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望岳》《观刈麦》教案

发布时间:2016-4-6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1、理解诗歌大致内涵, 学会运用名句。

2、能够背诵、默写这四首诗歌。

教学重点

1、体会浪漫主义诗风与现实主义诗风的不同。

2、理解《雁门太守行》的诗意,把握《观刈麦》的主旨,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内容。

教具:

幻灯片,多媒体等。

课时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教学目的要求: 

1. 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 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中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诵读、体味、欣赏这首诗。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与过程: 一、 导入课文 (1) 朗读诗歌导入。

(2) 由李白的身世导入。 二、 学生齐读全诗。 三、 讲解诗歌: 

1. 从题目看,这是一首饯别诗。 

2. 开头即以两个散文式的句子直抒心中的郁结。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两句借景抒情。 

“蓬莱文章建安骨”以下四句自成一段,写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 

“抽刀断 水水更流”以下四句写壮志难酬的悲慨。 

3. 每组派一代表朗读,男女生轮流朗读 。 四、 小结: 

六、作业:写写学习名句的作用

运用:“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意境再写一段话,来重新表达这 个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学习《望岳》

一、导入。 由背景导入。 

二、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

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

问: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 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

三、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 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能找到他取得如此伟大成就的原因么?  学生自由发言。

四、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

第三课时

学习《观刈麦》

1、作者作品简介:

白居易(公元772年-846年),字乐天,是个同情人民,敢于反映民间疾苦,敢于揭露官场贵族黑暗面的官吏和诗人。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 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刈:收割。

2.理解诗句,整体感知。

3、分析梳理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

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

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 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 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4、写作特点

(1)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

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 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2)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 到讽谕的目的。

5、作业: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学习《雁门太守行》

1、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 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4.理解重点句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此开头,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作业:背诵其他唐诗。

开展诗歌比赛活动,看谁背得多。

刘维萌

[《雁门太守行》《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望岳》《观刈麦》教案]相关文章:

1.观刈麦的教案

2.雁门太守行教案

3.望岳优秀教案

4.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5.《我的叔叔于勒》教案

6.钟楼读书教案

7.《云海》教案

8.《白云》教案

9.关于我的叔叔于勒教案范本

10.看云识天气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