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灭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1-1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勾践灭吴教案

教学目的

1、解《国语》的基本知识,重点了解其语言特点。

2、握文言词“知”、“复”、“既”、“劝”、“遂”、“当”在本文中的用法。

3、掌握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语。

2、培养直译课文的基本能力。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课文,简介《国语》。

清代蒲松龄有副对联--

                 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是颜迈为颂扬蒲松龄坚韧不拔的意志而作的一副对联。上联说的是秦朝末年项羽带兵渡过渭水,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终于击败秦军主力的史实;下联中“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苦心人”,指的就是卧薪尝胆,雪耻复仇的越王勾践(可以让学生答)。那么他究竟是如何忍辱负重、厉兵秣马,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灭掉吴国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勾践灭吴》。  

板书:勾践灭吴。

辨析:编年体--以年代为编写的序列。国别体--以不同的国家为编写序列。

补充:盖文王拘而演(演,演驿,推广。周文王拘于羑Yǒu里,将《周易》的八卦重为六十四卦。)《周易》;仲尼厄(厄,困厄。仲尼周游列国,到处碰壁。)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厥,乃,才)有《国语》;孙子膑(刖刑,古时砍掉脚的一种酷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传,流传。吕不韦是秦始皇时的相国,使其门客作《吕览》。始皇十年,以罪免职,后又奉命迁蜀,这时《吕氏春秋》才得以流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韩非多次以书干韩王,韩王不能用,于是作《说难》、《孤愤》,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很喜欢,因派兵急攻韩,得韩非。韩非至秦后,被李斯等所谗,下狱死。);《诗》三百篇,大底(大致)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史记报任少卿书》 

《勾践灭吴》被称为《国语》的压卷之作。 

二、介绍背景。

春秋末期,吴越常发生摩擦。公元496年吴王阖闾攻越,结果受伤在而死,死前叮嘱儿子夫差,一定要报仇,夫差练兵三年,于公元前494年大攻越国,勾践只得退守会稽山,此时的勾践,总共只剩下了5000人。 

本文叙述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三、学生自读课文。

阅读注意点:读准音,读顺句。重点注意下面这字的读音: 

会稽kuìjī 仇雠chóu 苑 囿yòu 暴pù露

四、疏通第一段。 

 (一)、找一学生朗读该段。要求尽量读出:勾践号令三军时的虽败犹昂扬的语气,对答文种既含蓄地承认错误又不失其君王身份的口气;文种从容镇定、侃侃而谈、敢于责备君王、忠贞和自负的口气。

(二)、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知,管理。如:知政、知县。我和他们共国管理越国的政事。

2. 贾人夏则资皮--贾,古时的商人者称商,坐者称贾。如:商旅不行。资,积蓄,储备。商人夏天就要储备皮货。 

3. 无乃后乎--无乃……乎,是文言固定句式之一。译作:恐怕……吧。

4. 何后之有--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句式完全相同。

5. 遂使之行成于吴--遂,终于。(遂迷,不复得路。)终于派文种动身出使吴国并达成了协议。 

(三)、教师分析时,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

(1) 先设想自己是勾践,被逼留于会稽山上,自己会怎样想和做呢?(事已至此,无力回天矣。乃献国书,进国资,两股战战,口结涕飞,仆地而求赦。)(或者:夫差小儿,欺人太甚,大仇不报,誓不为人。成败之机,在乎今日。--乃致众而誓,曰:“士可杀,不可辱。必与越国共存忘!”) 

(2) 文种最终要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呢?(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3) 在这么危急的时候,被大臣批评,你又会怎么做呢?(仰天太息,曰:“寡人鄙,未能远谋,诚有罪,请恕之。天欲灭我,我亦无所用焉。” 

五、疏通第二段。

1、教师:以前我们总是先解释讲析,后提出问题供大家思考,现在我们换一种方式,先提出问题,大家从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检查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如果我们把勾践采取的措施归纳为对已、对吴、对民三类的话,请问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对已:卑事夫差、“卧薪尝胆”、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对吴呢?--麻痹之(宦士三百人于吴) 

  对民呢?--以民为本(制订“婚姻法”,鼓励生育,提高人口素质;招览纳士;轻徭薄赋;整顿军纪) 

   2、找一学生“当老师”,讲台上为全班讲析第二段。

   3、教师强调: 

 其--自己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连词,表示结果、用途、目的。 

      中原--这里指原野。 

      更--改正。更衣:如厕,上厕所。 

      吊--慰问。   有喜--讳饰语 

      去--废除。    事--侍奉    宦--使……为官    为--充当 

民无所移--百姓没有地方迁移。

将不可改于是--将不可以改变这种局面。于是,在这种局面上。是,这。(此“于是”与现代汉语不同。例:◎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不可失也已--千万不能够失去。也已,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有两个或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只译后一个即可。(例如: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服,使动用法,使……臣服。古代讨伐一个国家,使之臣服就可以了。

