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早雁》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3-15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杜牧《早雁》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杜牧诗歌思想内容

2、  体会杜牧诗歌“托物寓意”的手法。

3、  把握诗歌“早雁”的象征意义。

 

重点

 目标1

 

难点

 目标2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指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问1:在哪个人生阶段,人最喜欢回忆过去?为什么?--晚年。因为走到风烛残年时,人们常常会回忆青春年少的风华,思索人生途中的得失教训。 

问2:一个朝代呢? 

默契。而一个王朝的 兴、盛、衰、亡正与一个人的生、老、病、死相仿。 

对于晚唐诗人而言,唐王朝已经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开元、天宝盛世正如同青春的美梦,而安史之乱恰似惊破美梦的怪影。社会危机加深,末世的景象、仕途的迷茫,使这时期的诗人,对社会和历史的思考出现了新的特色,反映在当时流行的咏史怀古题材中,怀古咏史诗的数量大增,普遍表现出伤时悼乱的情调。 

杜牧便是众多晚唐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位。我们已经在《阿房宫赋》中领略了杜牧在文赋上的成就,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在诗歌方面的风流。

二、作者简介:(投影)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杜牧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但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然后思考下面问题。

(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哀”(1`) 

(2)问:雁为何“哀”?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2~4`) 

--“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  

(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3`) 

--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4`)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情。 

5、结语(2`)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我们可以知道,杜牧笔下的早雁是有寄托的。他表面上是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地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五、总结、背诵。 

 

[杜牧《早雁》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雁门太守行教案

2.《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3.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4.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5.我喜欢教学设计教案

6.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7.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8.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

9.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10.《为学》教学设计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