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9-2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揣摩生动的细节描写。

 2、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小猫的淘气可爱和大猫的古怪性格,激发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

学习文章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段意,并用串连各段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中的主要内容。

 复习:

1、给下列粗体字注音。

诅骂(    )怅然(      )怂恿(      )(        )

蜷伏(        )一缕(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 研读课文第三部分内容。 

1.默读第15、16段。 

思考: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为什么还要收留它?

思考:②对第三只猫的厌恶,作者写了这样几句话:“大家都不大喜欢它”“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几句话在表现的角度上有什么不同? 。 

讨论归纳:

2.学生自由诵读第17-29段。 

①提问: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

②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 语句“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使用了什么手法,作者要表达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

③、“凝望”是何意?(目不转睛地看)。猫究竟为什么要“凝望”鸟笼呢?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

④我的判断是否准确?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

3.学生齐读第30-34段。 

①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②、事情澄清后,“我”心里十分难过,作者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齐读第30、31段。

学生讨论回答后归纳:

③思考,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哪些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并仔细体会这些词语的含义。 

④体会:“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也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⑤思考: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

四、再次跳读课文,想一想,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讨论后归纳:

1、情节曲折,结构严谨。文章围绕中心叙写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以养猫的亡失为线索都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三个故事又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组成一串,构成一段家庭养猫的悲剧史: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层层推进。

 2、首尾呼应和伏笔的设置。衔接呼应表现为: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末了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开拓深意,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弥合。伏笔的设置表现为: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所以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三、延伸迁移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人误解过?把事情经过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并和同学讨论一下,怎样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

四、课堂总结

本文写的是猫,作者却巧妙地借物抒情,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本文组织材料的特点是前后连贯、首尾呼应,文章在结构上严丝合缝,条理清晰。 

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

2.熟读全文,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感情 

3、写一篇读后感 

参考答案

一1.①指名回答后归纳: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对弱小生命的关爱。②第-、三句话是-般人的角度,第二句是个别人的角度,足见第三只猫被人厌恶的程度。 

2.①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这当中前:五个情节是详细述谈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②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到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表示猜测,因为这而判定猫吃了鸟,突出我的主观臆断。 

③、想当初,那只猫就像一个孩子,被人抛弃,无家可归,在冬天的早晨,几乎为冬寒与 饥饿所杀。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 在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悲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④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3.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屋檐上。“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②这是我的忏悔。同时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不能主观臆断,否则,就会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补救的严重过失。

③作者用了“难过”一词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④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负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下去,“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在结构上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特点。 

⑤写花白猫、小黄猫是为详写第三只猫(可怜猫)作必要的铺 垫,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猫(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猫》优秀教案

4.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

5.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6.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7.音乐剧猫教案

8.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春》教案

9.人教版七年级《秋天的怀念》教案

10.人教版必修四数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