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去,使动用法,使……离去。夫差与越国订立了盟约,让文种离开了。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

2. 练习二(知、复、既)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旧课。 

1. 检查复习情况 

2、评讲作业

二、疏通第三段。 

(一)、重点字词句的强调:

  至于--古今异义,到达    广运--东西为广,南北为运。致--召集  

  取--通“娶”    丈夫--男子   免--娩   豚--小猪   饩与忾的辨析 

  政--通“征”    必哭泣……如其子--介词结构后置    洁、美、饱--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国之孺子之游者--定语后置

(二)、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其,自己,自己的。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

2.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以,以致,导致。以致百姓的白骨裸露于原野。

3.寡人请更--更,更改,改变。我请求你们允许改变治国的策略。(也有人说是指改正错误)

4. 宦士三百人于吴--派三百个士做吴王的仆隶。宦,帝王的仆隶。这里做动词用,译作:让……做帝王的仆隶。

(三)、教师:从这两段中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勾践主要采取了三十六计的哪些策略呢?

(附三十六计:满天过海、围魏救越、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混水摸鱼、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

    苦肉计--暗渡陈仓-- 

(四)、 学生熟读这两段。教师巡视,解决学生遗留的问题。 

三、疏通第四段。

(一)、 如果你是勾践,看到自己的国家强盛起来了,窃喜不?除此之外,还急于想复仇,对不对?越王是不是主动下令攻吴呢?(致众而令,曰:“小儿夫差,耻寡人诸侯之国,今吾亦节矣,请为报之。”)勾践到底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学习一下第四段。 

(二)、重点字词句的强调:

        耻--使动用法。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判断句 

        姑--暂且   一词多义:庸--用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而,不译。

        一词多义:其--难道 

        志行--思想行为 

        欲--赞成

        旅进旅退--同

        一词多义:常--合于规定的 

(三)、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通假字: 

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 

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 将免者以告。(免,通“娩”。)

三年释其征。(征,通“政”。) 令孤子、寡妇、疾疹(疹,通“疢”。)

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 无不餔也。(餔,通“哺”。) 

无不歠也。(歠,通“啜”。)

2. 重点句: 

①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洁,使……洁净。美,使……美丽。饱,使……吃饱。供给他们整洁的住处,给他们穿美丽的衣服,让他们吃饱饭。

②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庙,庙堂。这里作状语用,释作“在庙堂上”。前来投奔的四方之士,一定在庙堂上宴享,以示尊重。 

(四)、学生谈谈勾践是如何发动对吴的战争的。 

       A、教师引导:“国之父兄”也许就是勾践暗示他们做的,他们一起演出了一起“无中生有”“以进为退”的好戏。(勾践愁云于色长吁短叹每于密臣前,臣惊问,对曰:“夫差……,唉!”臣明其意,退而召“国之父兄”,曰:“大王对汝何如?”对曰:“甚于父母。”曰:“如今大王见欺,当如何?”于是国之父兄入而请战。)--此谓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B、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明确。第一次请战,回绝;第二次,则“许之”。接下来,雷厉风行,致众誓之。誓词中讲明了两个原因:一是知耻而行,这与前边的回答是相矛盾的,可见勾践城府很深。二是助天灭之。誓词中还讲了对军队的要求:旅进施退--赏刑分明。 

四、疏通第五段。 

 1、找一学生“当教师”,到讲台上来讲解。

2、 教师强调: 

       果行--果决,不是果然。

        劝--劝勉。 

      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有谁像这位国君啊,可以不为他去死吗?死--为动用法。 

     为动用法举例: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虽以史迁善传游侠 

     --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3、通假字:

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其,通“岂”。) 亿有三千(有,通“又”。) 

4、重点句:

①如寡人者,安与知耻?--与,语助词。知,感到,知道。像我这样的人,怎么知道耻辱? 

②勾践既许之。--既,……以后。勾践终于答应了。 

③如此,则有常刑。--像这样,就会受到合于国家规定的刑罚。

5、翻译全文。

五、布置作业。

1. 练习二之“既”、“劝”、“遂”、“当”。

2. 熟读课文。 

第 三 课 时

一、复习,作业检查。

二、疏通第六段。 

重点讲清以下文言词句 

1. 孰是君也--是,这,这个。谁像我们的国君这样体恤百姓啊。

翻译全文。 

三、简析课文。 

主要讨论以下问题:

1、勾践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复兴越国的?

