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随笔文章

时间:2021-06-14 12:05:53 随笔 我要投稿

生活随笔文章集锦

  (1)文明是设计出来的

生活随笔文章集锦

  我经常乘坐飞机出行,机票是经济舱。每次登机,我都看见经济舱乘客排着长队;进入机舱之后,通道上经常拥堵,因为走到座位的乘客要站立着将大的行李搁置到行李架上,需要一定时间。此时,站立的乘客必然挡住后面登机乘客的道。这不仅占用别人的时间,也可能彼此发生纠纷。这时的机舱内比较混乱。

  最近去夏威夷旅游,看见檀香山机场经济舱的登机方式合情合理:机场按登机卡的排号座序,被叫到号的乘客才能登机。他们从最后一排的乘客叫起,依次往前。这样一来,最后一排的乘客优先登机入舱,他们放好行李安静落座。后面的乘客按照座位顺序再入舱。期间无论哪一排的乘客入舱,留给乘客面前的通道一律都畅通无阻……这个登机过程有点像商务舱。

  这样登机还产生另一个好处,乘客搁置在行李架上的物品也是有序的,而不是“见缝插针”地塞进附近行李架。这样一来,乘客下飞机取行李时十分方便,更不会忙中取错。我问过前年去过檀香山旅游的朋友,那时经济舱是否这样登机?他回答:不是的,那时登机与其他机场一样。

  有句叫做“先小人后君子”的老话,这用在措施设计上颇为需要。设计者务必像“小人”一样换位思考,甚至斤斤计较,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动机效果的统一。人的文明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有关措施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文明的质量与抵达的进程。

  (2)天上一朵云,人间一符号

  打开手机上预报天气的应用程序,首先看到的是图标上一朵蓬松的云。呆萌的曲线,勾勒出花瓣一样的三团,一轮淡黄色的小太阳躲在云彩后头,似乎随时要探出头来。

  就算你不看天气预报,也能说出这个图标的含义是“晴转多云”。

  当然,这朵可爱的小云以及羞答答的小太阳图标,只是一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家族中的老大是一枚霸气的太阳。别看它只是个图标,却能让人隔着画面就感受到火热四射的阳光。还有娇弱的小雨滴、调皮的闪电、有点阴郁的黑色小云朵……

  家族的名字叫作天气预报符号,创始人是马克·艾伦。

  上个世纪70年代初,还在英国诺维奇艺术学院读书的艺术生艾伦,像往常一样,收看每天下午播报的英国广播公司(BBC)天气预报。

  那时候,天气预报已经存在了六十多年。1910年3月1日,美国气象局在《明尼阿波利斯》杂志上,发布了史上第一张用来预测天气的气象图。先不讨论这次天气预报的准确度,我们来看看那些用来表示天气情况的图标:一个怪怪的圆环表示多云,一个单调的小箭头表示大风……

  只用了四个月,这种天气预报图就星火燎原一般蔓延到了45个城市,印在65种报纸上。

  尽管嚷着“天气预报从来不准”的人总是那么多,但气象预报依然以不可阻挡的势头,渗透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气象图,还有那几个难看图标。

  有工作人员研究怎样改进这些图标,天气播报员面对镜头时,经常用蜡笔或记号笔在气象图上勾画,但似乎都无法让大家满意。几十年来,气象地图上乱糟糟地堆满各种符号。

  用美国历史学家兼地理学家马克·蒙莫尼尔的话说,人们想使用更简单、更有吸引力的图标设计,而不是那些看起来模糊不清的符号。

  再回到英国的那个下午,艾伦看着主持人在金属地图上摆弄着那些带有吸铁石的符号:点状物代表下雨、星号代表下雪、线条标记大气压同等的地区

  “人们会觉得这些符号不好懂。” 多年后,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他开始自己进行图标设计。德国设计师奥托·艾舍在1972年为奥运会设计的一系列线条简单的人物标记,成为了艾伦的参考对象。这个年轻的艺术学生,用类似的风格画出一朵蓬松的云彩,作为“最主要的载体”。

  这朵云彩半遮挡着太阳,就是“晴转多云”;云彩下添上密集度不同的雨滴,就是“小雨”、“中雨”、“暴雨”;雨云上面画着闪电是“雷阵雨”。当然,还有那一轮浑圆、一看就充满力量的小太阳。

  1974年,这组简单直观的天气预报符号,成了艾伦的毕业设计。

  早就无法忍受那些纠结的天气预报图案的BBC,只用了一年就找到了艾伦,以200英镑的价格和极小的分成比例,买下了艾伦这套符号的使用权。

  从此,那朵可爱的小云彩,独领风骚好多年。它并不是第一组天气符号,也不是最后一组,但或许是最简洁优美的一组。

  后来,电脑制图的发展,让更多标准化、低解析度的天气符号出现了,但当时只有16种色彩可以上色。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电脑系统终于能绘制出让人满意的气象符号。

