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发布时间:2016-2-20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南京天印高级中学 梁民伟

江宁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说课”大赛一等奖

说课设计:

(一)教学分析

(二)教学目标

(三)教法、学法

(四)教学流程

教学分析:

在学生可以借助手头参考资料或网络获知很多有关课文信息的情况下,如何带领学生走进83年前的世界,体味一个清高而又因为大时代的影响而有一点迷惘的知识分子的内心,是我在上这篇课文之前首先考虑的问题。其次,这一专题的标题为“慢慢走,欣赏啊”,这似乎也在暗示我们要教会学生由表及里、由外化的语言到蕴籍的情感渐进式把握。另外,文学说到底还是人学,再美的文字如果不能承载丰沛的情感它是没有生命力,而对这些丰沛情感的把握体悟也是我们领略文学之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我想在这里就可以把它解释为“走进心灵”。有鉴于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涵咏品味,走进心灵”。而且,也因为这是一篇宜咏宜诵,宜深宜浅的文质兼美的散文,所以在具体上课的过程中,我也会以这篇课文为示范,按照五个步骤,教会学生如何“涵咏品味”散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理解掌握通感等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涵咏品味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作者心灵

教学难点:

揣摩优美词语、感悟情景交融、走进作者心灵

教法学法

质疑探讨、涵咏品味

教学流程

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创设情境 学生活动

内容设置 印第安人行走的速度很快,不过每走过一段距离,它都要停下来看看天空悠悠的云,跳跳舞,他们说:我们慢下来,是因为我们在等待灵魂赶上来。

听讲

感悟

内容引申 由印第安人前行途中常常停下等待灵魂跟上来引入,切入“慢慢走,欣赏啊”的主题,交待学生,对于一篇优美的散文来说,我们更需要慢慢欣赏。如何才能慢慢欣赏呢?我们以朱先生的《荷塘月色》为示范。

涵咏品味方法之一:意读全文 学生活动

问题设计 1.清除杂念,带着初步感知的情感在音乐的伴奏下自由朗读文章。(配《春逝》)

2.学生自由意读文章。

3.老师以第一段为例作意读示范。

4.鼓励学生意读以下段落。可以只读一段,也可以读上几段,更可以一直读到底。(配乐)及时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配乐

意读

内容引申

涵咏品味方法之二:知人论世 学生活动

问题设计 1.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2.“朱自清”名字的由来。

3. 朱自清的才华。

4.老师第一次听到朱自清的名字并产生敬意的原因。

合作

探究

内容引申 1.今天我们读的是朱自清的名篇。我想知道一下同学们对朱自清的了解有多少。

朱自清有一篇散文叫《我是扬州人》,但其实他不是扬州人,只是从5 岁起便定居扬州。,他出生在江苏东海县。

而他的祖籍,则是诞生过鲁迅的??

他的祖籍是诞生过鲁迅、蔡元培、王羲之、秋瑾等名人的绍兴。

2.“朱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朱自清先生的胞弟朱国华曾有过这样的回忆:“父亲失业四十年,为了培养我们兄弟四人上学,借了三千元高利贷,利上滚利,无力偿还。大哥这时考上了北大预科,须读两年才能考本科。为了早日结束学业,为家中分担债务,他没有读预科,想了个办法,把名字“自华“改为“自清”,直接报考本科。这就是“自清”这个名字的由来。

3.朱自清的确才华横溢。

作为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和学者,他更以其灿烂的才华、绚丽的诗文以及辉煌的学术成就饮誉中外。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创作新诗, 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22年发表长诗《毁灭》,引起文坛关注。1924年,出版了诗和散文集《踪迹》。

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教授并任该校中文系主任时,年仅27岁!1928年,朱自清出版的散文集《背影》,奠定了他作为杰出散文家的基础。1928年1931年到1932年,他曾留学英国,回国后仍执教于清华大学。作为学者和教授的朱自清,他在古典文学、语文教育、语言学、文艺学、美学等学科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和建树,其中尤以古典文学和语文教育最为突出。

