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呈绝活、化育师生--楠溪江语文论坛侧记(教师随笔)

发布时间:2016-6-23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湖州 师范学院 周北南

语文教什么、怎么教从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围绕它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也许是语文学科的幸事。2016年年末,12月6日-7日,浙江省温州市楠溪江语文论坛就为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另一种生命状态。本次论坛不仅与会师生多,开展活动多,公开课精彩也很多。参加此次论坛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700余人,把永嘉中学的会堂挤得满满的。聆听此次名师讲课的学生均是来自学校附近的朝气蓬勃的五六百名中小学生。本次论坛的核心活动是9位各级语文名师联袂开展的8堂妙趣横生的公开课教学,以及三位国家级语文名师举行的为语文教学把脉的相关讲座。本次论坛最突出的特点应该就是名师纷呈教学绝活,行动化育与会师生,为“语文就是语文”做了一次深刻的诠释。

一、得体地说

徐杰老师认为,绘本教学不只是小学生的课堂活动,也适合中学生课堂教学,甚至成人都应该读读绘本作品。绘本象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有曲折地故事情节吸引人,只是它的语言形式比较特别:一般由“生动的图画和简洁的文字”构成。绘本语言要求学生既要读懂文字,更要读懂图画,并把它们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完成故事的解读和建构。

徐杰老师本次选择的导读作品是初一绘本《开往远方的列车》,故事叙述的是美国二战背景下孤儿院孩子被火车一路送往不同地区的家庭挑选领养的事情。徐老师本课导读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通过展示一张张精美的图画,在简明的提示和引导下,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完善故事内容和情节,再由学生自己合理地、得体地表达与分享。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我”和好朋友萝拉,表现的主要内容是火车每到一站“我”和萝拉的不同心理活动,萝拉非常害怕被单独领养,“我”总是希望心中的“她”会出现。徐老师结合图片中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当时人物的复杂心情,然后,用自己的话得体地说出来。故事的结果当然都没有如她们所愿,萝拉还是痛哭着在上一站被领养了,“我”最终也没有见到“她”。学生也在老师的带领下,想象着两位主人翁内心的极度担忧与恐惧,同时又觉得还有那么一丝希望,感受着每一次挑战的残酷和无情。

图画中还有一个细节图景贯穿始终,老师虽然也在不断提示却一直没有点破,吊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直到故事的最后,才把谜底揭开,增强了故事的悲剧性,学生体验的深刻性以及话语的丰富性。课堂的最后总结也很有特点,请学生说出绘本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算是检查本次课的学习效果。尤其哲理性的句子,提升了学生的理性认识。

二、诗意地读

高中课文《神的一滴》是一篇精美的散文,渗透着作者梭罗对自然与人生的理性思考。肖培东老师抓住散文语言精致优美的特点指导学生运用不同形式的诗意的读来建构本次课堂教学活动内容。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学生安静地读;老师示范读,然后给予指导意见学生再读;有个人有感情的朗读;集体大声的齐读;有一句一句地读;有整段整段的读等。从中指出散文朗读的速度、语气和情感等问题,不断提高学生诗意地读的能力。

本次教学活动创新之处是指导学生运用课本中语言,运用“来吧,……”格式,当堂构思创作宣传语,然后大声地把自己的作品读出来,与同学分享。首先,运用课本中句子写作瓦尔登湖宣传语,提示学生抓住句中重要的词语,闭上眼睛读出它们蕴涵的情感,体会这些词语等对宣传语感染力的重要性。其次,站在课文作者的角度写作宣传语,要求运用文中描写作者看到瓦尔登湖的复杂感受的语句,理解作者的各种情感和理性反思。再次,运用当代生活现状作为宣传语,结合文中描写的瓦尔登湖的现实,体会“侵入”、“豪取”、“灆造”等词语所表现出来的厌恶、痛恨之情。最后,运用自己的话写作宣传语,提出不同要求,一句话,两个词等,回到文中标题--“神的一滴”,从而,读出标题的简洁、诗意的特点。

诗意地读贯穿课堂教学始终,连结束语也是读完的。除了每次活动中显现的读之外,还有一种隐性地读,植入性地读,即学生在创造宣传语时细心地寻找着关键词句时不知不觉地读,这是学生不自觉的读,认真地读,有目标地读,有运用地读。这种读应是升华地读。

