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7-12-1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报任安书

江苏省金湖中学  梁万年

一、新课导入

一个踟蹰独行的士子,正在人生的旅途跋涉。不料,飞来横祸,差点葬送了旷世奇才。屈辱,难言的屈辱将他逼向了生命的死角,然而他不屈,不悔!高昂起男儿的头颅,倔强地甩开了世人嘲讽的白眼,毅然提起笔来,挑起了华夏史传的千秋伟业。“百世奇人悬日月,千秋孤愤诉晨昏”,你那挥笔疾书的身姿已经定格成一幅永远的风景,令后人高山仰止!

皇权可以摧残你的身体,却无法剥夺你的思想;命途多舛反而激发你生命的潜能,残缺的仅仅是身躯,飞翔的却是你不朽的灵魂!

二、知识介绍

身残志坚的史官奇才--司马迁

司马迁,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有“史圣”之誉。字于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他生于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L。父亲司马谈在武帝即位后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继续发愤著书,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史家之绝唱--《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 500字。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配合和补充而形成严谨完整的体系,完成了新型历史著作体制--“纪传体”的创造,从而达到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目的。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原名《太史公书》,魏晋以后,才改称《史记》。

三、背景链接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被捕下狱,惨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看,这是宫中的机要职务,实际上却是以一个宦者的身份在内廷侍候,为一般士大夫所鄙视。

任安,字少卿,西汉荥阳人。由于卫青的荐举,当了郎中,后迁为益州刺史。征和二年(前91)朝中发生巫蛊案,江充乘机诬陷戾太子(刘据),戾太子发兵诛杀江充等,与丞相(刘屈髦)军大战长安,当时任安担任北军使者护军(监理京城禁卫军北军的官),乱中接受戾太子要他发兵的命令,但按兵未动。戾太子事件平定后,汉武帝认为任安“坐观成败”“怀诈,有不忠之心”,论罪腰斩。任安生前曾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尽推贤进士之义”。直到任安临刑前,司马迁才写了这封著名的回信。在这封信中,司马迁以无比愤激的心情,叙述了自己蒙受的耻辱,倾吐了他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说明了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表达了他“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的决心,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观和生死观。

四、疏通课文,整体感知

   通假字

    (1)被  楚受辱(  通“棰”。木杖)

    (2)其次剔毛发(“剔”通“剃”,剔光)

    (3)见狱吏则头枪地(“枪”同“抢”,撞击)

    (4)及罪至罔加(“罔”同“网”)

    (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消磨,磨掉)

    (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底”通“抵”,大都)

    (7)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现露)

    (8)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此处指下狱受宫刑)

    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

    (意气:情意。今指: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勤勤恳恳:诚恳,恳切。今指勤劳而踏实)

    (2)素所自树立使然

    (树立:立身处世。今指建立)

    (3)念父母,顾妻子

    (妻子:妻子和儿女,今指男子的配偶)

    (4)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沉溺:落人,埋人。今指陷入不良的境地,难以自拔)

    (5)恨私心有所不尽

    (私心:自己的心愿。今指为自己打算的念头)

    (6)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非常:不一般。今用作程度副词,相当于“很”、“十分”)

    (7)下流多谤议

    (下流:负罪受辱的处境。今指卑鄙龌龊)

    (8)仆以口语遭遇此祸

    (口语:言论。今指谈话时使用的言语,与“书面语”相对)

    词类活用

    (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牛马: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这里是作者的谦称)

    (2)倡优畜之(倡优: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3)太上不辱先(辱: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辱)

    (4)何足贵乎(贵:形容词作动词。称道)

    (5)且勇者不必死节(死:动词的为动用法,为……而死)

    (6)韩非囚秦(囚:动词的被动用法,被……囚禁)

   一词多义

    若望仆不相师(效法,动词)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名词)

    或师焉,或否焉(从师学习,动词)

吾从而师之(名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显露,动词)

使人先表雍水(设立标记,动词)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才,连词)

思厥先祖父(他们的,代词)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却,转折连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副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是,就是,表判断的副词)

权倾五伯(超过,动词)

对此欲倒东南倾(倒,动词)

文言句式

(1)省略句  阙然不报,幸勿过(之)

(2)被动句

①盖西伯拘而演《周易》(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②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以“被”表被动)

③下流多谤议(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3)固定结构  

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无乃……乎”不是……吗?恐怕……吧?)

