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

发布时间:2016-8-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石壕吏》教学设计

江西会昌实验学校 教材分析:

《石壕吏》是名家名作,是各版本语文教材的必选课目,所以必须踏踏实实地上好这课;如能以这篇课文为契机,激发学生对现实主义文言作品产生阅读兴趣,就善莫大焉了。至于本课的设计思路简单地说就是由写作背景的“面”介绍进入这个作品的“点”学习;由简单情节的熟悉到复杂深沉的情感把握;由感知到质疑到品味。

教学程序主要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简介背景,整体感知

一般情况下,虚构的作品不太能引起学生的特别关注,而在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学生略知一二的大事件,往往会强烈的吸引着学生。“安史之乱”就是一个例子,学生知道一些相关情况,却不详实,渴望进一步的了解,如果能绘声绘色的介绍一番,就会紧紧地抓住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很好地导入课文。所以,我设计的导入就是作品背景的介绍即“安史之乱”的介绍,也算是“激趣”性导入。

学习古文,我不喜欢一个字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地零碎讲解零碎阅读,我觉得这就是“七宝楼台,眩人眼目,碎拆下来,不成片段”。所以正音、散读、朗读之后,我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以达到整体把握文本的目的。至于字词句的解释,我把它们穿插在研读过程中。

【第二环节】沉浸文本,初步感知作者情感

《石壕吏》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叙事诗中的杰作,篇幅不长,内容却十分丰富,情节性也较强。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一步步深入,从投宿叙起,以告别结束,整个故事有开始、发展、高潮、结局,情节完整,并颇为紧张。这很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口味”,学生在阅读后对整件事情也有较深的感触,这是这首诗作为教学材料的一个优点。所以在教学时,我从情节入手来引导学生熟悉文本,使学生“有滋有味”地沉浸文本。

杜甫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候,“忧国忧民”已成为他的“情感标签”,学生在学习本诗时,简略一读就立即会“归纳”出这种情感,其实只是“贴标签”、“戴帽子”,浮于文本理解的表面。因此,在整体感知之后,我认为不必马上让学生品味情感,应进一步介绍了诗歌的社会背景,并紧紧围绕文本自身,反复诵读、解读,让学生沉浸文本,渐次深入文本,了解与他们生活太远的饱受战乱摧残的社会现实,深化其对诗歌对诗人情感的理解层次。

【第三环节】质疑探究,理解作者的思想矛盾 【难点】

本诗的情感基调当然还是沉郁顿挫,诗人贯穿始终的感情也还是忧国忧民,但值得深思的是,尽管诗人对饱受战乱摧残的老妇一家非常同情,对冷酷粗暴的“悍吏”鄙视厌恶,但是在记叙此事时,诗人并未正面展现悍吏的反面形象,甚至不曾记录悍吏的只言片语,只是借老妇的口,诉说了她一家的悲惨遭遇。诗人为何要这样处理?这对缺乏阅历、直率单纯、爱憎分明的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将这一环节设置成教学难点,让学生先自主讨论、探究,再从形式美和社会背景两个层次与他们交流。

作者在本诗中隐晦流露出的思想矛盾是教学的难点,但是不必深讲,理解即可。而作者刻意省略的“吏”的逼问,却可以让学生当堂详尽补出,并可安排角色对话,(侧重老妇的回答),以进一步感受诗歌展示的战乱之苦。

【第四环节】品味字句,挖掘诗人隐晦的爱憎 【重点、难点】

叙而不议,是杜甫此类诗的特点。正因其基本上采用实录的笔法,所以他的作品有“诗史”之誉。但是真的就是情感的“零度介入”吗?难!就本诗而言,作者虽未直接评判,却将感情融汇灌注于客观的叙述中,让故事本身去显露诗人的爱憎,以此来感染读者。所以感受诗人不经意间流露的悲愤与批判并找到承载这些感情的字词,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兼难点。做好这一环节的教学,也能很好地体现本课的语文味儿。

《石壕吏》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1、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重点)

          2、简单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难点)

教学流程:

导入

1、 简介杜甫生平

2、 简介本文创作的历史、社会背景

一、整体感知        

1、听录音 正音 散读 

2、带着问题齐读课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主要叙述了一户普通家庭在战争中的不幸遭遇。】

二、重点研读(在研读过程中,将重点字词的解释穿插进去)

1、熟悉课文内容

 “吏”捉到人了吗?

