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娜教授《群文阅读课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17-12-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魏小娜教授《“群文阅读”课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体会

河南省确山县任店镇第一初级中学  陈爱强

    2013年的国培,我本不想参加,因为在2011年已经参加过了,我还以为培训内容大同小异,不必再去耗费时间和精力了。等学完必修课的前五篇之后,我震惊了!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可是听了魏教授的群文阅读讲座之后,我发现,我竟然一直没有“得法”!甘心地呆坐在单篇精读之“丼”中,还在沾沾自喜地观整个阅读教学之“天”!

   我以为我的单篇精读教学也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且为此还获得了县级“十佳青年语文教”的光荣称号。现把经验小结如下,以飨同仁。

《有效阅读教学<单篇精读>的基本思路》

教学原则

    ⑴以学定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老师才确定“教什么”,“怎么教”。在学一篇课文之前,老师最好抛开所有的参考资料,自己先自读自学,做好“课堂问题预设”。

    ⑵只教不会的。老师不要再去做无用功,学生通过自己或小组合作就能解决的问题,老师就一定不要再去越俎代庖了。

教学目标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的两个基本属性。所以确定教学目标应该有两个:知识能力目标(积累好词好句,学习写作的技巧技能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获得什么教益,受到什么启发,对人生观价值观有何积极的影响)。

教学流程

“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或者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⑴解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标题不容忽视。

   ⑵整体感知。“是什么”,即课文写的“是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阅读教学,必须与文体特点结合起来。“是什么”,即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或中心。记叙文的中心是“通过何人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表达什么情感,或解释何种哲理,使人获得何种教益等”;说明文的中心是“说明的对象有何特征”;议论文的中心是“作者对某一问题或现象持什么样的观点”。一切文学皆人学。人写文章的目的是给人看的,只有明确了文体的特点,才能准确的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把握文章的中心。还不会出现不同的文体由于专业术语不同而乱用的现象。例如“铺垫”、“伏笔”不会在说明文、议论文中出现等等。

   ⑶明确中心。“为什么”,即文章的中心,作者的写作意图。读者受到什么样的教育和影响。不同的文体,表明中心的方法不一样。记叙文往往在篇末;议论文往往在开头,甚至标题就是(中心论点);说明文也往往在开头(明确对象和特征)。先抓住中心,思维从中心出发,其他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例如分析某个词语或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如果不考虑文章的中心,就很容易回答偏颇。

   ⑷积累感悟

“怎么样”,即作者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表达这一中心的。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可精可细,精细到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可宏可大,宏大到谋篇布局表达技巧。根据文本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能力来确定,当然还受老师个人的语文素养和教学能力的制约。“怎么样”,是一个弹性空间很大的教学环节,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学特色、教学亮点、教学成败、教师个性等,都是在这一环节中得到充分体现的。

   这一环节,换言之,就是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学会了哪些写作技巧和方法,获得了哪些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学目的

   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通过学习文本,来学习写作。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朗读等的教学,综合起来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以致用。

课堂标准

   衡量课堂教学好坏的标准是“学生学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促进教师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不断进步。

   魏教授的群文阅读观,我还是第一次听说。以前浏览网页时也曾经见过,但没有在意,也无深究,更不明白其意。这次听完魏教授的群文阅读讲座,我深深地预感到:一场挑战传统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颠覆性革命的时代就要来了!

    “阅读教学除了单篇精讲之外,还有哪些教学形态?”“单篇精读不是阅读教学唯一的课程形态,要积极开拓新的阅读教学形态。”在听讲座之前,我从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一直在苛求如何把单篇精读教学打磨精致。所谓“单篇精读”类阅读教学,是指围绕一篇选文进行精讲细读,反复琢磨,充分开掘选文的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全息性的语文教学价值。他虽然有有利的一面:教学内容选择个性化,重视教材的文本研读,高度艺术化的教学设计,综合展示语文综合素养,积淀了行之有效的精读教学方法,长于培养语感能力等等,但有很大的局限性:(1)阅读教学技术化倾向、肥胖症 。(2)遮蔽学生真实的阅读情形。(3)不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的阅读素养(尤其是高级阅读能力)。⑷无法满足学生精神世界的需求。导致现在的学生得了三种病:贫血(缺少真情和激情)、缺钙(缺乏远大的理想和顽强意志)、脑膜炎(跟着感觉走,懒于理性思考)。得病的重要原因就是不读书啊!

