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眼中的尧舜形象(《论语选读》备课资料)

发布时间:2016-5-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礼运篇》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传说尧年老的时候,召集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继承人,大家推选有才有德的舜,舜用同样的办法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正是指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段史实。

《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韩康伯 注:“垂衣裳以辨贵贱,乾尊坤卑之义也。”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宁翊曰:‘父死子继,古之常理。穆公虽有尧舜之心,奈公子冯每以失位为恨,身居邻国,其心须臾未尝忘宋也。’”

 南朝梁沈约在《四时白纻歌》中吟咏道:

  “佩服瑶草驻容色,舜日尧年欢无极。”

  (佩带和服用仙草使容颜永不衰老,在尧舜的年代里人们有无穷的欢乐。)

  清钱彩《说岳全传》有诗曰:

  “尧天舜日庆三多,鼓腹含哺遍地歌”(在尧舜的年代里,人们都庆幸有三多:多福、多寿、多男子;鼓着吃饱的肚皮,嘴里含着饭,遍地响起欢歌笑语。)

  尧舜时代是古人所憧憬的黄金时代,有关尧舜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乌托邦。

  从我们所能看到的文献资料来看,最早称颂尧舜的,当属春秋末期的孔子(前551-479)。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

  (孔子说:尧作为君王,该有多么伟大呀!太崇高了,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能够取法于天。他的恩德浩荡啊,百姓们不知道该怎样称颂他。他的功绩太卓著了,他的典章制度焕发着光彩。)

  这里说尧可以“则天”(取法于天),武则天的尊号就是这么来的。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论语卫灵公》)

  (孔子说:能够做到无为而治的,不就是舜吗?他干什么了?不过是恭恭敬敬地面南而坐罢了。)

  

  哙炙人口的三首古诗

  

  孔子以后,赞颂尧舜的人就更多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几乎人人都谈尧舜,但他们都是按照自己学派的理念来谈尧舜,取舍各有不同。不过尧舜故事的主流,还是和儒家的理念分不开的。有三首哙灸人口的古诗,可以把我们的思绪带到古人所幻想的尧舜时代。

  1、《击壤歌》

  据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有一位八九十岁的老寿星击壤而歌。就是在田地里劳动时,一面用原始的农具击碎土块,一面唱着歌。用今天的话来说,唱的是“原生态”的民歌。歌词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太阳出来便开始干活,太阳落山便休息。凿井就能喝上水,耕种田地就能吃上饭。帝王对我有什么作用呢?)

  这首纯朴的歌谣,反映的是帝尧时代的太平盛世,人们过着自食其力的闲适安逸的生活。尽管生活水平不那么高,但只要没有战乱、天灾、没有政府对人民的干预与盘剥,能够取得温饱与平安,他们便满足了。虽然这只是一种低标准的满足,却是几千年来劳苦大众的一种理想。直到近现代,不是仍然以“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为满足吗?直到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以后,商品经济的大潮才冲破了这种自给自足的乌托邦。

  2.《卿云歌》

  据《尚书大传虞夏传》记载:帝舜登位的第十五年,大宴群臣,在席间与群臣唱和,唱出了一首《卿云歌》:

  “卿云烂兮,纠缦缦兮。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灿烂的彩色祥云啊,萦绕漂浮绵延不绝啊。

  日月的光辉,日复一日,永照人间。)

  帝舜唱罢,叹息道:“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是时候了!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啊!)

  据说这时帝舜打算像当年帝尧把帝位禅让给自己一样,正打算把帝位禅让给禹。所以歌中表现了一个帝王的“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同时也是尧舜时代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一个写照。

  1913年4月8日,中华民国第一届正式国会开会时,就把这首《卿云歌》作为临时国歌,袁世凯执政后被废止。1921年7月,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把《卿云歌》定为正式国歌。1927年,国民政府蒋介石上台后,《卿云歌》被废止。

  这里捎带着提示一下:上海复旦大学的校名,就是来源于《卿云歌》的“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3.《南风歌》

  这也是一首古代的歌谣,见于《尸子》和《孔子家语》的著录,大约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说是帝舜弹着五弦琴,唱出这首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

