作品,但参观者寥寥无几,游人们大多数只看一眼便匆匆离去,似乎前面还有更值得一看的东西,于是来去匆忙。其实也只能如此,文学和文学家,似乎永远是被少数人青睐的。

  从茅盾故居出来,沿着街道前往参观游人津津乐道的蓝印花布染店作坊,凭票进入院内,便可看到偌大的晒场挂满了大块蓝色碎花麻布,它们图案精致,在风中不停舞动。可以通过想象把它做成旗袍,想必定是显示娇艳而质朴,且会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百年前的清朝女子,穿着这样墨蓝白花的麻布裙裾。雅致的是这颜色搭配如青海的玉石,白色如阳光下的陶瓷,俗的是花团锦簇,艳的是栩栩如生的孔雀牡丹。

  近代,随着化学染料的推广和印染技术的发展,蓝印花布不仅可以染成蓝色、红色、玫瑰色、黄色、绿色等,成为蓝印花布的衍生,这样的作品,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已普遍出现。少年时,常去伯父染店看染布,知道染料是以蓝草为原料,将其制成蓝靛后,再将布匹放入染缸染色,过十五分钟取出,悬挂于空气中氧化十五分钟,这样反复七八次,直至颜色满意为止。水温需保持在20~30度之间,才能使颜色均匀染上。

  初夏的阳光洒满在石桥上,转过石桥,一股香浓的芝麻味道飘来,勾引起饥饿感。急忙寻找来源,发现拐角有一座阁楼,红褐色门匾写着中华老字号黑芝麻糊,桌面摆摊着青花瓷大圆碗,旁边角落里放置一台石磨,面上粘附着芝麻,中年汉子人高马大,用力旋转石磨,磨合处发出桄榔桄榔的响声,黑色的浓浆从石缝流出来,老板娘稠稠的接了一碗递给我,一边吆喝“芝麻咯,黑芝麻咯”。闻着飘着香味的黑芝麻糊,恍惚间我穿越到了清代。乌镇古街,身穿长袍马褂的商人朴实的笑脸,挽簪的妇女提木桶去溪边浣纱,孩童们在用劲抽转着陀螺,如同悠然踏入一个迷离的梦境,忘记了前世今生。

  沿着一条河边古街从东到西,我忙碌着像青蜒点水、走马观花两个小时,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的确确是“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却能从中感觉古乌镇的新魅力。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8

  烟雨霏霏的暮夏,偶遇早到的初秋,酣梦中醒来,一阵惬意的清凉。突然想起李商隐的诗“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每个人都有回忆,不一定要到了李商隐的年华五十才能回忆过去。就如我昨夜的梦境,“坐在孤寂的乌篷船上,顺着绿碧的河水,穿过一座座石头垒砌的小桥,孤独地细数锦瑟流年。”

  那是我三年前到过的水乡乌镇。白墙灰瓦写满沧桑的记忆,深长的小弄装满忧伤的情绪,只有那澈静的青石板路和渡口安逸的小船,任时光流逝,不言不语,不悲不喜,痴情守候,把自己站成了一道风景。乌镇于我,不是乡愁,只是过客,可那份淡淡的牵挂,依旧还在,在那幽远的梦里,不曾离开。或许前生与她有过擦肩之缘,所以今世才频频回眸,不忍遗忘。那份安宁与闲适是我心中的净土,每每失落之时,总拿出细细品读,驱赶哀伤。黄磊与刘若英的《似水年华》,写尽乌镇的神伤与无尽的等待,没有眼泪的告白,比山盟海誓更腐蚀人心,“我情愿做个犯错的人,也不愿错过你”“我们不相信宿命,却无法对发自内心的声音置若罔闻”“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从来不曾遇见你;如果可以,我希望能清空记忆不再想你”…怎样的爱恋才会让人如此依依不舍?怎样的坚强才敢让人用一生去等待?枯守日月,坐成永恒。其实,“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从日出到日落,从春夏到秋冬,从乌鬓到华发,仿佛漫长,又宛若一瞬。

  电视剧播完了,仍迷醉在那悠长的悲伤和漫长的等待中不能自拔,仿佛时间停滞,流年不前。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9

  大自然的绝妙之处在于造就环境之美,环境的杰作在于塑造杰出人物。江南水乡乌镇就是造就文学巨匠茅盾的古老城镇。

  我最早认识乌镇是早年上高中时读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那水乡的秀美以及小桥流水的韵致,本身就是一首婉约诗;老通宝的古朴勤劳,和多多头的倔强叛逆形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阳春3月,趁到杭州公干之余,在浙江《家庭教育》杂志社沈社长等陪同下,我们驱车来到乌镇。乌镇已非想象中的乌镇。这里高楼林立,鳞次栉比,汽车来往,人声嘈杂,已嗅到现代化城镇的气息。然而,沿河两岸还保留了镇中心古老街道的旧貌,依稀还能看出昔日的风采。

  乌镇已有两千年历史。春秋是吴越疆界。公元前505年,吴国驻兵防越,故名“乌戍”。后来越国灭吴,越国诸子中有一乌余氏封于此,故改称“乌镇”。乌镇座落京杭大运河之旁江浙两省交汇处,俨然是江南水乡一颗璀灿的明珠。