五、重点研讨

司马迁在遭受人生的奇耻大辱之后,他踽踽独行,忍受着耻辱的煎熬、世人的白眼,为了那部“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著作,他,背负着历史的重任,经受着灵与肉的考验,选择了一条艰辛的道路。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于困厄中喊出了超越时代的呼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请你结合自己对于司马迁的理解,评述一下他的生死观。

                                                                                 

                                                                                

                                                                

司马迁是为了人生的信念而活着,这使他的生命更为璀璨夺目。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大多不愿谈及自己的理想,现实世界让更多的人归于平庸。选择平庸抑或崇高往往就在一念之间,人与人的区别也往往在人生观选择的差异之上。在历史长河中,我们都是渺小的水滴,但为什么有人能够不朽,而有的人只是匆匆的过客,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一点值得我们深思。

司马迁为什么要“隐忍苟活”,以“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发愤著书?其行为的动机是什么?

    1.继承父志。司马迁的父亲曾任太史令,他把修史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可惜壮志未酬而与世长辞。父亲临终授命,让他完成修史之重任,他想到死去的父亲遗命,他要立志继承父业,于是决定要忍辱负重,顶着极大的压力和痛楚来完成《史记》。

    2.司马迁懂得人生可以创造价值,人只要不死,脚下便有路,尽管他“腐刑”后的躯体是卑微的,然而,他有伟大的思想和满腹的文才,只要通过奋斗,创造出非凡的人生价值,就可以反卑微为伟大,使生命“重于泰山”。

    3.明圣盛德。司马迁之所以修史,为的是给西汉以及前的历史作个总结,颂扬圣君贤臣的德行功绩,这是润色鸿业自觉举动。

六、片段品读

请你尝试品析“古者富贵而名磨灭……思垂空文以自现”段的内容。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一口气列出如此众多的历史人物,他的用意是什么?你能从中总结出规律吗?

                                                                   

                                                                  

                                                                              

“诗可以怨”“愤怒出诗人”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家痛苦心灵的结晶。饱经苦难折磨的作家在痛苦后重生,在烈火中涅磐。因而有了理性的思索,深沉的思考。

七、语言评析

1.句式错落之美

句式参差,长句短句结合,整句与散句搭配,使全文呈现出一种摇曳之美。

2.情理交融之美

司马迁以一般人对生命的看法衬托出自己的追求。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完整的生命,失去了生命,梦想、成功、希望都无从谈起,司马迁也在为自己求生找出口,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自己的负责。作为一个有生命尊严的知识分子,在命运转折关头所迈出的堪称伟大悲壮的步伐,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一个人踩着自己的影子前进,提着自己的头发飞翔!

3.至情至性之美

当言及自己选择忍受侮辱时说:“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这里表现了他受辱的痛苦,悲切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4.气势磅礴之美

    作者善于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信中有许多排比句,或两句、三句为一套,或五句、六句为一套,甚至竟有一连用十句的,如“太上不辱先”以下连用了十个排比句,表达思想一气贯下,势如排山倒海,酣畅淋漓,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5.结构严密之美

    全文洋洋洒洒几千字,但写得反复曲折,条理十分清楚。作者从任安来信中要他“推贤进士”的话题谈起,然后一直围绕这条中心线索加以陈述,始终不离答书的旨意,或叙述,或议论,或抒情,作者历叙自己所受的耻辱之深,写出自己的必死之心,但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决心向圣者先贤学习,忍辱负重,发愤著书,这才苟活于世,根本无心“推贤进士”,最后一段,重申苦衷,收束全文,文章环环相扣,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报任安书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报任安书教案

2.《报任安书》教学课件

3.报任安书原文翻译

4.《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5.《报任安书》文言文翻译

6.报任安书文言文翻译

7.《报任安书》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8.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9.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10.春晓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