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诗两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5-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3.丑  小   鸭

教学目标: 

1、了解安徒生的生平,进而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2、理解丑小鸭这一形象,进行深层鉴赏,领悟丑小鸭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复述课文了解丑小鸭的不幸遭遇,理解丑小鸭面对坎坷所采取的态度以及他所做的努力,深刻的领悟丑小鸭这一典型形象的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有一个美丽的故事我们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故事里有一只苯苯的鸭子我们应该都很熟悉,谁能知道老师说的是哪个有名的故事呢? 是的,就是丑小鸭,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丑小鸭 》首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利用圈点法复述课文大意。 

学生明确:丑小鸭原是一个不知来历的被遗忘的天鹅蛋,一只鸭子把他当做一只鸭蛋孵了出来,丑小鸭长得太丑了,所有的鸡、 鸭都嘲笑他,排挤他,连他的兄弟姐妹也欺负他,看不起他,最后连自己的妈妈也不得不劝他走远些。在巨大的压力下,他被迫离家流浪,几经风险。处处受到大家的排挤,最后他不堪忍受,来到他心驰神往的大自然。秋天到了,丑小鸭看到一群南飞的幸福的天鹅,从此他再也无法忘记这些美丽的鸟儿。冬天到了,天是那么的冷丑小鸭几乎被冻死在冰冷的湖边。又是一个美丽的春天,他又看到了那些美丽的鸟儿,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丑小鸭抑制丑小鸭不住内心的向往,决定不顾生死飞向美丽的天鹅,然而,这时水中映出的不再是丑陋的灰鸭子,而是一只美丽洁白的天鹅。 

信息交流:同学和老师互相交流我们对安徒生的了解。 

媒体展示:安徒生是个穷苦鞋匠的儿子,母亲靠为人洗衣勉强度日,安徒生从小不仅经常与饥饿相伴,同时还处处遭到人们的鄙视,但就是这样他却有一个与自己身份不相称的,异想天开的理想,就是当一个艺术家,一个芭蕾舞演员,一个歌唱家,一个在舞台上表演人生的,创造美的艺术家。为此,他在一般俗人的眼里就成了一个天大的笑柄,但他却一点也不气馁,安徒生14岁就离家,只身去当时的文化中心哥本哈根去追求理想。饥饿与精神上的打击与他接了不解之缘,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虽然没有实现他的理想却成为了全世界亿万儿童所喜爱的童话作家,他在童话作品中所创造出的美和诗,成为人类永远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和艺术宝藏。 

丑小鸭的遭遇和安徒生有类似之处,他们处境艰难,屡遭歧视和侮辱,都有坚强的意志,正视生活,向往美,追求美。丑小鸭最终成为一只美丽的天鹅,安徒生也一样,他终于成了一个伟大的童话作家 。 

学生互动,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丑小鸭的形象意义和现实意义。 

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余同学做补充,老师做指导。 

教师引导:同学们,丑小鸭是一篇童话,他的思想内容我们似乎一目了然很容易就掌握了,可是我们不能仅满足于这一点,俗话说,学习贵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因此对这样一篇看似易懂的童话,老师想同同学门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看我们从中还会得到那些启发和认识。 

教师设计问题供同学们讨论并适时的进行指导。 

1、 丑小鸭是靠自己的努力而变成白天鹅的吗? 

{是,他克服了种种困难,顽强的坚持到最后} {不是,他本身就是一个天鹅蛋,不努力到时候仍然会 变成天鹅} 

2、你认为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吗? 

{不会,鸭子就是鸭子再怎么努力也不会成为 白天鹅 } 

{会,功夫不负有心人,许多被一般人认为是“ 丑 小鸭”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也变成了“百天鹅”邓 亚萍,海伦,爱迪生} 

3、你觉得只要是天鹅蛋就一定能变成白天鹅吗? 

{是的,只要是天鹅蛋就可以变成天鹅的} 

{不一定,仲永小时后才华出众,可最后却泯然众人 本来是一个天鹅却成了普通的鸭子,成功还来源与 自己的努力} 

4、如果丑小鸭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也没有变成白天鹅,那他还值得我们学习么? 

{只要为自己的理想 尽了最大的力,我们也就无怨无悔} 

5、鸭子和天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么?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做什么? 

