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4-2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学 习

目 标 1、 了解作者、作品常识;熟练的诵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 结合描写顺序,整体把握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解释和重点句的翻译。

3、 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4、 体会课文简洁、丰富而又有节奏感的语言特点。

重 点

难 点 重  点 目标1、2、3

难  点 目标3、4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展示。

1、说一说:写出你认为重要的与作者有关的常识内容。

2、读一读: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准确断句),给下列加点的词语。

悄怆(     )     篁(     )竹     清洌 (    )     为坻 (    )       

为屿(     )     翕(      )忽       为嵁(    )      差(     ) 互   

寂寥(     )     幽邃(     )

3、问一问:有哪些词句不能理解。

(1)不能理解的词语。

(2)不能理解的句子。

二、阅读探究

1、解题

2、初步阅读课文(注意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

3、解决不能理解的词句。(同桌合作,师生讨论解答。)

三、课堂整理

1小结本课需掌握的特殊句式

A.倒装句--宾语前置

例句:何以都不闻消息?     “何以”即“以何”“何”作“以”的宾语,正常语序应为“以何都不闻消息” (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在前文有:吾欲辱之,何以也?

   你还能再找出两个用法相同的句子吗?                                               

B.省略句--省略主语

例句: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     句前省略了主语“子猷”。正常语应为:(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子猷)取子敬琴弹。

请再举一两个例子。                                                 

四、当堂训练(理解课堂整理)

五、作业:

1、背诵课文及翻译。

2、完成第二课时预习展示。

第二课时

一、预习展示。

1、整体把握文意的前提下,完成下列问题,。

①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要能概括

出每节的大体内容)

②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③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

 

④潭上有什么景物?           

二、阅读探究

(一)把握作者情感,体会作者情景交融手法的综合运用。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突出了石有怎样的特点?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3) 找出文中的“动”景与“静”景的结合的句子。 

(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

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心情?(注意当时景物

的特点)结合作者当时的遭遇,分析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二)其他写法的运用

(1)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2)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三、课堂整理

1、这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知识?

2、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及对作者的了解,你有什么启发?

四、当堂训练

(一)选择文中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设计一段导游词,允许发挥想象作形

象的描述,以引起“游客”的游玩兴致。

(二)比较阅读(2008年荷泽市)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

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

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

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 以其境过清     (       )        ② 不可名状   (       )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12.两文各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4分)

甲文:                                                            

                                                                   

乙文:                                                            

                                                                   

13.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2分)

                                                                

五、作业

(1)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2)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1、这篇散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以游览的先后次序来描写的。先写潭上的大概景象,再写近处潭中景象,再写远望溪流水源之景,最后写潭上气氛。具体描写了石潭、潭水、游鱼和溪流。

  2、小石潭的全貌是什么?潭中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3、潭上有什么景物?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观鱼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游览到最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作者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时心情是快乐的,而“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中流露出凄凉忧伤的心情。

1、讨论下列问题 

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 

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 

--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 

--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作者这样描写潭上景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 

思考:(课件展示) 

1、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一切情语皆情语。”那么你能说出作者观鱼时是怎样的心情? 

2、浏览重叠最后又是怎样的心情? 

3、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境? 

小结: 

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所以才会有发现小石潭时心乐之,观鱼时觉得鱼似与游者相乐的愉悦心情;但这种欢快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便会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忧伤、悲凉的心境便会自然流露出来。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3.如何准确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篇游记是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是《永州八记》中的一篇。因为被贬谪,作者的心请常常是忧伤悲凉,欲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 

这种情感,从文中的“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造邃中可以看出。 

但是,文中表现的又不完全是郁郁寡欢的心情,在抑郁忧愁的基调中,仍可见一些乐意,这从鱼儿“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中隐约可知。 

(1)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点拨: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点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chu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3) 文中的“动”与“静” 

    点拨:①游鱼的“怡然不动”及“chu尔远逝”表现了鱼儿的生动活泼。 ②小溪。就小溪身来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用了这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 

(4)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点拨: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chu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5) 文中的“景”与“情” 

              点拨: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6) 文中的“镜头”与“画面” 

    点拨: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一、导入新课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经被贬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一组著名的山水游记,合称《永州八记》柳宗元.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永州八记》之一的《小石潭记》。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请用译文回答。    

明确: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乐起来。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明确:一整块石头做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的石头,成为坻、屿、、岩各种不同的形状。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明确: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石上,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

明确: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十分清楚,请说说本文写作思路。

明确: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二)引导讨论下列问题:

(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明确:写了空竹、水声、小潭和潭边的青树、藤蔓。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伏笔。

(2)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

明确: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点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风景影片。

发现小潭     篁竹-一水声--小潭--青树--翠蔓

              隔--闻--伐--取--见(动词准确)  (移步换景的写法)

(三)讨论下列问题:

 (1)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写法?

 明确:描写了潭水、游鱼,用的是特写镜头。

 (2)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明确:清澄。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描写潭水。通过具体景物,用静止和活动的画面来写,不作一点抽象的说明,整段话没有一个字写到水,只是描绘出一幅画面,但又无处不在写水。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这里虽然没有正面写水,可是通过对鱼儿、日光和影子这些具体东西的描绘,真正地写出了水清。就像画家在画风的时候,用树枝飘向一边表示风一样,是一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景的方法叫侧面描写。

(3)我们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作者采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动的画面,再加上拟人化的手法。先写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样子。潭底石头上印着清晰的鱼影儿,这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非常活跃,这是活动的画面。这些鱼儿,又好像跟游人同样的快乐,这是作者把自己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那样会感到快乐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鱼、阳光、影子

侧面描写水的清澄:游鱼  亻台然不动  亻叔尔远逝   (动静结合)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小溪,就溪身说,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这是静止的;就溪水说,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样曲折,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

明确:因为小溪是那样曲折,所以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看不见。看得见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见的一段光亮就灭了。一明一灭,非常精确地写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灭可见

             岸势  犬牙差互--参差不齐

(四)讨论以下问题:

1.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进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明确: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孤凄悲凉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总结全文

    课文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气氛,借景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游记里各种描绘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写法,精练的语言,都值得我们借鉴。至于篇末表现出来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样的时代已成为历史的陈迹,跟我们今天的伟大时代完全不合了,对这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认识。

四、译文:

 

从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样子,隔着竹林,就能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了竹子,开出一条小路,顺势往下走便可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澈。整个潭底是一块石头,靠近岸边,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屿、嵁、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盖缠绕,摇动低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游鱼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潭底,把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象在与游人一起娱乐。 

   顺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样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样弯曲,或隐或现,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势象犬牙般交错参差,无法看到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周有竹子和树林围绕着,静悄悄的没有人迹,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真是太寂静幽深了。由于这地方过于冷清,不能长时间地停留,于是就把当时的情景记下来便离去了。 

   同我一起游远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作为随从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温暖

[小石潭记学案(苏教版八年级必修学案设计)]相关文章:

1.汉语拼音教学案设计

2.木兰诗的学案

3.《谈中国诗》导学案

4.中学语文必修二《诗经》《离骚》 复习学案

5.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上册教学导学案课件

6.历史教学导学案论文

7.镶边与剪纸的导学案

8.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

9.《变形记》学案阅读答案

10.语文版木兰诗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