  这里尽管人文荟萃,文化底蕴丰厚,但令人遗憾的是,乌镇被遗忘而名不见经传,自从一百多年前诞生了文字巨匠茅盾,乌镇才蜚声海内外。

  我们去乌镇那天,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天空灰蒙蒙的,古老的乌镇像一位苍桑老人,戴着黑青色毡帽,套着对襟马褂,镶衬着白色裙裾,似乎坐在一艘大乌蓬船上,悠悠的河水荡开波纹又迅速缝合,抚平历史的苍桑。整个乌镇笼罩在薄薄的烟霭中,显得愈发古朴、典雅,略带朦胧和神秘。

  走近乌镇,我们逐渐看清“乌镇真面目”。我们沿着河岸,这河岸是青石板铺的道路,宽约2-3米;这河叫东市河,河宽约10几米,河水绵绵的、悠悠的样子。青瓦白墙典型江南水乡房舍倒映水中,临河几根石柱子顶着犹似北方阳台的房间,几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晒着太阳,那神情似乎对远方的来客表现出一种自豪的样子,那是一种对文学巨匠茅盾的景仰而产生的豪情。

  我们在河埠头看到一条练武船。船上几位年轻的后生持枪刀对打,在铿锵锣鼓的催动下,愈打愈烈;隔河观众越来越多,且不时地爆发出雷鸣般掌声。据说这是乌镇传统的节目。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宋,经久不衰,流传至今。体现这一带蚕乡农民尚武精神。街两旁是刀削般木板房,赭石色的油漆斑驳,我感受到百年沧桑;石板路坑坑洼洼,留下了历史的足迹。是近百名进士举人留下的足迹,还是文学巨匠茅盾履痕,实际已无从辨认。我看着看着,仿佛从历史的尘封中走来了一位浓眉大眼,宽额头高鼻梁,西服革履的中年汉子,他在漫步,他在思索?那不是30年代的茅盾吗?他也许正在构思长篇巨著《子夜》呢。

  我急看门牌,那不是观前街17号吗?由陈同志书写的“茅盾故居”四个大字赫然悬挂在一个黑漆大门上方。那是一座清代建筑,四开间两进砖木结构的旧式楼房。据说是茅盾的曾祖父沈焕在武汉经商赚了钱购置的房产。楼房二层坐北朝南,面临观前街。茅盾1896年7月出生在这里,他在这里度过童年的生活。

  茅盾老房后面是块园子,1934年茅盾用自己的稿费,在这里亲自设计盖了三间平房作为书斋。他的中篇小说《多角关系》就是在这里创作的。在茅盾故居对面是一爿商店,那是《林家铺子》的原型。其实,何止是《林家铺子》,茅盾的小说《春蚕》、《秋收》、《残冬》都是以乌镇为背景创作的作品。

  乌镇孕育了伟大作家,作家又创作出伟大作品。

  走出茅盾故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坐在东市河弓形桥上,望着古朴典雅、高高低低楼房(二层与平房相间),看着河边绿色的柔柔的柳条像纤秀的少女在边歌边舞;桥下软软的河水闪着粼粼波光。乌镇正像一首抒情诗,情深深,意浓浓,激越心胸;乌镇又是一部长篇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引人入胜。诗的意境,小说的情节塑造了文学巨子茅盾。

  乌镇孕育了茅盾,茅盾塑造了乌镇。对吧?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10

  浙北桐乡市杭嘉湖平原上的乌镇,以原汁原味的水乡风貌和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成为江南古镇中的一枚名片。

  二月的天气乍暖还寒,好在,几天的阴雨并没有影响我们出游的心情。终于,老天漏出了笑脸。一缕朝阳映在白墙、黛瓦。随导游,疾步走进乌镇,小桥、流水,携带着中国水墨画的气息扑面而来。啊!这就是我梦中的水乡吗?我仔细的搜寻着这里的木屋、石桥。拐进石巷、老屋,透过木窗飘进的阳光,抚摸着木柱、及木床那精美的镂雕,似乎感觉到小镇的历史沧桑。

  斑驳的青石板两侧,许多商铺沿街而立,各种各样的商品、食品叫卖声不绝于耳。猛抬头,宏源泰染坊的布匹似树林挂满了小街。在古老的草本木色、手工染坊前,一根根竹竿高挑着整匹蓝色印花棉布从天而降,我站在兰花棉布的前面,试着把它披在身上,朋友赶紧以它为背景,见缝插针地拍照留念。

  乌镇虽历经两千多年沧桑,却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格局。这些枕水人家,屋在水上漂,水从屋下流。

  在往前,是茅盾故居。这是一座二层飞檐歇山顶式建筑,正面墙上挂有:“立志书院”门额。茅盾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字雁冰。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乌镇至今还保留着古时候的民居生活,见一位老太太不紧不慢地在水边洗菜,我忙近前询问:“阿婆,您洗的是什么菜啊?”“是蕨菜。”老人家开口先笑,满目慈祥。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咸菜味道。忽然,前面有人喊:“快跟上!”我们顾不得与老太太再搭讪,赶紧追赶导游。

