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2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雨霖铃》教案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的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尽情铺写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 讨论法;

3、 点拨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江淹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许多写离别的诗句词句,大家知道的有哪些呢?

参考:“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其实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别”的呢?--板书[雨霖铃]

二、 词人简介

问:关于柳永,大家了解的有多少,谁来给我们说说看?

明确: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因为他排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词人,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他的作品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

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一生仕途坎坷,终生穷困潦倒。他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其词多描绘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且以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为特色,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他的《乐章集》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被称作“宋金十大曲之一”,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这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词。

三、 诵读指导

1、现在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来为大家朗读下这首词。

(朗诵指导:要带着感情朗读

a、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

b、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d、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e、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f、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加以补充)

2、教师自己示范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赏析全词

这首词语言文字方面的理解,参考注释。本课重点赏析这首词的内容和写法。词作分为上下两阕,上阕写临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下阕写离别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一)、赏析上阕。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追问:我的一个朋友说这三个句子就和平时写日记一样只是在开头注明“时间、地点、天气”,没有别的作用,果真如此吗?

明确: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补充资料:寒蝉、长亭、骤雨初歇(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寒蝉: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情感基调。

长亭:

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词人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意彻骨。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魂!

总结: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提问:现在大家都发挥自己的想象,我们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时的情景。

明确:在那样一种令人黯然销魂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的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也就流于词中。而当船夫催促起程之时情深意浓的恋人将会有何表现呢?他们没有柔情蜜意,也没有叮咛嘱托,唯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明确:这是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

这种白描手法,通过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惟妙惟肖地表达出来了。这也正是柳永的高明之处,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情怀。

4、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1)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2)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那浩渺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这样,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

“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

上阕重在写离别前的依依不舍的情景。

(二)、赏析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1)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2)联系中国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明确: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为一体,这自然是特别悲苦凄凉,也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再看此时的柳永,他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一切也只能是尽在不言中。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明确: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初一看,似乎“杨柳”、“晓风”、“残月”构成了一幅非常好的图景,而其实这都是些最容易触动离愁的东西。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折柳送行,取其依依之态。另外,“柳””留”谐音,折柳赠人有挽留之意。所以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清秋的晓风是凉的,恰合别后心境的凄凉,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因此“杨柳”、“晓风”、“残月”的组合恰好构成一种令人痛不欲生的风凄凄和月凄凄的悲凉景象,一下子使画面扩展开来,生动真切地表达出词人离别京都、离别佳人之后的那种无边的孤寂、冷清和忧伤,使读者不得不为词人的不幸身世而忧断衷肠。在艺术上,这两句虚拟的景物和人物的心情高度融合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语不涉难,苦不堪忧”景情交融的艺术效果。这使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全班齐读)

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参考: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

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五、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感情再来朗读一遍。

六、布置作业

背诵《雨霖铃》并预习《念奴娇赤壁怀古》

[《雨霖铃》(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高二《劝学》教案设计

2.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4.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

5.人教版必修五英语课件

6.雨霖铃教案

7.人教版匆匆教案设计

8.人教版《山中访友》教案设计

9.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10.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