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7-28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药

--鲁迅

教学目的: 

一、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二、通过课文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三、通过课文学习分析情节结构(特别是双线结构)和归纳主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①理解深厚的思想内容。

②双线结构的安排及用意 :以明线和暗线、气氛描写为人物和主题服务 。

③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深刻的思想内容。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 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二、 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导入新课: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人有病是要吃药的,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像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许多革命者和仁人志士,都在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有一位作家,他用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反映了这一现实。什么样的药才是救治中国的良药呢?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他找到这剂良药了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鲁迅先生的小说《药》。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一单元。本单元是小说单元,也是本期学习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小说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小说的情节和主题。要求了解:1.情节的定义;2.情节包括几个部分;3.阅读小说时对情节要注意的三个“是否”;4.主题的定义;5.分析主题时要考察的三要素和两要点。下面我们将以这些知识来指导我们阅读分析《药》。 

    教师板书课题、作者并释题:“药”是用来干什么的?(医治人们病苦,疗救社会)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小说的思想内容是否能回答这个问题(留下悬念,待学完本文后讨论)。 

研习课文:

一、初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要求: 

    (1)请把能体现小说时代背景和社会政治情况的有关人物服饰、语言、环境描写的文句勾画出来。 

教师巡堂点拨,逐步缩小范围(尤其是环境描写方面的),引导学生把“思考和练习”一的1-4句画出即可。 

《药》的景物描写:

      第一部分开头,写“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景物是这样的单调和阴暗,一方面写华老栓爽快和充满希望的心情,形成十分鲜明的对照,另一方面为夏瑜的牺牲制造了沉寂肃杀的气氛。 

      华老栓出发买“药”,“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和买“药”回来时,“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是用景物烘托把华老栓的心理活动“精神兴奋和对儿子的命运充满信心”突出了,这就更好地突出了华老栓的愚昧。 

      第四部分描写了寒风、枯草、秃树、乌鸦等景物,制造了一种很强烈的悲凉气氛。既烘托了两位母亲极为凄惨的心情,又能激起读者对革命者的悼念,对受害者的同情。

    (2)讨论:作者通过上述描写,反映了怎样一个典型环境?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文反映的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一方面是清政府对革命者的残酷镇压;另方面是革命者绝不会因遭受挫折而消沉。(完成“思考和练习”一)

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 

      《药》是描写辛亥革命时代的作品。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严重脱离群众的,空想依靠少数人的力量(包括用恐怖手段)代替群众的革命运动。1907年,光复会的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此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于绍兴城的“古轩亭口”。

鲁迅对他们的被害很是悲痛,同时又结合自己的经验,深感人民不觉悟,革命是不会成功的。“五四运动”前夕,在俄国十月革命的感召下,鲁迅为了“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以秋瑾被杀害的事件为背景,写了《药》,正确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历史教训。启示人们:只有发动群众,革命才能成功,中国才能得救。

二、再读课文,理清本文的情节结构。 

    “所谓情节,就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学生第二遍阅读课文时要求准备: 

    (1)讲述《药》所包含的两个故事,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展变化与结局交待清楚,要给小说的四个部分各拟一个小标题。 

    (2)讨论:《药》的情节包括几个部分;比较两个故事叙述方法上的区别。 

    (3)讨论:小说两条线索是怎样连接、交织、融合在一起的。 

    在以上讲述和讨论过程中,教师订正、筛选学生的语言,板书小说明、暗并行的双线结构图,同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三第一部分。

情节结构:

一、明写华老栓买“药”,暗写夏瑜牺牲。 

      开头写阴暗气氛,接着写华老栓拿着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血汗钱去买“药”的情景,然后写他怀着无限希望回家。                                          ──情节的开端 

二、明写华老栓夫妇煨“药”和华小栓吃药,暗写革命者夏瑜的血被吃。 

      从华老栓夫妇煨“药”和看着华小栓吃“药”的描绘中,可以看出他们爱子心切和深信人血馒头是治病的良药。华小栓吃“药”的情景和他吃“药”后的咳嗽,预示着华小栓的悲剧命运。