  这里的人文环境,一草一木,以致房屋顶上凉晒的彩花棉被,无不透露着典雅、古朴的气息。看着眼前的旖旎人家,碧水飘萍,飞檐雕花。浅墨清韵,沉落烟霞。让我想起一首千古名句:“江南水乡展旖旎, 屋衍风铃声悦耳。小桥蕴涵古城貌, 青石幽雅怡心矣。”江南静谧、悠闲,是城市喧嚣纷扰中的一带洞天幽境。吴侬软语,江南丝竹,绘出一幅幅水墨图画。不知是因乌镇养育了茅盾而美丽,还是因有了茅盾使得乌镇更出名。我想:乌镇之所以这么有名,与一代文豪茅盾的关系很大,听说,茅盾故居只在白天开放,到了乌镇如果没有去茅盾故居,等于没有到过乌镇。除了新中国第一任文化部长茅盾是这小镇的人,历史上这镇上还出过64个进士,161个举人,如此厚重的文化气息,让我不能不对小镇多了几份敬重!走出这曲折幽深的巷子,脚踩石板小径,回望着精美雕花的窗棂,恍若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11

  走近乌镇,我感到乌镇的美,虽然很静谧, 却能打动人们的心灵。乌镇,它总给人一种淡淡的随意和幽静,让人熟悉而陌生,熟悉的是茅盾笔下对可爱的故乡的描写,陌生的是我从来没有体悟过如此美妙的江南水乡情致。徘徊在乌镇的老街,映入眼帘的是满眼的古朴,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故作的娇柔,有的只是白色的粉墙,黛色的瓦,吊脚的水阁,弯弯的一条小河从镇中穿过,赋予小镇生命的流动和休闲。晨曦里的小镇,更像一幅笼罩在烟雨蒙蒙下的淡雅水墨画,你不得不为之赞叹。

  乌镇位于浙江省桐乡,离杭州约50公里,乌镇也是沈雁冰(茅盾)的老家。乌镇名扬中外不光光是出了个茅盾,在国人的记忆中乌镇和当年谢添主演和拍了个《林家铺子》的电影相连。我的记忆里却是那首《蚕花姑娘》的歌。歌词写的很美:鱼米乡,水成网,两岸青青满枝桑,满船银茧闪亮光,照得姑娘心花放……

  每当我听到甜美歌声飘来时,就会勾起我去乌镇看看的欲望,丁酉年的春天我和我的朋友们终于走进了这片水乡风光仙境。最先进入我们眼帘的是,那条带鱼似的长街和斑驳的木结构的民房,还有古老的石拱桥和在民房中间穿过的小河。水比较清澈,又有好多条红色的乌黑的鱼在水中游弋,悠扬自在。乌镇的街很窄,街的路面是用褐色和青色的石条铺就的,木板窗前摆几盆季节里开放的小红花,两边的屋檐下的青石板的路面上游人如织,穿梭而过。耳边传来的老土老土纺机的织布的咔咔声,鼻尖飘过的是“三白酒”的醇香,这醇香闻多了就会让你醉倒!蓝印花布晾在蓝天下的高架上,长长的垂挂依着风徐徐婆娑飘摇,这是一份原始,更是一种意境……迎面走来的女孩,头裹素蓝星点的头盖,衣服和头巾同是一种色彩,对襟结得好严实,掩去了脖子以下的洁白;随着曲线,勾勒出美丽、衬托出丰满,也带动了小巷的韵味,牵来了青春的博动……

  乌镇人家的后门几步石阶就和水相连,玻璃窗外撑着的是木制的窗板,从窗外向河里瞧鱼儿的欢闹,搅动了水面,水面上就荡出圈圈的涟漪……浏览了乌镇东大街的风情,又转到了西大街。有人说,如果东大街是孙子的话,那西大街就是爷爷了!东大街是重修过的,西大街是原始的。西大街确是十分破旧,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家很有名气的宅院,探头探脑溜进去,残砖断瓦中倒亮出个潇湘馆来,爬上了摇摇欲坠的木楼梯,二层楼上居然铺上了大方块的青砖地面,主人说,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也许是吧。

  那儿有座桥中桥,架在水汊口上,大家想体验一下,旧时华亭水上人家,这飞架东西南北的石拱桥时,可以想像那时欢欣鼓舞的跳跃情况。桥是古老的,可宅院才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吧,青石砖雕早已破损得面目皆非了,里面露出了朽木的痕迹,那些镂空的木雕作品,仍然形象分明,展示了久远年代的痕迹。乌镇的臭豆腐实在是够臭了,真的是种怪臭味呢。可有不少人说好吃,喜欢吃。

  从历史上乾隆七下江南来看,吸引他的无非就是江南美景如画呵,那满池莲藕与鱼虾,那小桥流水与雕刻般精致的民居,还有那蜡染布和滋润平和的生活,这就是我们的美江南呵!

  乌镇水网密布,自古桥梁众多,最多的时多达120座,有“百步一桥”之说。而那桥上大多是有楹联的,也显示出地道的江南文化,一个小桥都能修得美美的,精雕细刻,这江南,怎不教人如此地迷恋呢?只是千百年来风雨侵袭,不知消失了多少座桥,目前镇内尚存古桥只有30多座,仍可傲视江南六大古镇的。

  所以,由于美丽的水乡小镇有太多的文化味道。故有多少的雅士曾归隐于此,在山水间发现了仕途以外的乐趣,从此与红尘结缘为伴,开始另一种人生。我想,只懂得在草长莺飞,风和日丽的日子来欣赏这样的美景就够了。

  徜徉在古镇,小桥、流水,摇橹女的小舟在长满青苔的石板桥下缓缓而过,终日就在这乌顶白墙与雕花门扇间,川流而过,更显出这里淳朴人们生活的恬静、悠然地过着每一天,时间仿佛在这里停住了几百年。乌镇美,小桥确是她的经,小巷也是她的纬,经纬交织了多少美丽,又交织着多少悲欢呢?

