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教学反思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语言清新自然,写景优美,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不溢言表,汩汩流淌,沁人心田。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春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

春教学反思1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语言清新自然,写景优美,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之情不溢言表,汩汩流淌,沁人心田。这是一篇上乘的写景散文范本。

  再次诵读这篇经典之作,虽然距离第一次教学已隔数年,但是心中的欢喜依然保留。时过境迁,我不想用老套的思路设计教学流程,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具体学情,我开启了新学期的第一课,也是我践行阅读教学“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思路研究的推进课。

  我一直告诉学生,无论阅读还是写作,它都遵循一个规律,即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为何写。理清了这三个问题,阅读或是写作就成功了一半。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初读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出于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考虑,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写了哪些春日图景。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这篇文章思路特别的清晰,首段一句话,开篇引出春天这个话题,通过反复和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人们对春天急切的盼望。只要细细品味,其中的情感自然可以领悟。

  接下来的2—8自然段,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迎春几个方面细致描写春天,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从多个角度描写,调动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读罢之后,总感觉春天的景物触手可及,春天的美妙余音绕梁。

  在最后三个自然段,我们看到了整齐的格式,一样的修辞,不同的是这三段从三个角度赞美春天,并且这三句按照春天生长的特点组织安排,顺叙不可调换。新、美、力的特点,跃然纸上,生机盎然。

  课堂上,学生读出了结构,清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其实,也就解决了怎么写的问题。对于这篇文章,仅仅理清思路,不过是隔靴挠痒,要想真正和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需要走进课文,亲近每一个字词,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发展思维,积累语言,提高语文能力。

  二、精读研究,品析词句

  这一环节,我采用了五个板块,设计教学。这五个板块,也是作者细致描写春天的五幅图,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五个部分结构相似,所以我采用“边教边放”的方法,让学生和作者对话,和编者对话,挖掘每一个文字背后的内涵。

  五幅图,各有侧重,训练点不同。

  在朗读“春草图”时,着力引导学生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草?让学生大声读文字,当学生读到“偷偷”“钻”两个词的时候,我就追问学生,为什么要“偷”,既然是“偷”,那么它应该是什么状态呢?大家可以模仿草的样子想象。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自然可以概说,这是写草的“情态”;接下来的“嫩嫩”“绿绿”“一大片满是的”这些语句,就很好理解,它们分别是从“质感”“颜色”“长势”这些角度写草的。

  这一节的训练点,除了概说内容,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作用,也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本节共三句话,一三两句分别是正面写草的,二句则是描写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们。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的?学生通过品读侧面描写孩子们在草地上嬉戏的画面,领悟了春天孩子的快乐,这些都是为了烘托草的柔软。

  “春花图”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写景顺叙的高低变化,无疑让春花锦上添花,美不胜收。

  “春风图”调动了人的各种感觉器官,触觉、嗅觉、听觉、视觉全部袭来,让你全身都沉浸在柔柔的风里,迈不开步,闭不了嘴,整个人都是属于春风的。

  “春雨图”迷蒙静谧,不论是雨,树叶,草,灯光,草屋,还是雨中的人们,一切都静默在雨中,让你不忍打破这份安静和祥和。

  “迎春图”让画面灵动起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都在积极赴春天的一场约。

  春天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是一曲灵动的歌。

  学生只有读进去,发现其中的美,才可以走出来。七年级的孩子语文素养谈不上,更没有基础的语言感受能力。这需要我们老师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引导,你是什么,语文就是什么。你有多美,语文就有多美。

  通过研读《春》这篇文章,学生感受到老师在努力传达一种思维的方法,读文章,写作之前,都要问问自己:“文章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如此反复,便有了整体思路,也不至于考试出现大的偏差。

  当然,教学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只要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一切都不是问题。这需要时间,需要方法,更是一种上课的技巧。相信,只要努力解读教材,研究学生,我的语文课一定姓语。

春教学反思2

  总而言之,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共90分钟,真正老师讲授的只有20分钟,学生“动”起来占70分钟(45分钟朗读,5分钟讨论,20分钟发言。)这才是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1)班通过自主实践,合作讨论,探究疑难,可以说人人都在这节课中“动”了起来。这样,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理念,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比如有个别同学趁讨论之机说闲话等,今后,我要更大胆地尝试教学改革新路,逐渐完善美中不足之处。

春教学反思3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写景抒情的经典散文。本文在盼——绘——颂的抒情中描绘了心中的春,与朱先生的其他散文相比风格上有较大的变化。

  这节课,我大胆的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问题,自己来解决。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认真读书了,找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同时,师生通过对问题的共同讨论,心灵得以沟通,教与学得以相长,当然,整个教学过程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老师要备好课,就得深入钻研课文,做到吃透、吃准,胸有成竹;同时还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对学生的问题或进行深入的引导,或尽快、准确的予以回答。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在起初的教学设计中的一些问题:

  一、品读活动中,把整文交给学生去品词、品句、品段的处理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粗糙。如能做以下的调整、细化则更好,学生所得则更多、更深,分四人小组,每组自由选写草、花、风、雨、人的图景来进行品读活动效果更好。

  二、在进行问题设计时,有几句话表述不够严密,使学生的思路发生了偏斜。不易于课堂练习的进行。所以在设计时一定要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