三、细致的思

余光中《乡愁》堪称现代诗歌教学经典,语文老师已经导读出很多种不同的味道。有人侧重朗读,有人侧重情感,有人侧重词语等,目标不同,分格迥异。

本次论坛黄厚江老师从理解诗句入手,引导学生细致地思考诗歌的遣词造句,细致地品读它们承载的浓浓情感。黄老师说一首好的诗歌总有自己的关键句。这首诗歌最重要的句子是每节的第二句,它有几个突出的特点,如叠词、比喻、句式反复等。不过,四个比喻是比较难理解的,黄老师从喻体的具象特征引导学生思考比喻的特点,研讨喻体的含义。进而,引出比喻前面那个恰到好处的修饰词,既指向喻体,又显示喻体的意象特征,显示诗歌的细腻情感,指引学生思考的方向。之后,黄老师又用反义词替换这些修饰性叠词,比较它们的不同含义和表达效果,体会用词的好处,告诉学生对比思考的好处。诗歌句式的反复除了强化音韵节奏、情感表达之外,反复句式的末句往往特别重要,是反复的归宿和升华。学生正是在这种引导下,通过细致的思考,体会、理解词语,比喻、反复等手法在诗歌语言中作用,把诗歌浓浓的情感凝结起来,突出出来。最后,黄老师还指导学生模仿续写诗歌,从写的角度强化学生对诗歌特点的思考、理解,表达情感方法的理解,努力帮助学生认识到“乡愁是一种的情感,无需害怕”的道理。

四、理性的研

高中课文《锦瑟》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代表作,以诗歌主题的模糊、朦胧特点著称于世。后人解读文章很多,方法、观点也很多,且多侧重诗歌所要表达的主题。

邓彤老师从教学的角度审视这首诗歌的特点以及它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指导学生理性的探究诗歌及其语言,从语言中体会、理解作者所要抒发的思想情感。由于《锦瑟》主题具有模糊性,邓老师通过运用注入不同情感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研读诗歌。邓老师认为律诗中寄托情感的句子一般都在颔联和颈联,它们多用具象的词汇来构建自己的诗歌语言,表达复杂多变的思想情感。首先,邓老师指导学生压缩诗句,压缩成五律,再压缩到每句三个字,帮助学生提取诗歌的主要内容。压缩中,选择的词汇不一样,表达的主题就不一样。学生通过理性地压缩诗句,把握诗歌的关键词和它们承载的主要内容。其次,理解颔联用典也有一定难度,邓老师通过指导学生阅读典故故事,概述四个典故不同的中心意思,来研读诗歌中关键词“迷”、“春心”、“泪”、“烟”等含义,再合起来理解它们共同表达的一种意境:“恍惚迷离,苦寻无果”,为注入不同情感创设好情境。最后,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理性的研究这种意境能够注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最合适的又是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爱情?政治理想?还是其他什么的?学生正式运用这种注入情感的操作体验,一步一步地理性地体会、思考语言和思想情感的共生关系,达到提升学习诗歌的能力。

五、创造性地写

初中课文《愚公移山》的教学是由钱梦龙、肖培东、黄厚江三位老师联袂完成的,这也是本次论坛教学活动最大的亮点。尤其,耄耋之年的钱梦龙先生能亲自登台执教可以说是后生们的幸运。课上,钱老师还是那么幽默和健谈,声调铿锵,听不出半点老态,令人遐想生命又是如此的坚强。这次教学钱先生开了个好头,就象愚公一样,指导学生思考哪些人在移山,移什么样的山,指导弟子接着移山,如何移山,又移往何方。

接下来,肖老师便以他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了句式的品味和赏析。

这次教学另一个重要特点是黄老师设计的课堂口头创作活动。黄老师通过指导学生对文中三句话中的共同词语“曾”含义的理解,分析三个人(智叟、愚公及其妻子)对于移山的不同态度,不同结果等。学生一边顺着黄老师的引导,一边思考问题,即完成移山的人好像并不是愚公,文中主要人物为什么又是愚公呢?其他人对这次成功移山又是什么样的态度?通过自己发问,自己思考各种情形,想象见到愚公时该说什么话。黄老师则建议学生们站到文中人物的角度构思他们想说的话,比如结合“跳往助之”想象邻居之子会说什么话,结合文中妻子的话想象妻子将子会说什么话,结合文中妻子的话想象妻子将会怎么说,不断把学生导向有条件的口语交际,完成情境创作。黄老师告诉学生最难说的话,应该是智叟见到愚公时会说什么样的话。要求联系课文,但不准运用原句翻译,引导学生进行情境写作。黄老师通过阅读课教写作,学生不知不觉地完成了多个角色的转换和情境说话创作,把读和写、学和用巧妙地结合起来,把教学活动带到创造性的写作这一情境之中。教学的最后环节,黄老师还是不忘要求学生把三个人见到移山之后的愚公所说的话写出来,并且要写出不同的特点,还尽量能蕴涵一定的道理,来提高学生写作能力。黄老师也不忘给予一些提示,如生活中有很多山是绕不开的,但生活中也有上帝之类的道理,引导学生理性的写作?

[纷呈绝活、化育师生--楠溪江语文论坛侧记(教师随笔)]相关文章:

1.教师生活随笔

2.教师生活随笔感悟

3.教师师生情散文随笔

4.见习教师生活体验随笔

5.我的教师生涯随笔

6.语文教师教学随笔

7.教师随笔小学语文

8.学校老师生活随笔

9.语文教师工作感悟随笔

10.高中语文教师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