  朋友,你知道什么叫水阁吗?水阁就是民居的一部分延伸到河面上的水上房,象是飘浮在河面上的家居一样,但在下面有木桩或者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水阁是真正的“枕河”人家,三面有窗,从窗下可以买菜、买花,过往的船只会停留在窗下问:要不要买新鲜的油菜啊?凭窗可看到市井风光,如果小住,当然枕下是流水潺潺,自然别有一番情趣。在这样的水阁里住着,不是神仙,也胜似神仙了吧?茅盾曾在《大地山河》中如此描写故乡的水阁:“......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那就是水阁的门)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欸乃,飘然而过......”这意境多美!

  除了桥和民居,我看最让人们留恋的就是茶馆了。不是北京老舍笔下的茶馆,而是面朝小桥,看着过往人群,点一杯杭白菊或碧螺春,可以消磨掉一个午后的时光。慢慢地假昧着,听着船声从身边摇过,岁月就这样慢慢老了,几百年,几千年?也不过就是眨眼之间的事情吧?而有了雅兴的人可以来这里小聚,吟着:“浦上花香追屐去,寺前塔影送船来。”也可到小桥畔欣赏楹联去,一句句,一联联,就在这风花雪月的午后诞生了。我想,如此地归隐让许多人明了,也许所有曾经的争名夺利都是付诸过眼的烟云,这才是真正的人生呢。茶馆里的市井气息那样美丽,水乡的情韵就在一杯杯茶里荡漾开来,传说茶圣陆羽曾在乌镇的茶馆里乐不思归了,是因为这里的杭白菊太舒畅?还是这里的小桥与流水更别致?最盛时,这里曾有六十多家茶馆。当你思路拓宽时,悠然情思跳跃时,可以听得到外面的水声风声,而碗里的杭白菊,也静静地开了。

  还需要多说吗?在浮华背后的乌镇,我们的心灵获得了一份宁静与满足。歇了歇脚,又可以暂时忘记些什么。而乌镇,仅仅只是一个梦——一个我们必须亲自抵达才能感知才能无撼的梦。虽然我还深深眷恋着的,但是必须离开,离开也许是思念和记忆中的一种最美的样子吧?

  是啊!乌镇有着江南水乡梦幻般的景致,平凡挚朴,古老迷人。古镇美丽宁静,像一颗安然珍珠,除了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景观之外,更多的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现代文学巨匠茅盾的很多文学作品,如《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和《子夜》中的某些素材就来自他的故乡乌镇。我有幸走近了向往已久的江南水乡古镇--乌镇!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12

  我慵懒地倚靠着修真观前的旗杆,就着夕阳下的晚风,听着古戏台上那咿咿呀呀的水磨腔。虽然是听得不太懂,但享受的却是那余音袅渺吴侬软语的韵味。洗却人世浮华,剥去灵魂深处的心机。这里,确是一个难得让人清静蜷怠的好去处!“人有千算,天则一算”!我回过头来,对着那高悬在观楹上的如意算盘拜了三拜……

  这里,就象是被刺所包裹着的猬,艰难地抗拒着现代“文明”的侵袭。时光走出这水的两头,就是水泥钢筋的盘踞,就是野蛮的人世喧嚣,就是所谓近代文明的流淌,唉!

  沿着窄窄河街,抚摩着那楹楹虽已模糊而又细腻的木雕,我慢慢地槊水而上。时不时有三两安安静静的游人,也在细心的品味着这里的枕水人家!内心也应该象我一样向往着这里的古典浪漫吧?此时此刻,要是能伴上那么个知心的人儿该多好,我们手牵着手,就不会辜负这古镇的韶华。隐隐约约好象听见有个游人在轻轻的念叨着《似水年华》里刘若英,黄磊的那句台词:奇迹不能等待,要去寻找!跨过逢源双桥,我内心一振,待细细一打探,这源可不是那缘耶,如何让我遇见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以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她让我们了结一段尘缘!可这源并不是那缘呀?呵呵,这也许是乌镇造桥之人对多情的些许奚落吧!

  白墙黑瓦,错落有致。清清的河面时时传来一两声摇撸的唉乃。迎着晨起的阳光,我啃着新鲜而又粘腻的姑嫂饼,就着一杯淡淡的碧罗春。茶本不会醉人啊,可我醉醺醺地看着有些游人那红酡酡的脸蛋,才明白还有番醉叫陶醉!“晴耕雨读”!街上一户人家的楹眉上的这四个勤勉的楷字划开着我此刻有些迷糊的眼睛!也许就是因为伴随着如小河流淌着般绵绵不绝的耕读氛围,千百年来小镇才人辈出,我傍着文学巨匠矛盾先生的铜像合了个影,现时冲洗出来一看,我特象个小丑!

  小桥流水人家,生性喜欢游历的我奇怪的是这里的缠绵不会有西风古道的苍凉。夕阳西下,也不会有断肠天涯的感伤。也许,就是因为这里浓厚人文的滋润,也许,千百年来,小镇本来就是宜家宜室,让游子们渐渐有上那么份滋生绻恋的情意,而乐不思乡了!

