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论文

时间:2022-09-29 15:37:42 论文 我要投稿

家长教育论文(通用13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的类型很多,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你写论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长教育论文(通用1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长教育论文(通用13篇)

  家长教育论文 篇1

  一、我国当前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一)缺乏正确的儿童观,儿童还不被作为独立的个体。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权威型家长和家长制的作风受到了推崇,在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以父母或是家长的想法来对儿童进行教育,以此来达到高教育的目标,这也使孩子成为家长意愿的替代品、孩子体现的是家长的自身愿望、孩子教育的结构成为了家长强制出的产品,这也是最为传统的亲子观。就现在而言,现代的家庭教育观念中的和谐、民主、平等的亲子观念也逐渐形成。虽然传统的家长制家庭教育观念也逐渐的消失了,当先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平等、和谐的亲子观念,但是很多幼儿家长的儿童观尚不完善,认为儿童还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

  (二)幼儿家长对有些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不到。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普遍运用的教育方法是灌输式、教育目标也不是子女的实际想法,教育的内容也重智轻德,对于这些来说,现代的教育观将教育非万能论作为基础,对教育的有效性、教育的原则、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之间的作用更加的重视,在对教育方法、教育任务、教育目标进行设立的过程中,也更加的突出了以儿童为本、以儿童的健康发展为本这些理念。出了幼儿在教育观形成的时期所能表现出积极的倾向之外,还没有一个完善的教育观,所以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三)幼儿家长对家庭教育观念的全面性认识不深。

  儿童观与儿童发展观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彼此之间互为基础。儿童观必须要在对儿童的本质特点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对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进行分析,遵循以儿童为本的基本原则,坚持将对儿童的发展进行有效地促进为原则作为基础来形成的。儿童发展观要将儿童观作为基础,还必须要满足三个要求:

  第一,对儿童的发展主体性尊重并且承认;

  第二,对儿童的发展潜能尊重并承认;

  第三,对儿童的发展差异性尊重并承认。

  在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中,受到一些错误儿童观的影响,儿童发展观就容易变为以家长的愿望为基础,以家长的意愿为主体。

  二、对我国当前幼儿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进行有效的改善。

  当前,对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引导的主要力量并不是专业的机构,而是图书出版商以及电视传媒。必须要承认的是,与家庭教育有关的图书以及电视节目对我国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想要对家长的教育观念进行正确的培养只依靠这两种力量的作用是不可能完成的,主要的原因就是下面两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就是家长在对图书的选择上以及收看电视节目上存在非常明显的随意性和随机性,无法为家长提供系统、稳定的指导;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家庭教育的图书市场中出版商有较大的差异,虽然有一部分家庭教育的指导产品质量较高,但是仍然存在一部分不科学、观点较为偏激的读物,这些读物具有一定的误导性。

  所以说,相关的机构必须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一)构建国家级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当前,我国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的结构主要以妇联组织以及部分专业的学会为中心,对各种资源并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政府需要对学术资源、行政力量以及资金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进行协同同坐,构建一个中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权威性机构,主要负责对全国的亲子教育方案进行推行、研发、指导以及评估,以此来对亲子教育的实践工作进行引导。

  (二)对图书和电视等传媒子单元进行规范和引导。

  当前,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主要方式仍然还是要通过报纸、图书以及电视。所以,政府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使得传统媒体对亲子教育方面的内容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进行有效的提高,对网络等现代化的媒体进行充分的利用,以此来使亲子教育的受众面和覆盖面都得到提升。

  (三)鼓励幼儿园开展亲子教育课程。

  幼儿园是对家长培训活动进行开展的另一个渠道。当前,幼儿园由于受到自身资源的限制,在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的时候对外部的资源过度的依赖,也就是对校外的专家依赖过大。幼儿园由于对一些专家教授进行邀请过于的重视,而进行家庭教育活动所讲的主体也是由这些专家和教育随意决定的,这也就导致了学校全部家长的教育内容随意性较强,没有自主性、计划性以及系统性。为了使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的针对性和系统性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就必须要将幼儿园中具有实际经验的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将外部专家作为顾问进行指导,让外部专家能够给予主讲教师一定帮助,让教师能够对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断的进行完善,建设出亲子教育的体系。

  三、结语。

  家庭教育观念在当前是一个新的概念,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性特点,对儿童的发展来说,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对其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家庭教育观念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同时提出了对家庭教育观念进行更新和改善的具体方法,希望能够为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家长教育论文 篇2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场所,人类在不断认识、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得以繁衍生息。文章从亲近自然教育、了解自然教育、保护自然教育几个方面,研究如何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亲自然”科学教育,提高幼儿的环保意识。

  面对部分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现状,需要加强国民环境教育,尤其要从娃娃抓起。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光靠幼儿园的课堂教学,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很难培养幼儿良好的环保意识。文章从亲近自然教育、了解自然教育、保护自然教育几个方面,研究如何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亲自然”科学教育。

  一、亲近自然教育。

  亲近大自然是环境教育的第一步。环境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在课堂上重视体验式教学,同时还应让幼儿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亲身感受环境的重要性,了解现实中的环境问题和对策。幼儿园多为课堂教学,即使带孩子去室外观察,也很难让幼儿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活动。而家长带孩子亲近自然是一对一、二对一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灵活、随意,受教育者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教育关注度”,教育效果当然不言而喻。

  其实,亲近自然,家长不一定要带孩子到有山有水很远的地方去,也许门外的大树下、小区的草地上、河边的竹林里都是一次亲近自然教育的生动课堂。可让孩子看看一块小小的地方也有不少自然的宝藏在里面,家长可以指一指不同的树和落叶给孩子看,看花草、看天空云彩、看蚂蚁和小虫子,并让孩子嗅各种花草的气味,和孩子一起感觉凉风的吹拂。在散步的时候,尽可能让孩子去注意小地方,听虫鸣、听鸟叫,等等。家长只要去引起孩子的注意即可,不需要解释太多。还可以问孩子一些问题“你有没有听到一种细细的声音”,并让孩子进行简单的描述。如果孩子发现一些东西好奇地问家长时,家长若不知道,那么家长可以把问题记下来,回家后再找书或一起到图书馆去查资料。要记住:家长必须与孩子一起找出答案,才能完成家庭教育的全过程。

  二、了解自然教育。

  了解自然并不是要熟记很多树、鸟和昆虫的名字。家长帮助孩子了解自然,应该是帮助孩子了解自然运作的法则,比如四季的运转、昆虫的生态习性等,以及自然界里事物之间的联系。最重要的当然是让孩子了解人与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性,了解自然万物内在的规律和互相依存的道理,和谐共存和可持续发展是环境教育的精髓所在。

  家长在帮助孩子了解自然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是很重要的。比如,孩子对种子发芽很感兴趣,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种些豆类,让孩子观察它们的生长;再如,土豆块根繁殖,孩子观察后家长可以适当提一些问题,让孩子比较块根繁殖与种子繁殖的异同。或者在大自然中捕捉些小昆虫带回家,让孩子观察它们日常的生活,在喂养时与它们亲切地“交谈”,让孩子了解小昆虫爱吃什么,不吃什么,有什么习性,它们应该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并知道保护益虫的道理。每一次的活动都提醒家长:孩子的活动要重视活动过程,尽量让孩子独立或半独立完成。热爱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家长要善于保护并引导孩子的这种天性。

  要引导孩子在玩耍中认识环境与人的关系,家长在陪孩子玩的时候,也要有意识地渗透环境教育因素,以此来培养环保意识。亲近自然与自然灾害是互相冲突的,家长在带孩子亲近自然的同时,还要教会孩子在野外怎样保护自己。大自然有可亲可爱的一面,生存竞争也有其残酷的一面。例如,走到树下要小心毛毛虫会刺人,爬到山上要当心马蜂蜇人,来到河边更要小心溺水,下雨了旷野里要防雷击,等等。毕竟,在所有教育中,保证孩子生命的安全和免受伤害是第一要义,这同样也是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常识。

  三、保护自然教育。

  所有亲近自然、了解环境的教育行为,都要归结到保护自然环境的总目标。幼儿园对家长的指导也要归结到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在指导家长怎么做以后,要引导家长去观察、去总结:孩子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以前和现在有什么不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强或改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和孩子还有哪些事可以去做?当孩子看到路人乱丢垃圾时,能向家长陈述否定的看法;当家长不经意间开大水龙头,孩子会向妈妈提出批评建议;当家长再次带孩子远足时,孩子不再吵闹,而是静静地看树下蚂蚁搬家,听枝头小鸟鸣唱,敬畏生命之重,感受自然之美。无论事有多小,家长都应惊喜:保护环境的重任,孩子们这一代会用双肩担起。亲自然教育和环境保护都是需要付诸行动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力求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要以身作则,做一个热爱环保的公民。身教胜于言教,家长环保行为的潜移默化,对孩子的影响是终身受益的。“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是幼儿园环境教育的目的。

  四、结束语。

  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亲自然”教育工作,实际上也是家园互动教育在环境教育中的具体体现。要想把正确的环保意识深植于幼儿心中,让年轻一代从小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家园配合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家长教育论文 篇3

  家庭教育主要是幼儿在家长的引导下认识生活、社会和自然的一种方式,这种教育自幼儿出生开始就一直在进行着。

  现在幼儿刚入幼儿园,接触了家人以外的世界,这是孩子所建立的第一个社会关系,这段时期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将伴随孩子一生,所以这段时期的教育也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这里的教育并不只是老师的课堂教育,还有我们家长需要进行的家庭教育,甚至家庭教育比课堂教育更为重要,因为幼儿在家的时间比在幼儿园的时间要长,而且幼儿对家长的依赖和信任远胜过老师。 现在我就我的孩子的教育浅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首先,爱是一个最主要的家庭环境。

  不管是父亲的父爱、母亲的母爱还是父母之间的爱和相互尊重,都要让孩子感受到,但并不是刻意的表现,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现。父母经常与孩子有一些亲密的接触,这样有利于孩子感受到爱。一个充满了爱和和谐声音的家庭将是滋润孩子心田的一份沃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次,对孩子的要求不要太苛刻,也不要有攀比的心理。

  现在的社会,许多人的思想都很穷,总是看不到自己拥有的,总是觉得别人 拥有的比自己多,这样潜移默化的感觉会带给孩子,会让孩子感觉到沉重、不快乐,或者会让孩子有一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欲望。也有许多的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老是有一种自己的孩子哪哪都不如别人孩子的感觉,甚至有的直接表露出来,这样的氛围会让孩子有自卑心理的。所以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谨言慎行啊!