{重要的是做好自己} 

鸭子,天鹅,可能更多的时候他们也只是一个代码,也许 人的外在有鸭子还是天鹅之分但内在的精神气 质是不能以它而论的} 

只要你本来就具有高尚的品质和坚定的意志,那些庸人的讪笑和奚落又怎能阻止你前进的脚步?怎能阻止你攀上你所向往的高峰?可以失败,可以孤单,但谁也不能阻止你前进的心。 

课堂结语: 

同学们,今天的学习就要结束了,在课堂上我们认识了丑小鸭,探讨了丑小鸭,更从中得到了许多启发和认识,希望这些都能成为我们今后学习生活的宝贵精神财富。老师还希望通过我们这次的学习同学们能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多角度看问题的学习方法,看似简单的问题只要我们思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办一期《我和丑小鸭》的手抄报。请同学们各展风采,尽显才华。 

板书设计:丑小鸭 白天鹅      抗争  追求 

                        4.诗  两   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识记“瞬息、幽寂、延绵、荒草萋萋”等词; 

            2、了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2、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 

情感与德育:、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解两位诗人,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选择的路》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诗歌四步教学法:读诗-说诗-悟诗-品诗。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美国现代诗人弗罗斯特向我们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二、夯实基础 

(一)字词过关 

参考: 

 “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及补充: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时间。           幽寂:幽静,寂寞。 

延绵:绵延。                           荒草萋萋:形容野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镇静:情绪稳定或平静。             忧郁:忧伤,愁闷。 

因是诗歌,牵涉的字词很少,教学时也应从快从简。 

(二)知人论世 

1、作者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近代俄罗斯民族文学的奠基人,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也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 

(由教师介绍,学生适当笔记。详细介绍见《教师教学用书》P30、P31)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人们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条路,把人生的选择比做对路的选择。美国诗人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有着特别的意蕴,它正是借写自然界的道路来表达对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文本学习 

(一)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1、读诗 

采用的方式:范读或听读,抽读,齐读。 

教学时注重读诗的节奏和重音。 

2、说诗 

①诗的主题是什么? 

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 

②从诗中你能看出作者告诉我们如何对待生活中的过去、现在、未来吗?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不可挽回,只是怀念;现在只是暂时的,一切都将过去;将来才是永久,我们要面向未来。 

③假如把这首诗分成两部分,请各用一个词来概括其内容。 

劝告      希望 

教师小结: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意象-意境) 

3、悟诗 

①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②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4、品诗 

你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 

这两句诗道出了人生体验中一种极为普通的感觉。诗人强调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对悲观消极的人生态度。从另一个角度说,各种体验都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二)学习《未选择的路》 

方法步骤同上,学生自主学习。 

练习及参考: 

1.作者为何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这首诗实际是写人生道路。诗人写作重点不是写已选择的道路,而重点对未来选择的道路发出感叹,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让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选择问题。 

2.本诗主要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象征 

3.诗中流露了作者一种怎样的复杂感情? 

    对已选择的路的不满,对未来选择之路的向往。 

4.本诗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人只能选择一种人生道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自己思考,做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四、课文小结 

   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屈原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弃疾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叹,鲁迅也有“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样的想法。也希望同学们的人生之路上走出精彩,走出成就。 

五、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 练习题二 

  2、课外练习:教辅资料、练习题三 

板书设计 

学生自我设计: 

                                   诗   两    首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未选择的路  

      过去    历史    不可挽回,怀念         伫立(思索) 

      现在    暂时    一切都将过去            决定(选择) 

    未来    永久    坚信,面向              选择之后的怅惘 

                                           多年后的回顾、叹息 

  正确对待挫折,坚信未来是光明美好的        人生之路 

 

5.  伤   仲   永

教学目标: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探究 解析相结合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  一   课时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以下5点可由老师们灵活进行,不一定太详细。 

1、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于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2、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⑥余闻之|也久 

4、理解几个词语 

①养父母:赡养。                        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从先人还家:跟从。                    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如此之贤也:(有)才能。  

⑨且为众人:尚且。                      ⑩固众人:本来。 

5、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教师随机抽查课文中的重点实词。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作业:翻译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品味课文内容;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与学的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点同学复述课文内容。 

    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 

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3、点学生阅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①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②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③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 

       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4、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5、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 

   (说明:应让学生畅所欲言,并允许有不同的见解。) 

6、学了本文,你有何感想? 

