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兽》教学叙述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5-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来自:芝田鹭迹--小鹭的博客

第一课时

备课时,在网上找到了徐雪莉老师该课的教学设计B案。细阅后觉得有较可取的内容。比如她以雨果的名言“美丑对照原则”来分析各场景中的对比等,可以为我所用。但今天这第一堂课,我没有马上用它。

我觉得学生对原小说比较陌生,所以首先给学生简要介绍了《九三年》的概况和《炮兽》在原小说中的位置,然后从周六给学生补充《别伤害了金子般的心》回顾它有哪些场景组成引入到本文由哪些场景组成的思考。划分出三个场景后,再引导学生细读29页《在场景中生活》和略读《场景的功能》等有关内容。最后回到课文《炮兽》,分析它三个场景中的第一个场景。

对第一个场景的分析,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才分析了5自然段内容。

我是这么分析的:海明威那么一两百字就展现了军民撤退的壮阔画面,而雨果所写的画面简单说就是四个字“炮兽肆虐”,但雨果却写了那么多字。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先不管谁优谁劣,假设海明威看到雨果的《炮兽》会怎么说呢?若叫海明威给雨果改文章,海明威会把雨果文章中的哪些内容删去呢?现在我们就来当一回海明威,根据“冰山理论”把你认为1-5自然段中可以删去的内容全都删去。

学生删改后,1-5段只剩下了下面一点点黑字内容,红字统统需要删除(我在网上找的译本,与教材有异):

炮队里一尊二十四磅重弹的大炮滑脱了。

也许这是海上最可怕的事故了。航行在大海上的战舰最怕的就是这个。

一门大炮,挣断了缆绳后,就突然变成一头奇怪的、超自然的野兽。机器变成了妖 魔。这个庞然大物在轮子上跑动,像台球一样冲来撞去,随着船的纵横颠簸而起伏摇摆,来来去去,跑跑停停,似乎在沉思,接着又跑起来,像利剑一样从船的这一头冲到那一 头,快速旋转、避开、逃跑、直立、碰撞、打洞、扼杀、消灭。它仿佛是击墙的撞锤,而这个撞锤是铁的,墙是木头的。物质完全自由了,这个永恒的奴隶似乎在报复。我们所称作的没有生气的物体仿佛突然将内部的邪恶全部发泄了出来,它失去了耐心,暗暗进行古怪的报复。无生物的愤怒是最不留情的。这个狂暴的庞然大物像豹一样跳跃,像大象一样沉重,像老鼠一样灵巧,像斧子一样坚决,像涌浪一样出其不意,像闪电一样 骤然,像坟墓一样充耳不闻。它沉甸甸的,却像玩具球一样弹来跳去。它猛然作九十度回旋。怎么办?怎样控制它?

风暴会停止,飓风会过去,海风会停息,折断的桅杆可以更换,进水洞可以堵上,火灾可以扑灭,但怎样对付这个庞大而凶狠的铜家伙?拿它怎么办?

你可以叫狗听话,叫牛惊愕,叫蟒蛇迷惑,叫老虎害怕,叫狮子心软,但你没有任何办法来对付这个恶魔,这个挣开索链的大炮。你没法杀死它,因为它是死的,但它又是活的,它那险恶的生命是无限的。

它下面有底板,船使底板上下颠簸,大海使船上下颠簸,风又使大海上下颠簸。这个灭绝者又是玩具,受到船、浪、风的操纵,因此它的生命极为可怕。你拿这个机器怎么办?怎样才能预防它来去、回旋、停顿和撞击?对 船壳板的每一次撞击都可能将它撞破。怎样才能判断它可怕的迂回跑动?它很像是很有主见,但又时时改变主意,改变方向的炮弹。怎样才能避免必须避免的事?令人恐怖的大炮在跑动,向前,向后,向右撞一下,向左撞一下,迅速逃跑,令人猝不及防;它粉碎障碍,将人像苍蝇一样压碎。底板的摇摆不定使形势十分危急。怎样制服任性、倾斜的底板呢?船腹里仿佛关着霹雳,它时时想逃出来,就仿佛在地震的上空滚动着雷霆。

