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语法 高考复习

发布时间:2016-12-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古汉语语法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法而言的,是区别于现代汉语的特殊的组词造句的规律。

一、文字

    文字之前结绳记事,图画记事,都不是文字。

1、造字法

六书: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转注字--假借字(后两种是用字法)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独体字:一个偏旁组成的文字,即象形和指事,而指事字只有二十几个(也有版本是36个),其余都是象形字。

    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文字,即会意和形声,8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少数是会意字。

※指事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廿、卅、上、中、下、本、末、亡、元、旦、刃、丹、引、寸、兮、凶、朱、亦、勺、血、玉、牟、

2、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钟鼎文--篆书--隶书--行书--草书。

      口诀:殷商甲骨西周钟(钟鼎文、金文),秦朝前后篆不同(大-小)

            秦至汉朝手写隶(失去图画意),东汉楷书因毛笔。

       隶书草写为章草,演变之后今、狂草,草、楷之间普及行。

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中学课本把这三种字都叫做通假字,“同”为古今字,“通”为通假字。

二、词汇

 1、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扩大的,例如:江(长江)、河(黄河)、菜(蔬菜)、鸣(鸟叫)

缩小的,例如:谷(粮食的总称)、丈夫(男子)、臭(气味)

转移的,例如:股(大腿)、涕(眼泪)、烈士(壮烈的勇士)、穷(政治上失意)

 2、词的本义、基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本义:是汉字的最初意义。

基本义:就是词的常用义,一般来讲,古代汉语字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本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基本义。

    比喻义:是通过修辞的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

词的比喻义是固定的,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打比方。

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方法而产生的词义。

 3、偏义复词(偏义词):由两个单音词组成,一个有实际意义,另一个陪衬。

例如:昼夜勤作息、今晚没动静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卑鄙、明哲保身、复辟、爪牙、衣冠禽兽、乖、谤、祥等。

 5、名称说法改变:目--眼睛,日--太阳。

 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例如:前--前面,敌--敌人。

三、词法

1、名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翻译时①译为状语+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②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例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器重)之。

 ③相当于一个动宾短语。例如:许子冠(戴帽子)乎?

      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名词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即不作状语,文言文作状语其实是译

作一个介词短语(介词+名词)。例如:丁壮号哭,老人儿啼。

   2、动词

使动用法:一般句子是主语发出动作,使动句是主语使(让)宾语而发出动作。

              ①动词的使动:一般是不及物动词。例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②形容词的使动: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的状态。例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名词的使动:谓语是名词。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谓语)例如:尔欲王我乎?

意动用法:

      ①形容词的意动: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例如:渔人甚异之。

         ②名词的意动:主语主观上把宾语当作谓语。   例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为动用法:翻译格式--主语给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文赢请三帅。

                         主语为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等死,死国可乎?

                            主语对宾语发出动作。    例如:泣之三日。(“之”代病梅)      

动词作状语:

区别:①状动:第二个动作进行时第一个动作还在进行。例如:立而饮之。

                  ②连动:第二个动作进行时第一个动作早已结束。例如:切而啖之。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根据上下文翻译作适当的动词。例如:安敢轻吾射?

4、数词

①活用作动词: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例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先秦文学没有量词。例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两次用“再”,不用“二”。

例如: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④“三”“九”和它们的倍数是表示虚指的多数。例如:虽九死其犹未悔。

⑤数的表示方法:两个相邻的数表约数。例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两个数相连表相乘。例如: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分子和分母相连,中间有时加“之”,有时不加。例如:死者十六七。

                中间用“有”“又”连接两个数表示相加。例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代词

   ①人称代词:

常见第一人称代词--吾 余 予 我 朕(先秦时是一个大众性的,秦始皇据为己有)

    第二人称代词--女 汝 尔 而 若 乃

    第三人称代词--之 其 彼(古汉的“他”是旁指代词,如“他日”“此无他”)

       ②指示代词:近指代词:常见的有--此 是 兹 斯 然 尔

                   远指代词:常见的有--彼 夫 其 

       ③疑问代词:常见的有--谁 何 曷 安 焉 奚 恶 胡 孰 

   6、副词:(加粗的是现代汉语常用词)

