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1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课    题 五人墓碑记 课时数 2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4、积累字词句。

教学重难点 1、本文是一篇墓碑记。墓碑记在古代文体中属于杂体。因为它必须说到死者生平中的重要事迹,要抒发作者对死者的悼念之情,有时还要由叙入议谈一点作者的感受。因此,它常常是将记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而本文又跟一般的墓碑记有所不同:它有浓郁的政治色彩。因为五义士是在反阉党斗争中牺牲的,作者站在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在歌颂五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的同时,严厉地批判了阉党的罪恶行径及附逆者的卑劣品质。这种对比是贯穿全文始终的。由此可见,分析文章如何把记叙、抒情和议论统摄于“义”这一纲领之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分析文章如何运用对比,抒发自己的感情,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应该是这篇课文学习的重点。2、同学们对明朝天启年间因宦官专权而造成的政治极端黑暗的情形不熟悉,因而对课文内容不甚理解,例如:阉党和东林党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有人给魏忠贤立生祠?周顺昌是什么人?为什么逮捕周顺昌激起了苏州人民的反抗?魏忠贤为什么要杀害这五个人?作者为什么对五人之死给予如此之高的评价?等等,都是学习这篇课文必须解决的难题。

教学设想 以自学与指导相结合,文本与练习相结合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诗歌导入

狱中题壁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

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接纳他。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命摔死,因执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象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去:出奔。指康、梁;留:指自己。

赏析:

前两句两历史人物受迫害的故事说明变法运动的正义性和深得民众支持。后两句表现诗人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精神。这首绝命诗中充溢着诗人为正义献身的无怨无悔的精神,堪称人间壮美的正气歌。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却死了。--臧克家

二、知识积累

1、作家作品

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在文学上,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著有《七录斋集》等。 

2、背景介绍

明朝万历年间,用政治暴力兼并民田的情况愈演愈烈,江南是全国首富之区,情况更加恶劣。明神宗朱翊钧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大事营建宫殿,为搜括财物,他大兴矿税,通都大邑,都设税监,税监又滥用群小,布满城乡,竭力榨取、掠夺。一时间农商交困,民怨鼎沸,因而爆发多次大规模群众性的抗税、反税、惩治税监的斗争。当时江南地主阶级中一部分知识分子为了政治清明,减少社会矛盾,挽救江河日下的局面,常常在一起议论朝政。因为他们的领袖顾宪成等在江苏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被称为东林党。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熹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

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苏州人民怀着久积的义愤,与差吏发生了武斗,打死了两名官差。事后,在这一事件中英勇斗争的五人:颜佩韦、马杰、杨念、沈杨、周文元(互不相识,前四位与周顺昌也互不相识可谓“激于义”),大义凛然,从容就义。临刑时,几万市民含泪同五人诀别。为了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倡议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惊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十一个月后,崇祯皇帝即位,阉党败势,魏忠贤畏罪自缢。苏州人民毁掉魏忠贤生前的祠堂,并在那里筑墓重新安葬了五人,并立碑以为纪念。作者就为此写了碑记。

3、碑记

又称“碑志”,刻在墓碑上,是用来记叙死者生前的事迹,评价、歌颂其功德的文字。最早的作品,可追溯到秦朝李斯的泰山、琅琊石刻。从立碑的地点和用途上分,有山川碑、宫室碑、桥道碑、寺庙碑著称。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4、基础积累

三、朗读、正音

1、正音

阉yān湮yān皦皦jiǎo缇骑tíjì抶chì溷hùn脰dòu缳huán牖yǒu詈lì

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2、找出全文的主旨句

明确: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四、信息筛选(写作思路)

1、本文记述的是哪五个人的事?在文中第几段出现的?

明确:一、二段。激于义而死焉者也/除魏阉废祠/以旌其所为/去今墓而葬焉/凡富贵之子/其疾病而死/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2、他们的身份如何?他们为何而死?   

