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了一些精彩的桃花源记教学反思,仅供浏览。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1

  本周二至周四,我校所有高级教师和省、市骨教师每人上一堂公开课。于是,我按照教务科贴出的时间表,根据本班学生的教学进度,在本周二上午第三节顺其自然地上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篇千古传诵的文言文。

  对于九年级的听障学生,采用降一级人教版语文教材学习古文是很有挑战性的。好在《桃花源记》是以记事为主,借助情节曲折的故事来为读者展现一个环境优美、生活富足、民风淳朴的美好世界,寄托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没有多大难度,难的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上这节公开课前,我们师生已用几个课时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学习了生字词,重点句子的意思和一些常用的文言文知识,基本掌握了课文内容和理清了文章思路。甚至,个别学生还能背诵课文。在此基础上,我把这节公开课的重点设为“感受桃花源的美”,难点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确定好重难点后,在实施教学时,我分五个环节进行,首先是“问题导入”,我设的问题是:看看桃花源美在哪里?想想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两个问题实际就是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接着就是第二个环节“整体感知”,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然后用“桃花源”为中心词,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梳理文章顺序,再请一位学生简单复述课文,这其实也是温故知新,为学习下文做铺垫。然后就利用图文并茂的课件,由易到难地引导学生学习重点句、段,通过“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来感受桃花源的景色美、生活美和人情美,水到渠成地突出了重点。然而,由于没有把握好时间,后面的环节有点仓促,不能自然地突破难点,最后一个“读后感悟”的环节也没时间感悟,只好草草收兵。

  后来,我又听了好几位老师的公开课,感觉受益不少。再次反思自己和借鉴同事,这几天来,我感悟最深的是:今后,无论上公开课还是平常课,不求自己有多完美的表现,但求学生在我的课堂上能专心地看,投入地读、大胆地说,尽情地写,从中获得一点知识,得到一点锻炼,受到一点启发。这,我就满足了。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2

  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感觉很美,美得摇头晃脑,佩服的五体投地;后来教《桃花源记》感到很爽,无论是通篇纵览还是咬文嚼字,无处不感到其美美不胜收。究竟它美在何处呢?我反复品味,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语言美,如歌

  1、叙事简约,给读者留下更多回味的余地。例如:渔人进入桃花源后,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要回答的内容本来应该有很多,可是作者只用了一句话三个字“具答之。”作为回答,简约至极。类似的有:“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诣太守,说如此。”

  2、长短句相间。课文中长句、短句交替出现,错落有致,形成一种节奏美。例如:“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桃花源记》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律美。

  二、景色美,如画

  在作者笔下,由于诗人的奇特的想象,桃花源的景色美丽如画,试看课文中的两次景物描写:“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潺潺的小溪流水,两岸满山遍野的灿烂的桃花又是何等的如画美景。若是一对浪漫的情侣漫步其中将是何等的惬意?再看问、文中的另一幅画面,不,我们不妨把他们看着一副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画面由山水画渐渐变成了风俗画。

  三、意境美,如诗

  无论是桃花林景色还是桃花源景色都是风光无限,美丽如画,一派迷人的自然风光。如画的美景更多地是靠读者的想象,读者的艺术再创造。经过读者的艺术再创造,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光画卷,有着诗歌般的意境。更何况文章本身就是《桃花源诗》的序呢?

  四、人文美

  桃花源作为一个理想世界充满了人文之美。在这个理想世界里,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们过着自由、快乐、祥和、安宁的生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完全是一个中国的乌托邦。这儿的人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桃花源人富有同情心,对渔人所言世人之不幸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五、结构美

  1、层层设疑,引人入胜。(详见教参)桃花源如梦似幻,飘渺若无,若幻似真,扑朔迷离,充满神秘色彩;

  2、结构自然,脉络清晰。按照渔人的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重访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

  除了上述众“美”之外,如果我们用心去仔细分析品味肯定将会有更多的收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桃花源记》完全可以看做一篇唯美主义的力作。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3

  《桃花源记》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即使是文言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读起来依然不会有多大困难,大多数学生能够读懂。其实,文中内容很“奇”。如:

  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回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

  桃源中人也甚奇。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

  既然故事这么的“奇”,所以教学的时候,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前营造氛围,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一些有关桃花源的图片,让学生的脑海里存下印象,在观看图片的时候同学们都很入神,效果不错。

  其次,文言文要读,在读中理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

  最后,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比较弱的学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