  随着声声的唉叹,原来我们不知不觉就已走出了乌镇的怀抱!看着那栋栋令人发抒的摩天高楼,闻着那刺鼻的汽车尾气,呼吸着令人窒息污浊空气,我无限眷恋地回望着身后那清清爽爽的古镇,在导游的催促下恋恋不舍地离开着她……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13

  我对乌镇的了解是源于文学巨匠茅盾,这位出生在乌镇的文坛泰斗在其几部代表作《春蚕》、《秋收》、《林家铺子》中,充满了对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江南水乡的生活片断的描写,他笔下的乌篷船、石桥、老街,那些迷人的江南景色,给人留下数不尽的向往。

  乌镇位于浙江北部丰饶的杭嘉湖平原,地处上海、杭州、苏州三大城市构成的金三角中心。被誉为“中国传统嘉年华”的乌镇,美丽、安静、富饶,它是镶嵌在诗意江南上的一颗珍珠。乌镇不大,内河道如织,石桥纵横,高墙深巷,水阁飞檐,到处呈现典型的水乡景致???

  进入乌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形态各异的石桥,驼峰般的石桥横卧在车溪河上,虽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沧桑,却依然矗立在那里,笑迎来访的宾客,坐在石桥上迎面飘来湿湿的凉风,偶有三三两两身穿蓝花布,手持红绸伞的姑娘,从身边经过,绿水映照红伞,兰花衬托古桥,恍惚中仿佛走入戴望舒的《雨巷》?

  过石桥渐渐走入石板小街,顺街口古典的中药铺,放眼望去仿佛时光逆转回到了数百年前,一排排青石瓦房,一头枕着碧水,一头搭在岸上,青瓦盖顶,雕沿画廊,老屋已经数百年风雨沧桑,那褐色的雕花窗棂,似乎诉说着那数不尽的远古故事。让你不由地踏着数百年前的石板路,沿着时光的隧道找寻逝去的踪迹。雕花门窗,沧桑斑驳的古砖廊檐,无不透出江南浓烈的古典气息和地灵人杰的优雅??

  街西头,中市观前街十七号便是文学巨匠矛盾的故居,它前临观前街,后靠雁飞阁商场,西沿新华路,东临立志书院,坐北朝南。一块杏黄的牌匾上书“盾茅纪念馆”。这是一幢面宽四间,前后两进,中隔狭长小天井的两层木构架清代普通民居,分东西两个单元。客堂内天然几、八仙桌,茶几椅子,屏条字画,一应俱全,先生当年吃饭的碗,还放在原来的餐桌上,先生的书房依然透出袅袅墨香,除了后来添上的铜像外。一切都如先生离开时的样子。透出一股书卷气。

  走累了,拐进临河的茶馆,要一杯菊花茶,边饮茶边欣赏两岸雕梁画栋,迷人风光,我梦中的江南,如诗如画。乌镇的美,是可见的,也是可闻的,走在石板桥上不经意间传来阵阵酒香,抬头看灯笼摇摆,酒旗猎猎,进去饮一杯当地的三白酒,淡淡的青色的酒,饮入喉间醇香绵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杏花细雨的江南,这性情温软的米酒、黄酒,陪伴了多少留恋此间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文章。

  流水荡荡,乌篷船穿梭在碧水之上,橹声阵阵,吟唱着千古不变的歌谣。夕阳恋恋不舍坠入天边的树梢,黄昏的轻纱慢慢掩上石桥、老屋。华灯初上,千万只红笼映红了乌镇 ,走进江南水乡夜色,坐在乌蓬缠上沿河观赏,一杯清酒,几盘江南特有的小菜,朋友们聚在一起,谈笑风生。间或拍一下夜景的江南。间或闻琵琶古筝演奏一曲,绵绵清歌。融入乡间水镇,没有太多的奢侈,只是让你承载更多的温暖。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14

  有时,一段旅行,一道风景,一个驿站,总是那么的让人流连忘返。

  狭长的弄堂,旖旎的小河,徽式的瓦屋,吱呀的橹声,临水的人家,低垂的酒旗,曼妙的柳枝,浓郁的豆豉香,古宅杉木,紫铜扣环,这就是晚秋的乌镇。

  一、水之韵

  最初知道乌镇是在影片《似水年华》中,从那之后,乌镇就留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我期待着一段只属于乌镇的旅行。

  这次去浙江宁波,又勾起了我对乌镇的眷恋,查看地图,发现距离宁波并不远,就临时改变行程,去圆我多年的乌镇之梦了。

  其实,到了乌镇才知道,如果没有《似水年华》的那次造访,乌镇或许会“深处闺中不为人识”,但也幸亏有了那次惊鸿的“一望”,让更多人记住了乌镇,记住了乌镇的“水墨丹青”,记住了这方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

  乌镇里,河是一条街,街是一条河,清韵悠悠的小桥,水波潋滟的河水,晃晃悠悠的乌篷船,依偎摇曳的垂柳,把这座古镇水乡的白墙黛瓦,掩映在一场雾气里。随着徐徐升起的晨光,雾气慢慢飘散开来,乌镇犹如一幅水墨丹青的画卷徐徐展开,那份素雅含蓄,让人不忍喧哗。我把脚步放得轻轻的,生怕惊扰了那“画中”的小鸟和鱼儿的好梦。

  漫步向前,我伸手撩开了千年的“珠帘”,去寻觅珠帘里“倚窗独坐对镜红妆的江南美人”。青天下,碧波上,黛瓦白墙的房子,像是水上漂着的船,微风过处,清水依依,仿佛这些屋子也随着河水的流动而飘摇了。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连接两岸的一座座拱形石桥,成了水乡古镇最靓美的风景。

