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标准是什么-生活随笔

时间:2021-06-12 14:15:10 随笔 我要投稿

大师的标准是什么-生活随笔

  关于大师的话题,时下多有热议。大师,顾名思义,肯定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既然不是平民百姓,当然也就不能拿普通人的标准去衡量某个人是不是“大师”。这就涉及到一个大师标准的问题。

大师的标准是什么-生活随笔

  要给大师定个标准,很不容易。因为“大师”只是人们对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就、大家公认并且德高望重的人的一种尊称,就好像学生称呼自己的先生为老师一样。但老师与“大师”相比,虽只有一字之差,却绝对不在一个级别。能称得上“大师”的当然肯定够得上老师,而千千万万的老师就算辛辛苦苦干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混上“大师”的称号。“大师”不是什么官职,所以不可能有品级,没有品级就不能确定你做到什么职务了就是大师了。大师不是一种职称,所以也就不可能由某一特定机构去鉴定、授予、颁发证书之类的,当然就更不能自封了。大师的界定没有约定俗成的硬指标,至少现在还没有,不是你出了几本书、写了多少字的专著、获得过什么大奖之类就可以定你为“大师”的,否则我们许多人就会为争夺“大师”的名号而打得头破血流的。

  但“大师”还是有标准的。

  大师要品德高尚。中华民族历来是重视德的,一个人的成就再高,但如果德行较差,也是为世人所不齿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有才无德比有德无才更可怕。现在我们要求领导干部德才兼备、艺术家德艺双修也同样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毛主席曾对一个人的五种品德赞赏不已,即高尚、纯粹、有道德、脱离了低级趣味和有益于人民。仔细分析,五即一,一即五,只要你具备了其中的一条,就可以算是有德之人了。品德是蕴涵于人一生当中的东西,是慢慢沉淀而来的,比起成就来说,品德往往更为重要。其实,不光大师,就是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也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受人尊敬或是钦佩的品德。可是现在许多沽名钓誉之徒,连基本的德行都不顾,却企图通过种种捷径,获得他人的承认,成为什么“大师”,这无异于缘木求鱼,空中楼阁,即便是一时达到了目的,也不可能是永远的。

  大师要名副其实。我一直以为,只能是少数人,少数出类拔萃的精英才能成为大师,诸如孔子、孟子、庄子、王国维、巴金、华罗庚等。他们哪一个不是经天纬地之材?哪一个不是出类拔萃成就一家之言?他们的巨大影响,不受时空限制,至今仍折射出璀璨的光辉。俗话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作为水平大大高于常人的.大师,是必须要具备一些硬梆梆的条件的,否则就不会有任何说服力。譬如大师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开某领域之先河或某领域之集大成者,头上要有若干又若干顶闪闪发光的桂冠,要有如雷贯耳的知名度,等等。要完成成为大师的这些作业,拼上吃奶的劲也难于上青天。简单一句话,就是大师必须得是人类史上公认的最杰出的人士才行。既然是公认,就会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一些历史上具备大师实力的优秀人士与大师失之交臂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师的名号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只有积极地去努力,而不能刻意削尖脑袋去追求。

  大师要淡泊名利。前段时间,网上关于季羡林教授请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及“国宝”三项桂冠的事传得沸沸扬扬。季先生说:“我连‘国学小师’都不是,遑论‘大师’。”“我自己被戴上这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寥寥数语,道出了老先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一个清清白白的人,一个容不得哪怕半点不实之誉和溢美之词的“玷污”的人。这就是大师的风范:虚怀若谷,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是很有诱惑力的,而一般人是经不起它的诱惑的,但大师却可以。这就是常人所达不到而大师却能达到的境界。学问要做到大师级的层次,首先要耐得住寂寞,专心致志,不为外界的纷杂所扰。曾见李国文先生的《大师太忙》,说今日的是所谓大师,全部忙于在市场经济中滚打,真正的大师就付诸阙如了。钱钟书先生在世时,他从来不见记者,不上报纸,也不上电视,甚至一些所谓的学术活动也不参加。这与那些整天忙于“走穴”以求名利双收的“大师”们是天壤之别。所以,真大师永远是空谷幽兰,而伪大师只能是昙花一现。

【大师的标准是什么-生活随笔】相关文章:

伪装大师随笔02-03

大师这样读经典随笔02-15

斗蛋大师随笔02-18

梦想是什么-生活随笔04-16

爱是什么-生活随笔04-17

年是什么生活随笔02-22

幸福是什么生活随笔06-24

美学大师的哲思人生随笔06-13

“大师”与“老师”-随笔记叙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