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

发布时间:2016-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论语》是经典的儒家文化论著,据说“半部论语,可安天下”, 先秦诸子散文是我国古代文苑中一座异彩纷呈的花坛。它给后人的启迪无限丰富,使人叹为观止。而《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孔子的哲学、政治、道德、教育等方面的观点,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资料。一文描写了师生畅谈“志”--理想的情景,气氛和谐,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和传神的情态描写使人物的个性鲜明。

   我们需要带着崇仰的心情与学生一起感受大师风采,聆听圣人教诲。今天我说课的课题就是来自于《论语选读》的《沂水春风》。此文描写了师生畅谈“志”--理想的情景,气氛和谐,用生动的对话描写和传神的情态描写使人物的个性鲜明。这里有一群鲜活的学生,有一场经典的对话,有一个永恒的话题。下面就为大家展示一下我对这一课的教学设想:  

一、 教材分析

(一)大纲要求  

《论语选读》是继必修模块之后,“文化论著”系列选修课的一种,安排在高二上学期。本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文化的能力。全书共十五课,大体分为政治、修身、学习与教育、哲学四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不同专题。但具体到每则材料的话,则并不排除可以从其他角度进行解读。《沂水春风》虽然是课本中第十三课(学习与教育),但主要描述的是孔子与其弟子讨论志向的情景,是全书中集中阐述志向的文章,也是唯一一篇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的文章,不同于其它语录那般篇幅短小。在上过《为政以德》和《克己复礼》之后,学生对孔子的政治理想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可以将《沂水春风》提上来先上,使得学生能进一步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目标和终极理想。

(二)课文分析文章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间有简练而传神的人物神态举止的刻画。这次谈话的主题是言志。主要表达了儒家的治国理想。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由“问志”--“述志”-“评志”三部分组成。从文本的思想内涵的阅读理解看,“述志”部分是重点,“评志”部分是难点,即孔为何“哂由”,又为何“与点”,这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从文本的结构形式看,四弟子所述之“志”的内在关联也是个难点。子路的“以勇强国”,冉有的“以粮富国”,公西华的“以礼治国”,曾皙的“教化治国”,这四者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孔子的“志向”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时候,应该采用互文阅读的原则,适当引进一些名家对此文的解读、阐释供学生参考,以加深学生对这一文本思想内涵的准确的把握。

(三)、教学设想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教学则要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文言文是书面语言,口语基本上不再使用,因此培养感悟能力就有了其特殊性,而培养语感能力就更具有特殊的重要性。首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和节奏特征,训练文言的特殊语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用了极简省而传神的笔墨,记叙了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师生之间关于“志”的一次充满情趣的对话。只有反复吟诵,才能完成对孔子师生不同性格的具体体认。其次,借助课文内容,重点训练对常用词语、常见句式等的理解和把握。其三,重点赏析精辟的语句,把握文章的内容,学会评价。

就本课的具体情况,我准备分三课时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导入新课,简介课文有关知识,学生初读、自学课文;第二课时检查自学,导读课文,理解本课内容;第三课时品味课文,归纳总结。

二、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新课标中对《论语选读》的具体学习要求是正确理解课文,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个人精神品格,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进一步培养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能力。据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常用的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积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特殊句式;通过朗读,培养语感,背诵文中重点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四子的志向,理解孔子的评价;通过小组讨论与比较阅读,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孔子的教学风格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虽然《论语选读》的每一篇都有注释和全文翻译,但针对我们学生的实际文言文阅读水平和历史文化积淀,我还是将以往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作为了重点之一,要求学生掌握“居”、“如”、“方”、“作”、“撰”、“伤”、“与”等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特殊句式。而探究孔子“与点”的原因,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则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态度和习惯,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创新。《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也提到《论语选读》的教学目标之一是“学习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所以,我尝试运用自主预习、课堂诵读、小组探究、比较阅读等教学方法,力求引导学生从三子之志入手,明确他们的共同点,然后描绘沂水春风图,概括曾皙的志向,并从孔子的点评中,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希望学生能本着探究的精神沂水春风的意境,在阅读过程中,继续巩固文言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教师及时点拨、启发、评价,把问题引向深处,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辅助步骤,因此,我准备在上本课前给学生布置好以下预习任务:1、读准本课字音,读不准的字自己查字典和词典解决。2、读熟课文,结合注释思考文章语句的意思,找出不懂的划上记号。

