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案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6-8-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广东省珠海市第六中学语文科组招明乐 

目的要求

  一  认识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和侯嬴以死报知己的思想感情及他超凡出众的智慧。

二  了解本文运用语言、行动描写和烘托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点。

  

 

要点难点

  

  

一  学习要点首先是主人公信陵君形象的分析,其次是烘托手法的分析。这二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之中用了不少笔墨描写侯嬴,必须认识写侯嬴是为了写信陵君:以侯嬴之故作傲慢烘托信陵君的谦恭下士,以侯生在紧急时刻独出奇谋并杀身相报烘托信陵君之“能得士”。弄清这种烘托手法,有助于理解主人公的形象。

二  学习难点是对信陵君窃符救赵行为的评价。信陵君窃魏王兵符,然后“矫魏王令”“椎杀晋鄙”夺取兵权,有人认为是“目无君主”,只是为了个人姻亲而不是从赵魏利益出发。对这个问题,要分析战国末期六国的形势,认识救赵既是救魏也是救六国,从而认识信陵君这一行为的正确性。

三  对“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也可能难以理解。侯嬴为什么要自杀?要从当时的社会风尚和道德观念认识侯嬴是要以死报知己,并用这种行动激励朱亥小心在意务必成功,并坚定信陵君夺晋鄙军抗秦救赵的决心。

  

 

写作背景

  

  

我国战国时代,诸侯逐鹿,相与争锋,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领域,都需要大批人才。此时,“士”便应运而生。“士”是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或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或有高强的武艺,或在某一方面有出类拔萃的才干。各国统治者便招募这些人,收于门下,被称为“门客”。“门客”在那个时期发挥着异乎寻常的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政策、运用策略,掌管外交和军队。各国的贵族为了图谋功业,都大量收养门客。但门客中的某些人因为确有才干,所以他们也要辩识真正思贤若渴的明主才能投奔,这样又促使一些贵族具有礼贤下士之风,达到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上斗争胜利的目的。

  

  

 

作者简介

  

  

《信陵君窃符救赵》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作者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早年游踪几遍全国,到处考察民俗,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继任父职,为太史令,能够有机会读尽史官所藏图书,为他后来写《史记》作了充分准备。后因替李陵辩解,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完成史籍《太史公书》,即后称《史记》的写作工作。这部著作是我国最早的通史,并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对后代史学有深远影响。其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与儒学颇有相异之处。其对历史人物的叙述、描写,具体生动,形象鲜明,特别擅长从正面用人物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和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来展示人物的性格。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和他“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影响。开头介绍身分是史传的体例。“仁而下士”为一篇之纲。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信陵君结交侯嬴和朱亥,为下文写侯嬴献策和朱亥椎杀晋鄙设伏。这是铺垫。

第三部分(5─12自然段)写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文章的主体。

一(5自然段),交代秦围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事件背景)

二(6自然段),写平原君论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情节开端)

三(7-8自然段),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朱亥与公子俱行。(情节发展)

四(9自然段),写朱亥椎杀晋鄙。(高潮)

五(10自然段),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结局)

六(11-12自然段),写侯生北乡自刭,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尾声)

 

  

 

主题思想

  

  

课文记述信陵君礼遇隐士侯生,屠者朱亥的事迹,和依靠他们窃符救赵的经过,表现信陵君“仁而下士”和“能急人之困”的品德,同时表现出侯生等的智慧、勇敢和为知己献身效命的精神。

  

  

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2自然段)介绍信陵君的身分和他“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影响。开头介绍身分是史传的体例。“仁而下士”为一篇之纲。

第二部分(3-4自然段)写信陵君结交侯嬴和朱亥,为下文写侯嬴献策和朱亥椎杀晋鄙设伏。这是铺垫。

第三部分(5─12自然段)写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是文章的主体。

一(5自然段),交代秦围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事件背景)

二(6自然段),写平原君论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情节开端)

三(7-8自然段),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朱亥与公子俱行。(情节发展)

四(9自然段),写朱亥椎杀晋鄙。(高潮)

五(10自然段),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结局)

六(11-12自然段),写侯生北乡自刭,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尾声)

 

 

写作特点

  

  

以情缀文

  

鲁迅先生说,《史记》“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汉字学史纲要》)。司马迁对信陵君礼贤下士、急人之难的侠义精神非常钦佩,他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行之。”在本篇中,他连用了一百四十多个“公子”,在公子身上倾注了真挚而又深沉的崇敬爱戴之情,文章中材料的取舍和剪削都从表现感情的需要出发。文章主要写了信陵君一生中的两桩大事,一是救赵,二是存魏,因为这两件事最能表现公子的侠义精神。其他的则一概剪去不提。可是,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却兴致勃勃地讲了一个公子与魏王赌棋的故事。说“赌棋”,却又不讲二人棋艺高低、赌注大小、胜负如何,很明显,这些与塑造公子的形象、表现作者的感情关系不大。太史公紧紧抓住不放的是,在“北境传举烽”的危急关头,兄弟二人的神情动作。尽管这个故事总共才一百来字,作者还是剥茧抽丝般地写了魏王的“释”、“恐”、“惊”、“畏”,公子的“止王”、“复博”和从实相告。魏王的胆小无能、心胸狭窄,公子的贤能沉着、襟怀坦白,无不跃然于纸面。

全文不枝不蔓。公子一死,文章理应结束,可是,作者却又横添上两节文字。一节写公子死后,秦如何“攻魏”、“拔二十城”、“虏魏王”、“屠大梁”;一节写高祖对公子的敬佩,“常祠公子”,“为公子置守冢五家”。这里形象地告诉人们:公子是魏国的中流砥柱,公子又是光耀后代、万世景仰的  一颗明星。根据金圣叹的说法,这首尾两处分别运用了“弄引法”和“獭尾法”。所谓“有一段大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之。”“一段大文字后,不好寂然便住,更作余波演漾之。”(《读第五才子书法》)作者所以运用这两种写法,则完全是根据表达感情的需要。开头的一个故事是公子的第一个亮相,寄寓了作者强烈的爱憎,鲜明的褒贬,为全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最后两节文字,是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潮水的余波,是完成公子形象的最后一笔。

  

 

  

  

              

  

  

 

作业练习

  

  

基础知识及其运用

一、字词

[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2.日月水火教案教学设计

3.动物过冬教案教学设计

4.背影教案教学设计

5.春晓教学设计教案

6.小数除以整数教案教学设计

7.我喜欢教学设计教案

8.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

9.《为学》教学设计教案

10.信陵君窃符救赵文言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