4.作为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朱自清也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1920年他于北京大学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做了5 年的中学语文教师,他的教学和为人极受中学生欢迎和敬重。然而我第一次听说朱自清这个名字并对他产生敬意时,显然不是因为他曾当过中学语文教师,也不仅仅因为他是一名著名的学者、诗人,而是另一个原因。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第一次知道朱自清的名字,是在毛泽东的著作里。本来朱自清既没加入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一位有独立人格的自由知识分子,在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按理他是不太可能进入毛泽东的视野的。但是在新中国诞生前夕的1949年,他的名字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甚至是敬意,并写入了他的政论名篇《别了,司徒雷登》中。毛泽东这样写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最终,朱自清先生贫病交加,倒在了蒋家王朝最后一个冬天,也倒在新中国的晨曦之中。他死的时候年仅48岁。朱自清的名字因此载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他也因此赢得了我的深深的敬意!

涵咏品味方法之三:感性把握 学生活动

问题设计 这篇文章最打动自己的文字?

自主

探究

内容引申 写《荷塘月色》时的朱自清还是一名清华园的教授,但如果我们了解了朱自清后来的命运,我们今天读《荷塘月色》时,也许会另有一番感受吧。

涵咏品味方法之四:情理交融 学生活动

问题设计 由刚才学生把握的语言---第七节的《采莲赋》引入,探讨文章的感情。

1.为什么喜欢这段?

2.这一段在过去的高中课本里却是被删去了的啊! 为什么会删去呢?你们觉得该不该删?

3.文章究竟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4.为什么会是这样一种情感?

合作

质疑

探究

内容引申 这一段的确描写了一种很自由欢乐的生活。

文章究竟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引导学生细品文字,体会景物“柔和---》恬静---》苍茫---》幽僻”的变化过程,体会出作者心绪从不静---》求静---》得静---》出静的变化过程。作者时而烦恼时而愉悦,最后仍然摆脱不了先前的烦恼。全文的情感谢可以说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份情感呢?

这可能永远是个迷。但是,正因为这是个迷,所以,它为无数读者提供了品味、解读、思考的无限空间。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阅读,这就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涵咏品味方法之五:吟字品句 学生活动

问题设计 1.作者在描写月下荷塘时,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巧?

2.作者在描写荷塘上的月色时,写了哪些具体的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作者在描写这些景物时,运用了哪些技巧?

3.作者写荷塘四周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怎样的特点?本段的写景手法,有哪些特色?

合作

质疑

探究

内容引申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

荷香:微风过处……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颤动……一道凝碧的波痕。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却更见风致了。

月下荷塘: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月光:一泻无余,朦胧暗淡

青雾:轻盈飘忽

荷叶荷花:安谧恬静

灌木的黑影:阴森恐怖

杨柳的倩影:秀美可爱

虚实结合、衬托手法

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树木繁多蓊郁,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浓淡相间、量词运用

情感引导,启迪未来

情感引导,启迪未来 学生活动

问题设计

听讲

感悟

内容引申 朱自清在写这篇《荷塘月色》时,只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他当然不可能想到自己20年后的命运。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所体现出的高洁品格,却完全可以理解20年后朱自清所作出的选择。作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有过苦闷和彷徨,然而他一旦将祖国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他就毅然走向了时代的潮流,成了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6年10月,西南联大迁回北平后的两年是黎明前最为黑暗的时期,却是朱自清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面对一个行将灭亡的腐朽政权,贫并交加的他自己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民主斗争的洪流,并以大义凛然的骨气,写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壮美的诗句!他瑰丽的诗文成了永远流传的文化珍宝,他朴素的名字成了万代敬仰的人格丰碑!

[《荷塘月色》教学设计(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1.荷塘月色课件

2.《荷塘月色》课件

3.《荷塘月色》教案

4.《荷塘月色》的课件

5.《荷塘月色》教案怎么写

6.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

7.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教案

8.朱自清荷塘月色教案

9.荷塘月色教案【推荐】

10.荷塘月色教案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