教师则编写和印发有关《论语》的资料:

(1)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创办私学,开私人讲学之风。相传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诗、书、易、礼、春秋、乐)七十二人(据《史记孔子世家》)。在教育上,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提倡“有教无类”,注重“因材施教”,对普及和发展古代文化有重要贡献。

    (2)《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和再传弟子编集的儒家典籍,共二十篇,每篇又分成若干章。内容是记录孔子的言行,有孔子应答弟子和当时的话,也有关于弟子间谈论孔子言论的记录。总体上来说,可称为语录体散文。章节简短,语言朴素、比较精炼扼要,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格言,有不少是从《论语》中继承而来的。

(3)《论语先进》,这一篇记录孔子对学生的评论。共二十六章。课文是最后一章,是《论语》中写得比较长而又比较生动的一章。文章记录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关于“志”的讨论,寥寥三百余字,写出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志趣爱好,如子路的直率粗犷,冉有、公西华的谦逊谨慎,曾皙的从容淡泊以及孔子的和蔼可亲和循循善诱。

 

(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由“立志”这一话题引入。师生问答。古代有很多文人墨客都谈到了志向之于人的生存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大家能否说上一两句?在问答谈话中,师生共同明确:“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其直”“古之成大事者,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思路:我选择的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孔子名言--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予以导入,由此激发学生兴趣,并形成明确指向--各言其志,顺利进入文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关于“志”的讨论。

2、 预习检查:

请学生朗读课文,提示学生易读错的字:

俟,音sì     莫,音mù      甫,音fǔ       哂,音 shěn   相,音 xiàng   

铿,音kēng    沂,音 yí   喟,音 kuì     雩,音yú        冠,音guàn

请学生说说有关《论语》和孔子的情况,要求用精练的语言归纳。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有关资料。)

    通过预习检查能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更清楚,对孔子的有关情况更明了,为下文的学习做好准备,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能力。

学生自学:

    给学生明确自学的要求为:参阅预习材料,借助工具书和课本的注释,通读课文,找出不懂的划上线;能小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通过自学,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更为熟悉,也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疑难所在,为后文的师生互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标题解析 主要讲两点:A“侍坐”之意B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者之间的顺序问题。引朱熹的解释,这里有年龄的大小之序.

2、整体感知(初读文本,理清思路)  

用朗读课文和填写空格的形式完成对文本的熟悉,并且同时注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排除阅读障碍,梳理文言字词与文言特殊现象。预习到位的话,学生很容易理清问志,述志,评志这条思路,然后为下面的探究环节做铺垫。

导读课文:

    逐段导读课文,并结合学生的自学,让学生逐段提出问题,再由学生相互解答,教师适当点拨。(具体内容略)

    通过这个步骤,让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能逐句逐段理解、翻译课文,同时达到能基本背诵课文的目的。

3、总结课文:

    首先是理清课文的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通过讨论法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3、深入研读(再读文本,了解志向)  局部精读,品读语言。这一过程教师着眼于鉴赏,字句的疏通采用随文点拨的方式。不把段落拆卸成鸡零狗碎的类似大学古汉语课的烦琐解释。

这一环节是这一课时的重点,要紧锣密鼓地引导学生反复揣摩。

 要求学生用课文原句完成表格,比较三子之志与曾点之志,进而关注曾点的志向。主要学习方法是从文本中寻找信息,对于学生来说,这个环节可以通过阅读自主完成,难度不大。但是文中有一些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特殊句式必须要给学生讲清楚,并且积累起来。  

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朗读,子路的直率与勇武要用较高的语调较快的语速读出来,而冉有和公西华的回答则要读出谦逊的味道,进而关注曾皙,用轻松缓慢的语气读出欢快愉悦的心情,想象并概括“沂水春风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文本理解能力。这一环节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评价他人的看法,在互动中进步,在切磋中成长。

(1)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2)  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二探究:孔子如何评价弟子所言之“志”?