                                                                 ──情节的发展 

      驼背五少爷到茶馆,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 

三、明写刽子手和茶客们谈“药”,暗写革命者在狱中的英勇斗争。 

      开头写华老栓的辛勤劳动,接着写“闯进”来的一副凶相的刽子手康大叔,他先自欺欺人地吹嘘“药”,又怀着炉羡的心情介绍了他的同伴牢头阿义和出卖革命者的夏三爷,然后作者又借他的口讲述了夏瑜的英勇无畏和坚贞不屈;而驼背五少爷等人对他叫嚷的反应,则再次反映了各阶层群众愚昧的精神状态。                                 ──情节的高潮 

      这一部分人物最集中,作者把不同人物都清晰地刻画出来了,在这么多的人物中,竟然没有一个略表同情的,作者从深沉的悲痛中暗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四、明写华大妈和夏四奶奶上坟,暗写革命者死后的寂寞与悲凉。 

      作者写了华大妈因儿子吃了“灵药”,仍不免一死的悲哀与空虚,并刻画了夏四奶奶伤心羞愧的感情,反映了夏四奶奶对儿子的不理解,同时也写了华大妈对夏四奶奶的关心。坟场的景物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花圈的描写则表现了革命的希望和作者对革命的关心。

──情节的结局 

      两条线索通过刑场、茶馆、坟地等场景由连结到交织,最后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者之所以把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作明线来写,而把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作为暗线来写,是由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所决定的。把明线暗线交织在一起写,特别是选择华老栓的小茶馆作为主要场景,让各种人物聚集在一起,可以简明地表现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和各自性格,使情节集中,结构严谨,更好突出主题。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药》的“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 

一、华老栓(《药》的主人公)--当时社会中一部分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的代表

1、华老栓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经济困难(如,“满幅补钉的夹被”见215 页),地位低下(如,“两个眼眶,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 

2、华老栓有哪些性格特征? 

    愚昧、落后。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儿子的病,他能为买到这种药深感“爽快”(如,211页对他“……觉……变……得……有……”这些充满信心的神情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2),感到“幸福”(如对他“……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的心理描写。完成“思考和练习”四、3),他只关心儿子,对革命不关心更不理解,不知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见“……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麻木、无知。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格(见:高潮部分对老栓的外貌、动作的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开端部分有关对老栓的动作描写;如,“老栓接了”显得庄重,“抖抖的装”显得激动,“按了两下”显出小心瑾慎,这些都联系着他内心活动显现着性格;再如,“吃一惊”不但写出场面的可怕,并显现了老栓的胆怯,“按一按”写出了老栓的钱来得不易和对钱的珍惜,以及对儿子医病的渴盼,“摸出洋钱,抖抖的想交”写出了他对钱珍惜及惊惧神态,又“不敢拿他的东西”更体现了他的胆怯与善良及其矛盾心情),应当说这些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 

他拮据的生活,卑贱的地位,久病的独子,渺茫的前途,确实令人同情。他愚昧麻木,极端自私,为封建统治者长期奴役的产物,他不敢同命运抗争,逆来顺受,确实令人可憎,所以作者对他既同情又批判。“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3、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他的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长期统治造成的。 

二、夏瑜(《药》的主人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的形象

    分析之前,教师可介绍一些夏瑜这个人物形象的背景材料(补充资料四“关于秋瑾烈士被害和《药》的创作”以及补充资料五“关于《药》的素材”)并适当讲解一些生活原型与艺术典型的关系。分析夏瑜时应紧扣课文进行分析。 

    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 

1、夏瑜的身分、家境和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家境贫寒,对革命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而献身的精神(见高潮部分)。 

2、作者对他的态度怎样? 

夏瑜的牺牲,只是给母亲带来了悲哀和羞愧,给华老栓提供了一味假药,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这一惨痛事实,一方面极其深刻地揭露封建统治者对广大人民思想毒害的严重程度,一方面也显出辛亥革命的失败,是与资产阶级革命者脱离群众分不开的。

    作者既赞扬其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同情;但他的牺牲并非毫无影响。(参见高潮和结局部分) 

三、康大叔--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  

1、他的身分与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是封建统治阶级统治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夏瑜的凶手,但还不是罪魁祸首。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刽子手。(其间可联系人们对他的“笑”和“敬”的后面隐藏着“怕”来分析,适时完成“思考和练习”二) 

2、康大叔有哪些性格特征? 

