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珠与珍珠(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2-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一、教学目标:

   1.整理分析文章,明确“泪珠”与“珍珠”的关系。

   2.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感情,品位文中所体现的三种人生境界。

   3.联系实际生活,细细再品味文章的感情,使之升华。

   二、教学难点: 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感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学。

   三、教学方法:采用研讨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曾经有部连续剧《橘子红了》,深受观众朋友的喜爱,主要因为影片比较唯美,人物的内心世界很丰富,而这些内心都是通过演员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丝神情透露出来的,且往往在美丽的画面中把情节推向了高潮。大家对该片的演员,导演都很熟,但有多少人知道这部作品根据台湾一位非常著名的女作家琦君教授所写的长篇小说《橘子红了》改编的呢?

   其实,琦君的写作风格就犹如《橘子红了》一样,她总能以最澄净安详的文字,静静地抒写许多理当惊涛骇浪的家庭事端,就如这篇散文《泪珠与珍珠》,用极为清新安静的文字表达了她内心的波涛汹涌,阐释了很深的人生哲学。

  (二)自主 合作 探究

   第一版块:

   学生自主解决基本问题:

   1.提名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2.找出贯穿全文的线索物和语句(提名学生回答)

   明确:“泪珠”和“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

   3.纵观全文,作者写了哪些泪珠?(提名学生回答)

   明确:有文艺作品中的泪,有现实生活中的泪,也有传说中的泪,具体地说,有老杜的“伤世之泪”,有游子的“乡愁之泪”,有母亲的“爱子之泪”,有观音的“悲悯之泪”,有信徒的“感恩之泪”等等。

   第二版块:

   师生合作 研读问题:

   文艺作品中的泪(文本层面)

   1.请同学快速阅读文章1-4小节,看看作者列举了哪些泪?

   明确:《小妇人》、冰心散文、《啄木曲》、《新安吏》

   2.对于这里涉及“泪”的句子作者她是怎样来欣赏的?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感?体现怎样的一种人生的境界?

明确:

(1)开篇引出奥尔坷德的小说《小妇人》中马区夫人的两句话,“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优患而愈益温厚”,便明示了作者写此文的用心,接着引用谢冰心散文的句子。少女时代“我”读文学作品,无法体会诗文中的忧患痛苦,只知道欣赏文句本身修辞上的清新凄寒之美。如“雨后的青山,好象泪洗过的良心”这句话,冰心的本意是:人的良心经过痛苦的洗礼会变得明净、纯洁、慈悲,就像被雨水冲刷过的青山那样碧绿朗润。但是当时的“我”只学习它“具象与抽象对比”,别的“我”说不出。两个材料缝合成一个层面,旨在表现少谙人世的女孩,对美的文字的特别的感悟,这是纯净的少女情怀的折射。

(2)后两个材料,一是写自己莫名地喜欢上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啄木曲》中的诗句,“莫染红丝线,徒夸好颜色。我有双泪珠,知君穿不得。莫近烘炉火,炎气徒相逼。我有两鬓霜,知君销不得”,而且喜欢得颠来倒去地背个不停;二是老师对杜甫《新安吏》中的四句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敌终无情的讲析,以及自己对老泪横流一词的理解。显然,这两个材料较之于前两个材料意义深人了一层,它将泪与愁,圆融在了一起。然而,这里的愁,还完全属于“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还完全停留在文本的层面上,可也正是这样,“不知愁的少女”那种天真无邪的心迹,昭然于笔端。

(3)通过四个材料少女洁净的情怀、无邪的心迹显露无遗。展现了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纯美。

  现实生活中的泪(情感层面)

  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文章的第50小节,作者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泪水”,那么,她的感悟分别是什么?(学生讨论归纳)

  明确:

(1)回乡的伤心。这一材料紧承上文,是杜甫诗意“眼枯即见骨”的感性体验。海峡两岸,遥遥相背。一旦那封闭的门打开,返乡就成了一股热潮。探亲接通了中断的血脉,便有了组积已久的乡愁的宜泄。无论是胃肉团聚时的相拥而泪,还是家园变迁而滋生出的“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的哀叹,都是内心探处最为本真的东西。

(2)晚景的伤怀。如果说前文表述的是“伤”尚可以流泪的话,那这一材料突出的是“伤”已无泪可流。“欲思老泪横流而不可得,真是可悲”,当然,这其中有生命本身的生理现象,但更多的含有对生命晚景的真实的伤怀,以及对时光不返的大无奈。

(3)怜子的伤情。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总有这样和那样的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一个母亲,作者和天下的母亲一样,也总为孩子的冥顽而伤情。孩子永远是母亲眼中催泪的一粒沙子,从古至今,沙子不断,泪水不绝

(4)生命的历练。“玫瑰花瓣上颇抖的露珠,是天使的眼泪吗?”作者以如此美丽的诗句,引出了阿拉伯诗人笔下的故事:“天使的眼泪,落人正在张壳赏月的牡砺体内,变成一粒珍珠。”这一故事告诉人们,生命的真实

