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铁运营初期乘务分部运作探析论文

时间:2021-04-27 08:44:02 论文 我要投稿

广州地铁运营初期乘务分部运作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广州地铁线网的快速发展,新线路不断向周边延伸,大量新线路的开通为城市的发展和交通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在运营初期也面临着运作上设备不稳定、人员新等难点。文章以广州地铁十三号线为例,结合十三号线运营初期的运作特点及线网往年的事故案例,分析十三号线乘务分部在运营初期的的关键点,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保障十三号线运营安全,提升运输效率和乘客服务质量,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广州地铁运营初期乘务分部运作探析论文

  关键词:运营初期;乘务;应对措施

  1研究背景及意义

  十三号线首期(鱼珠~新沙段)于2017年12月28日开通运营,作为增城区首条地铁线路,是改善增城人民出行方式、优化城市公共交通布局、持续推进广州市“东进”战略的重要举措。十三号线目前处于新线运营初期,面临着新员工大量上岗、设备不稳定等运作难点,人员操作不熟练,各岗位处于磨合期,容易在故障、应急处理中出现误操作、处理不当、沟通不畅、用时较多等问题。同时,根据线网大晚点的事件统计发现,新线运营初期发生小故障大晚点的概率较大。这是由于新线运营初期,大量新员工上岗,操作不熟练,应急能力欠缺,各岗位间协调、沟通效率不够,再加上有的故障第一次出现,缺少现场处理经验,容易造成小故障大晚点[1]。如2010年1月4日五号线1513次错误复位开关大晚点事件是在五号线开通一周时发生,2017年3月29日七号线0206次两次错切车门晚点事件是在七号线开通三个月时发生。本文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十三号线运营初期的运作难点及问题,并提出相应措施,保障十三号线运营的安全,从而提高运输效率和乘客服务质量。

  2十三号线运营初期运作难点

  十三号线运营初期的`运作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不稳定。新线运作初期,车辆、信号、屏蔽门、线路等设备不稳定,如车门防夹图标故障频繁,导致需要切除车门;信号紧制发生较多,对正线运营产生一定影响。(2)司机队伍人员新。司机作为故障、应急情况下的处理第一人,且又是单兵作战,需要具备较高的业务技能、应急处理水平、心理素质等。十三号线正线运作司机中新司机占比46%,与具备较长驾驶经验的司机相比,新司机一是在业务技能、行车经验、应急处置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二是普遍存在操作不熟练、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容易在故障、应急处理时出现故障判断不全面或不准确、误操作、操作较慢处理用时过多等问题。(3)司机对新设备不熟悉。新线开通前人员均是其他线路调入,在换线培训期内需要重新学习本线路新的设备,由于固有的业务知识和操作习惯,且筹备期受设备功能不完备、培训资料不完善等条件限制,司机在短时间内对新设备的熟悉度还不够。(4)列车长度长。十三号线采用A7型车辆,八节编组,列车长度为185.6米,是线网列车长度最长的一条线路,列车长度较长会导致司机必须离开司机室到现场处理的故障(如切除车门、切除B05、车门解锁、换端操作等)的用时较长。

  3十三号线常见问题及防范措施

  3.1误操作类

  新线运营初期,容易在作业关键环节、故障处理中出现误操作,原因主要是:(1)新司机多。新司机由于行车经验少,对风险识别和把控能力不足,心理素质普遍较差,在一些特殊作业(如站台作业、折返作业、开转备用作业等)、作业关键点(折返开钥匙、操作开关、模式转换等)容易出现误操作。(2)习惯性思维和操作。司机对之前线路的设备、作业、操作形成了固定的习惯,在短期内较难完全调整过来,在关键业务点上容易出现混淆、记错的情况,容易按照固定的习惯进行操作。(3)操作习惯不良。司机在操作中由于没有认真确认,导致出现误操作。如司机操作复位按钮时确认不到位,导致错误操作ATC复位按钮。防范措施:(1)严抓标准化作业。落实司机标准化作业,一是建立安全检查制度,督促司机做好标准化作业,运用“破窗理论”,抓隐患、抓漏洞,发现日常作业中的问题,及时整改[2];二是开展标准化作业评估,统一员工作业行为规范,及时发现现场员工不良作业习惯并立即纠正[3]。三是加强标准化作业关键环节的把控和要求,如明确要求学员折返开钥匙必须得到司机同意;列车折返交接、在司机室处理故障时,必须打开司机室灯等,防止误操作。(2)梳理常见误操作及防范措施。结合十三号线的实际运作,按照各项作业如出入厂、折返、站台作业等程序的风险点,梳理出误操作关键点,下发《客车司机误操作关键点及防范措施》,组织全员学习到位。(3)设备标识的指引对于司机容易出现误操作的设备开关,可采用特殊标记的方式,避免司机出现混淆[4]。