捉到谁了?

她家都有些什么人啊?      【老翁 老妪  三男   媳妇   孙】

请用文中的语言表现他们各自的现状。  【逾墙 苦    二男战死  无完裙  乳下】

请用一个词概括老妪家庭的现状。 【家破人亡、衣不蔽体、食不果腹……】

2、初步感受作者的情感

读到这里,你对这样的一家人有怎样的情感?【深切同情】

3、 你是从哪里得知老妪一家的现状的?    【从老妇的“致词”里读到的。】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复述老妪的话吗?   

这里都是老妪一人的话,难道“呼喝何其之怒”的吏就此就沉默了?就洗耳恭听老妇的“抒情独白”?     【作者在这里只记录了老妇的回答,而省略了悍吏的逼问。】

4、 想象老妇面对悍吏怎样的逼问才有这样一番说辞?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 

请学生仔细研读并作批注。

吏:【 “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

妪: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吏:【你们家还有别人吗?】     

妪:室中更无人,

吏:【撒谎!不是还有个孩子在哭吗?】   

妪:惟有乳下孙。

吏:【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吗?快叫她出来!】   

妪: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吏:【那也得跟我们走!国家正需要人呢!你们家至少得有一个人跟我们走!】

妪: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吏:【你这么大年纪了,去前线又能干什么?】

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这种“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悍吏的蛮横、凶悍;老妇的悲伤、凄苦、无助。】

三、质疑探究:

诗歌题为“石壕吏”,诗人为什么却没有正面描写“悍吏”?

【从作品形式美的角度来看,诗人虚实交映,藏问于答,不写差吏的追问,而只写老妇的哭诉,从哭诉中写出潜台词、画外音,将差吏的形象融入老妇的“前致词”中,有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虽然诗人一向憎恨统治阶级压迫人民的行径,但目前这场平叛战争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所以作者支持这场战争,并且希望此战获胜。他同时也明白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做出牺牲。正是出于这种考虑,他对统治阶级爪牙的凶横残暴只是含蓄地予以揭露。】

四、适时穿插口语交际设计(请学生直接回答)

酷吏在一再逼问,老妇在悲苦哭诉,在旁边听着的媳妇、杜甫可能在想什么?整个周旋过程,老妇当时又是如何想的?为了保护儿媳、孙子,老妇最终不得不和“悍吏”走了,媳妇、杜甫又会怎么想?偷偷回来的老翁得知此消息又会想什么?

五、品味字句

除了老妇的陈词外,文章还有哪些字句让我们感受到当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我们也可从中感受到作者的爱憎?

○1暮投石壕村

【一个“暮”字,犹如泼墨,给全诗抹上了一层昏暗的色彩。然后单刀直入地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等相关因素交代清楚,勾勒出兵荒马乱的社会环境。】

○2有吏夜捉人

【此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

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再加上一个“夜”字,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于是就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

○3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表明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响动,就知道差吏又来抓人,老翁立刻翻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这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突出了悍吏的暴戾凶悍和老妇的悲伤凄苦。

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5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也表露出诗人对他们的遭遇万分关心,彻夜难眠。关心百姓疾苦之情溢于言表。】

○6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此句既叙事又抒情,一方面照应了文章开头,一方面又以“独”交代了“吏捉人”的结果,再次表现了悍吏的暴戾和人民的痛苦。】

结束语:

国之将颓,朝野皆哀!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六、作业:

这个故事是从诗人的角度来叙述的,现在请从老妪或老翁或儿媳妇的角度来叙述此事。要发挥想象力,加入适当描写。 

附板书:

石壕吏 

目击耳闻 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苦啼申诉 家庭凄惨   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池柯

[《石壕吏》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相关文章:

1.石壕吏阅读答案

2.石壕吏翻译和原文

3.石壕吏的阅读答案

4.《石壕吏》教案设计

5.石壕吏文言文翻译

6.石壕吏文言文及翻译

7.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课件

8.八年级上册英语人教版课件

9.人教版八年级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10.八年级人教版《蜡烛》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