  走上了石桥,极目远眺,小桥、流水、人家,呈现出了一派古朴、幽静、淡雅的情致。踏在桥上,就像是踏进某个古老的记忆里,仿佛有种穿越时空的.恍惚感。

  以桥为路,流水行船,伴着桨声漂荡,枕着河水入眠,抚着水面怀想。恍惚间,这里就是我的原乡。

  二、静之家

  漫步走在乌镇的青石小巷里,踏在青石板路上,一块块的青石板,由于一千多年时光的磨砺,一千多年烟雨的浸润,光鉴可人,每块青石板都浸透着淡淡的墨香。穿梭其间,一抬头,可以看见一线天光,让我不禁想象着,如果现在下一场细雨,或许我也可以撑一把油纸伞,充当一回走在清幽小巷中那个结着丁香心事的女子。

  小巷两边的木屋,那古老的门楣,斑驳的漆痕,蕴含着历史镌刻的魅力。古当铺、古戏台、古书院、修真道院、民俗馆、印染坊,每一处古迹,都标志着乌镇最浓重的历史印记;小巷弄堂、青石小路、紫铜扣环,都给人一种家的眷恋。

  沿桥旁的走廊漫步着,走进了一处深藏的小花园里,不知名的小野花静静地开着,黄的、紫的、红的,铺满了园子,宛如蝴蝶的羽翼颤动着,散发着淡淡的幽香。我驻足弯腰,深吸了一口,真想好好侍弄侍弄它们。

  通往花园,是一条满是青苔的走廊,蜿蜿蜒蜒向前伸着,碧绿碧绿的青苔攀上折下,长了满满的一墙,绿茸茸的,甚是招人喜爱。我想起了我家乡的墙根下、井台旁,也都有着一层碧绿碧绿的青苔,如一块绒软的绿地毯。

  桥下的小河里,不时有乌篷船在晃动着,往来穿梭于河面上。偶尔,临河木屋的窗口,伸出一只小桶提水,是做饭的时间到了吗?谁家女孩男孩的嬉戏声,洒落在河水里,惊起了鱼儿欢快跳跃着。

  河边的垂柳下,温暖的阳光洒落在树下的石凳、石桌上。这时,随着“吱呀”一声响,会从小巷的木门里颤颤巍巍地走出三两个老人,他们自会泡一杯自家炒的清茶,坐在小河边的石凳上,晒着暖暖的太阳,聊着家常里短,享受着那份独有的悠然自得,享受着幸福祥和的流年时光。

  走着,看着,想着,这样一个充满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古镇,需要住上几日,方能慢慢品味出它的味道。渐渐的,心中好像渗入了些什么,总觉得,有一种居家的宁静,又有一种灵魂悟化了的归隐……

  三、墨生香

  在乌镇,不管是桥头,还是河边,大小茶馆随处可见,茶韵墨香,墨韵茶香,弥香沁扉。坐在长廊里,倚着廊柱,喝着清茶,看着流水,想着千百年来乌镇的似水流年,感受着乌镇的前世今生,品赏着乌镇千年不变的容颜。

  乌镇的水剧场,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露天剧场”,舞台建在水上,又称为“水上戏台”,坐台是由青石板铺成的,一级级拾级而上。呈新月形的湖中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舞台,宛如一朵盛开于湖面的荷花,舞台在湖水里倒映着,呈现出两个奇妙的舞台。如果是有戏的晚上,肯定能看到水上水下两台大戏同时上演的盛景。

  今天没有戏,没有熙熙攘攘,没有摩肩擦踵,一个人坐着很自在,平平静静的,仿佛这静谧的水乡都沉浸在江南评弹的余韵里。听乌镇的老人说,他们只爱听“评弹”,也不讲究啥地方,茶余饭后歇息时,小听几段,再美滋滋地睡一会儿,那可叫一个享受呢。

  这个有1300多年的历史的古镇,积淀了浓郁厚重的文化,有着独特的人文景观。凤凰是因为沈从文而出名,而乌镇是因为茅盾而闻名。茅盾纪念馆静静地伫立于街角。乌镇是矛盾出生和生活过的地方,乌镇的风土人情融入了他的生命里,融进了他的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里。

  我漫步在古朴幽静的小巷里,留恋在水墨丹青的长卷里,怀着柔柔的蜜意,沉醉在这一片烟雨柔波里……

  千年古镇,枕水人家。“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如黄昏的一帘幽梦。”这就是乌镇,安静、恬淡,任凭时光流逝,不变的是那份从容、淡定,和永恒的宁静……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倘若可以自由选择居住的地方,我会选择乌镇的某一间民居,和自己心爱的人,在细水长流的时光里,泡一壶白菊,慢慢品尝,可以读书,可以习字,可以吟诗,可以作赋,可以把所有的心绪都系在宁静上,相依相偎,共度时光,共赏夕阳。

  秋水长天,一座古镇,白墙黛瓦,一条小河,小桥人家,还有一个我,融进了这一幅丹青水墨画里……

  “来过,便不曾离开,见过,便不曾忘记。”如果可能,真想在这里等待,等待那一场江南烟雨,等待那一袭墨色丹青,等待那一抹浓淡相宜……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15