  第三,每个孩子都是最好的,最特别的。

  相信你的宝贝是最棒的,善于发现他的特长,并鼓励他,将他的长处在他的面前放大,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尽量让孩子多接触一些东西,从中发现他的兴趣,并加以培养,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的,如果孩子对什么东西表现出不感兴趣甚至反感的话也不要强迫孩子学习,或许你可以试着让他对这一件事情重拾好奇心,或者放弃。因为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对什么事情不感兴趣还要硬着头皮去做的话,我们会更加反感或厌恶,而且会不开心。我觉得孩子有一种快乐学习的状态才是最重要的。

  第四,对于孩子犯的错误一定要及时批评指正,不能视而不见。

  但是在批评方式上应是先尽力找出孩子对的地方予以肯定,安抚好孩子的情绪,让他不那么反感的情况下再指出他不对的地方,比如可以先肯定对的,再指出错的,或者先表扬以前的,再指出今天的,甚至可先做自我批评,再批评孩子。批评孩子可以严肃,甚至可以严厉,但这不等于粗暴,更不等于讽刺挖苦、奚落谩骂。否则就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势必会引起对立的情绪。

  这就是我的见解,总之,要让孩子在充满爱和和谐声音的家庭成长,不要对孩子太过苛刻;要试着以孩子的眼光看问题,试着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与你都学习相互理解;要经常对孩子表现出肯定,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对于孩子犯的错误一定要及时批评指正,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家长教育论文 篇4

  近几年,初中生出现问题的概率越来越大,很多家庭面对孩子的问题束手无策,其根本“症结”在哪里?培养孩子到底是为了什么?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怎样才能培养出“好孩子”?日前,教育专家郑委为父母传授了“家长教育”的新理念:要想孩子改变,首先要父母自己转变,转变观念和认识,转变教育方法和方式,转变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记者从中撷取了部分观点,以期引起读者思考。

  培养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一生幸福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有的说让孩子成才,有的说让孩子自食其力,还有的说能当官、挣大钱……郑委认为,培养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一生幸福!

  那么,什么是幸福?郑委认为,享受现在生活和过程的快乐,同时不断追求积极的人生目标,这种生活状态是真正的幸福。也就是说,正确的幸福观是“享受着生活、不断追求着目标”。

  但是,如今很多人却错把“成功”当幸福,不会享受生活,对现状总是不满,不停地追求新目标,结果,陪伴他们左右的是无尽的压力和焦虑。与之截然相反的是第三种:把“享乐”当幸福,很会享受生活,但是没有积极的人生目标,当下不断壮大的“啃老族”就是这类人。最可怕的是第四种:把“解脱”当幸福,当下生活没有快乐和满足,对将来也没有希望,于是沉迷于网络,甚者跳楼自杀。

  把“剥夺”走的责任心还给孩子

  什么是好孩子?有人说听话,有人说学习好,有人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郑委认为,好孩子首先应该有责任心。责任心是一个人成功和幸福的基础。

  那么,什么是责任?其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其二,犯了错敢于承担。郑委表示,多年来,他在教育工作过程中看到了太多没有责任心的孩子,究其原因,都是家长一手造成的。一方面,家长没有正确的教子方法,剥夺了孩子的责任,其中最能剥夺孩子责任心的教育方法是“总要求”、“总表扬”、“总批评”、“总讲道理”,还有“总是说话不算数”;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国家长包办孩子的一切,“好好学习就可以了,别的都让爸爸妈妈来干”是很多家长的真实写照。

  其次,好孩子应该有爱心。“爱人者人恒爱之”,只有爱别人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爱心是责任心的外化,有责任的人才可能有爱心。

  再次,好孩子对内要修自己的德行。在中国,最终获得幸福和成功的不是有才华的人,而是有德行的人。德者,不伤害、不妨碍也。一个人做任何事都能做到不伤害、不妨碍社会、集体、他人和自己的话,那这个人就是有德行的人。有才无德的人比比皆是,简称“缺德”,有的可能成为社会败类。

  最后,好孩子对外应该展露自己的才华。弹弹琴、跳跳舞、画几幅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才华,真正的才华是由个性特征、知识储备和智力水平三个方面构成。

  一个孩子如果有正确的幸福观,对内有责任心,能够修炼自己的德行,对外有爱心,能够展露自己的才华,将来想不杰出都难。

  少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多评价

  说到表扬,最具代表的是中国家长耳熟能详的三个字“你真棒”,与此类似的还有 “你真乖”、“你真聪明”……

  郑委认为,这根本不是表扬,如果是事实,应该被称为“赞美”;如果不是事实,应该被称为“忽悠”。在“你真棒”环境下生活,一类孩子会认为自己很棒,因而“不可一世”,等发现自己不棒的时候,就会出现不能承受一点点挫折等心理问题。

  郑委表示,正确的表扬方式是:描述孩子的行为+说出行为的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感谢。比如说,孩子在家里第一次扫地了,你不能一见面就和孩子说“你真棒”,而应该先描述行为“宝贝扫地了”,再说出这个行为带来的结果“扫得这么干净”、“妈妈不用扫了”或者“地方原来很脏的”,然后表达感受和感谢“妈妈谢谢你”。

  表扬关注“结果”,一件事情做完了,做得很好,我们应该表扬。孩子的常态生活是积累经验的过程,因此要少用表扬,多用鼓励,因为鼓励关注的是“过程”。郑委说,不论孩子做了好事还是不好的事情,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再告诉孩子下一步的方向和方法,这就是鼓励。鼓励的方式是:家长相信孩子一定行+正确行为描述+以后做事的方法和方向+期望。

  郑委说,孩子犯了错,自己也想改,具体怎么改需要家长帮助。可大部分家长并没有心平气和地帮孩子想办法,而是火冒三丈、大加批判,有的是发泄式,有的是翻旧账式,还有的是唠叨式和急躁式。这样不断批评的结果是:当孩子犯错后,不再难过、痛苦,甚至不再感到耻辱……所以,正确的批评应该是:描述孩子的行为+告诉孩子这样做的结果+表达家长的感受和痛苦。只有按照这样的流程,才能达到中学教育孩子的目的。

  家长教育论文 篇5

  案例故事:

  新一期的《上海托幼》(亲子版)》发到班级里,我粗略的看了一下,里面有故事、亲自游戏、家教指导、幼儿保健等,内容很丰富。小朋友们拿到书以后也满心欢喜地交到了爸爸妈妈手里。第二天早上,扬扬小朋友手里拿者折的手工(纸炮)向小朋友们“炫耀”,“啪”一下,吸引了很多小朋友。我想起来了,这是《上海托幼》上的亲子游戏:折纸炮。说明扬扬爷爷肯定仔细翻看过杂志,和孩子一起折了纸炮。

  策略:

  既然孩子们感兴趣,我就立即翻开手头的那本《上海托幼》杂志,让孩子们一起探讨“纸炮”的方法。在我的指导下,孩子们成功了!啪,啪,啪大家玩着自己折的纸炮,别提有多高兴了!我还给小朋友讲起了杂志里《猫眯》的故事。我班大多数的孩子和扬扬一样,由祖辈照顾,亲子交流的机会相对较少。从小朋友的反映上看,昨天发下去的杂志,爸爸妈妈们忙于、家务还没来得及仔细看,也没有和孩子玩一玩,做一做里面介绍的亲子游戏。

  于是,在新学期的家长会上,我向家长们了解了家长阅读亲子教育杂志的情况、亲子交流的情况,很多家长都说平时工作很忙,孩子在幼儿园、在爷爷奶奶身边,自己很放心。那些杂志只是堆在一旁,倒是孩子有时会翻翻看看。我把录音机录下的“我们的愿望”回放给家长听,家长对于班上很多孩子的愿望是“希望爸爸妈妈陪着一起玩”有些意外,可这的确是孩子们的心声!我和家长就“亲子教育的意义”、“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亲子游戏”展开了讨论,我以我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事例与家长达成了共识,又介绍了几个简单有好玩的亲子小游戏。家长们也感觉到自己留给孩子的时间太少了,深深感觉到孩子来自于亲子间交流的快乐体验是不同于其他快乐的。

  之后,我向家长介绍了本学期我们幼儿园亲子教育工作的方案及亲子活动的开展形式,我呼吁家长:多留一些时间给孩子,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阅读、游戏、交流,你一定会真正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一定会更多地体会到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家长们表示非常愿意参加,也表示会尽量留出时间给孩子。我又向家长介绍了一些《上海托幼》、《为了孩子》等亲子教育的杂志和亲子教育网站,其中有很多亲子教育的信息和经验和亲子小游戏,我建议家长有空仔细浏览一下,下次我们再组织家长和孩子来玩玩自己设计的亲子小游戏,分享一下各自的亲子教育经验。

