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的激情是从哪里来的--《海燕》教学实录片断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5-1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重庆市璧山区八塘初级中学校 张朝光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朗读,你感染到了怎样情绪?或者说,你在朗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投入了怎样的感情?

生:热情。

生:激情。

师:大家说说你更赞同哪一个?

生:(异口同声)激情!

师:看来大家都不是冷血的,都被文中的激情所感染!那么请大家探究一下,课文中的激情是怎么喷洒出来的?

生:……

师:看来大家能够感受到激情,但真要说明白它是怎样喷洒出来的,却有一定困难,是吧?那你想一想一个人激动的时候或者生气发怒的时候是怎么说话的?

生:语速快,声音高。

生:反复说。

生:想说说不清楚。

生:口水飙得很远,眼睛鼓起很大。

(生笑)

师:你能给大家表演一下吗?

生:你--你--要你先惹我!要你先惹我!(表演同学之间生气的样子)

(生笑)

师:哦,原来人一激动起来是这个样子啊!那我们来看看《海燕》的作者高尔基是怎样激动的。这就要具体看他对段落、句式、用词的处理方式。

师:我们看先他的段落安排有什么特点?全文文章并不长,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

生:16个。

师:一个自然段中最多的有几句话?

生:3句。

师:那么一个自然段最少的有几个字?

生:8个字。

师:这样看来,作者在自然段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生:简短。

师:嗯,除了简短,它在并不长的文章中却分成了这么多段落,这叫--零碎,琐碎。

师:我们再来看看它的句式有什么特点?

就拿文章的第一段来看吧,原文是这样: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如果改成这样:

狂风在苍茫的大海上卷集着乌云。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乌云和大海之间高傲地飞翔。

师:你读一读,体会体会原文和改文在表达的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生:原文感情充沛浓烈,改文要平稳、平静得多。

师:这是怎么造成的呢?

生:同样的意思,但把句子变短了。

师:对,长句变短了,整句分零了,--句子还有什么变化?

生:语序有变化。

师:具体说说。

生:比如说第一句中,原文把“在苍茫的大海上”放在前面,独立出来,改句却把它放在中间,不再独立。这样原文的句子就显得零散一些,改文的句子就显得规整一些。

师:很好,观察很细致。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狂风卷集着乌云”,“在苍茫的大海上”是具体说“狂风”在什么地方“卷集着乌云”,它属于句子的“枝叶”,这里把“枝叶”成分独立出来,放在前面,凸显宏大的背景,让人眼前一亮。同时也使长句变短了,整句分零了,表现的情感变得急促而浓烈了。

同样,第二句,句子的主干是什么?

生: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师:枝叶成分是什么?

生: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师:对的,它同样是把“枝叶”成分独立出来,放到了前面。当然,必要的时候,也可以放到后面。这就是把长句变短,整句分零的奥秘。

下面我们再看看作者在词语的运用上有什么特色?

屏显: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地飞翔。

师:“高傲”一词在文中不同地方重复四次,这有什么作用?

生:反复出现,反复强化,使海燕超凡脱俗的高大形象更加鲜明地凸显,在读者的脑海里刻下深深的烙印。

师:同样,“勇敢”反复三次,“精灵”反复两次,“黑色的闪电”反复两次,使海燕的美好形象进一步强化,使作者的赞美之情进一步深化。

“叫喊”反复六次,“飞翔”反复四次,“冲向”反复两次,这些使海燕的积极抗争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

“乌云”反复十次,“大海”反复九次,“暴风雨”反复七次,这些使海燕的抗争对象和所处的风云激荡的环境作了极尽的渲染,更加衬托出海燕的顽强不屈的精神。

师:我们梳理以上内容,可以得出,这篇课文感染读者的激情,是通过对段落、句式、用词这些形式的特别处理来凸显的,总结起来,就是“碎段碎句繁词”的运用,这或许就是表达浓烈感情的方式,就是散文诗的体式特点吧。

[《海燕》的激情是从哪里来的--《海燕》教学实录片断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海燕的教学课件

2.海燕高尔基教案

3.海燕的阅读题及答案

4.《海燕》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5.海燕读后感范文

6.海燕 高尔基朗读课件

7.海燕篇短文的阅读答案

8.海燕课文阅读答案参考

9.郑振锋海燕阅读答案

10.高尔基《海燕》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