明确:⑴首句笼罩全篇,“蓼洲周公之被逮”伏下文苏州市民反抗阉党斗争,“激于义”是五人之死事的本质,“死”伏下文五人当刑,重在“激于义”三字,“义”是全文关键字。

⑵叙建墓经过仅用一个长句。“魏阉废祠”暗示地方缙绅屈身事魏(伏第五段“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几人欤”),“立石于其墓之门”(伏结尾“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抑扬分明。

3、后人为什么要为他们修墓、立碑?作者对这五人的态度是什么?

⑴本段为什么不记叙五人之死的经过,却就建墓事发表议论? 

明确:以常人与五人对比,已暗含“死生之大”四字,实为结尾张本。

4、本段中两个“夫”字作用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个引出事实,作为立论的出发点;第二个引出议论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读第三段,断句:吾社之行/为士先/谁为哀者?/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则噪而相逐/按诛五人/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思考:本段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层意

明确:两层:前一层叙述苏州市民反阉斗争经过,用事实印证上文“激于义”三个字;后一层写五人被诛。

思考:前一层叙述反阉斗争的经过,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如何?

明确:这一层的描写,感情真挚:写吴民,则“哭声震动天地”“抶而仆之”,其义勇可见;写缇骑,则“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凶横之态毕见;写狗官,则“匿于溷藩以免”,惶急之状可知。可见作者憎爱分明。

2、读第四段

思考:如何选材来突出五人事迹?

明确:五人之事迹不可尽书,故只写其当刑之从容,说明作者选材之精当。

思考:“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反映五人的什么精神?

明确:反映五人浩气长存,虽死犹生。

思考:文中述贤士大夫发金买五人之脰,有何作用?

明确:既有称颂贤士大夫之意,又有从侧面烘托五人形象的作用。

3、五六段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不能容于远近/人皆得以隶使之    

缙绅:原意是插笏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修辞上称为借代。缙,也写作“搢”,插。绅,束在衣服外面的带子。

二、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1-2):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抒发感慨,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3-4):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叙五人之“皦皦”)

第三部分(§5-6):高度评价五人之死的意义(“皦皦”),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7):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整体结构

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三部分

③吴民暴动的经过    ①叙写修墓立碑的情况    ⑤五人之死的影响

④五人就义的情景    ②五人之死的不同寻常    ⑥生死的重大意义

以叙写行为作答      独五人之皦皦 ,何也      以议论直接作答

三、能力提升

1、对比手法

(1)五人之死    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死     

草野之无闻者

(2)   五人                            缙绅

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魏阉横行时变节

(高洁的志操)                      软弱、媚俗

斗争精神

(3)五人仗义而死(重于泰山)          高爵显位者偷生

(4)五人“激于义而死”               假设“五人”保其首领

(死得其所,名垂青史)            以老于户牖之下

2、古今异义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按诛五人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颜色不少变

视五人之死

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吴之民方痛心焉

3、通假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夫十有一月之中

敛赀财以送其行

4、词类活用

人皆得以隶养之      去今墓而葬之

其疾病而死          为之声义

缇骑按剑而前        是时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不能容于远近

抶而仆之

安能屈豪杰之流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

不复敢有诛治

激昂大义

尽其天年

5、文言句式

判断句

(1)即今傫然在墓者也。

(2)斯固百世之遇也。

(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5)故今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被动句

激于义而死焉者

宾语前置

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介词结构后置句

(1)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3)忠义暴于朝廷      

(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5)不能容于远近 

(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

(7)忠丞匿于溷藩以免

(8)荣于身后

(9)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省略句

(1)断头置城上

(2)投缳道路

(3)激昂大义

(4)扼腕墓道

四、布置作业

完成《同步导学》

五、板书设计 

 

[五人墓碑记(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2.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3.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4.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5.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6.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7.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8.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

9.高一必修二《荷塘月色》教案

10.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