  感悟:

  亲子教育杂志家长阅读率、使用率低的实质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现代社会生活工作节奏加快,作为孩子的家长,不仅要抚育子女,关心长辈,还要面对社会的竞争。在有生活、工作压力的环境中,亲子教育的时间就少了,亲子教育的重视程度减弱了,质量就降低了。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提出:家长的忙分为几种,有的的确是忙于工作,而有一部分家长的“忙”只是忙于自己生活得快乐,由爷爷奶奶全权照顾孩子。对于这样一部分家长我觉得首先得从教育观念上加以转变,应该有意识地去除不必要、无意义的忙,留出一段固定的时间和孩子交流,不论时间长还是短,只要是一段有质量的共处时间,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关注孩子对周围事物的态度。那么,亲子教育必定会产生互动效应。

  亲子教育是现代大教育观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应把加大亲子教育的宣传力度,发挥亲子教育的引领、指导作用、加强亲子教育的研究作为挖掘家庭教育这一丰厚资源的切入口,以此扩大教育合力,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设想:

  根据我班家长亲子教育的现状,我产生了以下我班开展亲子活动和亲子教育指导方面的设想:

  一、开展亲子教育的交流活动

  家长和孩子是亲子教育的主体。家长的重视、坚持及良好的亲子教育氛围的形成,必将促进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家长也会从中感悟到很多亲子教育的真谛。我们将组织家长开展“亲子互动在身边”、“亲子教育与潜能开发”“亲子教育的心得体会”等一些专题研讨交流活动,并把家长的亲子教育的疑惑、策略、方法记录下来,从中了解、分析家长在亲子教育方面的指导需求,作为我们深入开展亲子教育指导的依据。并将开设家长讲座、家长沙龙等活动,提供一个家长们互通教养信息、共同提高育儿水平的平台。

  二、记录亲子游戏的快乐体验

  亲子游戏是也是家庭内成人与幼儿交往的重要形式。亲子游戏不仅有益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密切亲子关系,还有益于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而且,孩子会把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对待事物的态度、方式、方法以及人际交往中的态度、方式、方法迁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去。首先要向家长介绍并鼓励开展一些简单、信手拈来的小游戏,如猜拳游戏、跨步游戏、“踢球、拍球、传球”游戏、扑克牌数字比大小等,让孩子和家长用绘画、拍照、摄像等形式记录下游戏情况、比赛结果、游戏体验,并在这些记录中细细回味亲子游戏的快乐;同时我们可以鼓励家长设计一些亲子游戏,在亲子同乐的聚会中展示自己的游戏,并在家长群中推广。

  三、利用祖辈家长的教育资源

  祖辈家长既是接受育儿知识方法的主体,又是运用育儿方法于孩子的主体。我们将祖辈家长直接纳入到亲子教育资源中,动员鼓励祖辈家长积极主动地以合作伙伴的形式参与到幼儿园的主题方案活动中,与孩子共同收集信息、寻找活动资料。将利用祖辈和和孩子一起参与同乐活动,节日庆祝活动、向他们发放“科学育儿”小报等形式,让爷爷奶奶们多了解一些孩子的想法,多感受一些孩子的活动,多接触一些科学教育儿的知识。从而弥补和改善亲子教育的脱节现象——接受亲子教育指导的不带孩子,带孩子的却不参加亲子教育指导这样一种普遍存在的教养问题,以此提高和孩子共处时间的质量。

  亲子教育是0—6岁教育的有效补充,我们老师就是亲子教育的呼吁者、指引者、指导者,我们将义不容辞地引领家长真正走近亲子教育,让我们共同为倡导亲子互动,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付出努力!

  家长教育论文 篇6

  【摘要】

  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家长起着主导作用,决定着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方法,从而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本文运用文献法,查阅近70篇相关文献,并从中筛选出22篇,围绕家长教育素质内涵、教育观念、教育知识以及教育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对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而家长教育知识及家长教育能力研究较少,研究不够深入具体;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缺少长期跟踪式的深入研究等问题。今后的研究要注重增加研究的深度,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全面深入地开展家长教育素质的相关研究,为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家长;教育素质;教育观念;教育知识;教育能力;述评

  家长,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教育者和执行者,因此家长的教育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实施,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成败。199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中国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状况及教育”调查中指出,“在影响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诸家庭因素中,家长的教育素质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①近些年来,人们针对家长的教育素质开展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哪些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梳理。本文运用文献法,查阅近70篇有关文献,并从中筛选出22篇,围绕家长教育素质内涵、家长教育观念、家长教育知识以及家长教育能力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分析,试图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关于家长教育素质内涵的研究

  欧阳连认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就是指家长运用多种知识实施家庭教育的技能和技巧,家长的教育技能和技巧又主要体现在了解孩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②该研究更侧重于把家长教育素质理解为能力。焦健则将家长素质分为了一般素质和特殊素质,特殊素质即我们所说的教育素质,包括正确的教育观念、丰富的教育知识、科学的教育方法以及一定的教育能力。

  ③赵忠心在其著作中没有具体提到家长教育素质这一概念,而是将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之一归结为家长自身的素质,其中包括家长的世界观和思想品德以及家长的文化素养。

  ④杨宝忠认为,家长的教育素养包括教育科学知识、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教育态度和教育期望。

  ⑤王铨、赵俊志将家长的教育素质概括为6个方面:现代的教育观念、全面的教子、科学的教子方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⑥该研究对家长教育素质的概括更为具体,可实际操作性更强。孙宏艳则与王铨和赵俊志的看法相似,认为家长的教育素质,即教育孩子所需要的观念、方法和能力,具体包括现代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健康的心理状态、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及平等和谐的亲子关系。

  ⑦张庆守提出家长教育素质是由多维素质组成的综合性系统结构,应包括品学素养、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⑧综上,对于家长教育素质的认识,我国学者们虽然还存在些许差异,但大致可将家长教育素质概括为家长的教育知识、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能力四个方面。目前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究阶段,未能将家长教育素质具体化,使其能够成为可量化、易评价、可实践性强的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因素。

  二、关于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

  (一)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研究

  俞国良与辛涛对其构成做了进一步阐释:人才观是家长对人才价值的理解,亲子观是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及教养动机,儿童发展观是对儿童认知和社会性发展规律的认识以及教子观是对自己、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⑩许晓辉、庞丽娟的研究将家长对儿童的发展评价纳入到家长教育观念里,进一步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輥輰訛张庆守的研究是从家庭教育对儿童素质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这一角度对家长教育观念构成进行了划分,忽略了亲子观在家长教育观念的作用。輥輱訛刘秀丽与刘航认为在其总结的7个观念构成中,儿童观、教育观和亲子观是核心要素。该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总结,但划分略有重叠,且缺少对儿童发展进行评价的评价观。

  (二)家长教育观念的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陈帼眉与何大慧认为,家长教育观念受社会文化、家长自身经历、文化程度以及对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影响。輥輴訛李百珍与关颖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除了受社会现状、家庭背景影响之外,还受家长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的制约,家长职业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对教育观念的差异影响显著。輥輵訛俞国良与辛涛认为,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认识上存在“自我构建”和“文化脚本”两种看法。“自我建构”是指家长的教育观是父母自我建构的过程,它来源于个人的直接经验;“文化建构”是指家长教育观念是其在接受文化观念的过程中形成的,它是一种文化信息。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视角,他们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即“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是自我建构和文化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輥輶訛该研究理论上阐述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来源,却没有对其形成规律进行深入探究。李洪曾认为,家长的教育观念除了受职业、学历的影响之外,还与父母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有关系。从家长教育观念现代化的程度来看,一般父亲比母亲高,高学历比低学历高,年长的比年轻的高,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的经理比医务人员、机关一般干部、店员高。輥輷訛“家长教育观念更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组提出了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机制:一是找到“动力源”———引发转变观念的内在需要;二是升华系统———提高认识,动摇陈旧观念;三是感染系统———激发情感,促进认识向行为转化;四是实践导向系统———利用科学的手段巩固认识与行为。该研究从家长内在深层动因的角度揭示了旧观念解构和新观念形成规律,提供了新视角。综上,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观念构成的认识在人才观、亲子观、儿童观和教子观上基本一致,之后评价观的提出进一步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但现有的研究不能全面客观地呈现其形成规律和影响因素,缺乏对家长教育观念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家长教育观念形成的因素等方面的研究。

  三、关于家长教育知识的研究

  关颖将家长教育知识分为“儿童生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儿童卫生保健知识”、“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儿童教育知识”、“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以及“与孩子学习有关的文化知识”。通过该研究中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独生子女家长当中,学过“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知识”的家长比例最低,“儿童心理发展方面的知识”其次。赵忠心认为,家长教育子女应具备的知识有:“优生知识”、“儿童青少年生理学知识”、“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各种文化科学知识”以及“社会生活知识”。张庆守指出,家长应掌握的教育子女的知识有应包括关于儿童身心发展和家庭教育基本规律的知识、与家庭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关于家庭教育目标以及内容和途径的知识、家庭教育基本原则和方法学知识。华桦的调查表明:“家长最主要的家教知识来源于‘自己的经验积累’,占48.1%。换言之,部分家长主要依靠固有的家庭教育理念和传统来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开放而多元的获取家庭教育知识的渠道尚未形成。”金晔在其对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自我导向学习的现状研究中指出: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知识学习的比例高于母亲,学历较高的父母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自我导向性更强,职业工作稳定性高的家长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的投入上要高于相对职业不稳定的家长。家长喜欢和常用的学习方式是“自我阅读”,而家长们认为最重要的学习途径是“朋友同事间的交流”和“与教师交流”。该研究主要是针对家长学习教育知识的动机、途径、方式、投入等方面。综上,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知识的研究关注不够,现有研究相对杂乱化、片段化,大多附于其他研究之下,对家长教育知识应然要求的研究不深入具体,缺少对家长教育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获取途径等方面的研究。