      程度副词:常见的--最 极 甚 殊 至 尤 良 大 颇 很 非常 特别 十分(程度很深)

                          愈 益 弥 更加 越发(表示更进一层)

                          略 少 稍 稍微 略微(表示程度浅)

      范围副词:常见的--悉 皆 尽 咸 毕 备 俱 举 全 都(范围大)

                          但 徒 止 直 特 唯 独 只 仅(范围小)

      时间副词:常见的--尝 既 既已 已 已经(已经, ……后)--过去时

                          方 适 会 正在(正在,正碰上)--现在时

                          将 且 行将 欲 将来(将要,将近)--将来时

      敬谦副词:常见的--请 谨 敬 幸 敢 窃--没有实词意义。

      语气副词:常见的--表肯定--必 诚 信 固 果(一定  实在  果真)

                          表否定--弗 勿 毋 无 莫 未 非 不 否 靡 亡 未尝(不 没有)

表反问--“岂 宁 独 庸 其”,它们后边有“乎 邪 哉”搭配

                          表推测--其 殆 盖 庶 或 其 得无 无乃 庶几

  7、介词:

放在名、代、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方向、对象等。

      常见的有--于 以 为 与

  8、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句子的词。

     常见的有--而 以 则 且 虽然 与 及

     结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

  9、助词: ①结构助词--之 者 所

            ②语气助词--陈述语气--也 矣 焉 耳

                   疑问语气--乎  与(欤)  邪(耶)

                   感叹语气--哉  夫  矣 

                   句首语气--唯  夫  盖

  10、兼词:①诸(之于,之乎)     ②盍(何不)     ③焉(于此,于之,于是)

  11、叹词:常见的有--嗟乎  呜呼哀哉  呜呼  嘻  唉 

  12、特殊副词“相”“见”:

      相:①互相。例如:四人相视而笑。

          ②递相,只能一对一、上对下、大对小等。   

例如: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传,此汉之约也。

          ③起指代作用,在某种程度等于一个代词。

            相当于第一人称。例如:本是同根生,相煎(煎我)何太急。

            相当于第二人称。例如:不久当归还,誓天不相负(负你)。

            相当于第三人称。例如:即不幸有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救济他们)?

      见:①相当于第一人称。例如:府吏见叮咛(叮咛我),结誓不别离。

                                  有何见教(有什么教导我的吗?)

  13、特别指示代词“者”“所”(一般语法认为是助词):

      者:不能单独使用。“者字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

          ①放在动词、形容词之后组成的“者字短语”表示“……的人”“……的事”

“……的情况”   例如: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②放在数词后组成“者字短语”。  例如:此三者皆人杰也。

          ③“似……者”“如……者”“若……者”: 译作“象……样子”

           例如: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fú)者。

          ④放在判断句中主语之后的“者”:除了表示判断以外,还表示因果或停顿。

           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不能单独使用。“所+动词(形容词)=所字短语”属于名词性短语。

所:指示或指代动作行为的对象。后面有宾语就是指示,无宾语就是代替。

       ①所+及物动词+宾语:所字短语+宾语=定语+中心词。例如:取武阳所持图。(指示)

②所+及物动词+者:例如:所言者,国之大事。(指示)

③所+及物动词:例如:可汗问所欲。(指代,代替)

④所+形容词:例如: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⑤所+介词:介词也不能单独使用,其实是“所+介词(名词、代词不出现)+动词”

           例如:   是吾剑之所从坠。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所+以:A、译作“用(来)……”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工具。

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B、译作“……原因”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

例如:强秦所以不敢加于兵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⑥无(有)+所+及物动词=动词+名词短语=动宾短语。例如: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⑦何+所+及物动词=疑问句宾语前置。   例如: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说明:《考纲》规定了“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等18个文言虚词作为高考的考查范围。这里不一一列举。

四、句法

 1、判断句:分为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古汉语里判断句多数都不用“是”,特点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

    ①“……者,……也”表示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君者,舟也(比喻性判断)。

它的变形“……,……也”“……者,……”“……,……”也表示判断:

例如:a、南阳刘子冀,高尚士也。b、天下者,高祖天下。c、刘备,天下枭雄。

    ②用动词“为”表示判断。例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③用副词“乃、亦、即、皆、必、非、则、”等帮助判断:副词不能修饰名词,但这里的名词作谓语了。这些副词本身不当“是”讲,只是帮助判断。

 例如: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环村皆猎户。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孙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

注意:1、代词“是”作主语时,不应和判断句混淆。例如:是(这)吾剑之所从坠。

      2、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例如:问今是何世?