    他凶暴、残忍、贪婪、无耻(可用关于对他的语言、装束、动作描写,尤其是那些动词的使用来分析,如:嚷、抢、扯、裹、塞、抓、担、捏、哼--表现了他的凶狠、贪婪;闯、披、散、捆、嚷--表现了他的蛮横、凶暴。并通过对作者选词的推敲,同时完成了“思考和练习”五) 

    作者以鲜明的爱憎描写了以上三个人物,也可说是三类人物的典型;即,资产阶级革命者、人民群众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情节的设计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借麻木的民众唤醒民众的麻木,借凶残的刽子手控诉刽子手的凶残,借失败的革命者剖析革命者的失败,正是这几个形象在体现主题上的深远意义。

四、阿义──封建统治阶级的帮凶 

      凶残、贪婪、顽固: 为了榨取夏瑜的油水去盘问夏瑜,听到夏瑜的宣传,竟打夏瑜的嘴巴,等夏瑜牺牲后,拿走夏瑜身上的衣服。 

五、夏三爷──出卖灵魂的势利之徒 

      卑鄙自私:为了独得赏银,丧心病狂告发侄儿,显示了他维护封建统治的反动立场。 

六、死者的家属和茶客(华大妈、华小栓、夏四奶奶、驼背五少爷、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 

      他们精神麻木、愚昧落后,是封建统治者施行愚民政策的结果。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一、归纳《药》的主题。 

二、联系《药》的情节初步理解阅读小说时要注意的情节设计的后两个“是否”。 

    教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两节课的授课内容后,布置学生讨论以下四个讨论题。 

1、《药》的主题是什么? 

    在学生分析小说主题时,教师应按单元知识向学生提出:“首先要从人物、情节、环境出发,进行认真的考察。”“其次,还得了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创作小说的动机。” 

    在讨论时学生可能提出多种见解,教师也不妨将教参“补充资料”的五种提法出示(见教参),以引起学生讨论。我们的意思是赞成课文的见解,因为其中注意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药》的主题可作以下 概括: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它通过“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作品反映了当时残酷的现实,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2、根据本文主题,谈谈你是怎么理解作品把夏瑜的英勇献身作为暗线来安排?这样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好处?(答案见教参) 

3、《药》的标题有什么作用? 

    揭示主题。(见教参)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应照应起始课释题时留下的悬念来作结。

三层含义:

1、人血馒头不是药,这迷信的结果,只会使人早日丧生。 

2、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药,救不了社会的病苦,唤不起愚昧群众的觉悟。 

        3、真正疗救中国──华夏,只有舍此另找新药,能根治脱离群众这一症结的新药。 

    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 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一个“药”字,不仅简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鲁迅在小说中指出:人血馒头是医不好小栓的痨病的,辛亥革命也医治不了社会的病症,只有充分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唤起人民的觉悟,推翻整个封建制度,才是改造旧中国,拯救劳动人民的良药。这就是鲁迅用“药”作这篇小说题目的用意。

4、单元知识短文中指出:“阅读小说时,要注意情节的设计是否有力地表现了人物性格,情节的发展是否由人物性格的内在力量所推动,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否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联系《药》的情节发展谈谈你的一点看法。 

    这些问题的回答应当说都是肯定的。第一个“是否”由于在分析人物时学生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里讨论可着重讨论后两个“是否”。教师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课文第四部分(结局)为例来研究,一方面易于达到目的,另方面也可加深这部分思想内容的理解。根据讨论情况,教师可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1)第四部分(结局)为什么会出现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这个情节 ?为什么在夏瑜的坟头上会出现花环这一细节? 

    由于小栓的病未能对症下药,死是必然的。两位母亲在“这一年的清明”要去上坟,正是母亲对亲子之爱驱使;至于坟头上要出现花环,不但是为了展示华大妈和夏四奶奶的愚昧不理解,更重要的是革命者夏瑜的思想行为并非毫无影响的必然显现。因此说华大妈、夏四奶奶上坟以及夏瑜坟头上的花环这一情节和细节的出现,都是由人物性格的力量推动的。学生只要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可说对情节的发展与人物性格的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 

    (2)为什么夏四奶奶上坟时,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脸上出现“羞愧”? 

