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6-3-2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材简析:

本诗是诗人杜甫大历三年(768)冬因兵乱漂流至岳阳登楼而作。本诗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前两句承诗题而来,“昔”只闻名,“今”能登览,饱览洞庭湖水浩淼无边,气象雄伟,“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意境开朗壮阔。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更为宏大壮观。面对茫茫湖水,纵目千里,诗人不由得感慨万千。于是由前两联的景物描写,转入后两联的情感抒发。今昔对比,实现登楼夙愿,纵然有喜悦,但垂暮之年登楼回想年轻时的抱负,喜悦中便夹杂一丝苦涩,变成一种感伤。尤其“今”却是“戎马关山北”战乱年代,油然而生“只身漂泊之感”,引起“万里乡关之思”。诗人抱负没实现,居无定所,身似浮萍到处漂泊,无所依靠。无亲无故,年迈多病,简直如同洞庭湖中的一叶扁舟在飘荡。一个人背负那么多痛苦与不幸,哀怜自己,埋怨上天,痛恨统治者尚且怕来不及,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上,孤零无助的衰翁关注的却不是他自己,放不下的也不是他自己,而是国家!“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想起战乱未休的边关,想起多灾多难的国家,诗人不禁泪雨滂沱。诗人们似乎极爱登楼:李白“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杜牧“百感中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但登楼几乎使他们无一幸免地愁肠百结,大多抒发自己的悲愁苦恨,而杜甫在诗作的内容上显然要丰厚一些。时空变换及手法表现看,同为登楼之作,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主题被时间笼罩;王之涣《登鹳雀楼》主题被空间笼罩;杜甫的《登岳阳楼》,既有时间和空间,又注入个人身世和家国情怀。时空、历史和现实互相交错和浸透,充满了张力,具有了无比的厚度。并且视角不断移动转换,远景、近景、特写镜头交织,写得丰富而复杂。另外,登楼已经成为一种意象,具有感慨不遇、思乡怀归或忧时伤世之意。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本诗,在诵读中体悟诗人不顾个人悲苦,心怀天下的无私情感。

2、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提高诗词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审美、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比较阅读感受本诗丰厚的艺术内涵

教学时间:第九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回顾作者及作品: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古。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

附录一:杜甫年谱(据朱鹤龄所编,有删节)

唐睿宗先天元年(712)甫生。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公年二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735)公自吴越归,赴京兆贡举,不第。

开元二十五年(737)公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741)公年三十,在东都(洛阳)。

天宝五载(746)公归长安。

天宝十载(751)公年四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

天宝十四载(755)授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往奉先。

肃宗至德元载(756)五月,自奉先往白水依舅氏崔少府。六月,又自白水往鹿州。闻肃宗即位,自鹿赢服奔行在,遂陷贼中。

至德二载(757)四月,脱贼,谒上凤翔,拜左拾遗。疏救房殖,上怒,招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救之,获免。八月,墨制放还郴州省家。十月,上还西京(长安),公扈从。

乾元元年(758)任左拾遗。六月,出为华州司功。冬晚,离官,间至东都。

乾元二年(759)春,自东都回华州。七月,弃它西去,度陇,客秦州。十月,往同谷。十二月,人蜀,至成都。

上元元年(760)公在成都,卜居浣花溪。

代宗宝应元年(762)公居成都草堂。七月,送严武还朝。未见,西川兵马使徐知道反,因人梓州。冬,复归成都,迎家至梓。十二月,往射洪南之通泉,皆梓属邑。

广德元年(763)在详州。是岁,召补京兆功曹,不赴。

广德二年(764)严武再镇蜀,春晚,遂归成都草堂。六月,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永泰元年(765)正月,辞幕府归草堂。四月,严武卒。五月,离蜀南下,自戎州至渝州。六月至忠州。秋,至云安,居之。

大历元年(766)春,自云安至接州,居之。秋,寓西闻。

大历二年(767)公在夔州。春,迁居赤甲。三月,迁壤西。秋,迁东屯。未见,复自东屯归壤西。

大历三年(768)正月,去夔出峡。三月,至江陵。秋,移居公安。冬晚,之岳州(今湖南岳阳市)。

大历四年( 7 6 9)正月,自岳州之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未见,人衡州(今湖南衡阳市人夏,畏热,复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公年五十九。春,在潭州。夏四月,避臧玠乱入衡州。欲入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泊方田驿。秋,舟了荆楚,竟以寓卒,旅殡岳阳。

2.背景链接:

大历三年(768)春,杜甫从夔州出峡,因兵乱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这年冬,杜甫从公安(今湖北公安)到了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冬,登上了岳阳楼。这首诗就是诗人登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

是年(769)诗人已五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贫病交加,再加上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着洞庭湖向南漂泊。

二、初读感知

⒈听配乐朗诵,感受诗的意境。

诵读提示: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⒉学生诵读全诗,走进文本。

⒊整体感知:在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全诗。

三、揣诗句、入意境、品情感

⒈自由朗读品味首联的情感。

⒉“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终于登上早年就听说过的岳阳楼,本该喜悦,更多的是沉郁、苦涩。杜甫一生坎坷,虽从来没有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至今却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哪里还有喜悦?若是喜悦之情,就和结句的“凭轩涕泗流”连不到一起了。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蒂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

⒊赏析颔联的开阔意境。

⑴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⑵比较阅读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感受诗境。 

明确: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壮阔景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意境开朗壮阔。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更为宏大壮观。“坼”“浮”两字,可见洞庭湖的壮阔,分裂和动荡之感跃然纸上。

洞庭湖坼吴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

⑶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⑷根据诗句,展开想象,描述洞庭湖景象。

⒊赏读颈联,回味首联的意蕴。

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写出了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 

⒋赏析尾联:第七、八句写什么? 

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不仅有感于自已凄苦的身世,重要的是纵目远眺,更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难以抑止。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这才是诗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

⒌译文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

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象把吴楚东南隔开,

天地象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

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

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⒍总结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这首诗可以说是咏岳阳楼的绝唱。唐庚《子西文录》云:“尝过岳阳楼,观子美诗,不过四十字耳,其气象闳放,涵蓄深远,殆与洞庭争雄,所谓富哉言乎者。太白、退之辈,率为大篇(注),极其笔力,终不逮也。杜诗更小而大,余诗更大而小。”这决非过誉。

    注:这里指的是李白的《秋登巴陵望洞庭》(共100字)和韩愈的《岳阳楼别窦司直》(共460字)。

   

四、拓展感悟

⒈结合收集的登楼诗句,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问: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⒉比较阅读王之涣《登鹳雀楼》和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体会本诗意境的开阔宏大,艺术内涵的丰厚。

⒊配乐朗诵,体验诗歌艺术之美

五、链接

㈠写洞庭湖的佳句 

  1、刘长卿: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

  2、僧可明:水涵天影阔,山拔地形高

  3、许文化: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

  4、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㈡岳阳楼的名联: 

  ⒈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沧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⒉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与言诗。 

  ⒊洞庭西下八百里; 淮海南来第一楼。 

  ⒋四面河山归眼底; 万家忧乐到心头。  

  ⒌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 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 

六 .课外拓展延伸

以“走进中国诗人的‘登楼’世界”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温屿

[登岳阳楼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高中化学选修5《卤代烃》教案设计

2.高二《劝学》教案设计

3.高中化学选修5《苯 芳香烃》教案设计

4.高中化学选修5《脂肪烃》教案设计

5.人教版匆匆教案设计

6.人教版《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7.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

8.高二选修1物理第四章单元测试题

9.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

10.化学选修5《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