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古代历史名著《战国策》中的名篇,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教育好处。下面一起来欣赏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仅供大家浏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1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理解本文学习古人说话的艺术

  2、通过比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时数一节

  预习准备:本课比较浅显,要求同学借助参考资料弄清文意,编课本剧并表演,以增强兴趣

  【导语】

  我国有句名言叫做:“苦口良药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利于行,然而,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叫“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难道忠言就一定要逆耳吗?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做的。

  (书写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

  授课过程

  一、用课件介绍背景知识

  1、关于《战国策》

  2、邹忌其人

  3、解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思考:邹忌为什么会成功?他的劝说有什么特点?

  邹忌用设喻的方法来进谏的自己切身的感受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四、请问,比喻说理有什么好处?

  能用具体的事物说明抽象的道理,变深奥为浅显,变复杂为简明,变逆耳为顺耳,委婉而有较强的说服力。

  五、请注意一下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三问:妻、妾、客三答

  三比:妻私我 →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 →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赏:上赏

  中赏

  下赏

  三时: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形成一种奇特的篇章结构。

  六、分析三比的设喻说理如何易于被人接受(以家事说国事,现身说法,由已及人)

  联想

  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

  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

  客有求于我→四境之内有求于王

  三、分两大组比赛积累文言知识

  1、正音:形貌()丽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期()年

  时时而间()进窥()镜

  2、通假字:有孰

  3、解释下列红色词的意义:

  邹忌修八尺有余——朝服衣冠,窥镜——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王之蔽甚矣——

  期年之后——

  4、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词类活用情况:

  (1)、朝服()衣冠,窥镜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3)、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4)、闻()寡人之耳者

  5、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

  今义:

  (2)、今齐地方金千里古义:

  今义: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

  今义:

  (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

  今义:

  (5)、能谤讥于市朝古义:

  今义:

  6、多义词:

  旦: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危在旦夕()

  信誓旦旦()

  孰:吾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7、句式:

  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宾语前置:忌不自信

  省略句:客从外来,(邹忌)与(之)坐谈

  比较或选择:吾与徐公孰美?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呼

  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

  8、8分钟课本剧表演

  9、抢答:

  (1)、作者为何详写邹忌与徐公比美,而略写齐王纳谏?

  (2)、你如何看待妻、妾、客的回答?他们的语气有否不同?

  (3)、你认为真的会出现“皆朝于齐”吗?

  (4)、有一个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是哪个?

  10、总结本课所学

  课外练习:

  (1)、你认为邹忌是个怎样的人?齐王是个怎样的人?我们从这个故事能吸取什么有益的教诲?写600字作文

  (2)自学并翻译《叔向谏杀竖襄》,学习劝谏艺术

  平公射鹌。不死,使竖襄搏之,失。公怒,拘将杀之,叔向闻之,夕,入告之。叔向曰,“君必杀之!昔吾先君唐叔。射兕(sì)于徒林(地名)壹;以为大甲。以封于晋。今君嗣吾先君唐叔。射鹌不死,搏之不得,是扬吾君之耻者也!君其必速杀之,勿令运闻。”君忸怩,乃趣赦之。

  板书设计:

  邹忌讽齐王

  妻→私←宫妇左右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2

  【教学目标】

  1、认识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和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

  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身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如何较全面、正确地认识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课时布置】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代君主要成绩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资料导读

  1、《战国策》的资料:

  《战国策》由于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3、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三、引导同学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 期(jī)年

  朝(cháo)于齐 间(jiàn)进

  2、再读课文,理解词句:

  ⑴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注意区别:诽,背后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⑵ 词类活用:

  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⑶ 一词多义:

  修:

  ① 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

  ②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

  ③ 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朝:

  ①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

  ② 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

  ③ 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

  孰:

  ① 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

  ②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诚:

  ①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

  ②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

  ⑷ 古今异义:

  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地点。)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国君旁边的近臣;今义,方位名词。)

  明日,徐公来。(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四、安排作业

  1、掌握本节课的要点。

  2、参照课后练习整体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眼是什么?它有什么内涵?

  “讽”,即婉言规劝之意。

  2、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原因是什么呢?

  “王之蔽甚矣!”

  3、邹忌讽谏齐王的方式是什么?

