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牲畜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发布时间:2016-4-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当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夏 强

教材地位

《牲畜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全书共八个单元,每个单元讲一个话题。第六单元的话题为结构,重点探索小说在结构上的特点。《牲畜林》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小说,牲畜林既是结构要点,又是主题要点,小说采用层层推进的线性结构,在情节发展中频繁使用延迟技巧,该篇是进行小说结构教学很好的范例。这一节课我由结构切入重点讲延迟法的运用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新课程标准、单元教学目标和本课在结构上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本文层层推进的线性结构,把握“牲畜林”在小说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把握“延迟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和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了解文中和谐对抗野蛮、善良战胜邪恶的主旨。

              ②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外国小说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延迟法”在小说中的运用和作用

教学难点:把握“牲畜林”在小说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发现、质疑、创新。根据新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我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讨论分析法。激活思维,增强学生观察、分析、交流的主体意识,使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2、启发---探究发现法。教师只是引导,主要通过学生自己探究发现,分析归纳得出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五、学习方法

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指导。让学生从“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我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讨论分析法、思考评价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两大环节:一、把握“牲畜林”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容器”这个概念;二、赏析《牲畜林》的情节,让学生把握“延迟法”。具体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 结构,其实就是一个装盛“内容”的容器。卡尔维诺选用一个什么结构形式来表现战争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尝试从结构这一方面解读《牲畜林》。

简介作家: 了解卡尔维诺的创作倾向,减少沉重,超脱现实自由想象。

3、解读课文: 本文描写了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读起来感觉轻松幽默,为什么会这样?分别从人物、情节来分析。

首先是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特点和探究人物描写作用。(作者这样写人物一是增加戏剧气氛,消解沉重,二是使各种牲畜出场,三是推动情节发展)设计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由人物带动情节分析。

其次从朱阿是最蹩脚的射手转入对情节的分析,以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为原则,设计以下探究题:

①、本文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题材,为了表现这一题材,作者选择什么作为容器?

牲畜林仿佛与战争隔绝,树林和牲畜们仍然生机勃勃,十分自然和谐,牲畜林是终极避难所,犹如诺亚方舟。 

②、为什么要选择“牲畜林”作为小说的容器?

一是和林子外的村子被扫荡后的狼藉形成对比,二是多岔路多荆棘迷宫般的森林为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牲畜林”既是小说主题的要点,也是小说结构的要点。设计以上两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牲畜林的特点和以牲畜林作容器的用意,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一。(以上是第一个环节)

③、鬼子抢走了朱阿在世上唯一的财产,朱阿想抢回来。但是每次当朱阿举枪射击时,就会被阻止,朱阿一共举了几次枪?找出来并讨论分析朱阿举枪时的表现和人们的反应。也可以追问:每次举枪的情形都相同吗?如果不同,找出具体不同之处。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什么?

在学生谈论探究的基础上归纳为:六次。第一次: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也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第三次: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第四次:暗示了自由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第五次:表现小姑娘淳朴善良,热爱生命。第六次:朱阿终于射击成功,可惜没击中鬼子。

每次举枪射击情形都不相同,小说的情节结构不是刻板的重复,六次重复各有侧重点,有声有色。

④、朱阿一共六次举枪射击,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直到第六次才发射,这样的设计在在结构上运用了什么手法?“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在学生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归纳为:在结构上称为“延迟”。“延迟法”是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就这样在捉迷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增加戏剧性和审美趣味。

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 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设计3、4两组问题的设计是层层递进、逐渐深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具体情节,从而理解“延迟法”的内涵、基本特点和艺术效果:在看似重复的情节中不断变换,突出和谐对抗野蛮、善良战胜邪恶的主旨。小说欣赏,要建立人物、情节、环境和主题四位一体的循环思维模式,也可以有所侧重,如本文就是情节结构,特别是“延迟法”。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二和三。(以上是第二个环节)

4、拓展延伸

赏析古典名著《水浒传》中的“林冲棒打洪教头”,体会“延迟法”的运用和作用。

5、说课小结

本课时赏析了《牲畜林》,让学生从具体文本中获得了“容器”特别是“延迟法”的概念,让学生体会到“延迟法”与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密切关系,并拓展延伸,让学生学以致用。

    

夏 强

[《牲畜林》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相关文章:

1.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

2.高二选修1物理第四章单元测试题

3.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

4.化学选修3试题及答案

5.化学选修5试题及答案

6.化学选修3教学课件

7.生物选修1教学计划

8.地理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9.化学选修4知识点总结

10.人教英语选修8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