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瑞文网!

孤独寂寞和无聊杂文随笔

时间:2018-12-10 16:49:56 随笔 我要投稿

孤独寂寞和无聊杂文随笔

  常听人说:我很孤独或某人很孤独或某位革命者、作家、演员到了晚年很孤独。

孤独寂寞和无聊杂文随笔

  其实,就多数人而言,对孤独的理解还是比较肤浅的。众人眼里的孤独其实是孤单,并非真正的孤独。

  与家人或其他人群生活在一起所不同的形式,孤单也是一种生存方式。

  孤单的生存方式,又可分为被动和主动两种。

  被动的形式比较典型的如小时候父母走的早,从小过着一种寄人篱下的日子;或是从小被父母遗弃,被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主动的形式比较典型的如丈夫或妻子死亡或离异后不再婚嫁,或独自生活或将孩子带大;或奉行独身主义男的不娶,女的不嫁……

  于是,人们便将种种孤单的生存方式称为孤独。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孤单有可能产生孤独,热闹也可能产生孤独。

  同时,孤单更多的时候会产生寂寞和无聊。

  学者兼作家周国平认为:寂寞和无聊与孤独不同,孤独是不想近人的思考。寂寞是想近人却无人可近,无聊是想做事都无事可做。

  从这个层面上去理解,不是随便什么人都会有孤独感的,只有那些认真思考生活意义的人或是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才会感到孤独,或是才称得上孤独。

  比如,始终追求真理并为真理而死的先哲苏格拉的;比如哲学家尼采;比如画家凡高……细想世界三大宗教,无不产生于孤独。

  比如耶稣正是在旷野孤独的思考后才宣布救世;比如释加牟尼正是在菩提树下孤独的思考后创建了佛教;比如默哈默德正是在希拉山里孤独思考后创建了伊斯兰教……

  当然,伟人有伟人的孤独,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孤独。

  所以,写过《孤独六讲》的台湾学者蒋勋说:“孤独没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最近,读陈果的《好的孤独》,发现她对孤独阐述的更加细致。

  陈果认为:要享受孤独。不要去装扮孤独,假的真不了,形式无法替代精神。不要惧怕孤独,珍惜属于自已的'一切。包括痛苦,烦恼和孤独。因为孤独总在催生思想,灵感总是给孤独者特别多的厚爱。

  陈果认为:寂寞与孤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都是孤单的嫡传。只不过,寂寞是面黄肌瘦的孤单,孤独是体态丰盈的孤单;寂寞是冷僻的孤单,孤独是温情的孤单;寂寞是轻贱的孤单,孤独是高贵的孤单;寂寞是残缺的孤单,孤独是完满的孤单。其差异源于他们从不同母亲那里沿袭了不同的品性:寂寞是空虚与孤单的孩子,而孤独则脱胎于思想与孤单的结合。

  我读过许多作家关于孤独的论述,像陈果这样对孤独与寂寞的划分还是第一次读到,她以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观察孤独与寂寞的确与众不同,让我们从中体验到一丝新意。

  但同时又觉得,她对孤独与寂寞的描述得过于细腻了,他们既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除了不同之处一定还有许多共同之处,或者说,许多界限是比较模糊的,分辨不清的。

  也就是说,当我们身处孤单时,有时感到孤独,有时感到寂寞,有时甚至是无聊。做为普通人是如此,做为伟人也概莫能外。

  再出色的画家也会出现败笔,再伟大的作家也有卖不出去的作品。伟大人物的头脑除了伟大的思想,也会有我们普通人的寂寞和无聊。

  谁否认这一点,谁就否认了人性。

  我们需要和能够做到的是:当我遇到寂寞和无聊时不必恐慌和焦虑,将它们看做孤独的另一种形式好了,说不定会产生一种对人生新的思考。

  于是,在孤独的人生中,我们与寂寞和无聊和解,与孤单和热闹和解。

  因为我们终于明白:世上没有绝对的热闹和孤单,也没有绝对的孤独、寂寞和无聊。

  当孤独来了,我们就享受孤独所带来的思考;当寂寞来了,我们就认真品味空虚的味道;当无聊来了,我们就分享那种无所事事的自在和美好……

【孤独寂寞和无聊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1.无聊的资格杂文随笔

2.无聊的思考杂文随笔

3.生活真是太无聊了杂文随笔

4.孤独和命数杂文随笔

5.下雨和下雪杂文随笔

6.终止和中止杂文随笔

7.女孩和女孩杂文随笔

8.同学和朋友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