  水是乌镇的灵魂。汩汩地,一江流水,滋润着这水做的古镇。

  橹声唉乃,飘然而过。我无意的到来,是一个美丽的错误。躲在霏霏的细雨中,乌蓬子缓缓摇荡。小桨轻拨,惊动了一条银河。绵绵的夜色,小镇正酣睡着。

  青石桥上,冷冷的雨珠子串成了水帘,如少女的青丝,细垂而下,悠悠荡过,挽过不少流光。两岸的青砖,润着水珠儿。纸糊的方窗,挂着雨丝,透出了红烛的黄晕,活像婴孩醒来半睁的眼。

  水,是乌镇的生命。这水做的婴儿正酣睡着,因一个过客的到来,而半绽开眼皮子。

  撑开一把油伞,只身闯进这点点滴滴之中。雨总是这么好客,一上来便在我脸颊边亲了一口,冰冰的、暖暖的,是不带矫饰的热情。

  信步地走着,不经意间,绕进了小巷。“咚、咚、咚”,雨点在油伞上奏起了旋律,轻轻重重轻轻。灰瓦上浮荡着湿湿的流光,夹着细流从瓦缝间潺潺泻下,灰而温柔。雨天,青苔该是最高兴的,湿黏黏的,从石阶下蔓延、蔓延,一直润进我的心底。

  “哗、哗、哗”,地上的水洼大笑。回过头,原来是一群穿着各色雨衣的孩子,嬉闹着跑来。“快点!快点!”前头的孩子使劲挥手呼唤着,又蹦跳地跑了过来。一下子,红的、黄的、蓝的……纷纷从身边穿过。他们说着,笑着,玩着,跟雨点闹成了一片。

  “等等我……”一个孩子看来跟不上伙伴的步伐,摇摇晃晃地跑来。“啪”的一声,不小心滑倒在地上。我急匆匆跑过去扶起了她,原来是一个扎着两根羊角辫的粉红小姑娘。抖了抖身上的水,一张小脸又绽开了花。

  “谢谢!”

  带着笑脸,她又匆匆跟了上去。嬉笑着,跳跃着,一群笑得花似的孩子,逗乐了整条巷子。他们蹦蹦跳跳,伸出手,跟雨点儿玩起了“石头剪子哗啦哗啦布”的游戏。

  带着飘散的喜悦,小巷里绽开了雨花。

  “小心啊!”我朝他们大喊,“地滑!”

  跟在后面的小姑娘,转过头来,朝我挥挥手,又是一张绽放的笑脸。

  水,真是乌镇的生命。一群水乡的孩子,一阵流水依旧的欢笑!

  漫步着,走出了巷子。在米黄的灯光下驻足,想好好享受一下满地流水的快乐。蓦然回首,那连绵的雨丝儿,在灯光的黄晕中,疯长成水稻子,一丛丛,一片片……原来整条街道都是田野,水做的稻子正在萌芽、抽穗,结出了新的水珠。

  突然,心中萌发了一种冲动,我一把扔下伞,冲进了“稻丛”,欢快地转起圈子。第一次发现,水也在冲着我哗哗大笑,笑得如此爽朗。张开双臂,好好沐浴着,整颗心似乎被完全溶解,没有任何负担,只有一个长不大的孩子,在跟雨天玩游戏。

  其实,生活真的没有带走什么。一颗傍水之心,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水,就是乌镇的生命。一座水做的古镇,溶解了一颗傍水的心。

  这就是梦中的水乡乌镇,一个淌着汩汩流水的生命。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16

  刚刚进园时,木头铺就的路蜿蜒曲折,傍着两旁高低错落、形状姿态各异的树木,也傍着开阔的河面景色,轻柔的春风吹过,湿润的清甜的味道铺面而来,有种曲径通幽的感觉。

  小街道,也很有味道,在窄窄的高墙中间穿梭,有的通到了深处的院落、有的是到了花田里、有的在一柯古树或者岸边停住。

  主建筑沿着两条小河分成平行的几排,主干道也平行相对,中间由一座又一座的石桥相连。路由一块块质地坚硬的石头或石板组成,路面光滑干净,缝隙间有少量青苔,如果鞋子硬一点,就会在石板上留下一阵哒哒的声音。这不经让我想起初中时学过的一首诗。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足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哒哒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也正好是三月,青石的街道上,年轻人来来去去,柳絮不时地在空中飘着,所有的树木均披上了一层崭新的颜色。

  景区的商业——民宿、饭馆、小吃、手工艺展示店、丝绸制品纪念品店,消消地分布在游览的途中,不密集、也不吵闹,不仔细甚至看不见招牌。

  走到哪里饿了渴了,便四处寻找,看到印象不错的饭店或民宿便走进去,找个八仙桌一坐,若是靠近水的那一面就更好了,河面上陆续飘过的乌篷船、对岸的房屋树木轮廓尽收眼中。

  傍晚时分,景区的民谣酒吧热闹起来了,看着古镇将要入夜的景色,跟喜欢的朋友或者心爱的人在这里坐坐,听上几首好听的歌,还是十分惬意的。

  三月时分,有好些民宿或者青旅门口都爬着紫罗,都开了,紫色的一串串小帆船垂挂着,很是喜欢。在这里休息一晚,什么也不想,看看两岸景色、看着石桥下划过的乌篷船,心情也会大好。