    因为,一方面她不理解她儿子的行为是革命的,另方面她又怀念被清政府杀害的儿子,但又怕人发现,她的表情,正是她这种内心隐秘的矛盾心理的反映(完成“思考和练习”四、4)学生只要能谈得出或理解到这些,就是对人物的行动和行动方式是由其独特性格决定的有了初步理解。 

5、关于《药》中人物姓氏的理解:

      华夏两家,合称“华夏”,中国古代称“华夏”,华夏两家代表中国,中国那时候就那样子;辛亥革命脱离人民,人民落后不觉悟。但如果不是为着暗喻中国,“秋瑾”勿须叫“夏瑜”,华老栓一家不一定非姓“华”不可。

6、《药》的语言: 

      小说的语言准确、精炼,表现了作者卓越的语言才能和严肃的写作态度。 

      如写夏瑜的话,只有两句“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可怜!可怜!”便写出夏瑜的民主思想和襟怀。

      写华老栓到刑场的情景,用“退”“寻到”“蹩进”“立住”恰当地表现了这个善良的劳动者惊惧的心情。                                                        ──动作描写

      写刽子手卖人血馒头时,用“摊着”“撮着”两个动词准确刻画出凶狠、贪婪的形象。

──动作描写

      用“嚷”“抢”“扯”“裹”“塞”等动词,极其准确地写出刽子手对老栓粗野的态度和不耐烦的心情,用“抓过”“捏一捏”写出刽子手接钱、数钱的熟练动作和丑态及凶恶的灵魂。

──动作描写

      写康大叔到茶馆时,用“闯”“嚷”两个字,表现出刽子手在城市贫民和小市民中间那种目中无人的粗野行径,描写康大叔的衣着时,用“披”“散”“捆”三个动词,刻画了刽子手的流氓形象。                                                            ──动作描写

      老栓要去买馒头时,从老伴手里接过一包洋钱“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路口遇见几个人后又“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这才“仰起头两面一望”,准确表现了华老栓谨慎小心的性格。                                                ──动作描写

    华大妈听到康大叔提起小栓的“痨病”时,就“变了一点脸色,似乎有些不高兴,但又立刻堆上笑,搭讪着走开了”。形象描绘出善良而无知的老妇人对儿子的疼爱和对康大叔无可奈何的心理。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7、布置作业

本文结构图:

     时间:秋天后半夜   当天清晨     当天上午     第二年清明 

                       一              二              三             四 

 ┌─华──→  买药───→ 吃药───→谈药──―─→ 药效──―――――──→揭露封建统治 

 │  家               │           │          │           │                                      阶级愚弄人民 

 │  故(明线)    │           │          │           │                                        (软刀子) 

 │  事               ↓            ↓          ↓           ↓ 

《药》     人血馒头     刑场(连结)   华家(交织)  茶馆(汇集)   坟场(融合)─→批判资产阶级 

 │      (纽带)       ↑           ↑          ↑           ↑                                     旧民主主义革 

 │  夏                │           │          │         │                                      命脱离群众 

 │  家(暗线)      │           │          │          │ 

 │  故                │           │          │          │ 

 └─事──→夏瑜牺牲─→ 瑜血被吃─→夏瑜被谈─→ 夏瑜影响───―――→控诉封建统治

                                                                           阶级镇压革命 

                                                                                                          (钢刀子)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主题)       

明暗线结构正是本文的结构特点。《药》的主要情节由明、暗两条线构成,华家的故事是明线,夏家的故事是暗线,从而构成下页的结构图:由结构图所见,双线连接的物是人血馒头,而双线连接的人则是康大叔。

《药》 

    中│─→买“药” 

    心│─→煨“药”、吃“药” 

    事│─→谈“药” 

    件↓─→吃“药”的结果 

药 

      ┌药。老栓夫妇用辛勤挣来的钱去买人血馒头,认为它是治病良药。 

《药》┤药? 小栓吃“药”后还是死了,这药成了个大问号,说明他愚昧麻木 

      └药! 鲁迅把华夏两家的悲剧写成小说《药》,用它揭示了人们的病苦, 

            起到了唤醒群众的作用,是剂良药! 

                                            浏阳九中  李淑辉

 

[药(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4.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5.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6.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7.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8.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9.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10.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