  四、关于家长教育能力的研究

  (一)家长教育能力的概念界定研究

  赵忠心认为,“所谓教育子女的能力,就是运用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种种问题,促使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技能、技巧。”輦輴訛胡海燕认为,家长教育能力是指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性认知、理解性情感和理解性行为。

  (二)家长教育能力的应然要求

  赵忠心把家长教育能力的应然要求总结归纳为三点,分别是了解子女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庆守把家长应具备的教育能力分为6项:了解与分析能力、教育选择与规划能力、建立密切亲子关系的能力、家庭教育实施能力、教育协调和沟通能力、家庭教育环境设计能力。輦輶訛此概括较前者更细致具体。胡海燕侧重从人的认知、感情和行为实践活动三个层面,把家长教育能力分为理解性认知能力、理解性感情能力和理解性实践行为能力。陈永坤认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上的核心能力应该包括:情绪管理能力、逆境智能、学会学习、创意思维、理财能力、沟通与协作能力、国际视野以及世界公民意识等。

  (三)家长教育能力发展的意义与方式研究

  关颖认为,家长教育能力的缺陷会导致子女产生不良心理感受,而家长不注重自身的修养则是家长教育能力缺陷的关键。家长学习家庭教育的程度远不能满足教育的实际需要,是导致其教育能力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輧輮訛缪建东把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发展阐述为父母的成长,其意义在于它是角色变化、科学育儿的必然需求。他认为父母教育能力拓展方式有:“在生活的过程中向比自己有经验的长辈或者同辈学习、主动通过看书读报或上网查找信息等方式自学、接收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这三种方式基本概括了现有的发展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方式,但不够细致和具体。综上,目前关于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少,从促进家长教育能力发展途径角度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缺少家长教育能力发展水平现状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对家长教育素质开展了许多有益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家长教育素质的内涵,完善了家长教育观念的构成,对家长教育知识和能力的应然要求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在对家长教育观念形成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还不够深入,缺少对家长教育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掌握状况和获取途径的研究。总的来说,研究内容多侧重于对家长教育观念的研究,对家长教育知识以及教育能力的研究较少,且大多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层面。从研究方法上来看,文献法、思辨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居多,比较法、个案法、观察法较少,缺少长期跟踪式的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丰富研究内容的同时增加研究的深度,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根据家长在家庭教育实践中的实际情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全面深入地开展家长教育素质的相关研究,为家长教育素质的提高和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帮助。

  家长教育论文 篇7

  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新生儿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严重影响我国人口的出生素质,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对于HIE患儿的康复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HIE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受我国医疗条件及患儿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的HIE患者只是在医院接受急性期的治疗,而后续的康复治疗主要是在家庭进行。但是由于患儿家长HIE相关知识匮乏加之患儿家长面对可能导致严重的后遗症情况下常常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难以有效地对患儿进行康复治疗,因此对于HIE患儿家长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对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研究采用知信行模式(information,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d,IKAP)对HIE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定州市人民医院儿科诊断并住院治疗的120例HIE患儿及家长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下列标准:

  ①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HIE诊断标准;经相关检查无其他器官疾病。

  ②家长为患儿的主要照顾人。

  ③患儿家长无精神病史;能够与护理人员进行正常的沟通;并且愿意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

  ①拒绝签收知情同意书。

  ②近30d内参加过其他研究项目的。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儿及家长一般情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患儿均进行营养脑细胞、脱水、镇静对症支持治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儿家长由主管护理人员进行HIE相关知识健康教育,采用座谈会、发放宣传卡和护理过程中对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时间、教育次数以及形式不固定,根据患儿的住院时间不同存在差异。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引入IKAP模式护理进行干预方法:

  第一阶段掌握患儿和患儿家长信息:患儿入院后通过与家长的交谈沟通,收集患儿和家长的一般资料,如患儿的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情况以及家长的年龄、职业、文化等信息,掌握患儿家长对HIE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了解患儿家长的需要;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详细记录;根据已获信息对患儿家长进行全面健康知识评估,制订具体护理干预计划。

  第二阶段传授知识:护士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根据不同的患儿家长采用个体化的教育方法,向患儿家长进行HIR相关知识教育:HIE 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方案和措施、早期干预对患儿预后重要性及目前患儿的病情及治疗用药情况。其中重点向患儿家长说明早期药物干预的重要性,脑神经营养药物等的药理作用,治疗疗程,及以往成功的治疗病例等,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的认知程度,使患儿家长认识到坚持早期治疗、早期干预的对于患儿预后的重要性。患儿病情平稳之后给予患者康复训练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教会患儿家长掌握抚触等康复方法的步骤和操作过程,并将新生儿抚触的好处、操作过程中注意事项讲解给患儿家长。

  第三阶段转变观念:采用IKAP模式进行干预后让患者家长了解HIE通过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护理大部分患儿不会遗留后遗症,使其能保持乐观稳定的情绪,改变患儿家长对HIE不正确的认识,改变原有错误的观念并掌握了有效策略来配合HIE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患儿家长的治疗和康复的信心。

  第四阶段产生行动:护理人员通过对患儿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患儿家长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行动上能自觉配合医护人家相关治疗和康复护理,从而能发挥患儿家长的主管能动性,并促进患儿家长在患儿出院后可以持之以恒地对患儿进行康复训练。同时,在患儿出院后护理人员定期进行电话和门诊回访,随时解答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问题,及时发现存出院护后家庭护理中在的问题,结合患儿的具体情况,提出合适的家庭康复方案,督促家长对患儿进行家庭训练,避免脱疗。

  1.3 观察指标

  1.3.1 出院前调查患儿家长相关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对患儿家长的HIE知识、用药知识、喂养知识、康复知识等4方面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查,每个方面出20个问题,每个问题为1分,15分以上为合格。

  1.3.2 出院前调查患儿家长满意度:宣教满意度、态度满意度、环境满意度、操作满意度以及结果满意度,5个项目用Likerts 5点计分法量化记分,患者认为最满意的情况赋5分,最不满意的赋1分。

  1.3.3 患儿家长依从性:完全依从:完全按医护人员制定的治疗和护理方案进行治疗和护理;部分依从:对护理和治疗措施部分配合;不依从:不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 果

  2.1 2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干预组患儿家长在HIE知识、用药知识、康复知识掌握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喂养知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患儿家长满意满意度调查:干预组患儿家长宣教满意度,态度满意度,操作满意度,结果满意度等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2.3 2组患儿家长治疗护理依从性:2组患儿家长在依从性及总依从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讨论

  HIE是指新生儿在围产期因缺氧窒息而引起的缺血缺氧性脑损害,是一种围产期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的疾病。目前的研究显示我国每年活产婴儿2千万左右,而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大约13%,其中窒息占新生儿死亡的23%,早产儿则高达28%。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新生儿复苏技术的推广,新生儿的窒息的病死率有所下降,而HIE的发病率呈现增加的趋势,目前国内的研究结果显示:HIE发病率为0.92%,严重危害我国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制约我国人口出生素质,因此对于HIE的治疗和康复干预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3.1 健康教育在HIE患儿家长中重要性:HIE是围生期窒息而导致的新生儿脑缺氧缺血性损伤,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智力低下、癫痫以及学习困难等,HIE目前依然没有十分有效的治疗方案,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目前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是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其中患儿家长在我国目前的医疗条件制约下成为患儿护理照顾的主体,患儿家长对HIE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导致康复和护理的效果,如果患儿家长对HIE相关知识认识不足,不能主动配合治疗,从而会延误和中断早期治疗和干预,严重影响患儿的临床预后。但是目前的研究显示我国HIE患儿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不十分理想,特别是患儿家长面对HIE特别是“脑病”一词,常常会产生不安、焦虑甚至恐惧心理,患儿家长对HIE相关知识具有迫切的需求,因此对HIE 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是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也是现代化护理学发展所必需的。如何使HIE患儿家长对HIE有正确认知并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护人员早期治疗干预、帮助患儿尽早康复,是摆在每位医护人员面前的重要课题。

  3.2 IKAP模式的理论依据:HIE是新生儿科常见的疾病;对于HIE患儿家长实施健康教育是减少患儿后遗症的发生,取得家长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支持,增加患儿家长满意率的有效措施之一,但是目前如何对HIE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成为摆在儿科护理工作人员的现实性问题。KAP模式是知识、态度信念和行为三者的总称,也称为KAP理论,是健康相关行为转变理论中比较成熟的理论之一,这一健康教育理论可以表现为3个连续过程,即知识-信念-行为。知识是基础,信念是动力,促进健康行为是目标,KAP模式模式目前在医学领域中进行了广泛的影响,并显示了其可行性与有效性。赵增强对43例慢性前列腺患者采用IKAP模式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健康教育,结果IKAP模式可提高慢性前列腺炎患者的生活质量。朱丽华等采用IKAP模式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结果IKAP组在在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比较高。梁琪等采用PIKA模式干预在学龄期患儿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结果显示IKAP干预可提高患儿的腰椎穿刺成功率,有效减轻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这些研究充分说明了IKAP模式在健康教育中的临床用价值,但是目前IKAP模式在HIE患儿家长中健康教育研究报道较为罕见。

