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8-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课时:第二课时

执笔:   审核:       时间;

【学习目标】

在分析课文结构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

    “大同”社会理想出现的现实意义及对后世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二、 课堂研讨

1. 根据文意把课文分成三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2. 文中的“大道”和“大同”分别是什么意思

3. “大同”社会有哪些基本特征?在当时能否实现?有何积极意义?

4. 说说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你认为“大同”社会会实现吗?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是大同社会吗?

5. “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说说你的看法。

6.为实现“大同”社会,从古到今有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一直在追求,请结合历史知识举几个名人的事例。

二、巩固延伸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句子中加粗的字注音并作解释

  (1)选贤与能。

   (2)  男有分,女有归。

  (3)货恶其弃于地也。

   (4)  陶后鲜有闻。

2.《大道之行也》选自_________,它是_________家的经典之一,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被合称为“五经”。

3.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然后翻译。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4.解释下面的词语。

⑴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睦: )

⑵不独子其子(子: )

⑶矜、寡、孤、独(孤: )

⑷盗窃乱贼而不作(贼: )

5.解释下列多义词。

   盖拣桃核修狭者为之                    盗窃乱贼而不作

修                                     乱

   讲信修睦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谋闭而不兴                             是谓大同

兴                                      谓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余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6.把文章划为三个层次,概括层意。

。  7.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阅读提高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相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纩、麻枲(枲,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忽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1、下面句中“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⑴此公欲来。指代(        )

⑵老人肯相引之此。指代(        )

⑶此殊不缺也。指代(      )

2、下面各组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落:落英缤纷  居民之大聚落也

B、果:未果,寻病终  子果来

C、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吾此间凡衣服、饮食……之属

D、处:处处志之  故可同处

3、补出下面句子中的主语:

(    )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    )与老人出。

4、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穴中人与桃花源中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B、《桃花源记》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一老人引导才进入大山之穴。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不求取食物。

D、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穴。

5、翻译下列句子:

⑴此公欲来,能相容否?

 

⑵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课堂研讨

1. 第一层(从开头至讲信修睦) 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从故人不独其亲至不必为己) 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三层(结尾部分) 全文的总结语,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

2. “大道”指古代政治上最高理想,“大同”指理想社会。 

3. “大同”社会的基本不可能特征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无法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思想家、政治改革家上下求索的动力和奋斗目标,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才会越来越进步。

4. 略。

5. 两者都描绘了一个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人人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丰衣足食的理想社会。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世外桃源”的境界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要启发学生透过“桃源”中的生活现象来认识这个社会,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养”了(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也同样受到社会的照顾)。

6. 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

巩固延伸

(一)1. ①jǔ  通“举”,选出来 ②fèn  职分、职守 ③wù  憎恶、憎恨 ④xiǎn

      2.《礼记》 儒家  《诗经》《尚书》《易经》《春秋》

      3.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4. ⑴和睦⑵以……为子⑶幼而无父的人⑷指害人 

   5.略。6.略。7.略

(二)1、⑴杨氏⑵大穴⑶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C 

3、穴中人;杨氏

 4、D 

5、这个人想到这里来,你们能容纳他吗?您亲自把他引来,那他一定是很人才能的人了。

 

gjw

[《大道之行也》第二课时 导学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大道之行也课件

2.《大道之行也》课件

3.大道之行也原文及翻译

4.《大道之行也》课件模板

5.《谈中国诗》导学案

6.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7.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8.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9.文言文《大道之行也》译文及赏析

10.文言文《大道之行也》译文及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