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6-1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赏析诗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掌握《李凭箜篌引》音乐描写的不同技法和风格。

学法指导:

1、诵读过程中不懂的语句可参照课文解释,也可同学间互相探讨。2、注意诗歌层次,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3、我们鉴赏诗歌时要关注诗歌意象。请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谈谈诗人是如何描写“箜篌”演奏出来的美妙音乐的。(提示:可从大自然的静物、动物、传说中的神人等考虑。)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老妪 (     )   箜篌(   )(    ) 女娲(  )

2、故事导入:“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汤问》,传说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音。俞伯牙所念(想),钟子期必得之。俞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魏魏乎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流水”。钟子期死,俞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用“高山流水”比喻            。

3、作者介绍:         年少时代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一生抑郁,于是形成了凄艳诡谲的诗风,故被称为“         ”。其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

4、解题:

李凭:梨园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 

         :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贺此篇想象丰富、瑰丽,境界奇幻,浓墨重彩,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

二、诗歌赏析

1、【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起句开门见山,“吴丝蜀桐”写              ,借以衬托              ,写物亦即写人,收到一箭双雕的功效。“       ”一语,除了表明时间是九月深秋,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思(写出了演奏环境),富有蕴味。“     ”字不仅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而且很容易引起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箜篌声),从客体(“空山凝云”之类)落笔,以    写     ,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

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       ”字恰恰和“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前者饱满,后者无力,“       ”字形象地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那一刹那的情态。

 “空山”句移     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       功能和             ,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第四句“李凭中国弹箜篌”,用“赋”笔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

这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    ,写     ,然后写      ,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               的艺术力量。

2、【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句是            ;而“芙蓉”句则是            。

诗人用“昆山玉碎”来相容乐声,表现乐声极其          ,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栖息在昆仑山,叫声凄厉婉转,忧伤的情绪在其中绵延--着重表现乐声的               。

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           ,以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悲惨,又以露水一点一滴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和缓。而以“               ”显示琴声的欢快,“笑” 能给人“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          。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刻意渲染乐声的            。

思考: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是诗中仅有的直接描摹音乐的诗句,成功地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提示: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成功地运用了       的艺术手法。两句诗都是“以声类声”,但也可以唤起形象感。“以声类声”不是通感,但这两句诗可以唤起音乐的形象感,        ,就构成了通感。

 “           ”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         ”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幽怨;“           ”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凄凉;“           ”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同乐声的欢快愉悦。

3、【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写乐声由       转为       ,回到了音乐的主体情绪。

这句诗给人以清空之感,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

首句的“高秋”和这里的“十二门”“紫皇”等意象营造出           的宇宙时空,仿佛万物皆空,箜篌的乐声包容了整个世界。

4、【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诗人凭借的翅膀,飞向天庭、神山,把读者带进更为           、           的境界。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写        的音乐情绪发展到极致,达到整个乐曲的高潮。乐声传到天上,在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连五色石都被乐音震破,引来了一场秋雨,把音乐的震撼力描摹得无以复加。

“秋雨”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秋雨”是一个        的意象,“石破天惊”之后气势磅礴的秋雨,象征铺天盖地的茫茫愁绪;秋雨落地的声响,恰如           的乐声。乐曲就在这种惊天动地的凄冷情绪中结束了。一个“逗”字,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上述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而且,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也可视作音乐形象的示现。

神山上教神妪弹奏箜篌,仙境中衰老瘦弱的          听到乐曲声都随之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月宫中的       听到乐曲声也忘记了砍树,倚在桂树上凝神倾听,不知困倦;桂树下的      听到乐曲声也浑然入境,全然觉察不到寒露打湿了全身。诗人想象出仙界神灵的痴迷状态,从音乐效果的角度渲染出乐曲的美妙。 

三、小结: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           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          手法和        手法。

(3)运用            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刘芳

[《李凭箜篌引》讲学稿,(学生版) 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1.《谈中国诗》导学案

2.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3.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4.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5.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

6.汉语拼音复习导学案

7.赵普文言文导学案答案

8.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

9.高二选修1物理第四章单元测试题

10.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