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过关检测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7-10-1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啜泣(      )     峭壁(      )      耸立(      )    头(     )yūn 

颤抖(      )     nnɡ(     )视     啜泣 (     ) (     ) 

ln xn(     )(     )          陡峭(     ) (     )

2.解释下列词语。

训诫:                            啜泣:

纳罕:                            小心翼翼:

3.读文章,复述故事。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要求:50字左右,包含记叙文6要素)。

4.文中下悬崖的部分能否换成“我在父亲指导下爬下悬崖”?比较二者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

5.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时多么漫长。

(1) 本文段的表达方式以______为主,常用的表达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叙文常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

(2) 本段文字揭示了什么道理,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二、中考连接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和煦x       胆怯qūe       滑稽 jī       忍俊不禁jn

B.星宿xi      赈灾 zhng     畸形 q       言简意赅gāi

C.惩罚 chng    唠叨lo        怪癖pǐ       毛遂自荐su

D.哽咽 yān      踉跄 ling      教诲 hu      锐不可当dāng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嘻戏    谰言    粗制烂造    吹毛求疵

B.琐屑    铿锵    人迹罕至    锋芒毕露

C.销蚀    诘问    一泄千里    根深谛固

D.阔绰    阴晦    冥思暇想    相形见绌

3.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班会上,他侃侃而谈,出众的口才使得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B.元旦联欢会上,全校师生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C.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销声匿迹了。

D.在郴州市根雕艺术节展上,惟妙惟肖的大鹏展翅根雕特别引人注目。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郴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桂东县常住人口数量比桂阳县少两倍。

B.阅读课上,我们讨论并阅读了高尔基的《童年》,感触很多。

C.当我们登上苏仙岭的顶峰时,我们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D.青年女教师张丽莉舍身勇救学生的事迹报道后,人们无时无刻不关注着她的身体恢复情况。[来源:学科网ZXXK]

5.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段的空缺处,正确的选项是(     )

博览众书是读书的一大要诀。         ,可以让我们知悉社会的变迁、民族的盛衰、政治的演变,更新自己的观念;         ,可以让我们了解名人身处逆境奋发图强,振作自己的志气;         ,可以让我们体验事物的因果、世道的崎岖、沧桑的演变,增加自己的阅历;         ,可以让我们怡情养性;读歌赋,可以让我们高尚思想……

读小说    读诗词    读历史    读传记

A.    B.    C.    D.

6.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所著的一本书,记录的是孔子的言行。

B.朱自清,我国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我们学过他的小说《春》、《背影》。

C.《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法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等地的经历。

D.《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文章开头写的是香菱到潇湘馆拜访黛玉时请求学诗的情节。 

李晓华

[《走一步,再走一步》过关检测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2.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3.语文初一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课件

4.走一步再走一步优秀教案

5.走一步再走一步语文课件

6.走一步再走一步精品教案

7.走一步再走一步阅读附答案

8.走一歨,再走一步型教案

9.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设计

10.《谈中国诗》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