  3.3 IKAP模式在HIE患儿家长中健康教育的优势:本研究采用IKAP模式对HIE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结果显示IKAP模式进行健康教育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儿家长HIE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且IKAP模式是集“信息-知识-信念-行为”为一体的有机组合健康教育模式,强调教育对象的个体性,根据事先掌握的患儿家长相关信息,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教育,从而促进了患儿家长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患儿家长深入了解HIE疾病的基础上,激发他们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进了患者对于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深化了“以防为主、以人为本”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内涵,提高了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综上所述,通过运用IKAP模式对HIE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儿家长HIE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强化患儿家长的遵医行为,改善了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但本研究只限于小样本的研究,患儿家长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研究样本较小导致的结果偏差有关,另一方面本研究只对健康知识、遵医嘱行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HIE患儿长期预后影响,需进一步研究和随访观察来证实。

  家长教育论文 篇8

  〔摘要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在这过程中幼儿家庭音乐教育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作为学前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提高幼儿的音乐审美能力,激发人的创造力。

  〔关键词

  幼儿音乐教育;家长参与;分析研究

  一、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参与的重要性

  (一)家庭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肢体表现力以及经历等各方面都十分敏感。为了让幼儿对音乐有深入的感知,提高幼儿的敏感力,在这段时间进行音乐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挖掘幼儿的天赋,激发人的潜能,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影响幼儿的性格。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家庭音乐教育在我们国家起步的时间较晚,虽然一些家长比较注重幼儿的教育,但没有掌握正确的方式,因此不能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二)激发幼儿的情感体验

  据调查研究,我们能够发现幼儿部分音乐感知都来源于父母。如果幼儿能够生活在一个家庭音乐氛围浓厚的环境下,就会心情愉悦,喜欢艺术的可能性会更大。相关专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在该实验过程中,将幼儿置于一个喧嚣的环境中,发现该幼儿的情绪波动较大,并表现出不耐烦甚至焦虑的情绪。播放优美的音乐,幼儿就会表现出享受的体态,如果能够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那么就能陶冶幼儿的心性,提高幼儿的感官能力。

  (三)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情

  在物质水平提高的今天,家长越来越关注幼儿教育,也努力为幼儿打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但却忽视了自身的教育价值。实际上,如果家长能够重视家庭音乐教育,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就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情。幼儿的行为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家庭的影响,幼儿在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的过程中,家长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家长要和大班幼儿一起学习音乐,感受音乐,为大班幼儿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

  二、家长参与现状分析

  我们对多家幼儿园进行走访调查后发现,在家庭音乐教育的过程中,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家长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开始逐渐认识家庭教育,并开始关注大班幼儿的音乐教育,也很喜欢和幼儿一起在家里唱唱跳跳。将近一半的家长,认为大班幼儿学习音乐能够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但更多一部分家长还是认为大班幼儿之所以要学习音乐就是为了掌握一门技能,对音乐的功利性比较强。还有少部分家长想要把幼儿培养成著名的音乐家。无论是哪种目的,这些家长都十分认同对大班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绝大部分家长都能花30分钟的时间和大班幼儿一起进行音乐活动,但还是有很多家长还是因为工作问题,无法和大班幼儿一起进行音乐活动,兴趣班也成为家长最好的选择。家长参与的积极性很大,但大多数家长没有音乐素养,也无法很好地教育幼儿,害怕说错话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引导。

  (一)教育目的功利性

  很多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试图把孩子培养为音乐家,强迫大班幼儿学习音乐技能,认为家庭音乐教育中家长参与就是和大班幼儿一起练琴,监督大班幼儿进行歌唱训练等。但在这过程中若忽略了情感的培养,也会让大班幼儿产生不好的心理。

  (二)教育内容有所偏差

  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能够发现,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比较重视歌唱、练琴等这些技能,忽视了生活化的教学与游戏化的教学,也很少选择游戏的方式和大班幼儿进行互动,仅仅凭着自己的喜好,决定大班幼儿的喜好,无法为幼儿提供多种选择类型的服务。

  (三)教育目的不明确

  一些家长的教育方法存在着偏差,目的性十分强烈,经常会利用音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这种榜样示范法过于单一,缺乏与大班幼儿的沟通交流。

  三、策略研究

  (一)提高家长的音乐素养

  在家庭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家长有着绝对的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家长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首先,就是家长对于社会以及人生的态度,即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和准则。其次就是家长的理论素养以及知识水平。最后就是家长的心理素质。我们在这里讲的素质是指家长的音乐素养。[5]要想提高家长的音乐素质,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做好音乐教育的宣传工作,在社区里举行相关的知识讲座或者是一些座谈会。同时幼儿园要积极主动的和家长沟通交流。最主要的交流渠道就是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要和家长进行交谈,也可以以书面的形式通知或者是告知。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这方面要保持高度的一致性。[6]鼓励家长创建学习型的家庭,让家长在这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水平。

  (二)提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在我国,幼儿园的孩子们年龄都是在四、五岁左右,幼儿性格都比较活泼,对新鲜的事物都比较好奇,因此,他们很容易会被外界因素所影响,游戏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幼儿体会到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够发现和感悟不同的事物,在游戏中与家长积极配合,从而营造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大班幼儿可以大胆发挥自由想象。游戏教学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锻炼幼儿的协调能力,还能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活跃幼儿的大脑,做到口、耳、手灵活运用。幼儿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动脑思考问题,就是锻炼幼儿思维能力的过程。只有大班幼儿对音乐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个学习活动中来。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要关注大班幼儿,根据大班幼儿的兴趣爱好进行引导教学,千万不能操之过急,强迫进行学习,这样可能会产生反效果。幼儿和家长进行良好互动,不仅能够促进亲子关系,还能在这过程中提高音乐教育的实效性。家长要打破常规的教学方式,和大班幼儿一起进行节奏训练、体态运动等等,尽可能地淡化教育的目的,让大班幼儿感受到家长是在和他一起玩游戏,家长是幼儿的合作伙伴。

  (三)加大时间,精力的投入

  我们已经提到,有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等各方面的因素,无法花费大量的时间参与到音乐教育中来。还有一部分家长虽然重视音乐教育,但只是物质的支出,没有为孩子花费时间,花费精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亲子关系。家长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认识到自身的教育价值,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大班幼儿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可以在家中设置音乐活动区,在这片区域内放置一些与音乐相关的物品,例如自制的易拉罐风铃,或者是和幼儿一起动手制作发声乐器,把沙子放在瓶子里。每天只要花半个小时,多留心,多注意孩子,多投入精力,就能打造一个好的音乐氛围。

  (四)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家长在参与家庭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首先就要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心理的发展规律,在教育引导的过程中,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了解幼儿的需求,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以及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当然,家长有较高的音乐素养,掌握正确的家庭音乐教育工作方法,就能为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提供更多的便利,也奠定了较好的教育基础。所以家长要和学校进行有效的衔接,了解幼儿在幼儿园内的学习状况,进一步地采取针对性的策略,多与幼儿沟通交流,尽可能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综上所述,当前家长参与家庭音乐教育过程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要求家长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尽可能尊重幼儿的身心特点,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为幼儿打造好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韩天寿吴霞飞小问题,大思考--对当前幼)儿园音乐教材错误问题的调查分析:《中国音乐教育》2015年第7期

  [2]赵雅丽当前幼儿音乐教学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路径:《教育导刊:下半月》2015年第7期,有效地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文理导2014年第15期

  [3]李晓虹浅谈幼)L园音乐活动教育中有效策略的应用:《当代学前教育》2014第2期

  [4]冯江英孙钰华幼儿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探析:《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17年第12期

  [5]史艳丽浅谈家长应具备的素质:《中国西部科技》2007年第20期

  [6]耿慧兰加强家园合作的策略发表时间:2015-3-30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5年第1期供稿

  [7]商晓阳.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家长参与现状及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家长教育论文 篇9

  0-6岁作为人生的起点,属于人生最基础的阶段。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很重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从孩子离开父母进入幼儿园时,心里最担心的恐怕还是父母,总想知道宝宝在幼儿园里干了些什么,老师教了什么,对幼儿园的生活适应不适应,好想能在幼儿园看看宝宝的生活……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反映出现在我们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子成凤的心情,更是对幼儿教育的一种期盼。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下面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验谈一下自己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家长工作体会。

  一、开展家校访谈会,转变家长眼中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当家长亲自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我们手里的时候,是因为他们信任你,相信你能教好他的孩子,如果他的孩子在幼儿园什么都没学到的话,那些家长还会信任你吗?为了打消家长的顾虑,我中心在开学初考虑到老师和家长双方的因素,首先组织家校约谈会,这个形式收到家长的好评。那老师如何进行访谈呢?访谈前要准备什么?访谈中要注意什么?访谈后要追踪什么呢?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一)做好约谈前的材料准备工作

  许多家长由于对孩子年龄特点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时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当,一味的溺爱,甚至放纵,导致孩子的身心畸形发展。而教师是有一定的专业人员,但是不要拿专业的头衔去命令家长做事,而是遇到问题应通过各种方式启发、引导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家长共同探讨孩子存在的不足,并和家长共同去制定适合幼儿的育儿方法。记得一次约谈中,一个家长这样说:“我家小孩总是在家玩玩具乱扔,自己从来不整理,说了他不听,孩子爸爸就会打他。”当时我对这个家长说:“我们可以先在玩玩具的时候和他制定一些合理的计划,在玩玩具之前要提醒幼儿的一些规则,只有和孩子共同制定的规则,这样孩子才会心甘情愿的去遵守和收拾玩具。所以,你打的方法是肯定不合理的了。”家长了解到了正确的,并及时的改变了自己的教育方法。与此同时,我与这位家长也拉进了距离。