就在于历经磨炼。人生的挫折也好,不幸也罢,都将会在磨炼中提升为“一粒圆润的珍珠”。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逐渐从文本的层面渐次深人到情感的层面,从四个不同的角度,方方面面地展示出不同的人生体验。而这些人生体验的内核更多的又集中于伤痛。其实,生命的种种体验,都是情感的过滤,情感的净化。在这过程中,生命不停地洗掉了种种尘埃,剥去了样样伪饰,返归于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生命的体验愈丰厚,人生真谛的领悟也就愈清明。这便是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至真。

神话传说中的泪(道德层面)

  从文章的前一部分可以看出,作者已从泪水中探寻到人间亲情的真谛,也已体悟到人生的境界。那么为什么文章还要写传说中的观音的“悲悯之泪”和基督徒的“感恩之泪”呢?(学生讨论归纳)

  明确:

 (1).观音的悲悯之泪是因为愿为世人负担所有痛苦与罪孽,愿为天下苍生幸福平安而落泪,这是一种爱之真切的泪,是一种神圣的、博爱的泪。

(2).基督徒是为耶稣为背负人间罪恶钉死在十字架上而留下的最最纯洁真挚的泪水,是一种感恩之心的激动的泪水。

为什么作者写了观音流泪后不是写基督流泪而是写基督徒流泪?

明确: 正是在提醒人们 : 一方面我们要奉献爱心,一方面我们更要懂得珍惜与感恩。只有心存感恩之心的人才会更有爱心。作者并没有做道德说教,号召人人都去做菩萨做基督 ,人人都去当圣人, 她只是在赞颂观音和基督之后娓娓地告诉人们, 那大爱的泪水与鲜血多么让人珍惜! 我们应该拥有基督徒那“最最纯洁真挚”的感恩的心。

 作者在文中三次感慨“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第一次,只是“喜爱文学句子本身的美 ”; 第二次,才从生活的艰辛中真正体会到眼泪中所包含的忧患;而最后一次,作者才从宗教的圣洁中悟出: 一个人经历的忧患越多 ,感激的心情就越多 ,心灵就越清纯、越朴实、越淡泊、越 温存、越宽容 、越敦厚 。这难道不是“至善”的境界吗? 这“至善”的境界就是爱人,爱生活!

  第三版块:

  师生共同探究拓展问题:

  文章的题目为“泪珠与珍珠”,可文中很少说到“珍珠”,那“泪珠”与“珍珠”到底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你是怎样认识的?(分组展开讨论,没有固定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明确:  

1.泪水均是人间真情的一种表达的方式,理解的泪水,便能理解生活,真切领悟人生真谛,这份收获如同珍珠一样贵重。

  2.每经过一次对泪水的感悟,自己洞识生活的能力便增进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给人启示的泪珠如同珍珠一样宝贵。

  3.珍珠贵重亦有价,纯洁真挚的泪珠凝聚的情义却无价。

  (教师总结“泪珠”与“珍珠”的关系)

课文中写到的“泪珠”,有对少女情怀的追忆 ,有对人世沧桑的体味 ,有对思乡情结的宣泄 ,有对人生苦短的 感叹,有对母子亲情的体验 ,有对生命奋斗的领悟 ,更有对佛心慈悲与基督仁爱的感恩。它们饱经忧患,含深情, 凝聚了人心最动人的情愫, 是真善美的结晶, 是无价的“珍珠”。作者以一颗温存的心细细体味生命中的“泪珠”, 并从中领悟出了生活的真谛: 我们 要正视苦难-- -唯有经历过 雨 ,我们的泪珠才能凝结成美丽的珍珠 ; 我们更要懂得感恩--骨肉的亲情,母亲的爱心 ,生命的历练 , 还有那观音的慈悲 ,耶稣的救 赎,教徒的感恩,又何尝不是支撑我们的人生,砥砺我们的品格,磨炼我们的“珍珠”的宝贵财富呢?

(三)总结全文

林肯作为伟人有过流泪的经历,作为一名平凡的中学生,我们也有过自己暗暗流泪的时候。我们是带着泪水步入知识殿堂的,我们应该深深领悟到:流泪的过程就是不断奋斗的过程,只有从奋斗中我们才能得到最珍贵的收获,这正如作者所说的“眼因流多泪水而愈益清明”。

(四)板书设计:

泪珠与珍珠

文学作品中的泪(文本层面)

《小妇人》

并心散文                                第一种境界:纯美。

《啄木曲》               

《 新安吏》

现实生活中的泪(感情层面) 

回乡的伤心

晚景的伤怀                               第一种境界:至真          磨砺“珍珠”

怜子的伤情

生命的历练

神话传说中的泪(道德层面)

观音的悲悯之泪                          第三种境界:至善

基督徒的感恩之泪

 

[泪珠与珍珠(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人教版必修三《劝学》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高二语文《那一串记忆的珍珠》教案

4.高二语文必修3诸子喻山水教案

5.珍珠鸟教案精选

6.课文珍珠泉教案

7.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教案

8.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

9.人教版高一英语必修一教案

10.珍珠鸟的课件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