  邹忌善“讽”,表示在以自已切身感受来设喻,巧妙地讽喻齐王。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见威王,并没有单刀直入地向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身的切身体会,他先叙述了妻、妾、客蒙蔽自身的原因,然后从自身的生活小事推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自身的原因,然后从自身的生活小事推而至于治国大事,说明齐王处于最有权势的地位,因而所受的蒙蔽也最深。这里,没有对威王的公开批评,而是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使他懂得纳谏的重要性。而且以自身的亲受经历为依据,推己和人,具有强烈的说服效果。语言委婉、含蓄、娓娓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5、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才干使国家强盛起来。

  四、安排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预习《愚公移山》。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3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词语 修、尺、服、窥、美、私、闻、莫、地方、左右、市朝等。

  ②、归纳多义词义项 朝、孰、旦、诚、闻。

  ③、句式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忌不自信。 c、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④、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情感目标 ①、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②、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3、技能目标 ①、背诵全文 ②、学会讽喻的方法

  4、学习重点 ①理清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②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方法指津】

  学习方法 :

  1、诵读法。(生通过诵读,在充分利用注释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词句,掌握课文内容)

  2、讨论法。(在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教师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集思广益,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

  3、练习法。(设计一些有针对性的检测题和作业题,让学生在做练习题的过程中掌握并积累有关词句知识)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预习资料

  1.关于《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书名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西周一、东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2.相关注

  二、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研习课文

  1、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2、学生自行反复朗读课文

  要求: ①、至少诵读两遍。 ②、借助注释、工具书,完成下列自测题。

  A、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形貌昳丽( ) b、时时而间进( ) c、朝服衣冠( )

  d、期年之后( ) e皆朝于齐( )

  B、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a、邹忌修八尺有余。 b、朝服衣冠,窥镜。

  c、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今齐地方千里。

  e、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f、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C、 翻译下列句子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c、忌不自信。

  d、彼不我恩。 e、莫我肯顾

  3、整体把握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含义:( ) (是什么)

  原因:( ) (为什么)

  讽

  方式:( ) (怎么办)

  效果:( ) (怎么样)

  4、探究人物不同身份、心理及语气

  要求:

  ①、毛遂自荐扮演角色。

  ②、读出人物身份和心理,如妻溢于言表的 之情,妾 的回答,客 的意味,邹忌勤于王事、委婉讽谏的表现,齐威王闻过则喜、从谏如流的气魄。

  5、尝试背诵课文

  邹忌三问 妻、妾、客三答 邹忌三思:私、畏、求

  齐王之蔽甚矣:私、畏、求 齐王三赏 齐国三变

  时间:“朝” “旦日” “明日”

  邹忌的思想转变过程: “熟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

  四、课外作业

  1、背诵全文。

  2、查工具书,理解归纳课后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 采用填空的形式检查背诵。

  2、订正练习(二)五个多义词的义项(略)

  二、分析人物形象

  这篇课文有两个主要人物,即邹忌和齐威王。这两个人物的举动不仅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能体现课文所包含的思想意义,有针对性地设计具体有趣的问题。

  1、邹忌的两次“窥镜”,反映了他当时什么样的心态?

  2、邹忌不厌其烦地询问妻、妾、客,是不是很无聊?为什么?

  3、忌的“三思”使他从迷惑中对自己有了请醒的认识,反映了邹忌有什么样的品质?

  4、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体现出邹忌的什么本领?

  5、邹忌进谏后,写齐王的反应只有王曰:“善”,乃下令“……”两个举动,反映了齐的什么精神?

  6、“君臣进谏,门庭若市”、“时时而进谏”、“虽欲言,无可进者”与齐王有什么关系?反映了齐王的什么精神?

  邹忌、齐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

  是一位 、 、 的谋士。

  齐威王:

  是一位 的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三、揭示课文的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课堂分小组讨论。

  1、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此题容易,学生不难回答。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蔽,才可以兴国的道理。学生只要答对基本意思即可,不要在文句上过严要求。

  2、学了此文后,从不同角度出发,我们有哪些体会?

  小组讨论,发表意见,集思广益:

  四、围绕话题,即兴表演

  话题:

  1、讽谏同学不要迷恋网吧。 2、讽谏长辈不要吸烟、酗酒。

  3、讽谏教师不要歧视后进生。 4、讽谏上级领导注意环保。

  (话题可根据实际,同学们也可以自行设计。)

  五、布置作业

  1、 继续背诵课文,要求准确、精熟。

  2、 了解下列名句:

  ①、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 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④、闻过即改,从谏如流(《贞观政要》)

  ⑤、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⑥、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⑧、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3、 拓展阅读材料二则,请完成后面练习:

  A、《受谏与谏人》

  贞观五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自古帝王多任情喜怒,喜则滥赏无功,怒则滥杀无罪。是以天下丧乱,莫不由此。朕今夙夜未尝不以此为心,恒欲公等尽情极谏,公等亦须受人谏语,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若不能受谏,安能谏人?”

  (选自《贞观政要》)

  B、《厉王止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

  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于彘。 (选自《国语》)

  ①、解释加点字

  ②、翻译划线句子

  ③、联系这二则材料及《邹忌讽齐王纳谏》,请你以“纳谏与止谤”为话题写一篇短文,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