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时田园杂兴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是南宋诗人范成大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园诗,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诗歌描写了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四时田园杂兴古诗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1

  教材简析

  《四时田园杂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两首古诗描写的都是夏日情景。读着这些诗句,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夏日情景洋溢在字里行间。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范成大晚年退居家乡吴县(今属江苏)时,以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和农民的甘苦哀乐为题材,写了总题为《四时田园杂兴》七绝组诗六十首,描写了田园生活之乐。本文选自其中一首,描写了农村恬淡祥和的自然风光。初夏正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时节,麦穗扬着白花,油菜花差不多落尽正在结籽,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夏天日长,篱落边无人过往,大家都在田间忙碌,只有蜻蜓和蝴蝶在款款飞舞。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作者是苏轼。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作者先从暴雨来临前写起,其景象是天上黑云翻滚,就像浓浓的墨汁在天边翻转,远处的山巅在翻腾的乌云中依稀可辨。这个时候,如注的骤雨已经来到。大雨裹挟着白色的雨点砸在船上,水花四溅,仿佛千万颗珍珠,从天上倾倒而下。正在人们感受暴雨的壮观场面时,一阵狂风席地卷来,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大雨。云开日出,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诗人善于渲染气氛,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作者自己非常欣赏这首诗,他50岁时再到杭州,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足见他对这首诗的喜爱。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去感受夏日的田园生活,欣赏夏日的美景。

  建议本课教学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古诗的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诵读、思考、领会,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能力。预习时,教师可让学生借助拼音把两首诗多读几遍,说说通过预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以利于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解决问题,灵活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重点字词。如,可通过、看插图理解,用揣摩诗句的方法理解,或联系已知解决疑难。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把古诗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感知,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感情。

  《四时田园杂兴》中描写了四种植物:梅子、杏子、麦子和油菜。从这些植物的长势和蜻蜓、蝴蝶的活动中,可以知道这是初夏季节。麦花:麦子抽穗叫吐花,呈白色、绿色,在江南苏州一带是农历四五月间。菜花:指油菜花,鲜黄色,农历四五月间落花结子,所以说“稀”。日长:夏至白昼最长。篱落:篱笆。蛱蝶:蝴蝶。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大自然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翻墨:指黑云笼罩,翻滚如墨。遮:遮盖,掩盖。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卷地风:风从地面卷起。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课后练习第1题: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和培养想象力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学生学习诗文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诵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中让学生记诵积累。应当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朗读。朗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脚和感情,要求边读边想象,进入古诗描绘的境界,感受到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指导背诵,可运用形象的记忆方法。课后练习第2题:带点词语的理解,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描写的情景。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肥”指梅子果实硕大、饱满。“稀”是指油菜花稀少,这是因农历四五月间菜花落花结子。这样的“肥”和“稀”,皆因植物的成熟。在“肥”、“稀”的静态对比中,我们看到初夏丰收在望的景象。)“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黑云翻墨”指墨黑的乌云就像打翻的墨汁。“白雨跳珠”指雨点就像跳跃的白色珍珠。黑色的云和白珍珠似的雨点的动态对比,使我们感受到暴雨来得快,看到暴雨中西湖的美景。)课后练习第3题:让学生积累描写夏日的诗句。记背时,可以让学生记记作者。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2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法: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师相机引导。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课前演讲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谁来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了解。

  (2)介绍作者:播放视频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3、释题:“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认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2、读通诗文。(注重纠正字音)

  三、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a 听范读(出示课文朗读)。

  ?b 个人自由朗读。(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c 指名试读,评议。

  d 教师指导朗读。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 织布

  童孙----------学种瓜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出示课件)

  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耕织:耕田织布。 ⑥未解:不懂。 ⑦傍:靠近。 ⑧供:参加。

  ⑨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 ⑩桑阴:桑树下。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出示课件)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质疑

  五、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a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b、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c、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四时田园杂兴古诗3

  白天天气很好,太阳公公正在天空中看着农民们辛苦的劳作着,他们有的在田地里面除去田里的杂草,有的正在田里面放牛,有的在割麦子,有的在弯着腰插秧,都在各自忙各自的,没有空余的时间去帮助别人。夜晚的时候,月亮也悄悄地升了起来,妇女们也都坐在家里纺麻织线,时不时地还从屋子里传出来一阵阵的歌声,那是织女们正在歌唱的声音。

  在村庄里生活的儿女都在管理自家的事情,他们没有空闲可以去别人家串门,自己一大早的起来还有一大堆得事情等着要做,晒玉米,给鸡鸭、猪喂食,还要赶着去放牛,一天就这样忙忙碌碌地过去了。每家每户的人都养着各种牲畜,这样到了过年的时候,还可以拿去卖了换钱就可以买年货和新衣服了,还可以给孩子们准备压岁钱。

  大人们可以各自干自己的事情,但是那些小孩子还什么也不会干呢!不会织布也不会放牛耕地,闲的无聊,但他们却砸茂盛成荫的一棵棵桑树下面,一个个的都学着大人们的样子,在那里种瓜,虽然不会,但他们还是会去认真地学习,这就是农村孩子的习性,没有电视手机的情况下,只能学干农活。这样多姿多彩的环境刚好构成了一副田园杂兴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