  3.2设备类

  运营初期由于设备带来的风险主要原因为:(1)不熟悉设备特性。由于设计安全的考虑,车辆、信号设备及系统往往会有一定的特性,但有的特性或安全限制条件在老线的设计中没有,或是新线各设备版本频繁升级,相关功能司机不熟悉,容易导致在操作上出现问题。(2)设备、系统缺陷。新线运作初期设备硬件、软件存在一些版本上的缺陷,一是故障频发(如车门防夹、信号紧制等),二是存在系统诊断系统不完善、界面显示不合理等问题,会对司机故障判断、操作流程等有一定影响。防范措施:(1)加强司机基础业务培训。对于车辆、信号设备等功能和特性,尤其是本线特有的一些功能特性、系统每次升级后的新功能和特点,要培训到位,讲解透彻。通过制作相应的专项学习材料,组织全员进行学习,并通过正线抽问等形式考察司机业务理解及掌握情况,确保人人过关。(2)完善、优化设备功能。乘务分部积极收集运营中出现的设备问题及缺陷,与车辆、信号等设备部门积极沟通、协调,结合司机的正线实际操作需求,提出合理的整改建议,不断完善设备功能。(3)优化处理指引。新线开通初期,故障处理指南不完善,现有故障处理指南不能全面覆盖故障现象,也存在处理指引不够合理,不便于实际操作,不能有效起到指导现场的效果[5]。乘务分部需要积极收集正线出现过的故障,与车辆、信号等部门沟通协调,提出建议,尽快共同完善故障处理指引。如经过统计分析,十三号线切除车门的原因均为车门防夹图标启动,属于车门软件版本缺陷,发生频率高,且在开门、关门情况下均有发生,经与车辆部门沟通后,优化了车门故障的处理流程:出现车门故障都重新开关一次车门。优化后一个月内共出现车门故障16次,其中14次通过重新开关车门后恢复正常,只切除车门2次,大大降低了正线切车门的概率。

  3.3联控沟通类

  在发生车门故障、车门解锁、乘客报警等事件时,司机与车站、行调的联控、沟通也是故障处理中的一项关键点,沟通不畅、联控错误会导致故障处理不及时、乘客事务处理不当等问题。同时,与其他线路不同,十三号线在线网首次推行“站务切车门”的方式,后三节车车门故障由车站人员切除,因此司机与车站的正确、高效联控对车门故障处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例如:在2018年5月1日01030次裕丰围上行车门故障事件中,司机通知车站故障车门位置时联控错误,导致车站第一次错切车门。防范措施:(1)优化联控用语。乘务分部对站务切除车门的联控用语进行优化,统一按照“XX方向第X号屏蔽门对应的(站台侧/非站台侧)车门”进行联控,一是保证联控信息传达更准确,二是车站人员对屏蔽门位置相对熟悉,便于快速找到故障车门。(2)确保全员掌握处理流程。一是对站务人员270余人完成切车门的培训及评估,对站务人员切车门的实操技能和与司机的联控进行逐个把关,保证全员掌握到位。二是开展模拟演练,通过针对性的演练一方面可以使员工重温应急处理程序,同时也有效地检验了各岗位人员对应急处理程序的熟悉程度,查漏补缺[6]。

  4结束语

  本文结合广州地铁十三号线运营初期的运作难点及发生的事件案例,分析乘务分部运营初期的常见问题,找到风险点,并对乘务运作的应对措施和风险防控措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梳理出关键措施主要有三点:(1)不断完善设备、优化处理流程。(2)严抓司机标准化作业,提升业务技能,防止误操作。(3)加强培训及演练,提高各岗位间联控、协作效率。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大发展时代的到来,大量新线开通、新人上岗、新设备投入使用,广州地铁十三号线开通后乘务运作的研究,必将对今后城市轨道交通大线网运营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7]。

  参考文献:

  [1]孙冬梅,张红欣.郑州地铁列车晚点原因及应对措施[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15(05):65-67.

  [2]黄晓明.浅谈杭州地铁乘务司机管理[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08):107-108+104.

  [3]戚秀卫.如何做好地铁乘务司机安全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37(06):160.

  [4]孙建栋.广州地铁五号线客车司机常见误操作的研究分析[J].科技展望,2016,26(12):273+319.

  [5]史丰收,陈斯卫.地铁列车晚点分析与控制[J].都市快轨交通,2008(01):41-43.

  [6]龙威,张红欣.广州地铁乘务安全管理及控制对策[J].都市快轨交通,2009,22(05):35-37.

  [7]张立进.广州地铁四号线南延段开通后乘务运作研究[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6,6(02):103-109.