  (二)搭建学习交流平台,选择合适时机进行约谈

  首先为家长搭建和创造一个相互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早教中心专门设置了家长接待室,安排业务沟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长期坐班接待家长。其次抓住合适的时机与家长约谈。在这样的交流和畅谈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一方面帮助家长们树立更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同时也转变了教师在家长中的形象。我想,只要我们态度诚恳,方法得当,就一定能赢得广大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转变家长对幼儿教师的认知观念。

  二、引导教师与家长换位思考,共同参与幼儿教育

  都说教师应具有一颗真诚的心,诚心是做好教师工作的一个必备条件。更重要的教师的诚心也是家园互动的主要沟通纽带,是家园互动工作良好维系的桥梁。幼儿园家长工作更是如此,当制定计划或要开展活动了,首先要与家长沟通,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建立朋友的关系、合作的关系。一切从家长实际和需要出发,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真心实意做家长的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在育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换位思考,对家长产生的急躁情绪等要冷静思考,学会体谅。同时家长们具有不同行业的专业和职业优势,我们注重发挥其独特的教育优势,动员他们参与到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来。如利用家长半日开放时间,请做医生、警察、小学教师等家长来园助教;家长评选十佳满意教师;鼓励家长向园刊积极投稿;幼儿园环境布置、营养小报展评等,邀请家长委员会的成员来当评委等。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家长参与幼儿园工作的热情,使家园互动充满活力。

  为了使家长能经常性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老师们能针对每个幼儿家长的个性特点、职业特点、家庭背景有的放矢地开展个别沟通、对话、交流工作。如利用早晚接送时间、打电话、家访、班级博客、QQ等形式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创设家园联系栏、成长档案、互动手册进行多方面的沟通,而每年的家长会,教师们更是动足了脑筋,有针对性地开展互动式家长会、参与式家长会,使家长会不再是教师单方面的事。各班形式多样的家园同乐活动,更是激发了家长和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自理生活能力比赛、农家乐活动等等。丰富的家园同乐活动,把幼儿园、家庭、孩子三者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大家悄然收获着家园共育的快乐。

  三、重视社区家长工作,为早期教育奠定基础

  巴里坤县太阳花亲子早教中心作为全县唯一一所人口早教基地,我们对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近年来,我们采取与社区合作的形式。

  发放调查问卷、园领导上门家访、专题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了解本区幼儿数量、家庭的基本情况、幼儿教养入托情况及家长对幼儿园的建议和需求等。我园还在各社区宣传橱窗中展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卫生保健工作等,使在园的家长及散居未入托幼儿家长们及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动态,获取早期教育的信息,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我们还向社区家长发放科学育儿方面的宣传资料,把科学育儿的经验介绍给家长,提高社区家长的育儿水平。我们也鼓励小朋友走出幼儿园,进社区宣传、开展老少同乐活动等。另外,我们不但尝试 “送教下社区”的方法,还邀请农村的小朋友来幼儿园游戏、上课等。如快乐宝宝活动日、观看庆幼儿才艺汇演等帮教活动,成为早期教育的又一新举措。

  总之,在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实践中,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家长的力量;同时也感受到直面家长时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才能引领家长。因此,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值得我们去不断地学习和实践,让幼儿园的家长工作做得更细致、更精心、更扎实。

  家长教育论文 篇10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育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满的效果。可见,要想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必须要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合力的最大化。一提起家庭教育,大多数人认为是家长对儿童所实施的教育。那么,作为家庭教育实施者的家长,作为儿女的第一任老师,是否具备教育者的素质和水平呢?作为家庭教育实施者的家长,是否需要接受再教育呢?答案是肯定的。终身学习时代的到来,以及家庭教育中问题的个性化、多样化,都要求家长不断地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和教育子女的水平。本文以学前儿童家长教育为主题,阐述当前大陆地区学前儿童教育的现状,寻找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

  所谓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是指社会或学校针对学前儿童的父母所实施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让父母了解自己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父母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能力。这里所说的家长,主要是指学前儿童的父母,也包括对还在实际上履行父母职责的其他暂时监护人。

  一、大陆地区关于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的现状

  自2001年9月1日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中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还是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组织形式,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1、国家关于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的政策法规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要求关工委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要组织老同志指导家庭教育、参与社区教育,协助举办家长学校和校外教育活动基地,编写家庭与校外教育的读本和资料,开展“读书征文”、“科技扶贫”、“老园丁联系户”、“家教一条街”、“校外学习辅导站”、“双拥教育”、“文明共建”等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2004年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布《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家长学校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还对家长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家长学校的指导与管理、家长学校的组织与领导、家长学校的检查与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中,对家长教育也做出了具体的说明和要求。

  2、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形式

  一是家长自我学习。家长出于自觉自愿,或想找到相关幼儿问题的答案,通过阅读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书籍、登陆站查阅资料、通过bbs交流育儿心得等方式,主动获取育儿教育的知识和经验。 二是幼儿园组织家长学校、家长学堂等活动。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家长组织起来,由专人进行指导,向家长传授及教育理念。目前大陆地区家长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专题讲座式。主要是聘请相关专家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理念、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及咨询。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学校的领导(校长或德育主任)、教师,也有家长本人、社会知名人士等。

  ②家长会议式。教师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这实际上是一个学期1至2次的家长例会,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家长参与学校的形式,也是很多家长学校所采用的形式。

  ③经验交流式。有些家长学校不定期地组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家长们通过这种形式交流育子经验,一般选举家庭教育成绩突出的家长进行主要演讲,让家长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及经验感染和教育其他的家长,给家长们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

  ④授课教育式。通过编印教材和有关家长教育指导方面的资料组织家长接受教育。

  ⑤“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深入课堂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保持一致性。

  三是社会上举办的各种与教育相关的活动。目前社会上举办的与教育相关的活动形式有:

  ①传媒教育式。一些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利用大众传媒的辐射优势,通过开辟栏目或发行资料等方式举办家长学校。

  ②社区网点式。有的地方在城市街道、大型企业等建有“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家长会和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方面的活动。

  ③网上家长学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家长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家校e”,“家”代表家庭,“校”代表学校,而“e”具有教育(Education)、电子信息(ElectronicInformation)、容易(Easiness)三重含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家长们可以通过邮件、博客和一线通等形式相互取得联系。

  3、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内容

  无论是通过家长学校,还是自学或网络学习,学前儿童家长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纠正家长的教育观念为主,主要是通过授课的形式改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不正确理解,纠正家长心中固有的错误观念,向家长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端正家长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态度,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借此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家庭观、教育观,从而对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指导。另一类主要是向家长传达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某种教育理念的依托下,对孩子的正面、负面行为展开分析,帮助家长处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棘手问题,解答家长的疑惑,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及实操性的技巧。

  另外,作为学前儿童主体的80后家长来说,相比较以往的家长,他们思维活跃,受教育程度高。尽管如此,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教育者的身份,也不能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因此,目前对学前儿童家长所开展的教育,依旧将重点放在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端正家长的态度上。

  二、问题

  自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工作开展以来,尤其是在家长学校的推广和努力下,大陆地区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幼教知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在学前儿童家长教育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的漏洞和问题。

  家长教育论文 篇11

  家长对幼儿的影响最深远,父母的言行举止都是幼儿模仿的对象,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家庭中人与人的沟通方式,时时刻刻都影响幼儿未来人格的发展。我们都希望能够教育出具有美好心灵,具有创造力、有信心、有责任心而且乐观向上的孩子,那么重视是第一步。现在我就自己孩子的教育浅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一、 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教育气氛

  孩子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家庭这样一个环境氛围里,在上幼儿园之前, 孩子几乎把 90%以上的时间都花在家庭里,而这段时间是幼儿建立优秀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在接受幼儿园教育后, 家庭对于孩子来说依旧是心灵最重要的依靠港湾。因此,家庭氛围至始至终对幼儿教育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 以身作则。

  很多家长有一种倾向, 就是想通过言语来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而且她们大都是用警告和命令的口吻去对待孩子的,什 么“这样做是不对的,妈妈不喜欢”“你必须怎么样” 等等。 父母们以为这是在进行家教, 却往往收不到任何效果, 孩子该怎样还是怎样,其实,在这样的言语下,即使孩子照家长说的 做了, 也是不情不愿, 在孩子幼小的心里也会慢慢积累不愉快的情绪, 甚至逆反心理。以身作则,就是说家长要以自己的行为为孩子做出榜样,光说是不行的, 孩子早已厌烦。 很大程度上来讲, 幼儿的教育是不用言语的。 在另一方面,以身作则还要求家长要说到做到,对孩子这样说,而实际做的时候,自己却是另一个样子,这也会造成孩子的疑问和对家长 的不信任。这是一种无声教育,比有声教育更容易让孩子接受并效仿。

  三、 摆正幼儿在家庭中的地位。

  幼儿良好品行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幼儿在家长心中的地位,也是在家庭中的位置。幼儿在家庭中的适当位置应是不过分受宠也不被轻视。家长需要从小就把儿子当成家庭中的一员,尊重他的意见,当他需要与大人交流时,大人放下手中事,陪他玩一玩、谈一谈;有时 大人也故意犯点错误,让孩子指出来,并很虚心地接受孩子的意见。这样, 孩子从小就觉得自己有一定的地位, 而对大人的批评也易接受。如果家长真正尊重孩子,把孩子放到平等的地位,就不会这样催 促孩子,就应该适当引导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发现,这样孩子的主动 和独立性格也就慢慢建立了。