2、被动句:相对于主动句而言。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宾语是受事者,叫主动句。

                            主语是受事者,宾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叫被动句。

   ①动词前加“被”“见”“为”“受”:

例如--(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②动词后加“于”:例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③“见……于……”: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④“为……所……”:例如--为仲卿母所遣。

   ⑤“为所”: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施(主动)受(被动)同辞:和主动句的形式相同。例如--帝感其诚。 屈原放逐。

3、倒装句: 

   A、宾语前置:

     ①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客何为者?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乃入见,问:“何以战?”

     ②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个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③用“是”、“之”、“唯(惟)……是……”、“唯(惟)……之……”、“唯(惟)……

之为……”作前置标志。 

例如:将虢guó是灭,何爱于虞?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惟余马首是瞻。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奕秋之为听。

      ④一般叙述句宾语前置:例如: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   余是以记之。

      ⑤方位词作宾语前置:例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B、定语后置:

①中心词﹢之﹢定语:       例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②中心词﹢定语﹢者(助词):例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

     ③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④中心词﹢而﹢定语﹢者:   例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C、介词结构(介宾短语、状语)后置:

例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赵氏求救于齐。

      ②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于)东西,隳突乎(于)南北。

      ③何不试之以足。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D、主谓倒装:例如: ①谁与(欤),哭者?        ②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

③甚矣,汝之不惠(慧)!

4、省略句:(括号里的词是省略的)

A、主语的省略:

①对话省:例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事)甚急!”

     ②承前省:例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

     ③蒙后省:例如--(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

   B、谓语的省略:较少

①承前省:例如--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思)斯可矣。”

     ②蒙后省:例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追之),又请杨子之竖追之。 

     ③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知。

例如--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更不可除)。

                    七八个星(在)天外,两三点雨(在)山前。

   C、宾语的省略:

①动词的宾语省略:例如--交戟之士欲止(哙),不内(哙)。

②介词的宾语省略:例如--竖子不足与(之)谋。

             衣食所安,不敢专也,必以(之)分人。

   D、兼语的省略:例如--①公为我呼(他)入,我得兄事之。

       (使 令 让 请)     ②以相如功大,拜(他)为上卿。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扶苏)外将兵。

   E、介词的省略:

①省略“于”:     例如--沛公军(于)霸上。   舍相如(于)广成传舍。

②省略“以”“自”:例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F、定语的中心词的省略:例如--①左右(的人)欲刃相如。

           ②多行不义(之事)必自毙。

                                   ③伐无道(之君),诛暴秦。

5、凝固结构(习惯说法、固定结构):

①奈何、若何、如何;奈……何、若……何、如……何;奈之何、若之何、如之何

译作--怎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对付、怎么处理、怎么安排。

     ②孰与……、何如……。

用在比较句中,译作--谁(什么)与谁(什么)相比,哪一个更……。

用在选择句中,译作--哪里比得上,哪如。

     ③不亦……乎? 译作--不也……吗?   难道不……吗?   岂不是……吗?

④“何以……为”、“何……为”;“何以为”、“何为”:   

 译作--还用……做什么?    要……干什么?

     ⑤无乃……乎、得无……乎、得无……邪

            译作--恐怕……吧?莫非……吧?大概……吧!

    ⑥“无以”或“有以”:   译作--没有(有)用来……的办法。

     ⑦“有所”或“无所”:   译作--有(没有)……(人、事、物)

     ⑧“何……为”:     译作--还要……干什么?

     ⑨“其……之谓也(乎)”或“……之谓也”:    译作--(大概)说的就是……吧。

     ⑩“有……者”:     译作--有个……人。

 

赵晋林

[古汉语语法 高考复习]相关文章:

1.高考复习计划参阅

2.语文文言文是高考复习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