  等到21世纪,天气预报出现在网络和移动应用上,符号显得更加个性化。美国得克萨斯州一位名叫丹尼斯·凯恩的气象学家,用照片做了一套符号:下雨的街道、旋风、大雾中的汽车灯光……

  2005年,艾伦那套在BBC电视上飘了30年的小云朵也面临退役。一时间,群情激愤。用英国国家气象服务中心当时的主管罗伯特·邦格的话说,“争议激烈到能把你埋起来”。争议持续到2011年,动态图标的出现终于让BBC下定决心更新换代。

  尽管艾伦设计的图标退役了,但他的设计元素还照样保留在那些新的气象图标当中,小云朵的身影,还时不时闪耀着。

  (3)我想像样地老去

  等我老了,我想活得像个人样。

  就如看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富裕,要看这个国家穷人的生活状况一样,我觉得,看一个社会是不是真正文明,不仅要看这个社会中孩子们、青年人和中年人是否活得像个人样,更要看老年人是否活得像个人样。

  活得像个人样,就是不被当成包袱甩在角落里,百无聊赖,目光呆滞,苟延残喘。

  活得像个人样,就是衣食无忧。这种无忧不是来自儿女的孝敬,而是来自社会的保障,是社会对人以往贡献的回报。不是领点“低保”就像领赏一样还要看人脸色,还要唯唯诺诺地感谢这个,感谢那个。

  活得像个人样,就是可以和年轻人一起去竞聘一个职位而不会遭到年龄歧视,就是不会早早地毫无缘由地被单位打发了,就是不会被人为地边缘化,就是有热情去做义工,就是有条件去开创新的事业,就是不把认真做事说成是“发挥余热”。

  活得像个人样,就是不会在交通的高峰时段老年证被限制使用,就是不会在乘公交车的时候因为下车慢了点而遭到呵斥,就是参加个旅行团,没买东西也不会饱尝导游的一路白眼。

  活得像个人样,就是虽然老了,但眼神还能像孩子一样纯净,就是要让白色的头发和胡须在阳光下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就是可以穿着鲜艳的赛手服,骑着赛车在公路上长途奔行,就是可以去攀岩,去跳伞,去和年轻人一起飙车。

  活得像个人样,就是当我不能走路的时候,能坐在轮椅里,由美丽温柔如天使般的护士推着出去散步,尽情享受阳光绿草、鸟语花香。

  等我老了,我想活得像个人样。不是我乞求别人,而是我有这权利。

  (4)抛弃“基本合格”

  上一阶段欠债,下一阶段总要还;要想过得好,就得更专业。

  朋友的公司设立了一个调查部,主要负责对产品进行市场调研,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满意度。每个季度,他们都会印发一些表格,随机请消费者打分。公司的管理层再根据调查结果,对产品结构进行定位和筛选。

  可是,每次拿到调查结果,却并不能让朋友满意,因为从这些调查数据实在难以看出,消费者对他们的产品到底有多满意,或者有多不满意。调查表格是真实的,消费者是真实的,数据是真实的,那么,问题出在哪儿?

  表格的格式基本上是固定的,除了一些个人基本信息外,大部分的内容都涉及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比如:你对本公司的产品,可选择的内容有5项:很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很不喜欢;你对本公司的售后服务,可选择的内容也有5项:很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很不满意。这是一份看起来很全面、不偏颇的调查表,为什么却拿不到他们想要的数据呢?朋友百思不得其解。

  一次,一群外国客户走访朋友的公司,其中有位来自美国的市场调研员,朋友向其讨教。那位市场调研员在查看了朋友公司设计的表格后,红笔一挥,将5个选择项中的“一般”全都钩掉了。他对朋友说,这是一个完全多余的选项,因为对消费者来说,要么是喜欢、满意,要么是不喜欢、不满意,“一般”却是个模棱两可、摇摆不定的选项,很多消费者不想动脑筋,或者不愿伤和气,会随意地选择一般项。

  朋友研究过那些回收的'表格,确实有很多人都选择了“一般”,有的表格,甚至每一项,钩的都是“一般”。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样的表格收回来后,工作人员在统计汇总时,往往又会将“一般”统计在满意喜欢之上,这样,调查结果就难以客观反映真实情况了。

  朋友茅塞顿开。在此后的调查中,所有的内容选项里都没有了“一般”,而只有很喜欢,喜欢,不喜欢,很不喜欢。这样一来,他们产品和服务的优点和缺点全部都显露出来了。他们又据此对产品进行了重新布局,市场很快打开。

  每年,很多单位都会对领导干部进行民主测评,测评表的最后一栏是对被测评者的总体评价,内容一般都是这样几项:优秀、良好、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这个“基本合格”,其实就是朋友公司调查表中的“一般”。本来,合格就是合格,不合格就是不合格,何来基本?有了这一项,被测评者往往都能够顺利过关,因为除非是能力和人缘特别差的,否则,一般都会给个“基本合格”。

