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为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4-9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学习目标

1. 掌握大开大合的结构和幻想虚拟的写法,揣摩别致,深刻的语言。

2. 了解作者对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的深刻批判培养民主意识,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

(二)学习方法理清思路和结构,从全文总的论证方法入手

(三)作者介绍聂绀弩(1903-1986)笔名耳耶,散宜生,湖北京山县人。一生落拓不羁,敢想敢怒,敢骂、敢笑、敢哭。曾习武,是黄埔二期学员;也曾从文,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在小说、诗歌、杂文、散文、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贡献,是继鲁迅之后的第二人。当年上海写杂文的,唐弢得鲁迅之形,聂绀弩独得鲁迅之神。有人称其杂文是“有力的响箭,常常射中敌人的鼻梁”。

(四)全文结构

1. 由一部电影为引,假设“我若为王”2. 设想“我若为王”后的种种情形

3. 在上文假想基础上的感悟

(五)重、难点

1. 作者对“王”和“为王”持一种什么态度?文中是如何描述的?

答:鄙视和憎恶,对王权持否定态度“我根本不想做王,……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

2. 阅读2-5节,看作者主要写了“我若为王”之后的哪些情景,这些情景有什么共性?

共性①:不管是妻子儿女还是皇亲贵胄、都被捧着,被颂扬着。

共性②:所有的人都对“我”、对“我”的妻子儿女及亲眷们低头,鞠躬、匍匐,他们诌媚,乞求,他们不敢发出真正的声音,他们的全部语言就是对我及我的家人们的称颂。

3. 体会第6节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作者在这里巧妙地批判了皇权思想和奴才思想,阐述了“我若为王”后出现种种情景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为王者的蔑视和嘲讽以及对为奴者的憎恨与鄙视。

4. 第7节中“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指的是什么?而“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是否和他们一样?答:是奴颜媚骨,是奴性。

我虽然是民国国民,但我憎恨与人为奴,我有自己鲜明的思想和个性。

(六)本文中心

作者通过对“我若为王”的种种情形的虚拟设想,批判了皇权意识和奴才思想、尤其是对皇权的基础--奴才、表示了强烈的愤慨,呼唤要铲除一切奴种,表达了对人类尊严和独立思想的崇高和追求。

(七)本文结构--大开大合

开 合 

1. 杂文的艺术:形象化的说理

① 虚与实     ② 纵与控     ③ 亦庄亦谐      ④ 热与冷

 

[《我若为王》(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3.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4.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5.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6.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7.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8.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9.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10.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