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

发布时间:2016-4-7 编辑:互联网 手机版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3《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共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借诵读感受诗词所描绘的景致和所抒发的感情。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深切体会诗词意境。

能力目标: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意境。 

难点 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

一、导入新课。

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多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不一样,在优游自得中写诗人的心灵感悟,于禅宗佛音中净化人的心灵,跟随诗人一路行来,我们除了欣赏幽美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时时沉浸在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的心灵世界当中,今天让我们走进常建苦心孤诣为我们构建的“另一个世界”吧。

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

1.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教学设想:先查工具书或参照注释弄清字词的读音、意义,扫清朗读障碍,再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义划分节奏,总结五律、七律的停顿规律。)

2.整体感知。

破山寺指江苏常熟兴福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

3.作者简介。

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仕宦不得意,寄情山水名胜,过着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

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有《常建集》。

4.品评赏析。

(1)开头两句点出了入寺的时间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景色?

诗人在清晨来到兴福寺。看到旭日初升,阳光照耀山上树林。

(2)诗的三、四句写诗人的行踪到了哪里?

诗人穿过寺中竹丛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发现禅房就在后院花丛树林深处。

(3)从这两句诗中,你能寻找到一个成语吗?      曲径通幽。

(4)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景色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句诗对仗非常工整,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5)整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却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的向往之情。

5.品味名句--“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这两句诗中的景物描写,平中见奇,“幽处”生辉。诗人沿着蜿蜒的竹林小径前行,只见浓荫蔽日,青苔满地,于曲折幽深疑无路处,忽见花团锦簇中的后禅房。这样幽静美妙的环境这样曲径通幽的行程,使诗人惊叹、陶醉。描绘小径的幽深曲折和花木的扶疏掩映,实际上暗示出禅院远离尘嚣、深藏不露的特点,也烘托出诗人对唱经礼佛生活的心向神往。

三、小结。

这首诗以凝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侯晓旭

[《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设计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相关文章:

1.沪教版小学《我们的教室》数学课件

2.飞夺泸定桥沪教版教案

3.沪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题

4.沪教版语文三下《开启》教学课件

5.教学设计评语

6.九年级化学下册《常见的酸和碱》教案沪教版

7.沪教版英语一年级上册《Playtime》教学课件

8.《心声》 教案教学设计

9.沪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

10.卖油翁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