◎外交上:折节忍辱,屈膝求和。

◎内政上:鼓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笼络百姓;广招贤才,休养生息;艰苦朴素,身为民先。 

“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简直是老虎将半身虎皮相许于人,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范蠡说勾践“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欢乐”(《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算是看穿了越王的本质。

面对文种的批评,他不但不恼火,反而亲热地“执其手而与之谋”。为达目的他送美女。

这些事情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勾践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 

2. 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的形象是深沉而丰满的。他不是一个复仇者,而是一个城府很深、有胆有识的政治家。他胸怀大志,处惊不变;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文种的聪明才智;他不忘国耻,所以甘愿忍辱负重、卑事仇敌;他要成就大业,所以能卧薪尝胆、抚慰百姓而痛切地自责。

3. 你喜欢这一人物形象吗? 

4、提问:本课的课题是什么? 

明确:勾践灭吴。  

从课题看,本课的重点应写"灭吴"这件事,课文真正写到灭吴是在哪些地方呢?   

明确:写到灭吴这件事只有后两段,而正面写直接灭吴的只有最后一句。 

提问:作者的大量笔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明确:存国、复国。  

提问:课文写了许多勾践在灭吴国之前的准备工作。请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的详略处理呢?他写这样一篇历史散文的目的是不是仅仅为了客观地记录下勾践灭吴这个事实?   

明确:其实一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往往在客观史实中寄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这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的优良传统。《左传》《国语》等史书,是这一传统的最早体现者。

提问:《勾》一文就是这样。请问本文真正能为我们提供经验教训的究竟是后两段还是前四断段? 

明确:前四段。  

对了。作者之所以花了更多的笔墨去写灭吴前勾践的准备,就是为了寄寓这件事的经验教训。倘若我们能从这篇课文中学到一些道理,从他所写的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一点可取的东西,那么我们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才算得上是“功德圆满”的。 

提问:首先我们来总结一下越国最终能灭掉吴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勾践深得民心。勾践由于励精图治,忍辱图强,所以深得民心,在民众的倾力支持下一举灭掉了吴国。

由于揭示了这样深刻的经验教训,勾践灭吴这件事在中国历史上对后世影响非常大,而勾践灭吴后,称霸中原,成为春秋时代最后一个霸主,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聊斋》的作者蒲松龄就曾经写过一副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幅对联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一是“破釜沉舟”,一是“卧薪尝胆”。 

提问:有哪位同学知道这两个故事的,请讲讲。   

那让老师来告诉大家。首先是“破釜沉舟”,讲的是我国秦代的又一位王者--楚霸王项羽,我们后面有一篇课文《鸿门宴》里,讲会讲到他。当时他作为上将军,率领其军队与秦军交战,要越过漳河到对岸抢占对方的阵地,为了表示有进无退,有战必胜的决心,他与军队渡河之后,要把军队中的“釜”--古代一种煮饭的锅,全部砸碎,把渡船也砸烂沉到江底,大家推测一下项羽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背水一战。正因为如此,于是他的军队士气高涨,异常勇猛,与秦军大战九次,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打败了秦军的主力,为以后攻破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就是“破釜沉舟”。而“卧薪尝胆”讲得又是谁呢?  

明确:勾践。   

蒲松龄这幅对联写得是相当之好的,当同学们面对一道道需要攻克的难题的时候或者面对高考沉重压力的时候,大家就想想项羽和勾践,只要有决心并付出了努力,你们的汗水就决不会白流。  

 四、知识总结。 

(一)、古今异义的几种情况 

1. 词义的扩大。如:“江”本专指长江,后成为河流的通称。“河” 本专指黄河,后成为河流的通名。 

2. 词义的缩小。如:“谷”本是谷物的通称,现在在南方专指稻谷,在北方专指小米。(唐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新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中的“舅”古时有两个意思:“母亲的哥哥或弟弟”及“丈夫的父亲”;“姑”也有两个意思:“父亲的姐姐或妹妹”和“丈夫的母亲”。现在都只有一个意思了。) 

3.词义的转移。如:“诛”,开始时指责备,例如成语“口诛笔伐”。后来成了“杀戮”的意思。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原指地位低下、见识浅薄,无贬义,现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了

练习:比较下列词在现代汉语和古汉语中的不同:

①乃号令三军。(古:传布命令。 今:下达的命令。)

②大夫种进对曰。(古:古代官职。 今:对医生的称呼。) 

③然谋臣与爪牙之士。(古:武士。 今:坏人的帮凶或党羽。) 

④以暴露百姓于中原。(古:在野外受日晒雨淋之苦。 今:隐蔽的东西露出来) 

⑤将不可改于是。(古:介宾短语,在这方面。 今:连词。) 

⑥生丈夫,二壶酒。(古:男子。 今:成年男子或女子的配偶。) 

⑦夫差与之成而去之。(古:离开。 今:前往。) 

⑧果行,国人皆劝。(古:劝勉,鼓励。 今:劝说。)

五、完成作业。 

 

[勾践灭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4.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5.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6.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7.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8.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9.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10.高一《道士塔》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