  (和暖的南风啊,可以化解我的人民的愁怨。

  南风来的正是时候啊,可以为我的人民增加财源。)

  这首歌和前面的两首歌立意有所不同,前者只是歌功颂德,赞扬盛世,内容显得空洞和肤浅;这首歌却提出了两个实际问题:“解民之愠”与“阜民之财”。

  “解民之愠”,就是解决社会上存在的不公正、不**、平息百姓的怨气,化解社会矛盾。

  “阜民之财”,就是发展生产,振兴经济,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就是促进社会和谐的良方。  光是歌功颂德,对社会存在的各种不公正、不**的现象熟视无睹,当然也就不可能加以解决;又不能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解决人民的实际困难,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那么所谓建设和谐社会,只是一句空话而已。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1]”

子曰:“巍(wéi)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yù)焉![2]”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3]”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十人。[4]”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5]”

子曰:“禹,吾无间(jiàn)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fú)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xù)。禹,吾无间然矣。[6]”

【说学】

[1] 君子之学,唯恐力有所不及,因此要虚其心志、尽其全力。如此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成。既学之后,有得于心,唯恐失其所学,必常温习而用于行,因此学而不忘。

[2] 巍巍:高大的样子,形容舜、禹之德。舜、禹:古代传说中的天子。与:参与。舜、禹为天子治天下,任贤使能,以贤才治民,以盛德化民,身恭无为而天下安治,似乎不参与政。有德之人,位在民上,民感其德,知耻而安于行,因此能国治民安。

[3] 君:指天子。则:作动词,效法。之:指天。荡荡:广远的样子。焕:明。文章:指礼乐法度。尧为天下之君,其德高大深远,而能效法于天。天德无为,万物因此而生、而成。孔子言尧能效法于天,任贤使能,无为而治。其布德广远,民虽感其盛德,却不能称名。即上文“不与”之意。民之所见,唯其高大之功,唯其礼乐法度。此章也是说尧能以德治天下,其德至盛,天下无为而治,民因此而无所称名。唯其所成之功与其礼乐法度,彰明于世。

[4] 臣五人:贤臣五人,指禹、稷、契、皋陶(gāo yáo)、伯益。武王:周武王,名发,谥号为武。予:我。乱:治,指治官之臣。十人:指周公旦、太公望、召公、荣公、毕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kuò)、文母。舜有治世之臣五人,而天下安定。武王说:我有治官之臣十人。

[5] 才难:言得人才为难。然:如此。孔子说:人才难得,岂非如此吗?

      唐:帝尧之号。虞:帝舜之号。际:时期。斯:代词,指周代。焉:于是,在其中。尧、舜之时,与周代相比,周为最盛而多贤才。然而尚包括一妇人,其余只有九人而已。

治国经民,唯人才难得。自古及今,得人才者可以称霸诸侯,得人才者可以称王天下。

      服事:诸侯定期朝贡,各依其服数以事天子,称为服事。周文王为西伯之时,殷王纣无道,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归顺于周,然而文王仍率领诸侯以服事于殷王,故孔子称周德为至德。

[6] 间:非议。然:同“焉”,语气语。孔子说:禹功德盛美至善,我无可非议。

      菲:微薄,这里作动词。恶:作动词。恶衣服:指其平时所穿的衣服比较朴素。黻冕:指祭祀时所穿的礼服、礼帽。卑:作动词。卑宫室;指其平时所居住的宫室比较俭朴。沟洫:指田间水道、沟渠。禹虽为天子,但平时饮食节俭而不铺张,但祭祀之时,贡品丰厚洁净;平时穿衣朴素而不奢侈,但祭祀之时,祭服盛美;平时所居之室俭朴而不豪华,但致力于田间水道、沟渠以治天下洪水。前言祭祀丰盛、祭服盛美,指其于天下大事能致恭致敬;后言尽力于沟洫,言其能致力于安民。

[孔子眼中的尧舜形象(《论语选读》备课资料)]相关文章:

1.论语选读教案

2.论语孔子语录

3.论语孔子论文

4.孔子的论语名言

5.孔子论语论文

6.孔子论语名言精选

7.高二论语选读读后感

8.国学之《论语》选读教学计划

9.论语精选读后感

10.孔子《论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