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解牛(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1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庖丁解牛

                      汉寿二中  王斌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 

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4、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授: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 导入:

我们学过、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买椟还珠”。这些

寓言故事不仅给增添了我们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们从中受到很好的教益。今天我们

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二、 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 解题: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庄子   

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之道的关键。

四、 串讲第一、二自然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

2、 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3、 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4、 学生巩固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串讲三、四自然段。

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课文巩固词句。

三、文言知识归纳。

1、归纳“为”“乎” “于”“道”“解”“族”等虚词、实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一个是做的意思;后一个,因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④而况大軱乎!(表感叹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于形容词词尾,助词。)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处所)

    (4)道

    臣之所好者道也(自然的规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思想、学说)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⑤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⑤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5)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答、解释) 

    ④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解救、消除)

   (6)族

    族庖月更刀,折也(众)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交错聚结的地方)

    士大夫之族 (类)            

    ④族秦者秦业,非天下也(族灭)

2、古今异义:

        无非: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副词,只,不外乎 

       天理: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依乎天理) 

             今义--(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 

做“天理”。   

(2)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 

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因其固然)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难为:古义----很难下刀。

      今义----使人为难。

3、通假字 

       向--响(砉然响然)    

       盖--盍,何,怎样。(技盖至此乎?) 

       善--缮,修治。文中指拭擦。(善刀而藏之。)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以无厚入有间(很薄的刀刃)

5、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

6、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纯熟高妙,做事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熟练的地步。

       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第三节

一、 理清思路。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二、 研习全文。

A、讲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定学生诵读该段,其他学生思考并概括该段中心。

2、 该段中心?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3、 第一句“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主要作用是什么?

简要交代人物事件。 

4、 庖丁解牛的技术怎样?该段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技术超凡入圣。

作者从动作和摹声两个方面表现庖丁解牛技术的高超的。

动作:手、肩、足、膝四个部位的动作,组成一幅完整的解牛图。记叙这四个动

作,突出庖丁手脚利索,活画出这位厨师的姿态。

摹声:动作不仅熟练,而且富于节奏,具有美感。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

5、结合生活实际,宰牛是异常残忍之事,但庄子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写解牛时不闻牛惨叫,只能听到悦耳的刀声,暗示了牛在毫无痛苦的情形下被“解”了,说明庖丁的技艺确实出神入化。同时读者会产生急切了解庖丁的绝技是如何取得的念头。所以,从结构上看,写这个场面既形象再现了庖丁技艺高超,又为下文申述其技艺高超的原因做了自然的铺垫。 

B、 讲习第二、三自然段段。

1、指定学生诵读这两段。

2、概括这两自然段的中心。

       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

    第三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

3、质疑、释疑。

【1】第二段写文惠君的夸赞和提问,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技盖至此乎”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因此又起到过渡下文的作用。

【2】第三自然段中“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在该段中的作用是什么?

庖丁首先说明自己追求的是“道”的境界,已经超过技术层面。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3】庖丁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⑴“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⑶“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4】庖丁三年之后,就不把牛看成一头整牛,是不是他后来看问题片面了?

         不是,因为他对牛的生理结构已经烂熟于心了,因而可以自由的拆卸了。从对整头牛的感受发展到零碎牛的感受,实际反映庖丁技术的精进。 

【5】到现在,庖丁是凭什么感触牛?

          不是凭五官的感觉来感触牛,而是凭自己的感受来感受牛,这也说明庖丁解牛的技术由熟透到达升华的境地。  

【6】庖丁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的外在表现是什么?

“刀十九年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7】达到“道”境即把握牛的自然规律的方法是什么?

“依乎天理,批大隙”,“导大窾,因其固然”,“以无厚入有间”。

【8】“道”境的内在本质是什么?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9】最后,庖丁讲到达于“道”境之后的谨慎态度。

“每至于族”,他仍然会“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保持着警戒和惊惧之心,动作也是轻微而迟缓的。即使成功解牛之后,在满足的同时还要小心地把刀擦拭干净,收藏起来。 

【10】对比良庖(割)、族庖(折)、庖丁(解)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用意是什么?

通过良庖、族庖、庖丁的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同时也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道”的重要。

三、最后,文章以文惠君赞叹作结,既肯定庖丁言论的正确,又画龙点睛,点出文章主旨

------“得养生焉”,即庄子的一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四、探究主题:文惠君说通过庖丁解牛的启发得了“养生之道”。庖丁解牛与“养生之道”有何相通之处?怎样养生?除了养生外,庖丁解牛之道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普通意义的启示? 

牛的筋骨交错聚结就好像纷繁芜杂的社会,庖丁面对交错聚结的牛的筋骨,能够游刃有余,主要是因为他解牛时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人要在纷繁芜杂的社会里做到“游刃有余”,做到养生,就必须像庖丁那样:做事顺乎其理,毋强行,小心翼翼,虽踌躇满志但不得意忘形,锋芒毕露。

 “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可以得到以下的启示:  

1、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通过反复实践,不断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

律。 

2、面对困难,不应逃避,应找准问题的薄弱环节,勇于面对。 

3、处理问题时,应注意保存自己。

4、反复练习,就熟能生巧。 

5、做事要循序渐进。 

6、即使把握了事物的规律,但面对具体问题,仍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

五、写作特色: 

1、善于通过场面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如:“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轚踦,砉然向  

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庄子通过这个场面写活了庖丁解牛的境界。他手、肩、足、膝和谐并用,触、倚、履、踦等动作流畅自如,“砉然”“騞然”的声音高低错落、缓急有秩。他和谐优美的动作,进刀时富有韵律的音响,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庄子把庖丁解牛比喻成“《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简直是一次神妙的音乐舞蹈艺术表演。而庖丁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完成他的行为艺术作品。这一段连用了七个四字句,前四个句子写动作,后三个句子写音响,读起来也有音乐般的节奏感。 

    又如:“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这几句通过神态描写把庖丁的形象勾勒出来。庖丁遇到难解之处,神情惊惧,目光集中,行为迟缓;成功解牛之后,提刀四顾,踌躇满志。庖丁先后的神态既有变化,又有对比,非常传神。文章的第一段只见境界不见人,而这几句则把庖丁的形象具体化了,使人过目不忘。  

2、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 

如开头的解牛场面,使人可感,可见,可闻;庖丁论“道”,两次对比,解牛三个阶段,都是以生动具体的叙述吸引读者;良庖、族庖对比,也是借助艺术形象阐明抽象道理,尤其讲到攻克难关时,写心理、目光、动作、成功后的喜悦,有声有色,显示巨大的艺术魅力,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板书设计:

   庖  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

   丁                           第一层(2段):从文惠君的称赞引出庖丁

                                               的话。

   解 记叙了文惠君和庖丁的对话  第二层(3段):庖丁自叙解牛技术高超的

                                               原因。

   牛                           第三层(4段):文惠君“得养生焉”,点

                                               出本文主题,即庄子的一

                                               切顺乎自然的思想。

 

[庖丁解牛(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庖丁解牛教案

2.高二人教版《长恨歌》教案

3.人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雷雨》教案

4.高中化学选修5《卤代烃》教案设计

5.古代诗歌散文选修教案

6.《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7.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

8.高二选修1物理第四章单元测试题

9.高二选修《唐诗宋词选读》练习题

10.高二语文《师说》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