  有了“一般”,好坏就难以判断,对错就会模糊,是非就失去了标准。小小一张表格,选项的设计大有学问,大不一般。

  (5)中国人之聪明

  聪明系与糊涂相对而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中国人为世界最聪明之一民族,似不必多方引证。能发明麻将牌戏及九龙圈者,大概可称为聪明的民族。中国留学生每在欧美大学考试,名列前茅,是一明证。

  唯中国人之聪明有西方所绝不可及而最足称异者,即以聪明抹杀聪明之聪明。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唯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致。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聪明转入糊涂者占便宜,实未易言。热河之败,败于糊涂也。唯以聪明的糊涂观法,热河之失,何足重轻?此拾得和尚所谓“且过几年,你再看他”之观法。锦州之退,聪明所误也。使糊涂的白种人处于同样境地,虽明知兵力不敌,亦必背城借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日人一战。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以张学良之聪明,乃不为之。然则聪明是耶,糊涂是耶,中国人聪明耶,白种人聪明耶,吾诚不敢言。吾所知者,中国人既发明以聪明装糊涂之聪明的用处,乃亦常受此种绝顶聪明之亏。凡事过善于计算个人利害而自保,却难得一糊涂人肯勇敢任事,而国事乃不可为。夫“刻方为圆”,不伤人感情,不辨是非,与世浮沉,而成一老猾巨奸,为个人计,固莫善于此,而为社会国家计,聪明乎?糊涂乎?则未易言。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走入一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认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不幸乎?

  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底,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

  (6)无声的“谈判”

  快到飞往巴黎的航班的登机口时,我们从一路飞奔变为一溜小跑。飞机尚未起飞,但登机通道已经关闭。登机口的工作人员正在平静地整理着票根。登机口到机舱口之间的登机桥已被收起。

  “等等,我们还没登机!”我喘着气喊道。

  “抱歉,”登机口工作人员说,“登机时间已过。”

  “可我们的转乘航班10分钟前才刚到。他们答应我们会提前打电话通知登机口的。”

  “抱歉,登机口一旦关闭,任何人都不能登机。”

  我和男友走到玻璃窗前,简直无法相信这个结果。我们长长的周末眼看就要化为泡影。飞机就停在我们眼前。太阳已经落下去了,两名飞机驾驶员微微下倾的脸庞正映照在飞机仪表板通明的光亮中。飞机引擎嗡嗡的轰鸣声越来越急促,一个家伙拿着一根亮亮的指挥棒不慌不忙地出现在机场跑道上。

  我想了一会儿,然后领着男友来到玻璃窗正中间的位置,这个位置正对着飞机驾驶员座舱。我们站在那儿,我全神贯注地注视着飞机驾驶员,希望引起他们的注意。

  一名飞机驾驶员抬起了头,他看到我们可怜兮兮地站在玻璃窗前。我直视着他的眼睛,眼里充满了悲伤和哀求。我把行李包扔在脚下。我们就这样站在那儿,那一刻好漫长,时间仿佛都凝滞了。最后,那名飞机驾驶员的嘴唇动了几下,另一名驾驶员也抬起了头。我又紧盯着他的眼睛,只见他点了点头。

  飞机引擎嗡嗡的轰鸣声渐渐缓和了下来,我们听到登机口工作人员的电话响了。一位工作人员转向我们,眼睛瞪得大大的。“拿上你们的行李!”她说,“飞机驾驶员让你们快点儿登机!”我们的假期又有希望了,我和男友高兴地紧紧拥抱在一起,我们抓起行李包,向那两名飞机驾驶员挥挥手,匆匆走上登机通道上了飞机。

  以上故事,是我的一个朋友讲给我听的。这显然就是一个“谈判”过程,虽然没有一言一语,但却以一种意志明确、条理清楚、高度有效的方式获得了成功。这个过程中包含了很多技巧。

  第一,要沉着冷静。感情用事只会毁掉谈判,必须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第二,准备充分,哪怕只有5秒钟的时间。整理好自己的思路。

  第三,找出决策者。在上面这个故事中,决策者就是飞机驾驶员。不要在登机口工作人员身上浪费时间,因为他们无权改变公司政策。

  第四,专注于自己的目标,而不是计较是非对错。无论是转乘航班误点,还是转乘航班应该为没有提前通知登机口而承担责任,这些通通不重要。因为你的目标是登上飞往巴黎的飞机。

  第五,进行人际沟通。在谈判中,人几乎是决定一切的因素。

  第六,承认对方的地位和权力,看重他们。如果你能做到这点,对方通常会利用他们的职权帮助你实现目标。

  上述技巧通常不易察觉,但它们并不神秘。它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帮助了这对年轻的恋人,令他们对此次经历永生难忘。

【生活随笔文章】相关文章:

生活随笔文章06-22

生活随笔精选文章06-04

关于生活的随笔文章06-06

关于生活中的随笔文章05-28

生活散文随笔文章08-28

我的生活态度随笔文章05-12

适合烛光夜读生活的随笔文章06-14

邻居随笔文章06-12

文章随笔七则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