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1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

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第一课时

年级: 高二(  )班    学生姓名:          学号:        组名:        

教学目标:

1、熟悉《论语》相关语句中出现的文言现象;2、了解孔子眼中“义”的内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第2、3、4、7则选文;

2、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   饭疏食饮水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义之与比

教学方法:讲读法。

课时安排:2课时

引入话题: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崇德尚义的传统。人们把为了道义而不能推辞某种责任称为“义不容辞”,把基于正义而产生的愤怒称为“义愤”,把为了公众利益而从事的崇尚和大无畏的行动称为“义举”,把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维护正义的人称为“义士”,把正义的战争称为“义战”,把为正义而战的军队称为“义师”……

义,它是一种道德,它是最高道德的一种形式,一个重要的环节。由仁这个最高的道德,通过具体的器物来实现,中间有很多环节,义是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往往看到人们把“义”与其他一些概念进行挂钩,比如“利”,比如“君子”,比如“勇”。

这些和义都有着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听听孔子的理解。

一、仁义和富贵

“仁”是《论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一次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次孔子说“仁者爱人”。把这两个定义联系起来,可以把孔子的意思理解成为:加强自身修养,恢复(保持或服从)礼的要求,在礼的原则内,真心地关心别人。 “仁”是内心思想,“义”是符合“仁”的行为。在《论语》中,“仁”和“义”有时可以互通。在《论语》中,“富贵”常被简称为“利”。“仁义”和“富贵”的关系问题也是他的学生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因而也是孔子多次论述的问题。先看看孔子这方面的论述。 

1【原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注释】(1)富:             (2)而:            (3)虽:         (4)求:               

(5)执鞭之士:古代为天子、诸侯和官员出入时手执皮鞭开路的人。意思指                     。  

【译文】孔子说:“如果富贵合乎于道就可以去追求,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                                                                              ”  

【评析】孔子在这里又提到         与         的关系问题。只要合乎于       ,        就可以去追求;不合乎于       ,         就不能去追求。那么,他就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此处可以看到,孔子不反对做官,不反对发财,但必须符合于          ,这是原则问题,孔子表明自己不会违背原则去追求             。 

3【原文】 子曰:“饭疏食饮水(1),曲肱(2)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注释】(1)饭疏食饮水,饭,这里是        的意思,作     。疏食即粗粮。 水:                 (2)曲肱:肱,音                ,胳膊,由肩至肘的部位。曲肱,即弯着胳膊。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评析】 孔子极力提倡                ,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               。同时,他还提出,不符合于道的富贵荣华,他是坚决           的,对待这些东西,如                 。这种思想深深影响了古代的知识分子,也为一般老百姓所接受。 

4【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以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就不要去享受它;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评析】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       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      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                    。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做子贡。一次,吴越大军隆冬远征北方,吴王夫差强征丝棉,造成丝棉紧缺,价格走高。子贡抓住商机,从各国低价收购,然后到吴国高价贩卖,被抢购一空。还有记载,他是依靠智商生财。子贡预测市场凭的是智商,使其经商获得了空前成功。为追忆先师,他用木头雕刻孔子像,诸侯将相前来祭拜时,都想用重金请一尊雕像。子贡从中看准商机,就招募专业工匠批量生产,回报颇丰。此外,他还跨国经营。

《史记》记载,子贡很善于贱买贵卖(“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在曹国和鲁国之间做生意“鬻财于曹、鲁之间”。他发现各国王侯贵族以佩戴珠宝为时尚,他就专门生产贵重配饰跨国营销,赢得收益。子贡到各国做买卖需要进见诸侯时,各国的君主都以平等的礼节来会见他,这足以说明他的生意做得很大,已是春秋时代的商界巨子。后世称子贡为“儒商第一人”。儒商亦儒亦商,即信守儒家思想的商人。孔子开创了儒学,其门下“七十子徒,赐最为饶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可见在中国历史上,既是学者同时又是富翁的,应当首推子贡。 

能够追求和谐、诚信为本、崇仁立德、义利兼顾,就是仁义。在《论语》中多处记载着子贡与孔子探讨“信”的问题。他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没有了“信”,一切都不可能存在,极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使他在经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立于不败之地。他还敢为人先,把握商道规律,义中取利的正确义利观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达到了“义利双赢”的经商最高境界。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二、义与君子

孔子关于君子的论述很多,他的学生也经常问什么样的人才是君子,孔子做了很多回答,但是始终包含一个“义”字。 

2【原文】 子问公叔文子(1)于公明贾(2)曰:“信乎,夫子(3)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4)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注释】(1)公叔之子:卫国大夫公孙拔,卫献公之子。谥号“文”。(2)公明贾:姓公明字贾。卫国人。 

(3)夫子:文中指公叔文子。(4)以:此处是      的意思。(5)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            句

【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先生他不说、不笑、不取钱财,是真的吗?”公明贾回答道:“这是告诉你话的那个人的过错。                                                   

                                                   ”孔子说:“原来这样,难道真是这样吗?” 

