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4-1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执教 : 邓凡飞

教学目标:

1 积累“萌发、次第、翩然、销声匿迹、风雪载途”等词语,掌握意思并学会运用。 

    2 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 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4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5 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设计理念:

读说明文,重在准确地获取文中的知识信息,以及作者解说这些信息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在学习中可运用摘要评析法来阅读,先进行整体式阅读获取说明对象的各项知识,再由篇到段、由段到句地评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课时:两课时

课前准备: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筛选主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局部说明顺序,学习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展示收集的谚语,学生朗读。问:这些谚语在告诉人们什么?

同学们,以上说的都是大自然特有的语言。这语言到处都有,睁开眼都能发现。请同学们谈谈自己了解的大自然的语言(学生朗读自己收集的谚语)。像这些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1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标好段序,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初步感知文意。

2师提示需要积累的词语(出示小黑板)

`辨别字形,读准字音。

衰草连天shuai 连翘qiao   纬度wei    销声匿迹xiao

蓑衣 suo      阻挠 nao   忌讳hui    悄然无声qiao

掌握下列词语,并用词语造句。次第  销声匿迹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三、畅所欲言: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四、摩拳檫掌:通读全文,就“物候学”写出200字左右的解释性、简介性的文字。

学生课堂交流,师简评并指出:物候学知识散布在全篇课文之中。学习中应该仔细搜寻并且要将它们有条理地加以整理。在此方面养成习惯,将十分有利于做读书摘要和积累专题资料。你们看,如果我们按物候学的定义--研究的范围--研究的方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顺序来介绍,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五、各抒己见:(出示小黑板)对这篇课文的层次划分,有四种不同的意见。选出你所赞成的一种分法并说明理由。 A 1--5 || 6--10 || 11--12  B 1--3 || 4--5 || 6--10 || 11--12 C 1 || 2--5 || 6--10 ||11--12 D 1--2 ||3--5 ||6--10 ||11--12 

学生发表意见。师明确,A、B两种分法都是可以的。但同学们发现没有,不论哪一种分法当中,6至10段始终是一个整体,我们是否可以探究一下这几段之间的关系呢?

六、细嚼慢咽:学生齐读6至10段,提问: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有哪些?(纬度,经度,高下,古今)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不能调整。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例如: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

七、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八、课堂小结: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全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思路清晰明了:描述物候现象--作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方法和行文思路值得我们学习。文章同时告诉我们:科学就在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让我们零距离接触科学,从而热爱科学。

布置作业:本文语言严谨而生动,兼具说明的科学性和生动性,是一篇极有价值的科普文。熟读课文,把文中的雅词美句摘录下来。

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现象--------本质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追究因果关系--阐述研究意义

[大自然的语言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2.《大自然的语言》教学目标及优秀教案

3.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4.《大自然的语言》的课件

5.《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6.大自然的语言课件

7.中班纸的语言教案

8.

9.放风筝的语言教案

10.丢手绢的语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