  自古江南经济就领先其他地区,文人墨客云集,乌镇更是如此。整个景区有许多个名人纪念堂,著名作家孔另境、文化名人孙木心、文学巨匠茅盾等,都有详细的介绍和史料展示。

  作为丝绸的重要产地,景区也分了多个区,向人们展示了缫丝、织布、印染等工艺。看到传统的大型印染晒场、作坊里异常复杂的织布机,布匹的制作精美与机器的复杂结构对比,无不显示着江南人民的智慧。

  都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它们在那里呢?在我看来,也许不用跋山涉水,车马劳顿,这样的小镇也可以。

  描写乌镇的散文 篇17

  江南的古镇何其之多,乌镇并不是其中最有名气的。虽身为江南六镇之一,但大多数人得知它,或许还是在那部太过唯美的《似水年华》中,我,也不例外。于是,迫不及待地想去乌镇,去缅怀一下那古老的浪漫,去领略一下那水做的风骨柔情。

  而当我真正站在乌镇那斑驳的青石板上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关于乌镇,自己忽略的太多、太多。

  天有些阴,却正中我下怀,下些雨或许更好呢。远远望去,乌镇仿佛是挂在这繁华都市中的一祯水墨画。泼墨的技法,恰到好处地描摹出了水乡的精致风景,亦真亦幻,恬静悠然。

  过了逢源双桥,便站在了小镇的街头。看着十里景塘的风景,依稀可见当年的景致。于是,便在潺潺的水流声中,打开这绵延数千年的画卷。

  整个小镇依水而建,是名副其实的水做的乌镇。一条河缓缓地流过古镇,碧入波心的水,千百年来护佑着这里的人们。

  这里的居民,是标准的“枕河而居”。“水阁”是乌镇的一大特色,即民居的一部分延伸至河内,下面用木桩打在河床中。在这样的水阁中依窗而坐,三面窗户可观市、河风光,一边品茗,一边在氤氲的水雾中看窗外散淡的江南,大有一种不知今夕何夕的错觉呢。难怪茅盾在《大地山河》中,曾这样描述自己故乡的水阁:“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皑乃,飘然而过……”

  千年古镇,午夜梦回,枕河而眠,这是怎样的一种悠长韵味!

  河中有几叶舟子正自在地飘荡,船娘缓慢地摆动着手中的桨橹,拨开层层涟漪,一圈圈地散开,漾去。

  流动的河给了乌镇流动的生命,在这繁芜的人世间,它让乌镇拒绝了那些故作的矫情和世俗的诱惑,取之以满眼的古朴和安详,没有精神的负累,宠辱不惊。

  乌镇的街道皆是用石板铺就,俯下身去抚摸这些石板,它们年代久远的印记,仿佛让我的内心一颤,千年的风尘便迎面而来。

  走在古老的街道上,似乎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仍深深沉浸在旧日时光中。染坊里飘着手工印染的蓝印花布;槽坊的老窖里冒腾着醇香的酒气;财神庙前的戏台上,正上演着不知哪一出皮影戏;访卢阁的风水孕育了醉人的茶香,林家铺子还在诉说着上个世纪的忧伤。

  某家的老奶奶,在她祖祖辈辈生活的屋中,用老织机织着粗土布。她坐在黑漆漆的屋子里,时光仿佛穿过了岁月。尘埃斜斜地落在她身上,苍白的发线诉说着流逝的时光。她就这样走过了一辈子、坐了一辈子,在这江南的小镇,生生死死,不曾分离。一切聚散离合在这里交集,换来一声叹息,然后悄然散去。乌镇让一切沉淀。忽一回头,荏苒千年。

  街边时常会有悠长深远的古巷,十分狭窄幽暗,似乎还未从千年的梦中醒来。而我也不禁恍惚起来,好似看见一代文学巨匠在《子夜》里走过长长的巷陌,登上乌篷船,走向了寻求真理的道路。而他一刻也不曾忘记过故乡的小河、水阁、石板路,以及故乡人眼中那看惯了岁月的笑意。

  《似水年华》选对了地方,除了乌镇,还有哪里可以承载英的清丽和文那俊朗的忧伤?

  “寒树烟中,尽乌戍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点点远山。”乌镇之美,在于它的坚持,尘世喧嚣,它却依然保持着生命最初的底色。

  乌镇并不繁华,所以它得以褪去华丽的外衣,在只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里,沉溺于一种宁静和悠远。在这里,总不忍心说话,甚至也不知要说些什么。

  佛说;不可说,一说便是错。那么就保持缄默吧。

  对于乌镇,我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终须离开。告别这唐代银杏、六朝遗胜、梁时古寺、清朝戏台……留下那寂寞的长巷,斑驳的油纸伞,屋后的流水,以及一条微醉的小船。

  是的,我从乌镇走过,我不是个归人,是过客。有位诗人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乌镇,用我放火的瞳孔爱你。”可是,我的瞳孔已经被时空的交错所灼烧,我,该怎么办?

  一道乌镇门,像做了一个梦。门里门外两重天。一边是固守着千年淡然的江南小镇,一边又是现代文明所渗透着的繁华都市。可岁月和尘俗,改变不了千年的沉淀与坚持。而似水年华,就在这样千年的时空交迭中,悠然远去了。

【描写乌镇的散文】相关文章:

乌镇游记的经典散文07-13

乌镇游记散文04-12

走近乌镇散文07-01

走近乌镇经典散文11-18

品味乌镇散文07-11

乌镇游记散文09-04

印象乌镇散文11-01

乌镇记事散文07-19

江南乌镇散文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