【评析】 孔子在这里通过评价公叔文子,进一步阐释          的思想,公叔文子并非不说、不笑、不取钱财,但要合乎于          。这就是有高尚人格者之所为。 “义” 不仅仅是君子的       ,他也为君子带来好的             。就像这位公叔文子,该取时才取,人不厌其取。这就是“义”对于君子的好处。

    因此不义而取往往会带来灾祸。周朝时,有个人叫陶答子,他在陶城做官三年,名声并不怎么好,但他的家产财富却翻了三倍。他的妻子劝他说:“没有能力而做大官,这是祸害;没有功劳而家昌盛,这是积灾。现在你只贪求富贵越来越多。我听说南山有玄豹,在雾雨中隐藏七天而不下来觅食,为什么呢?它是想润泽皮毛长成斑纹,为的是能够隐藏自己躲避祸害。猪不择食长得肥壮了,就会被杀掉。现在你不修德而家越来越富有,灾祸就要到了。”陶答子没有听妻子的话,反而将其赶出家门。结果仅过了一年,陶答子就因事发被处以死刑了。

5【原文】 子路问成人(1)。子曰:“若臧武仲(2)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3)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4)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注释】 (1)成人:              。             (2)臧武仲:鲁国大夫臧孙纥。 

(3)卞庄子:鲁国卞邑大夫。             (4)久要:                。要:               

【译文】 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                                                           

                                                                                       

【评析】 本章谈          的问题。孔子认为,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富有智慧、克制、勇敢、多才多艺和礼乐修饰。谈到这里,孔子还认为,有完善人格的人,应当做到在见利见危和久居贫困的时候,能够思义、授命、不忘平生之言,这样做就符合于        。尤其是本章提出           的主张,即遇到有利可图的事情,要考虑是否符合义,不义则不为。这句话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孔子认为的君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他也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具有那麽多的美好品德,所以孔子提出君子,完人是要能够先满足精神再满足物质就可以了。

6【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思考的事:看的时候,要思考看清与否;听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听清楚;自己的脸色,要思考是否温和,容貌要思考是否谦恭;言谈的时候,要思考是否忠诚;办事要思考是否谨慎严肃;遇到疑问,要思考是否应该向别人询问;忿怒时,要思考是否有后患,获取财利时,要思考是否合乎义的准则。” 

【评析】 本章通过孔子所谈的             ,把人的言行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考虑到了,他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            和             ,这里包括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如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所有这些,是孔子关于道德修养学说的组成部分。 

7【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 適(1)也,无莫(2)也,义(3)之与比(4)。”  

【注释】 (1)適:音           ,意为              。     (2)莫:                         

(3)义:                                        (4)比:                           

【译文】 孔子说:“                                                                   ”  

【评析】 这一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为人公正、友善,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本章谈论的仍是个人的                    问题。 

9【原文】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1),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注释】 (1)徙:音           ,                   。此处指                               。 

【译文】 孔子说:“                                                                  

                                                                                     ”

【评析】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孔子慨叹世人不能自见其过而自责,对此,他万分忧虑。他把           、            、        三个方面的问题相提并论,在他看来,三者之间也有内在联系,因为进行道德修养和学习各种知识,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够及时                          ,只有这样,修养才可以完善,知识才可以丰富。  

三、“义”和“勇” 

8【原文】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译文】 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                                     

                                                                                 ”  

【评析】这二章里孔子提出对君子要求的基本点之一:“义之与比”“              ”有高尚人格的君子处世严肃灵活,不会厚此薄彼。谈论的仍是个人的                 问题。 

10【原文】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              。

(2)谄:音           ,           。 (3)义:                                 

【译文】 孔子说:“                                                                

                                                                                   ”  

【评析】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       ”和“     ”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         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          。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

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所以,君子应当见义而为。又说:“仁者必有勇,勇者未必有仁。”也就是说,具有仁义德性的人,必定有勇。勇于什么呢?勇于仁,勇于义。但有勇的人却不一定具有仁义的德性,因为有些所谓勇者,只是勇于做坏事,为非作歹,或者只是不问青红皂白的勇。所以孔子强调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君子应始终把义作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如果只是有勇而无义,就会犯上作乱。只有把义与勇相融相合,统为一体才能真正做到见义而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义与勇的关系其实像马车与马车夫,马车可以跑得飞快,但没有车夫掌握方向就会迷路,义是勇的方向。

 

【课后习题】二、孔子强调将“义”置于“富贵”之上,这种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直到今天我们仍可感受到这种影响的存在。试就此谈谈你的感受。

提示:此题为开放式讨论,同学们可结合各自了解的社会现象来陈述。

参考答题思路之一:孔子强调对富贵财利的追求必须合乎道义。在今天,这依然是一种极富现实意义的思想。这里有一个很近的例子。2002年年底到2003年上半年,我国广州、北京等地相继爆发了突如其来的“非典型性肺炎”。先后几十个省份报告有疫情,数以千计的人染病入院,有的甚至被疫病夺去了生命。全国人民上下一心,掀起了抗击“非典”的可歌可泣的斗争。然而就在这国难当头的时刻,也有极少一部分人乘机大发不义之财。这种社会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这一部分人没有正确的义利观,为牟取财利而罔顾道义,不择手段。假如他们像孔子说的那样“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像卫国大夫公叔文子那样“义然后取”……,就不会这样草菅人命了。

 

刘芳

[《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论语选读《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1.论语选读教案

2.高二论语选读读后感

3.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

4.国学之《论语》选读教学计划

5.论语精选读后感

6.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散曲选读教案参考

7.背影精选读后感

8.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9.善于观察的名言格言选读

10.奶奶的星星节选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