首先,孔子对这四个弟子的才干是爱惜有加的,是给予了比较充分的肯定的。他的“哂由”,主要在于对其“不让”的不以为然。在孔子看来,“为国以礼”,而子路“其言不让”,发言草率,有欠深思熟虑,这是有悖于“谦谦君子”的“礼仪”的;而且子路的为政主张-- “有勇且知方”,更多地倾向于武力征战,这与孔子之礼乐治国相去甚远。冉由又显得太谦卑,公西华更甚。

4、探究学习(三探)  

这是课堂的重点环节,计划用时15-20分钟。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现状,在探究过程中,适当引入他人的评论,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联系前面所学过的三篇课文,帮助学生理解孔子“与点”的原因。课堂组织形式是小组探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调控,确定讨论问题,确定讨论时间,确定讨论形式,防止学生浑水摸鱼,尤其是理科班,一到讨论阶段就会失去控制,导致很多问题浮于形式而没有深入追究其内涵。  

这探讨过程分为三步,第一步,借助前面完成的表格以及学过的课文,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这三子的志向“足食、足兵、民信之”与儒家的入世思想“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是一致的。  

其中较难较难突破的是第二步,孔子“与点”说明了什么,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心。可以抓住学生存疑心理,适当引入课外相关材料启发学生思考,也可提示学生回顾前面所学课文,在师生互动中,共同达成教学目标,明白曾皙所描绘的沂水春风图正好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理想境界。(预设:春秋乱世背景,孔子治国之道,孔子政治理想,沂水春风图) 

分析: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其中关于曾皙所述景象的内涵,可能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作适当的阐释,如王充《论衡明衡篇》有对“雩”的文化内涵作了考证,这是一种祭祀仪式,也与古代的礼乐有关。教师要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的心灵亲密接触,那种只见文字不见人的阅读,是没有深度的,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钝化。由于是选段,所以教师在备课时最好读读《先进》全篇,也可找来南怀瑾的《论语别裁》来读一读,这样在解读文本的时候不至于断章取义,也便于还原人物的真实的性格形象,如“先进”篇中就有多次提到子路与冉有等人的个性。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    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    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由此可见:冉有的个性是习于退缩,不敢急进,孔子教导他,懂了的学问,就要去实践、去力行。而子路则不同,勇敢,“兼人”--生命力非常强,精力、气魄超过了一般人。太勇猛、太冒进,孔子认为应该有所收敛。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曾点描绘的那幅恬静、清华、安适的图景之后的一声“喟然长叹”中去感悟。曾点所讲的那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是大同世界的理想。每个人都能够真正享受了生命。这是完美人生的憧憬。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解读这一段,不妨让学生以当代的观念来审视这一古代社会的图景,估计学生会牵引到“和谐社会”等话题,当不可枝节过多。点到为止即可。

                  

而第三步则是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思考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期望学生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通过展示周国平《孔子的洒脱》,于丹《论语心得》等现代名家的解读,帮助学生感受论语精神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

  设计问题:这几个弟子,你更喜欢哪一位?让学生各抒已见。(1)子路对自己的自信,以及他敢创敢拼的勇气。但是谦虚仍然是美德。子路虽然鲁莽,却是诸子中最可爱的一位。人生处世固不可骄气凌人,但处处谦退,必先输就了几分生气,也不无虚伪之嫌。特别是年轻人如果没有了进取之心,如何激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更谈不到危急关头以天下为己任救民于水火。我们反对的是一味口出狂言而无实际行动的做法。

5、链接:《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希望学生能将前后知识融会贯通,在深入理解本文的基础上,结合个人原有知识储备,对文本进行解读,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整合。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考察《论语》的基本方向,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能深入理解其文化内涵。通过比较阅读,使学生体会荷蓧丈人身处乱世,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和孔子积极入世,匡扶社稷的人生理想。  

6、作业:背诵曾点的志向,并谈谈你的志向(150字左右)  

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积累文言文化常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积极意义,并为我所用。

7、课后延伸:我们来表演----课本剧 

五、教学反思  

整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新课标要求,注重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疑点和难点,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比较贴合本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关注学生个体成长与个性发展,教学过程清晰流畅,表格设计简洁明了,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注重学生自主学习,但基于学生的文史知识储备,课外拓展还做得不够主要还只是立足于文本,课外资料引入太少,很有可能使得学生在分析概括时拘泥于文本,而无法根据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将自己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这是本次教学设计中忽略的地方,今后需改进

 

成丹

[《子路、曾希、冉有、公西华侍坐》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相关文章:

1.人教版火烧云说课稿

2.小学英语人教版说课稿

3.人教版初中思品说课稿

4.圆的认识说课稿人教版

5.圆的认识人教版说课稿

6.少年闰土人教版说课稿

7.人教版少年闰土说课稿

8.人教版《散步》说课稿

9.人教版圆的认识说课稿

10.人教版初中思品说课稿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