  其实,家长在幼儿的教育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父母教育幼儿不 能光靠上课、靠书本,我们应该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幼儿的德 与行。 让我们共同为孩子撑起一片蓝天, 让孩子的小脸上绽放最自然、 最可爱的笑容。

  家长教育论文 篇12

  摘要:

  学校教育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是对现有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目的在于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家长作为学生监护人与出资人,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然而,家长对学校教育改革并非全然持赞同的态度,甚至会以某种方式阻碍改革的推行。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下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激烈的教育竞争、教育信任危机、家长低水平地参与学校治理导致。要化解家长的阻力,可以尝试从以下三方面着手:重视家长在学校改革中的重要位置,构建家校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共识教育,发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活力。

  关键词:

  家长;利益相关者;阻力;学校教育改革

  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过去容易忽视的一个教育主体———家长,如今对教育改革的影响越来越大,若家长的利益诉求不能得到满足,则会产生阻抗学校教育改革的力量。学校教育中,家长究竟有何诉求?家长阻抗教育改革的原因何在?如何将这种阻力转化为动力?笔者在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下对其分析,旨在对学校教育改革中家长的阻力问题进行思考。

  一、家长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

  1.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主要内容“利益相关者”是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学术用语,由斯坦福研究院于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后经学者们不同视角和程度的研究与发展,形成利益相关者理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弗里曼在广义上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即“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够影响组织目标实现,或者能够被组织实现目标的过程影响的所有的个人或者群体”[1],从而把利益相关者同组织联系起来,并将该理论的实践范围扩展到一般的组织机构。其理论包括的内容大致为:第一,企业的参与者皆向公司提供特殊的资本,与股东一样承担着相应的风险,甚至有些利益相关者比股东更加关注企业,因此,重视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获取,创造属于他们的价值,成为公司的主要目标。第二,多边契约理论的根基要求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信任与合作,从而达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以更好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第三,企业提倡全体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共同管理,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彼此监督、相互促进,确保各方利益得到照顾。

  2.学校教育改革中家长的利益诉求作为经济学领域的“利益相关者”,重视企业的民主管理,强调全体利益相关者风险共担和利益的实现。学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如今办学主体更加多元。“所谓非营利性指利润不能在组织成员中分配,也就是指没有人能够获得组织的剩余利润。”这意味着学校不会由单个办学主体进行控制,只能由全体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由此便可看出,学校是具有代表性的利益相关者组织机构。其利益相关者包括“教师、学生、出资者、政府等属于第一层次,校友、捐赠者和立法机构是第二层次,市民、媒体、企业界和银行则属第三层次”]。学生作为学校存在的条件,无疑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而作为学生监护人和出资人的家长则可视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利益相关者。当教育改革对原有的教育理念、方式、内容等进行调整以使教育活动能够积极有效的展开时,家长关注的焦点便不会停留在学生当下的发展状态,更多是在于改革能否促进孩子成绩的提高,来确保他们顺利地考入重点学校,这是家长对学校教育改革的首要期待。与很多学校希望通过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相比,家长最为关心的是,改革是否有利于学生通过升学考试以及能否帮助他们在今后谋取一份不错的工作。因此,学校教育改革“一方面必须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应有助于、至少不影响学生的升学考试乃至今后就业”,这是深刻考量家长利益诉求、也是实现教育改革“共赢”必须面对的问题。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视域下家长成为学校教育改革阻力的原因

  1.激烈的教育竞争给家长带来心理焦虑当前家长对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多,相应的期待也会愈大,虽然我国的教育资源量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增加,但是与巨大的教育人口数目相比,依然无法满足人们的期待。针对这一现象,家长理应科学定位自己的利益目标,并同其他利益相关者找到平衡的方法。然而因教育具有赋予个人身份的功能,它过去是、现在仍是家长不惜代价追求的对象,尤其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对高学历、卓越文凭的迷狂所造成的激烈竞争从未停止。由于城市的家长经历过或者见证了高学历所带来的优越性,他们同样希望子女通过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占有,实现未来社会的身份认证;大部分农村家长因社会资源的缺乏,更期待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因此“借助教育通道,参与竞争,或提升社会地位,或防御代际之间地位下滑,是当下中国人与中国家庭可以选择的最重要的路径之一”[5]。

  2.教育信任危机降低家长对教育改革的认可教育改革中实现家长和学校的信任与合作,有效推动改革的稳健前进,此时对家长的宣传与动员必不可少,改革的具体措施,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作为学生监护人的家长需要知晓。但现实存在着家长的关注点不被重视,改革以盲动的方式推行,甚至家长向学校反映情况、提出质疑得不到回应的情况,进而影响到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满意度,信任危机便随之产生。改革开放以后,民众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得到很大提高,学校家长中,有一部分人士不仅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而且具有一定的教育知识和反思教育的能力。彼时的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再也不是迷信或盲从,而是有着自己的利益诉求和严格审视。另外,改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切改革本身都是一种尝试和探索,不管设计得如何高明,都不能保证必然成功。”教育改革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改革,它关乎的是一代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当家长看到改革存在或潜在的风险时,宁愿固守先前的教育模式,也不愿意冒无法承担的风险。与此同时,教育舆论一味宣传改革既得成绩和美好的愿景,反而动摇了家长的信心。当家长有了深思教育的能力后,越是过度的正面宣传,公众反而越倾向于寻找负面的事件来反驳宣传的内容,从而消解了家长对教育的信任。一旦教育信任危机形成,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就变得困难,更不必说共担风险、产生教育合力。

  3.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水平不高随着我国教育民主化的推进,学校开始重视并不断探索家长参与教育的途径,但实事求是地说,家长在学校中的参与情况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教育法律与政策的不完善,家长的参与意识与能力相对较弱,家校合作中双方地位的悬殊,皆表明实现家长平等地参与治理学校的目标并不简单。教育是专门培育人的活动,看似每个人都可以对其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从专业的角度看,即便是训练有素的教师和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家长,也未必真正懂得育人之道。所以,大部分家长更愿意在学校教育中做“学习者”和“倾听者”,对主动参与学校管理、决策事务的意向不强。有数据表明,“只有23%的家长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全部活动,55%的家长有过缺席合作活动的经历,还有7%的家长从未参加合作活动”。与其相反,某些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的家长,对教育有着独特的理解,愿意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通常还会以“强势”的形象加以干预。事实上,这两种不同的参与形式都不利于家校的沟通、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从学校层面来看,对家长的参与,仅是鼓励家长在学校之外,担负起学生的教育职责,若家长真正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决策事务,一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又会怀疑其能力,不予理会他们的建议,以致出现家校相互推诿责任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截至目前,我国尚没有一部教育法律专门论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问题,使家长在监督、参与学校工作时有法可依。凡此种种,说明学校教育改革难以实现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监督与制约的目标,当改革措施无法满足家长的利益诉求时,必然引起他们的反对。

  三、学校教育改革中化解家长阻力的路径

  1.重视家长在学校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位置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和文化发生着急剧转型,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世界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的国际背景影响,让家庭系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导致很多家长陷入一种心理焦虑之中,主要体现为对自身社会地位以及子女教育的关注。这意味着把家庭纳入到改革的中心领域,研究家长在教育改革中的位置,将是学校重构改革支撑体系的有效途径。首先,“要合理适度地发挥学校的市场化机制,促进学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家庭对于教育高的期望”。学校加强与社区、家庭的联系,吸引更多社会资源的融入,真诚地把家长视为学校教育改革的主体,多维度关注他们的利益要求,真正扩大学校民主化进程。其次,家长应经常审视自己的教育观念,承担起促进子女健康发展的责任。虽然家长不可能放弃对学生学业成绩和教学质量的关注,但是学校可以通过家长活动、校务信息系统以及家校联系的网络平台,有意识地增强家长对当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生态的了解,帮助他们树立多元的教育理念,客观、理性地参与到子女的教育中,这是学校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关键,也是家长提高教育素养自觉性的重要举措。最后,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国家通过政策性支持,给予弱势家庭相应的文化教育补助,一定程度上缓解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家庭压力。同时,完善教育政策,保障家长在学校教育改革中的权利和地位,以期满足家长对学校教育改革的利益诉求,最大化家校的共同利益。

  2.构建家校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共识教育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转型,教育也日益充满不确定性[9]。这种不确定性表明风险的存在,也意味着教育主体因利益、价值观念以及认识问题方式的不同,很难达成教育上的共识。在此情况下,家校之间共同认识教育,才有可能在争议性的问题上主动调整自己的视角,作出良性的沟通和改变。共同认识教育并不要求达成绝对的统一认识,而是平等地尊重相应利益主体,承认差异和不同声音的存在,通过沟通增强相互理解。例如,家长拥有教育子女的权利,需要明确学校的发展规划、教育改革的具体内容,以便了解子女在校的学习状态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能做好充分的宣传和动员工作,就改革的缘起、当前学校改革的条件,甚至改革可能出现的弊端,与家长进行深入的交流。一方面,通过全面地宣传和解释,让家长看到教育改革的迫切性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并探讨应对措施,从而形成家长与学校之间相互理解、风险共担的关系。另一方面,家长正视自己在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一旦对学校工作产生质疑,就应该进一步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并尽可能在行动上客观对待学校教育。

  3.发挥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活力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认为,任何一个公司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和参与,企业追求的是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而不仅仅是某个主体的利益。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在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同时,还应满足家长的利益需求,实现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这种参与不单是对子女学业的帮助和指导,更重要的是参与到学校的内部事务,包括教育的决策与管理。首先,组织家长定期参与学校活动。学校建立、完善校级、年级的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家长活动,加强参与者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并能针对家长的询问及疑惑,给予详细回应。另外,利用学校的人才优势,开展专门的讲座,进行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相关内容的辅导,帮助他们掌握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素养。通过活动的开展,密切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其次,强化教育行政部门的督促。家长参与学校内部事务,发挥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不可避免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的引导与督促。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学校,加大对教育改革的宣传力度,引起家长的重视,健全并细化相关法律法规条例,使家长的参与活动有法可依。同时,制定可行的补偿性措施,给予教育不利的家庭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行政层面上减少对学校的控制,把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活动纳入评价学校的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家长在教育改革中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REdwardFreeman.Strategicmanagement:Astakeholderapproach[m].Boston:PitmanPublishing,1984.

