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2-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东北师大附中 王江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翻译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清、佁然、去、邃等;虚词:以、为等,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掌握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结合、借景抒情等写法。

3.领略文中描写的自然风光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学会豁达的面对人生。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2.学习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技巧,掌握细致真切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分析造成文章前后感情基调不同的原因,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2.体会古代文人的落寞,学会直面人生,豁达地面对身处的逆境。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首课以指导诵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点拨法。在讨论中,通过点拨使学生得到启发,纠正认识的偏颇,弥补缺漏。

3.品读鉴赏法。通过对重点词语、句子的品读让学生学会赏析文章。

4.延伸拓展法。引导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能学习作者的写法进行相关创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这样一首诗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是谁创作的?(学生答:柳宗元)谁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地描绘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学生答,教师补充)这首诗很美,寥寥数语就勾勒出整个世界在大雪覆盖下,万籁俱寂,天地合一,唯有孤独的人雪中独自垂钓的情景。给人以孤寂的感觉。柳宗元写诗能点滴笔墨勾勒宏观世界,他的文章又如何呢?下面我们来欣赏他的《小石潭记》。

二、朗读课文

我们来朗读这篇文章,哪位同学先尝试朗读本课?

一同学朗读,大家点评他的朗读,并指出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正音、一是停顿。

……

    同学们齐读。

教师、学生轮流读。

反复朗读后,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初读这篇文章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学生:快乐、忧伤……

通过讨论我们发现作者的情感前后发生了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作者,知道这篇文章的创作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文章表现出来的情感。

三、介绍作者

有谁查阅了作者的相关资料,可以和大家共享。

一同学介绍,其他同学补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通过大家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小石潭记》的创作背景,也就能理解了为什么作者看到小石潭的之后会有先乐后忧的情感变化。那么要想通过这篇文章走进柳宗元的内心世界,必须要熟读精读这篇文章。谁能为大家翻译一遍这篇文章。

四、翻译课文

此环节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在自己领悟基础上和小组同学合作疏通文意,教师对重点词语作点拨,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一)在整理学生翻译的同时,强调下列重点词语的解释。

(二)翻译课文的同时,整理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学生概括,教师补充)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石潭总体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再一次朗读课文。

同学们,还记得前面老师布置了两个思考题吗?我们来检验一下你是否做了思考。问题: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乐”与“忧”的原因是什么?(藉此进入到赏析文章的环节)

五、赏析文章

首先谁来说一说:柳宗元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为什么有从“乐”到“忧”的变化?

学生回答:“乐”是因为看到了小石潭(或小石潭的景色美),“忧”是因为作者是被贬之人,心情不好。

此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到位可以引导大家讨论。

第二个问题:作者心情“乐”与心情“忧”的原因是什么?能否结合文章内容解读?我们先来谈谈“乐”字。

学生回答:

“乐”是因为小石潭的发现过程很神奇,还因为小石潭水很清,小石潭里的鱼儿很快乐,小石潭的源头曲折蜿蜒……

(学生可能不会一下子全说出来,教师可一点一点引导)

同时我们可以解决以下几个小问题:

小石潭是怎样被一行人发现的?

小石潭的构成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小石潭周围的景象给你怎样的印象?

解决了以上问题,就能理解了作者的“乐”。

具体如下:

小石潭是怎样被一行人发现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一行人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作者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作者写发现小石潭,采用了先声夺人的手法,如“隔篁竹,闻水声”,同时用“鸣珮环”的比喻形容水声悦耳,进而引出“心乐之”的主观感受,然后就带领读者走进令人神往的小石潭。此处引出 “移步换景”的写法。

小石潭的构成又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特点?

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坻、屿、嵁、岩,形状各异,写出了潭的奇特可爱。

小石潭的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一特点的?

小石潭的水非常清澈,作者主要是通过水中的游鱼来表现水清的。

写鱼的情态。“佁然”“俶尔”“翕忽”写得惟妙惟肖。

此处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通过鱼儿的表现写出了水的清澈,这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一段结尾用“似与游者相乐”一句拟人的写作手法,更把游鱼的神情写活了。突出了鱼儿的快乐,也表现了自己的快乐。

小石潭周围的景象给你怎样的印象?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没有只把笔墨停留在小石潭里,他还注意到了小石潭周围的景象。

恰是这被竹树环合的环境,才使得小石潭景致清幽,既不被外人发现,少有人来,又寂静冷清。此处描写很自然的就引出下面人的情感变化,真是令人叫绝。

好,以上我们知道了作者为什么“乐”,下面我们来体会一下作者又怎么会转“忧”。

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的理解,这样美的景致,这样难得一见的清澈的小石潭,作者应该快乐才对,为什么会由“乐”转“忧”了呢?

学生回答:

我们前面了解写作背景,已经知道柳宗元是在政治上失意遭贬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虽然眼前景象很美,但也难以抚平被贬带给他心灵的痛苦。这种特定的思想感情,自然要反映、渗透在他的作品之中。因此,小石潭竹树环合的美丽世界,别人身临其境也许会感幽美宜人,流连忘返,而对他则不然。

作者顺着小石潭寻源探幽,描写溪水因岸势曲折而时隐时现的状态,写得真切、形象。此刻作者的心情变得抑郁,发现小石潭、看到潭中鱼儿的快乐也转瞬即逝,作者油然而生的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境。“乐”就这样变成了“忧”。

“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刻作者的眼前之景完全是由于他被贬之后的心情所致。

    

到此我们了解了作者的情绪变化的原因,也同情柳宗元的人生际遇,但老师也希望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样的心情是否能解决作者遇到的问题?如果是你该怎么办?

(此处希望能引导学生豁达面对人生)

六、总结

这篇文章生动地描绘了永州小石潭的优美景色。小石潭结构的奇特,潭水的清澈,岸上景物的秀丽,潭中游鱼的活泼,通过作者精描细绘,图画般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七、品读文章写作特点

这无疑是一篇美文,面对这样的文章,你一定有很多的感慨吧。通过一个训练环节回味一下文章的语言之美:

请同学在下面的句子的空处填上你认为本文最精彩的句子或词语,然后谈一谈,你对本文语言之美的感悟:

我认为这篇文章           (词或句子)写得很美,原因是                       

……

通过这个环节我们对文章做进一步的品读,并能提炼出下面的写法。

写法:本文对景物描写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对潭中游鱼进行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同时还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的使用。这些都是使文章语言生动的原因,值得每一个同学学习。

八、布置作业

大雕塑家罗丹说:“我们的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希望在座的各位都能成为发现美的人!请你选择一处大自然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风景名胜,按游览顺序,写一则游记,希望能模仿《小石潭记》写法,写出景物的特征和人物的心境。期待你的作品噢!

[板书设计] 

                     听觉  声音悦耳

小      发现小石潭                                                移步换景

                     视觉  构造奇特

                                      数量  百许头                            乐

                                            空游无所依

石      观赏小石潭   清澈  游鱼快乐   状态  依然不动       静      侧面描写

                                            俶尔远逝       动

                                      神态  似与游者相乐   拟人

                     溪身  斗折蛇行      明灭可见        

潭      探源小石潭                                         比喻

                     岸势  犬牙差互      不知其源

                                                                               忧

记 柳   感受小石潭   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王江春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长春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长春版颐和园课件

2.长春版野荷塘教学课件

3.小石潭记复习教案

4.小石潭记的教案

5.小石潭记教学教案

6.小石潭记教案

7.小石潭记课件

8.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天气的教案

9.长春的冬天散文

10.小石潭记的导游词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