然后进一步询问学生,这些删除的内容,是些什么?作者怎么会写这些?用了哪些修辞?经过思考,学生发现这些删除的内容主要为作者的论述和联想,而联想的内容,又往往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写。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大致明白了雨果写场景之所以繁复是因为他喜欢议论联想形容,生怕读者不会想象,用的是加法;海明威写场景喜欢的是白描,不加修饰,几乎不用形容词,绝不议论,尽量客观,什么思想内涵让读者自己揣摩,用的是减法。

今天的教学,时间比较紧迫,作者是怎么样由描绘进入议论联想等,把小说写丰厚的,以及雨果这么写有什么优点,学生还没有明白。明天的课上,一方面要继续分析一二场景,另一方面要进一步琢磨作者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然后仿写。

今天课上还谈到了《桥边的老人》首段是静态场景,《炮兽》是动态场景的问题。

第二课时

我们首先把昨天学习的内容作了如下复习梳理:

如果说海明威写作场景不用形容词,不作主观议论,甚至也不作任何联想,用的是白描手法,轻描淡写,属于减法;那么雨果写作场景则大量运用形容词,大段主观议论,展开丰富的联想,用的是繁笔,浓墨重彩,属于加法。

雨果的联想是极具特色的。既思绪此起彼伏,充满气势,也带着浓浓的主观情感。比如第三段“这是物质获得了自由,也可以说这是这是永恒的奴隶找到了复仇的机会……正进行一种古怪的神秘的报复”,蕴含着作者的褒贬爱憎,似乎有一种弦外之音;“这个疯狂的庞然大物有豹子的敏捷,大象的重量……坟墓的痴聋”,从“炮兽”角度展开联想衬托“炮兽”的威武,“暴雨可以停止,台风会吹过去,……火可以扑面”,从“炮兽”和“人”两方面展开联想突出“炮兽”的难以制服,“你可以驯服一只恶狗,吓唬……软化一只狮子”,从“人”的角度展开联想,衬托“炮兽”的难以驯服。这些联想都构成成串的排比,显得非常有气势。同时,也暗示着,谁要是能制服它,那就太厉害了。所以又有了第五段一连串的疑问(这也是联想),更加突出了制服大炮的不容易。

今天的教学,主要分析了6-34段,也就是第一场景的后部分内容。其中第6自然段,是解释说明,15、16、22、23、24自然段主要是议论,其中22、23、24自然段表达比较有特点,值得注意,但这几段对于学习写作场景价值不是很大,我上课只是点到为止。我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了第7、8、9、13、14、17、18自然段的描绘。

第7段,我主要引导学生与海明威《桥边的老人》首段进行对照学习,发现这其中有相似处,用镜头来说,这里也是写人(炮手们)再写炮兽,最后又回到写人(炮手们)。这段的描述顺序和相关动词,非常有特色,我一一引导学生作了如下圈划:

铁链折断的时候,炮手们都在炮舱里。有聚集在一起的,也有分散的,都在忙着作未来可能发生的战斗的准备工作。船身前后颠腾的时候,大炮被抛向前,一直朝人群冲过去,头一下子就压死了四个人,然后被船身左右倾斜的力量拉回来,再推出去,又把第五个可怜的人碾成两半,再向左舷的船壁冲过去,撞坏了一门大炮。刚才听见的悲惨喊声就是在这时候发出来的。所有的炮手都急急忙忙地向楼梯奔去。炮舱里一转眼间人都跑光了。

第9、10、11段和25-31段主要是写场景中的人--船长和大副,我引导学生与18段的“那个年老的乘客”以及第二场景中的“炮队队长”对读,并引用雨果的名言“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来帮助理解。

按照上述思路赏析了第一个场景,总感觉将场景人为地分作了环境与人物两大块,这与新教材的新知识--“场景的知识”是相违背的。可能还是老教材的知识在作怪。下堂课在此问题上是要注意的。

[《炮兽》教学叙述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炮兽》教案

2.《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3.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4.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5.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6.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7.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

8.我喜欢教学设计教案

9.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10.《为学》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