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个性阅读的支点(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6-2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摘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就是要求阅读者在对文本认可和接受的同时,要敢于立足自我, 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放飞思绪,立足文本,获得不同于他人的理解。寻找个性阅读的支点,就能让个性阅读异彩纷呈.

几次大型的语文考试,我都参与了阅读题的批阅和评价,常常看到在阅读考察中,对于现代文阅读中的有关个性阅读和创意解读的问题的回答,学生总有不得要领的感觉,大面积失分,而这一类问题往往又是压轴的,分值较高,我想这得引起我们的重视.

仔细看来,这一类问题的特点是:开放性,没有唯一性答案;综合性,要求学生要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探索;拓展性,问题的探索不仅仅限于文本内容,常常要求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对作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发表自己的独到观点和见解;层次性,要求学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作思考,文章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主要依靠学生的自我感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类问题都有一个大致相同的表述: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或者是请结合文章……处进行探究等等。

参考2011年“考试说明”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提出要“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开始注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对文本独特的见解和体验这,这样的提示也要求要我们要对这一类问题进行引导和训练。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解读,其实就是阅读者联系自身再创作阅读,由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背景,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的不同,面对文本会有不同于他人的独特理解,但个性化阅读又不同于自由化阅读,发表自己的见解又绝不同于“为所欲为”“信口开河”,一个大的原则是:一定要立足自我,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寻找个性阅读的支点,有一定技巧.

(一) 针对问题,研读文本有关内容。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创意解读的前提是对作品有充分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文章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二)立足自我,独立思考,在思考中结合文本。

在切合问题要求的前提下,选准确切入点尤其重要,但我想,无外乎以下条件,其一,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其二,自己写起来最有把握,其三,角度宜小宜新,例如就一篇作品的艺术特色进行有创意的解读,可以赏析它的语言特色,分析文章的炼字,选句,辞格运用,语言风格等方面的技巧,可以赏析结构方面的特色,如立意开头,结尾,过渡,照应,层次等方面的匠心,可以赏析表现技法,体会象征,对比,烘托,动静相生,寓情于景等手法的运用。

(三)放飞思绪,在思考力求新颖而深刻。

文体不同,其特点也各异,如小说要根据其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散文要重点思考其内容,意境,语言,线索等特点,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的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作随意的褒贬,要注意叙(对文章内容的复述和引用),析(对作品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进行揭示),评(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四)组织答案,分条作答,每条开头先陈述自己观点。

要开门见山的提出观点,也就是提出你的评价,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然后力求做到语言表述的简洁,流畅,规范。我总是建议学生不妨带上“我认为……,我想……”体现出个性的阅读和表述。我们的语文课外阅读训练我也总是体现这一点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口答,组织语言,然后对照答案,体会简洁规范的答案之美。

这些算是应答的一些技巧,但究其根本,我觉得更多的阅读训练应该体现在我们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我们的平时扎实的阅读基础上.

二、寻找个性阅读的支点,有一点误区.

新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已经得到很多教师的重视,这种阅读教学方式对打破教师一人讲授、材料一个来源、观点一个样儿的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无疑起到了颠覆性的作用,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应重实践、重人文精神培养的特点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等新课程改革理念,倡导结合学生个体情感体验,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逐渐活跃,他们在课堂上不同的体验、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但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课堂,不少教师为了“做到”平等对话,“体现”尊重学生差异,表面上让学生进行了个性阅读,结果常常使整堂整堂的课堂教学流于形式,轰轰烈烈,热闹非凡,结果学生一无所获,教师也一头雾水,将“尊重”简单化庸俗化,将个性解读自由化随意化,其课堂教学效果还不如原来的一讲到底,学生还可多少被动吸收点知识.

其实我想这是教师对“个性化阅读”的理解有失偏差。 “个性化阅读”应该在一定情境中,因个性发展需要而根据教学实际,培养学生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兴趣、阅读风格、阅读品质以及养成良好的、富有个性的、健康的阅读习惯,从而在一定阶段内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不同学生的阅读个性既有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个人体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却因“独特体验”而片面理解了“个性化”,由“独特”引申出“与众不同”、“独一无二”,于是学生便挖空心思去找这种“独特”,提出一些肤浅甚至不可理喻的问题,或哗众取宠、或游离主题、或断章取义,如果老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就会七嘴八舌争个不休,这堂课就无价值可言。

三、寻找个性阅读的支点,有一些方向.

为了充分体现语文教学多元化的人文价值取向和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以及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想还须在日常教学中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将“个性化阅读”置于“三维目标”之下,尤其是要重“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为核心,逐步养成其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志趣,提高其分析鉴赏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充分交流,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进行辩证的分析、引导、梳理和扬弃。当然得注意,我们的阅读不能仅限于课堂,不能仅限于课本.

其次,教师课前教学设计要充分,课堂教学引导要得力。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绝不能停留在活跃与热闹上,要着重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参与度和思维的深度,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除个别生成性问题外,绝大多数都应该在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情境之中,或难点、或重点、或疑点、或关键点,总之是在某一特定的有较高探究价值的“话题”之下进行,绝不能让学生随便读一遍书就海阔天空的各谈各的感受与体会。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加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网上看余映潮先生教学《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进行人物评价训练,用几个成语或四字短评评价赫尔墨斯的形象,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自命不凡,自以为是,目中无人,狂妄自大……如何结合文章的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进行取舍、整合,由散到聚,在讨论中,在互动中师生交流统一,余老师就做得非常好,既顾及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元理解,又将目标达成一致,趋于一定程度的统一,我想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教师引导要得力,只有让众多个性中的共性得到充分显示,个性化阅读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让课堂呈现出“多元-集中-多元”的态势,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地充满个性,充满生命力。

再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质量。所谓问题意识即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有意识的根据自身的体验、感受进行深入思考、联想与探究,提出有一定探讨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与评价的能力。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尤其在“个性化阅读”教学中,更应以提高问题质量,提高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和思维的深刻性为核心,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贯穿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始终。提出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也是深入理解,个性阅读的体现吧。

抛开热闹的课堂教学表面,我们的个性阅读进行应该是以三维目标为主线,以有效指导为手段,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为中心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应是学生在阅读全过程中与文本、教师、同学进行零距离对话的过程;是学生在多层次、多角度、多智慧的阅读对话中深入感悟文本,真正展示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这种阅读必然有生命的激情,有学生和文本之间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这种阅读必然张扬学生的个性,显现学生的灵性,这种真正意义上的有特色的阅读,才是个性化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与文本“接触”,寻找学生与文本的“交叉点”及“未定点”,引导和鼓励学生理解、读懂文本中那些确定性的因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感情来补充、改造、创新文本中那些可变性的内容,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内核,有了切实的认识和训练,才能经得起我们的阅读考察,也才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切切实实的提高.

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张蛋蛋

[寻找个性阅读的支点(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关于寻找马德阅读答案

2.寻找阅读的答案

3.寻找爱情的个性签名

4.寻找阳光阅读答案参考

5.寻找一颗善心阅读答案

6.寻找桃花源阅读答案

7.情感美文:寻找

8.寻找春天的优美句子

9.寻找春天的周记

10.寻找这个冬天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