    “群文阅读”就是在课堂教学的单位时间内,呈现多篇文章,多到四五篇,甚至七八篇,围绕同一个议题展开的探究性阅读教学。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应该包括多种阅读形态:单篇 (课文)阅读 、群文阅读、整本书阅读……“群文阅读”的显著特征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群文阅读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价值:1.让师生回归生活世界的“阅读”状态。2.改变阅读教学的痼疾。单位时间内,“群文阅读”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去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3.发挥阅读策略指导的优势。“群文阅读”可以依凭“多文本”优势,充分发挥实用阅读策略 :“速读”、“比较”、“统整”…4 “群文”更容易促进学生的自由探究。  

    而现在,我们的“阅读教学”仍然以识记为主,缺少理解、质疑和发现。是在为老师自己的阅读而教,为教参而阅读 ,为考试而教阅读。在传统课堂阅读中,阅读者的阅读行为又过多地受到教师的干预与评价,缺乏独立地位。

   实施群文阅读的“先做减法后做加法”也值得深思。把教育的目标放得更长远些。教育改革不要以增加师生的负担为代价。减什么?减去繁琐的课文分析;减去课堂上大量的无谓的朗读;减去枯燥无益的语文作业;减去似是而非的语文知识;减去对课文人文内涵的过度挖掘……加什么?加入不同角度切入的群文(一篇课文带出群文、自助策划群文阅读课程)加入真实生活中的阅读策略,加入更加灵活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减去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竭力追求的,需要加入的恰恰是我们忽视的啊!

   群文阅读要求“一节课里读一群文章”,这意味着:教师不能讲太多话,不能提太多问题,要发展“让学”,让学生自己读,让学生自己在阅读中学习阅读。教师对课堂结构的艺术性不能有太多苛求,起承转合、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高潮迭起……过于精致细腻、转换频繁的课堂间接地侵占孩子自读自悟、大块时间读、大块时间悟的时间。 教师不可能这么深、这么细、这么透地讲析文章。微言大义、字斟句酌、咀来嚼去……这是内容分析式阅读的典型特征。这是老师阅读感受完全取代孩子的阅读感受。老师不能够做的事不正是我们目前所热衷的大力推崇的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否也该换成“有一千个读者,也只有一个哈姆雷特”了?

    群文阅读还要求,教师不能按部就班地从字词的学习开始,经由句式、篇章结构、内容探讨进行教学”;“群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要点,把握难点,一定要学会放弃。教师不能将“朗读”或“有感情地朗读”无限放大,必须根据读物的不同性质,更多地尝试略读 、浏览、跳读等阅读方式,必须更多地尝试生活化阅读。

     群文阅读的出现,以其灵动性赋予了普通一线 教师“编者”的身份 ,让其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与责任。因此,“群文阅读”更是对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课堂上,如果要让学生读“一群”文章,就意味着教师要去读更多的文章,因为只有精神丰盈的教师,才能引导学生朝向“丰盈”的精神。为此,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要不断丰富阅读积累!做一个爱阅读的人!转变阅读观念,改变阅读方法,明确阅读目的!“群文阅读”教学,让学生更加自主、更加愉悦、更加生活化地去阅读、去理解、去质疑、去发现,真正达到提升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效果!群文阅读教学势在必行! 

   实施群文阅读教学也存在一些困惑,现小结如下,以其同仁赐教。

   如何确定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群文阅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力。阅读力是抽象的,如何界定?

   如何选择并组织阅读材料?按作品风格组材、写作对象组材、写作技巧组材、突出特点组材等等,这种完全由老师个人确定的分类选择,科学吗?是否随意性太强了?

   农村中学的阅读材料从哪里来?(学校没有图书馆、市场上没有阅览室、校内网络不对学生开放而且一个办公室只有一台电脑)仅仅靠课本、补充阅读教材够不够?网络资源资料怎样达到学生人手一份?

   农村中学很多教师对付单篇课文尚感力不从心,何况多篇?学生一篇都不知如何来读,何况多篇?

   没有单篇精读训练,怎能群文阅读呢?实施群文阅读,是不是不要单篇精读了?如果不是,哪些适合群文阅读,哪些适合单篇精读呢?

                                                         

                                                     2013年10月24日

     

 

    

陈爱强

[魏小娜教授《群文阅读课型的教学设计》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1.三年级阅读课的教学计划

2.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计划

3.小学阅读课的教学计划

4.语文阅读课的教学计划范文

5.小学生阅读课的教学计划

6.《北京》的教学课件设计

7.桥的群文阅读教案

8.谈俄语专业阅读课的教学改革的优秀论文

9.玲玲的画的教学课件设计

10.《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