  [2]胡赤弟.高等教育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J].教育研究,2005(3).

  [3]胡金平.家长干预学校教育行为的现象分析———一种嵌入的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2).

  [4]吴康宁.教育改革的“中国问题”[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刘云杉.何为人民满意的教育[J].教书育人,2014(14).

  [6]刘庆昌.教育改革的正当性之思[J].教育发展研究,2014(21).

  [7]郭中凯,章亚希.“家校合作”中的家长主体缺失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22).

  [8]杨启光,陈明选.家庭与学校教育改革的关系:西方的经验与中国的问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4).

  [9]徐少阳.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特征、作用与现存问题分析[J].兰州学刊,2008(2).

  家长教育论文 篇13

  [摘要]

  针对当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学校开展了基于提高家长教育理论下的“家长驻校”的探索,通过创造性的开展“家长驻校”,努力探索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契合点,用心、用情、用智书写“培育孩子人人成人”的素质教育理念,取得了“家长驻校”的初步成效。

  [关键词]

  农村小学;“家长驻校”;家校合育

  一、开展“家长驻校”的背景

  平度市新河镇灰埠小学位于镇驻地,随着近几年的撤点并校,我们学校的生源扩展到周围34个村庄。家长学历层次、知识层次、家庭构成存在着很大差距,导致出现种种教育问题。

  (一)家庭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

  1.全面推脱型。因忙于生计或孩子成绩不理想,把孩子推给辅导班,对孩子不管不问,不懂得配合学校教师开展工作。2.简单粗暴型。孩子一旦成绩不好,不会说服教育,往往张口就骂,却不懂得如何教育,只认为棍棒教育出成绩。3.家庭不和型。夫妻间存在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出现隔代教育问题,家庭成员的教育理念互相抵触,出现矛盾。4.家校不和型。家校沟通不畅,老师找家长反映问题,家长有“护犊子”的心理,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孩子有看法,老师认为家长护短,久而久之,矛盾越来越深。

  (二)对当前农村教育现状的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通过调研做了如下分析:

  1.家长的文化层次影响了教育的发展。全校1000多名学生,初中及其以下学历占绝大多数,本身自己学识有限,在家庭教育方面更是捉襟见肘。

  2.年轻父母缺少家庭教育经验。据调查,全校家长中,80%的家长为80后,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比较溺爱,他们感觉自己尚未成人,却又为人父母,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

  3.隔代人的理念不同。爷爷奶奶辈的人对孙子辈“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而年轻父母则认为:孩子本身生活条件好,应多吃苦受累,于是出现了观点的隔阂。

  4.家庭教育的缺失。由于生活的压力,父亲往往外出挣钱,这样来,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全部落到母亲身上,由此造成“焦虑的妈妈+缺失的爸爸=崩溃的孩子”的现象。

  5.家庭教育知识的匮乏。在以前,社会过多地把教育责任全部压在学校身上,对于家庭教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家长根本接受不到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多数家长的教育经验是从父辈那里得到的,根本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二、基于提高家长教育理念的“家长驻校”内涵界定

  基于以上问题,针对如何开展好家校合育,学校经过多方调研认为,首先应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其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学校及教师的不易,让家长认同学校,认同教师。要想达到此目的,必须让家长感同身受。于是基于提高家长教育理论的驻校工作思路随之产生,并将其付诸实施。针对农村实际,我们开展了家长半天驻校工作制,并确立了驻校工作“九个一”活动:参加一次升旗仪式;做一次国旗下演讲;参加一次学校干部例会;随机推门听一节课;与1-2位教师谈话;参加一次校园巡视;品尝一次午餐;撰写一篇驻校工作日记。

  三、基于提高家长教育理念的“家长驻校”的实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1.成立领导小组。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干部、班主任代表、家长代表任组员的领导小组。

  2.设置专门场所。学校专门设置驻校家长办公室,办公所需一应俱全。

  3.建章立制。制定了《驻校人员职责》、《驻校工作内容》、《驻校注意事项》、《驻校日记》、《驻校听课要求》等规章制度。

  (二)驻校开展的具体措施

  1.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驻校人员会议。每学期都要召开形式多样的驻校人员会议,如全体驻校家长会议、单亲家庭驻校家长会议等。

  2.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每学年都要组织“优秀驻校家长”评选活动。在先进典型带动下,出现了家长免费为学校整修操场的事迹。

  3.开展驻校家长开放日活动。每年5—6月份举行“艺术教育开放日”活动。开放日活动让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增进了相互了解和尊重,形成了孩子督促家长做模范家长,家长引导孩子做“快乐学生”的可喜局面。

  4.参与孩子实践活动,关注孩子成长。学校结合传统节日、经典诵读展演、运动会、学生才艺大比拼等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家长们享受到了孩子的童心童趣,拉近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

  5.开展“我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活动。在与驻校家长沟通中,我们发现:家长中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有愿望、有热情、有爱心为学校发展献计出力,但因为缺少一个有效的平台和载体而无法实现。对此,学校积极拓宽开放办学的新思路,开展了“我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活动,创建了“家校携手、共创学校发展”的良好机制。

  6.驻校家长共育日志漂流活动。学校在驻校工作家长中推行“家校共育日志漂流”活动,其方法是每个班级每周由一位家长就自己教育子女的经验、做法和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产生的困惑,以及对学校及教师的合理化建议等写在日记本上,由班主任阅后作答复,然后“漂流”传递到另一位家长手中,如此延续下去。

  7.建立驻校家长交流的群。组织领导干部和班主任老师到潍坊高新区清平小学参观学习。建立了驻校家长交流的群,成员有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460名学生家长。发动家长撰写亲子日记,记录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家长们在撰写过程中,观察孩子、走近孩子、欣赏孩子。通过撰写亲子日记,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有了很大改变。我们还开展了“播种希望,收获未来”家校共育林栽种活动,学校提供栽种园地。我们在群内提前公告,让家长们通过抢票形式得到机会,50个栽种名额,参与抢票的家长达到了150多人。栽种现场更是令人感动,很多家庭都是一家三口,甚至是祖孙三代共同栽种。现在,我们的“家校共育群”已经成为家长梦牵魂绕的精神家园。

  四、“家长驻校”取得的成效

  (一)家长认同学校、认同教师

  通过驻校,家长对学校、对老师有了充分认识。强烈的认同感,拉近了学校与家庭、老师与家长、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校的群众满意率得到提升。在近几年教体局组织的群众满意率调查中,我校满意率都在99%以上。

  (二)家长助学热情高

  家长驻校活动开展以来,家长自发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家委会主任于振海在驻校工作组参与学校管理的半天中,看到教室前在下雨后比较泥泞,学生行走不便,便给学校送来了几车细石子,并用铲车铲平。家委会副主任卢尧同志,在学校创建现代化学校时,看到学校操场需要平整,自己出车拉来细沙及细石子,并雇了几个人全部摊平,使学校操场达到了标准。北城戈庄家委会委员筹资为孩子们建起了“爱心候车厅”,避免孩子候车时遭受风吹雨淋。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家委会成员总是自发到校,给孩子们带来节日礼物。家长驻校工作既解决了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问题,又增进了学生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促进了家校沟通,更培育了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风尚。

  (三)学校工作结硕果

  近几年来,学生家长有2000多人次参加驻校活动,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良好育人体系。在全体师生及家委会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荣获“山东省家庭教育实践学校”、“青岛市优秀家长学校”、“青岛市优秀家长委员会”等荣誉称号。两名教师荣获“青岛市家长学校先进工作者”称号。学校驻校工作在青岛市举行的家庭教育座谈会上进行了交流,平度电视台对我校的家长驻校工作进行了多次采访报道。

  五、“家长驻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打算

  经过几年的驻校工作开展,家长们开始慢慢分化:先知先觉者看到了驻校工作的价值和机会,成为驻校工作的忠实跟随者、支持者;后知后觉者还有些迟疑、不解,但在耳濡目染中略微感觉到驻校工作所起的一些作用,以观望的态度跟进着,有时候会掉队;不知不觉者完全意识不到驻校工作对改变自己、改变孩子方面的价值,仍然我行我素唱着老歌,走着老路,还不时发出一些质疑声、反对声,即使来参加,也半路“溜走”。我们会在以后工作中积极进行宣传、引导工作,让参与驻校工作的家长“现身说法”,谈体会、谈感受、谈孩子的改变;让后知后觉者认识到驻校工作的价值,利用灰埠小学家长交流的群,广泛宣传驻校工作的意义。开展家长驻校轮值,将周一的驻校工作变成“全天候”驻校,让更多的家长不止一次参与此项工作,多次感同身受,使我们的家长最终达成共识:驻校工作改变自己、改变孩子,我要参加驻校工作。

【家长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家长家庭教育论文03-30

家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串味教育论文07-03

幼儿教育中家长诚信的培养策略论文01-28

小学教育教育论文03-30

家长教育心得03-30

家长教育孩子的06-24

家长教育感言03-07

家长的教育感言01-21

学前教育教育论文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