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1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体味作者对故乡的挚爱之情,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涵义,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2.学生通过学习,能更好地了解散文的特点,培养其鉴赏经典散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味作者对故乡北平特有的感情。

2.品位作者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的语言。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文本研习

教学过程

导入:露从今夜白 ,月使故乡明。从“古典的乡愁”到“漂泊的旅人”,一路走来,故乡成了人生的“恒久的烙印”。作家老舍先生的故乡情节是怎样的呢?一篇《想北平》足以让我们体味良多。

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老舍这位作家,我想大家一定了解不少,以前或多或少读过他的一些作品。请同学们来说说对老舍的了解。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总结介绍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北京人。他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大杂院里度过艰难的幼年和少年时代,所以他非常熟悉社会低层的市民生活。他喜欢流传与市井巷里的戏曲和民间说唱艺术,这些阅历都有利于他日后创作的平民化与“京味”风格的形成。老舍的作品主要是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比如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等等。老舍给我的深刻印象有两点:第一是他的作品大都取材市民生活。可以说他用众多小说构筑了一个广大的“市民世界”。第二是他作品的“京味且幽默。”幽默不用多说,只要你看看小说《老张的哲学》《离婚》就可以有直观的感受。说他作品有“北京味儿”,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他作品多以北京为背景,另一方面是写作中采用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可以说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一说到北京文化,就不能不联想到老舍的文学世界。

我们的老舍生在北平,长在北平,逝于北平。一生67年中有42个年头是在北平度过的,他对北平有着极为深厚的感情,因而,在战火纷飞的1936年身处异地济南的他,就更加地思念担心挚爱的故土,于是就创作了这篇流露自己对北平真情的《想北平》。

研读文本

早自习我们一起朗读了这篇课文,初步感知了文本。课文题为“想北平”。为什么用这里要用“想”而不用“写”或“记”呢?答案:“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感情;“写”“记”主要是客观的描述。“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子的,还要我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想”除了回忆地记叙外,还多了一份爱。那么文章中作者直抒对北平的无限爱意的是那一句话呢?答案:“可是,我真爱北平。”作者的这份爱是怎样的?答案:这是一份“说不出”的爱。文章在第2、3两小节四次提到“说不出”。作者反复地说自己对北平的爱“说不出”,你能感受到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吗?如果能感受到就说明作者还是说了的,那作者是怎么“说”的呢?也就是作者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或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者是哪些话在诠释他难以言说的爱?答案:比如第2段里,他将自己对北平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我们对母亲的爱很少是大声说出来的,多数是通过为她快乐、为她担忧以及对她的依恋表现出来。老舍爱北平也是近似如此。还有作者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每个细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个思念中有个北平,”“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学历,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这些话就告诉我们,作者和北平是同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血肉模糊的粘贴在一起。就如同韩少功在《我心归去》里所说的“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也就成了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们自己。”确实这些话就诠释了老舍对北平的爱。还有作者说“我将永远道不出来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句也是在言说这份爱。什么是“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可以说爱里充满了回忆,有声有色,丰富多彩。用老舍自己的话说:“我生在北平,那里的人事、风景、味道,和卖酸梅杏儿茶的吆喝的声音,我全熟悉,一闭眼我的北平就完整的像一张彩色画片浮现在我心中。”我们说这个“想”字有一份浓浓的爱,那么它其实也有记叙、记写的含义。文章中老舍先生关于北平记述了哪些内容呢?也就是他写了北平的那些特点?答案:关于这方面内容作者主要是在第4-7段展开。每段都可以说写了北平的一个特点。第4小节我们可以总结为“动中有静”,这属于整体感受。第5节可以总结为“布局匀调自然”。这两个特点主要是将北平和伦敦、巴黎、罗马、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相比较得出的。这种用比较来凸现特色的方法经常被使用。除了这篇课文中有,在我们前面学的《我心归去》里也出现过。第6小节可以总结为“物产丰富”。第7小节总结了老舍心中的北平:北平是个大都会,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自然保持着亲近。这是老舍关于北平的记忆。其实,北平作为皇城可写的东西很多,要写出它的特点,通常从大处着眼,但老舍写的多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这是为什么呢?文章中是否做了解释?答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我们可以看课文的第1段,在这段里作者自己做了一些解释。他说“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所以他打算写他所知道的那点“我的北平”。也就是说“想北平”里的北平是老舍的北平,老舍记忆里最深刻的北平,是他的故乡,是和他血肉相连的北平。再进步思考如果老舍是北京的匆匆过客,会不会有这样的文字呢?答案:作为过客或者是游客,在记述北平的时候多写它的名胜,决不会写北平细微的生活场景与画面。正因为北平是老舍的故乡,他留意的更多的是生活中的北平,他眼中的北平是独一无二的,也正是这些亲切东西再次体现了老舍对故乡的爱。

整体把握语言特色

我在前面们介绍老舍的时候,提到老舍的语言幽默、充满京味。那么就这篇散文来看,你觉得老舍的散文语言有什么特色?请同学总结出特色并在书中举出例子。答案:①感情真挚。例如:“可是,我真爱北平。”“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个特点除了这两个直抒胸臆的句子可以体现。其实整篇文章的文字都可以感受到。②语言通俗、纯净而简洁。通俗很明显,没有什么深奥难懂的句子。比如第6段的句子就很简单通俗。这点我们可以和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比较一下。老舍的散文没什么华丽的句子,也没有像“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这样引人深思的句子。老舍有的更多的是平实的感觉,白描手法的运用。纯净与简洁。比如文章在第4段写积水滩时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者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是当时的景、情与氛围随着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这个特点看似简单、一般,但是真的达到这个境界却比较困难。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像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③语言“京味”。这个京味除了文中写了许多富有北平特色的东西外,还以北京话为基础进行创作。最明显的就是儿化音和北京方言的使用。“整个儿”“差点儿”“花草儿”“白霜儿”“挤得慌”“还不愧杀”等等。关于老舍的“京味”如果想多了解和感受,我建议大家读老舍的小说,更能有直观的感触。

总结课文

老舍在《想北平》中对北京的一些风俗、物产作了描写,寄托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这是许多思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常用的手法。除了这篇,还有叶圣陶的《藕与莼菜》、孙犁的《乡里旧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等等。课后大家可以阅读这些作品,加深对这种手法的了解。同时想想自己的家乡都有什么风俗和特产。你是否也可以尝试的写写自己家乡的林林种种!

 

[《想北平》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动人的北平教案

2.人教版高一必修《故都的秋》教案

3.高一数学必修2教案

4.高一必修一英语教案

5.高一必修五数学教案

6.高一数学必修四1.5教案

7.高一必修四数学教案

8.高一《道士塔》教案

9.高一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10.高一地理必修一《山地的形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