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16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必修五)

发布时间:2017-10-2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梅为谁开放

    苗莉

寒风凛冽中,我们走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雪中的村庄静极了,除了偶尔几声远处的狗吠,静得几乎能听见雪花从空中洒落下来的声音。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扬扬打在我们的脸上身上,北风阵阵透彻肌肤。多少年没有这样徒步走在风雪中了,多少年没有这样寒冷的感觉了。

年关将近了,爱人想去看他一个远房的奶奶。

迎风踏雪走近村庄地腹地那个院落的时候,我的心为之一颤,那是怎样一幅荒凉的景象,矮矮的土墙破旧的栅栏门怕是连个鸡狗都挡不住,悬在门前的布帘是个什么颜色,早已难分辨。房顶上的杂草一丛丛一簇簇在寒风中摇曳。唯一的一扇门,是那种旧式的木格窗,糊上去的纸已破旧不堪,风趁机无遮挡钻进屋子。

    这是一座没有半点火星的空旷冷清的老屋,吱呀呀推开那两扇破木门,里面没有任何反应。桌上放着一只空荡荡的大瓷碗。转身我看见了那个老人,白发苍苍,趴在炕上,身上卷着棉被一动不动。在我爱人持续大声的呼唤下,老人缓慢中沉重的抬起头来,目光散漫寻找声音的来源,当那双浑浊的眼睛看见了站在她面前的人影时,一双枯瘦的手胡乱地空中摸索,她试图抓住些什么,急切的询问是哪里来的亲戚?这一份孤苦无依的凄凉,顷刻间象一把刀子痛痛的扎在我的心上。

走近土炕,替这位九十多岁的老人拢一拢乱蓬蓬的头发,把带来的蛋糕送到老人手上,其余的放在她触手可及的地方。想给老人倒杯水,然而桌子上的暖瓶是空空的……

此刻,吃了很多东西的老人,慢慢从沉睡的恍惚中清醒,她终于搞清了坐在她眼前的人是谁了,激动不已,我看见她的目光仿佛一下子变的清澈而悠远。她在努力淘洗那些沉在岁月沟底的往事。说起我爱人小时候跟她去吃喜宴,是如何眼馋碗里的一片肥肉一颗丸子,微笑挂在她的脸上,宛如一朵盛开的菊花。我惊异与老人在如此困顿的生活状况下尚存如此的豁达与仁爱。

老人生在山西省一个富足的商贾之家,为了追随纯真的至爱,与戎马生涯的丈夫漂泊天涯,然而丈夫不久早逝,撇下她如一粒发不了芽的种子,散落在着北方的原野上。守着一份空空的梦想长长的思念,一步一步的走着她的人生路。

这就是一个女人简单而又无法摆脱的人生轨迹啊,一个执着的选择,一生的孤独与无奈。

我的思绪有些飘逸,我又仿佛嗅到了一点点暗暗浮动的花香,朝着院子里凝视,冷冷清清中,居然是一株枝干虬曲的梅,在纷纷扬扬的雪花中,正在昂扬的向我绽放。在这样一座乡村僻野的院落之中,竟会有如此超凡脱俗的存在,这株梅必然是老人亲手所植,必然凝结着她诸多的梦想与情结。这样想着,这个老人的生平,这株梅的来历,这个苍凉破旧的院落,竟一下神秘起来,充满了难以穷尽的隐喻色彩。

怀着一种凄凉而复杂的心情告别老人,告别这个荒凉中的院落。

没有多久,有消息传来,老人走了,辞世了,或许这对于老人来说是一种解脱,她可以去另一个世界去寻找她的至亲了。

然而那株梅,还在么,她还会在隆冬再一次盛情开放么?时过境迁,人去屋空,它还能为谁开放呢?

(选自2005年第9期《散文百家》,有删减)

1、本文开头有两段环境描写,分别写出了环境的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和鲁迅先生一样,本文作者也善于“画眼睛”,老人的眼神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说“这个老人的生平,这株梅的来历,这个苍凉破旧的院落,竟一下子神秘起来,充满了难以穷尽的隐喻色彩。”请对隐喻的内容作大胆的猜测。(不超过80字)

4、本文最后一段两个问句意蕴深长,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1.静、冷,荒凉;烘托出老人孤苦无依的凄凉

【参考答案】2.前者浑浊模糊,后者似乎清澈悠远;因为她想起了往事,激动不已;这样写突出了老人在困顿生存状态下的豁达与仁爱

【参考答案】3.山西女人柔情似水,爱上了一个孔武有力的军人;然而好景不长,丈夫早逝;她就在这个院落住下来,植梅一棵,表达自己忠贞情怀;斗转星移,梅已傲然,屋已破败,老人痴心不改,直到现在。

【参考答案】4.作者赋予梅人的精神品性,由“盛情开放”表达了对老人忠于爱情、直面人生的坚贞品格的赞美,由“为谁开放”表达了对已逝老人的深深怀念。 

  

--------------------------------------------------------------------------------

 

 

罗小平

[散文阅读16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三必修五)]相关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人教版必修五英语课件

4.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5.人教版英语必修五第五单元课件

6.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

7.人教版五下因数与倍数教案

8.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9.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10.精选散文阅读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