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6-7-20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 了解关于《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3.学习古人的学习精神,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来完善和充实自己。

【教学重点】

1.品味鲁肃、吕蒙对话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2.联系生活,真正领悟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与完善。

【教学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东吴名将吕蒙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二、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北宋大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宋神宗赵顼元丰八年(1085)卒,宋哲宗赵熙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司马光入京主政,为相8个月后于次年病逝。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内容丰富,叙事简练,是富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历史名著。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历时19年完成。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三、文中人物简介

1、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2、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3.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洲。不久病故。

四、听读课文,感知文意

要求:找出生字词及不懂的词语句子,同学间合作解决。

附补充重点字词、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当掌管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岂:难道。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广泛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但:只是。

3.肃遂蒙母,结友而别。

鲁肃于是去拜见吕蒙的母亲,两人结为好友后才离开。遂:于是。

五、再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一变而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a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c“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六、研讨与探究

1.“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表现了鲁肃怎样的感情?

明确: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2.“士别三日,……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现了吕蒙怎样的心境?

明确:“何……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说明:吕蒙的“自豪自得”缘于对学习有新的认识。从学习中获益非浅。

3.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明确: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4.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  

b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议论”之后用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

c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七、拓展延伸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2. 从“不学”到“学”,使吕蒙发生了巨大变化,今天编者编入《孙权劝学》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知道古人的的言行吗?知道了这个故事,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谈谈。

八、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应该认识到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才能挺立在时代的潮头。老师送给同学们一句话与大家共勉:“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希望大家在知识的海洋里,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板书设计 :

孙权劝学

孙权   →  劝   →   吕蒙    ←  赞  ←  鲁肃

(语重心长)         (自豪、自得)      (惊讶、赞叹)

关爱部下            虚心接受意见          爱 才

好 学                 勤学、刻苦           敬 才 

侯晓旭

[《孙权劝学》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相关文章:

1.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2.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社戏》教案

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真正的英雄》教案

4.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

5.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狼》教案

6.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邓稼先教案

7.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8.七年级下册英语人教版课件

9.孙权劝学的优秀教案

10.孙权劝学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