    学生自由谈感想,可以从仲永自身的角度谈,也可以从仲永的父亲的角度谈,还可以联系实际来谈。只要观点是从本文中提炼出来的,中心明确,语言流畅即可。 

7、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8、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①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②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三、拓展延伸,语言训练。 

     1、以“从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2、请课后注意收集有关“成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  

板书设计: 

     伤   仲   永 

王安石 

叙述经历:天资聪慧  忽啼求 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伤仲永》学案

学习目标: 

1.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如“隶、异、奇、利、扳、文理、稍稍、宾客、环谒、泯然”等,掌握读音、词义。 

2.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阅读、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  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 

4.  懂得本文所寓含的道理:人的天资并非一成不变,只有后天的教育和努力,才能造就人才。 

5.  学习本文寓理于事,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点 

1.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常见的文言知识。 

2.理解方仲永由五岁能诗,到“泯然众人”这一变化的原因。 

学习难点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并能作出评价。 

2.了解说理散文中的叙事技巧。 

学习方法 

1. 自主阅读法。2.合作讨论法。3.竞赛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1、简介作者王安石:北宋        家、        家、         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选自                ,其中“伤”是              意思,表达作者                     之情。 

2、文章首段记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所安排的两条线索是: 

①                                          ② 

3、父“不使学”的客观原因是(用原文答):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二、反复熟读课文 

(一)掌握以下字词: 

隶(   )   扳(   )   谒(   )   邑(  )  矣(   )   泯(   )   称(   )   卒(   )   焉(   )   耶(   ) 

(二)教师提示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1、仲永/生五年      

2、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3、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4、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传/一乡秀才/观之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余闻之也/久                    

10、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三、翻译全文: 

[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重点词语] [译文] 

四、重点词语归纳 

(1)解释带点的字 

①世隶耕②未尝识书具③并自为其名④指物作诗立就⑤稍稍宾客其父⑥或以钱币求之 ⑦环谒于邑人⑧不能称前时之闻⑨泯然众人矣⑩受之于天⑾贤于材人远矣⑿得为众人而已耶 

(2)一词多义 

其其诗以养父母其文理皆可观者父利其然其受之天如此其贤也彼其受之天  之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传一乡秀才观之以钱币求之余闻之也久不能称前时之闻受之天卒之为众人: 于舅家见之:  于谒于邑人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五、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道理。 

齐读1、2段,思考问题: 

(1) 第一段哪些表现能看出方仲永天资聪慧? 

(2)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3) 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齐读第3段,思考问题: 

(5)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6)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7)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8)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     

讲了两层意思: 

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 

(9)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0)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六、悟读课文,自主评价作者的观点 

教师提问: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课文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角度.观点要鲜明,要有理有据,思路要清楚,语言要简练。 

七、品读课文,探究文章的美点,体味其妙处 

l.本文借事说理,叙事平实,说理自然,叙是议的依托,议是叙的深化,说服力强,引人深思。这种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 

2.本文的语言简练隽永。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个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3.文章先扬后抑,以巨大的反差给人强烈的心理冲击,产生“理不讲而自明”的艺术效果。 

4.事理结合是本文的显著特点,但情感的流露也为本文增色不少。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生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 

八、延伸拓展  课外文言文语段,学生当堂阅读,并尝试完成文后题目。 

南方多没人,日与水居也。七岁而能涉,十岁而能浮,十五而能没矣。夫没者岂苟然哉?必将有得于水之道者。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识水,虽壮,见舟而畏之。故北方之勇者,问于没人,而求其所以没。以其言试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学而务求道,皆北方之学没者也。(选自苏轼《日喻》) 

1.“没”的意思是“沉入水底”,所以“没人”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_________”。 

2.从“涉”到“___________”到“__________”是游水的三个阶段,这里“涉”的意思可理解为“___________”。 

3.文章中说游泳高手是因为“有得于水之道”,这句话的大意是(  ) 

A.找到过水的道理。 

B.领会游水的方法、规律。 

C.弄清了游泳的道理。 

D.得到会游泳人的传授。 

4.不会游泳的人只是按别人的经验介绍去游泳,没有不被水淹没的。这个意思在原文中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是一个________句,大意可译成____                               ______。 

6.这段话的作者设喻说理。用浪线标出体现这个道理的中心句。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