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课件
《河中石兽》是清代文学家纪昀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优秀的河中石兽课件,仅供参考。
河中石兽课件1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文中的字词障碍,熟悉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实词,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重点知识
扫除字词障碍,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作者引入新课
1、讲一小故事:
1.倾听有关纪晓岚的故事由作者纪晓岚这位大有关纪晓岚的儿时的趣事
2.讲一讲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才子的小故事引入,说明这一“满清第一大学士”“风流才子”--纪晓岚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示其才(自由发言,分散回答)、趣,从而也掌握一华了。
3.参照注释,知道有关些必要的文学常识。
2、组织学生讲一讲《阅微草堂笔记》的文学常识
3、引出《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记述狐鬼神怪和见闻琐事。
二、朗读,感知课文
1、范读、领读课文
1.跟读,反复朗读课文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点拨:字词的读音掌握字的读音:圮棹曳湮中最重要的手段,
2.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语言
2、发言:复述课文中的故事后学生在自行朗读,复述课文中所讲故事。课文讲述了寻找两座掉入水中的由情入理,能够在石兽的故事。读清读顺的基础上为下面的学习做准备。
三、合作学习,交流讨论
1、引领、点拨学生扫清课文的先自己参照书下注释,边读边对照注以这种小组合作的字词理解障碍。释翻译,遇到问题及时做标记。形式,来解决疑难
2、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后分小组讨论:问题,降低难度,试翻译课文,弄懂大意。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拿到小组内来进而培养学生这种讨论解决。阅读浅近的文言文
关键词:的能力。
古今异义词:干阅已
①圮:坍塌②曳:牵引
③湮:埋没……
3、课堂交流,资源共享。再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积累文言字词
以考试的形式,积累文言有问有答的:在课堂有剩余时间字词的解释掌握:的情况下,增置此选派一学生为主考官啮:咬,这里指沙子被水的反作用力环节,使学生对课提出问题,同学回答冲刷。上所学的知识进行
溯:逆流而上。巩固,强化训练.
……
课后作业:
A、B级学生继续认真阅读课文,写一篇小短文,说明能够在上游找到石兽的道理。
C级学生抄写并翻译课文。
河中石兽课件2
学习目标
1. 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 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
1. 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 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预习任务
借助工具书读通课文,画出文中的虚词和自己理解上有意思的实词。
搜集作者生平资料和故事,了解《阅微草堂笔记》。
小资料: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预习检测:
一、填空
1.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 ,其中也有不少 。
2.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学者,是 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4. 阅十余岁 5. 僧募金重修
6. 棹数小舟 7. 曳铁把
8. 是非木柿 9. 湮于沙上
10. 不亦颠乎 11. 啮沙为坎穴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带点虚词的用法
于
12.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13.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14.……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15.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之
16.……闻之笑曰。
17.沿河求之。
18.一老兵闻之,又笑曰。
19.然则天下之事。
课中实施
(1)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2)试分析三人寻找石狮的方法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异?
(3)比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提示:寺僧:“阅十余岁”,“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说明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从文章中获得哪些有益的启示?
拓展延伸
1. 课外阅读纪昀《阅微草堂笔记》,进一步了解纪昀其人其文,思考文章为何把讲学家当作嘲讽的对象。
2. 课外阅读蒲松龄《地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大意。
成绩批改人
达标检测:(20分,15分钟)
1. 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
山门圮于河( ) 棹数小舟( )曳铁钯( ) 为暴涨携之去( )
湮于沙上( ) 啮沙为坎穴( )石必倒掷坎穴中( ) 据理臆断( )
2. 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
(1)一寺临河干 临:___________ 干:___________
(2)山门圮于河 圮:___________
(3)阅十余岁 阅:___________ 岁:___________
(4)尔辈不能究物理 究:___________
3. 指出下面加线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如是再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但知其一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之笑曰 B. 当求之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之 D. 其反激之力
5. 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反思:
河中石兽课件3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并能背诵文章。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生活道理。
能力目标: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积累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情感目标:学习从实际出发,观察事物对待生活,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使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品味文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文言文阅读方法,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回顾讲过的两篇文言文,熟悉积累的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
1、导入新课。
2、解题:河中石兽:河中:表示地点;石兽:像石狮子之类的物体。
3、学生初读文章,扫清字词障碍。
4、听教师读,注意断句。
5、学生再读,并整体感知文章。
这是一个关于 的故事。(找石兽)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
1、生再次浏览文章,想想这一个关于找石兽的故事中,有哪些人物。用“谁 找石兽”的形式说说每段的意思。(僧、讲学家、老河兵)
2、请学生一段一段的读,想想这些人都用啥方法在找石兽。用“谁怎么样找石兽”的形式说说。
3、结果谁找到了石兽?为啥别的人没有找到石兽呢?
第三阶段:拓展积累
1、通假字:曳铁钯中的“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
不亦颠乎中的“颠”通“癫”,疯狂。
2、古今异义:一寺临河干中的“干”古义:水边,河岸。今义:与湿相对。
尔辈不能究物理中的“物理”古义:指客观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一门学科。
盖石性坚重中的“盖”古义“发语词。 今义:遮住。
3、重点词句 :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山门圮于河:坯:倒塌。
阅十余岁:阅:经过,过了。 臆断:主观的判断。
如是再啮:是:这样。 但知其一:但:只。
尔辈:你们。 然则:然而.....那么。
句子:(1)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摇着无数小船,拉着铁钯,找寻了十余里,没有踪迹。
(2)、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而上。
(4)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既然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道理的人和事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主观地判断吗?
4、收集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1)百闻不如一见。---班固
(2)一个人的经验是要在刻苦中得到的,也只有岁月的磨炼能够使它成熟。 ——莎士比亚0
(3)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4)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歌德
(5)实践是思想的真理。-----车尔尼雪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